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 第177章

作者:作者:15端木景晨 标签: 古代言情

大夫人心里侥幸。亦暗赞韩大太太为人厚道,总算给杨家留了几分体面,杨薇以后说亲也不至于那么尴尬。

杨大夫人压在口头的巨石落地,人也轻松不少。回到府里,把这话告诉了杨二夫人。

杨二夫人也是又惊又喜,反复问了大夫人是不是实情。

“宴会上那些人,总有三言两语。难不成我专门出去替你打听,还回来蒙你?韩家太太的确不曾讲出去,你也安心吧。”杨大夫人笑道。

杨二夫人长长舒了口气,心情愉悦。

正当杨二夫人放下心中重石,准备替杨薇寻下一门亲事的时候。薛家五夫人杨芷菱突然回了娘家。

“我听说韩家想娶咱们家的薇姐儿?”杨芷菱给杨老夫人请安后,径直来了二夫人的院子,直接问及此事。

不是说杨家想嫁女儿到韩家,而是说韩家要娶杨薇。

杨二夫人心中一动,讪然笑了笑,道:“哪有这事?”心想这韩大太太虽然看不上杨家,为人却也磊落,没有在外面损杨家一句,反而句句维护杨薇的名声。抬高杨薇的身价。

男子求亲不得并不算什么丢人之事。

好女多家求,总有失败者,旁人不会因此而嗤笑。

女孩子的名声和矜贵却比较重要。

杨二夫人此刻是感激韩大太太的。

“二嫂,你甭瞒着我!”杨芷菱冷脸道,“二嫂,你可切莫昏了心。看中韩乃华!少年进士有什么了不得?韩家可是布衣之族,怎么配得上我们建衡伯府。倘若和韩家结亲,不是叫人笑话?”

说到后面,声音越发冷了。

杨二夫人顿时就心里烦躁起来。

她这个小姑,跟她婆婆一样,骄傲自负。

韩家配不上建衡伯府?

人韩家根本就瞧不上建衡伯府。

杨二夫人攥了攥掌心,把满心的不悦压了下去,勉强支起笑容,道:“五娘从哪里听来这些有的没的?我们和韩家又不熟,岂会谈婚论嫁?”

说到最后,她声音有些底气不足。

杨芷菱见二夫人言辞闪烁,便更加肯定了传言属实。她不满的高声喝道:“二嫂!你句句隐瞒,不肯对我说实话,难道真的看中了韩乃华?我私下里和你说,你若是听不进,我就要告诉娘了!”

杨老夫人虽然年纪大了,家里的大权却还是握在手里,对媳妇们要求苛刻。

杨二夫人要嫁女儿,定要动用中用财物做嫁资,她可不敢得罪婆婆。要是得罪了婆婆,她两个女儿不能风光大嫁,将来在婆家吃苦,被婆婆和妯娌瞧不起。

哪怕对这个小姑再不满,杨二夫人亦不敢表露出来。她苦笑:“五娘,你若是不信,可以去问问娘。孩子们的婚事,自然要娘过问的,我岂敢越过娘去?”

这话倒也不错。

杨芷菱将信将疑,跟着杨二夫人又去了