掌珠 第58章

作者:意迟迟 标签: 古代言情

后来,他也真学会了那“骗钱”玩意,也牢牢记住了一句话——人不可为自己占生死。

所以,师父临终的时候,忽然吩咐他取了那三枚铜钱来,说左右阳寿已尽,要借此机遇为他占上一卦,也就权当了了这一场师徒情分。

结果卦象大凶。

凶中之凶。

老头子说他这么多年来,还从未见过这么倒霉的卦象……

那卦象上显示,他二十二岁那一年,将有一场大劫。

老头子安慰他,人生百态,世事无常,没准日子一久,这命数也是可变的,大劫化小,小劫化无,就这么过去了也说不准。

可他自个儿也看懂了卦象。

那上头说的,分明是极其凶险的死劫。

而且老头子光安慰,却没有说出半点破解的法子,可见卦象之凶。直到老头子要咽气,才贴在他耳边轻轻说了句,若得天机,兴许还能破局。

这件事,除了师父跟他外,连元宝那小东西都不知道。

苏彧目光定定地看向若生,心中暗忖,他明明早知那一年将有大劫,却还是没能避开,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难道眼前的人,就是老头子口中的天机?

  第078章 偏偏

渐渐的,苏彧看向若生的眼神就变得玩味起来。

他面上阴鸷渐去,冷峭的口气也缓和了下来,状似漫不经心地道:“启泰元年,连姑娘也该有十七了吧?”

忽然谈及闺阁女子的年岁,本不是什么有礼数的事,但这话此刻自他口中吐出,听着竟也似乎十分泰然。他摆出的姿态,太过闲适,问的话又是如此直白,若生一时怔愣,便点头应了个是。

启泰元年,她初次见到苏彧时,的确是十七岁,这并无假。

苏彧闻言,微微垂眸,弯腰将地上左看看右看看,仿佛被他二人方才眼看着就要争执起来的气氛给吓着了的元宝捞了起来,往后一丢,将它给赶得远了些。

元宝不情不愿地在那踟蹰着,扭头看看他,“喵”了声。

苏彧却恍若未闻,只慢条斯理地看着若生说:“连姑娘成亲了不曾?”

十七岁的姑娘,若人家定的早,理应出阁嫁人了。

可那时,若生是何情况,只有她自个儿晓得,嫁人生子,是断没有可能的事。初次遇见苏彧的时候,她同雀奴住在一道,连自己还能活多久都尚且不知,从未想起过成亲不成亲的事。

只是若连家安好,她爹跟姑姑都还在的话,总会有人替她想的。

若生轻轻抚摸着那把团扇,将视线从他身上移开了去,落在不远处桌上的茶器上,摇了摇头:“不曾。”

“连家没有选定人家?”以连家今时在京中的地位,总不会短了若生的婚事,苏彧心中想得透彻,慢慢地就从若生的话里发觉了些许不对劲的事。他故意揪着这些事问,能听出来的话外音。反而更多了些。

那短短两个字——“不曾”,落进他耳里,却远不止“不曾”而已。

若生更是明白自己刚刚才说了他会死在启泰元年的事。他此刻问的话,绝不是没有意义的。便也老实答:“那时,就已没有连家了。”

四叔虽然还活着,可离了平康坊的连家大宅,就凭他,怎配算连家人?

所以启泰元年的天下,于若生看来,早就没有连家了。

她活下来后,不过苟延残喘。想着有生之年能再见继母跟幼弟一面这才咬着牙活了下去,可天大地大,也不知他们母子去了哪里。但若生跟雀奴一直在暗中寻找,不曾放弃过。可直到她寿元将尽,她们也只找到了一点已十分久远的消息。

在她应允四叔,上了轿子又遭人半道掳劫后,曾有人在京里打听她的事。

京里的乞儿各占地头,自成帮派,收了旁人的银子,四处打探她的消息。

因着她当时跟雀奴居于市井陋巷。雀奴早些时候又曾在乞丐群中混过饭吃,想到要找人,就得找这些个家伙。便去了。然而这一去,却叫她们无意间发现了些事。

她至今记得那小乞儿抠着脚,慢吞吞说,这两年找人的倒多。

说完,他又去抓头发,一边抓一边道:“前两年还有个出手阔绰的,非让找个姑娘,可这哪里找的着,找来找去。只听说是死了。”

她一怔,随后听着那小乞儿的话明白过来。他说的死了的人,就是自己。

京里人人都以为她死了。街面上没有一点她还活着的动静。

雀奴是知道她的事的,便问小乞儿,要找人的是谁?

小乞儿就咧开了嘴笑,“是个年轻女人,说话轻声细语的,带着一股子江南腔调,不像京里的人。”

若生一听便知,那就是朱氏。

朱氏在京里呆了许多年,但自幼带着的口音,却一直没能彻底改过来,始终不像是久居京城的人。

可朱氏那会身上何来的银子?

不过就是她偷偷给留的那一点罢了。

她那时才知,继母的性子呀,也是个执拗的。

找她做什么?担心她做什么?她享了那么多年嘘寒问暖的疼惜,也是时候反哺一回了,何况即便为了死去的父亲,为了年幼的弟弟,她也应当尽一尽长姐的责任。

她忧心忡忡听着那小乞儿说完拍拍屁股走了,提着的那颗心就再也没能放下来过。

好在她们找了朱氏母子许久,也没有任何动静,不像朱氏当年得了她不在了的消息,他们母子是真的像是从人间消失了一般。

有时,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了。

朱氏是个看着绵软,内里却很坚强的人,她年少的时候能养大弟弟,而今做了母亲,也一定能好好的养大若陵。

哪怕京城平康坊里已没有连家,若陵却仍是连家的血脉。

忆及往事,若生的面色晦暗了些。

站在她面前的苏彧得了那句“那时,就已没有连家了”,亦不由得面露讶色。

可仔细想一想,事情会变成那样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连家在京城里的风光,皆源自嘉隆帝的另眼相待。嘉隆帝仙逝,宣明改作启泰,平康坊里的连家,自然也就不是过去的连家了。

太子长孙少沔的为人,苏彧心知肚明。

窗外一阵风起,苏彧的眉眼重归了冷峻。

他低低地问:“不知连姑娘同在下,可是相熟?”还是他的死,是人尽皆知的大事。

短短一句话间,他心头已经掠过了千百种可能。

但若生听到他问了这么一句,只长松口气,摇头似拨浪鼓:“当然不熟!”

在他夜闯小院之前,她充其量也只知道他的名字,以及苏家一些众人都知道的事而已,就连他死了,她也根本不知道他就是定国公府的五公子苏彧。

她认出他来,那还是在段家见到他的事,俩人前世是怎么也不能同个“熟”字扯上干系的。

可她说了不熟,抬起眼来望向前头,却从苏彧眼里看到了极为明显的不信意味。

她想起他适才那阴鸷的神情,心有余悸。连忙强调:“当真不熟!前世你我本无交集,我拢共也只见过你一面而已!”她早前倒是个爱出门四处赴宴,四处玩的人。可苏彧鲜少赴宴,即便赴宴。他们也没有撞见过,是以她眼下说的这话,真的不能再真。

苏彧却道:“这般说来,我的死,人人都知道?”

若生微哂,怎么这问的,愈发不对了。

她前世根本不知死在自家床上的人,姓苏名彧。是个朝廷命官,父兄祖辈皆是为大胤立下过汗马功劳,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自然也就不知道,他的死,旁人知不知……

而且说来,她如果知道那一切,也就不会胡乱埋了他,还当了他的玉扳指换钱吃饭……

这么一想,若生不觉心虚了些:“这倒不晓得。我那时,连你姓甚名谁都不知。”

苏彧奇道:“那你怎知是我?你不是向来记不住人?”

她这不记人的毛病,看来京里上下都传遍了。竟连他都知道。

若生无奈,心中愈虚,小声说:“偏偏就将你的脸给记住了,我也没法子呀……”戴了米珠坠子的耳垂,莫名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绯色。

苏彧的目光,正巧扫过她耳上的那抹绯红,又听着她轻轻糯糯的声音,心底里忽然像是烧起了一团火,先是小小的一星火苗。很快就放肆地燎过他的五脏六腑,热了起来。

过得须臾。他盯着若生,冷冷笑了声。背过身去,没有再问下去。

若生被他笑得差点打哆嗦,心里嘀咕着,望着他的背影唤了声“苏大人”,他却拔脚就往外头走,步子迈得很大,一转眼就不见了。

元宝被他落在原地,见状急得叫了起来,想跟上去又犹豫了下,扭头来看若生。

尾巴摇来晃去,它一下蹿到了若生脚边,拿脑袋蹭她的裤管,“喵……”

若生这才回过神来,蹲下身去,顺着它背上的毛轻声感慨:“我算是明白你为何总赖在这不走了,你家主子这阴阳怪气的毛病,也不知是不是天生的。”

“喵!”元宝轻而短促地叫了一声,似是极赞同她的话。

“同这么个人住一块,想必累得很是不是?”若生点点它的耳朵。

元宝就又“喵”了声,还拿尾巴去扫她的手。

与此同时,原本应当已经走远了的苏彧,这会却就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人一猫。

他方才情急之下,转身即走,走出一会便想起落了元宝,而且就这么甩袖而去,似乎也不大像话,便又悄悄折返回来,谁曾想这一回来就发现若生在同元宝说他的坏话。

他静静站了一会,眸光微闪,轻手轻脚地退了下去。

里头正逗着元宝的若生,一丁点也没有察觉。

待她抬起头来朝前望去时,那里已连半个鬼影也没有,只有初夏时节的风,轻轻地吹着,不知何时,吹皱了少年的心绪……

这之后,苏彧并没有再就她说的前世之言,继续盘问。

恍惚间,若生还当那天说漏嘴的话,是自己的幻觉。

直到他们一道出门去,到了刘刺史府邸门前时,他才似是无意地说了句,“回头还请连姑娘抽个空,同在下细细说一说启泰元年之前的事。”

  第079章 拜访

从京城风云的变动,到连家的衰败,再到改元启泰的这段光阴里所发生的事,不论大小,任何一件对苏彧而言,都无比重要。

嘉隆帝仙逝后,由太子长孙少沔继承大统,本是再对不过的,可对苏彧来说,这是错中之错。长孙少沔即位,便证明他们输了,输得一败涂地。所以启泰元年,他的死,听上去也就没有那么惊人。

而且不止他们败了,眼下看上去十分得嘉隆帝喜欢的昱王殿下,也同样败得一塌糊涂。

所以若生说的话,即便没有根据来证明真伪,也没有关系。

他宁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是以若生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发生在过去的事,其中的细微末节,都是线索,像蛛网,一根根蛛丝互相交错,密密实实的纹路,最终能变成一张网,一张将他们尽数笼罩在其中的大网。

若生心中同样清楚地知道,自己前世不学无术,后来更是倾心于玉寅,成日里也不知在想些什么事儿,没一样像话的,将那好端端的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白费了无数光阴。故而前世发生的许多事,她都没有能够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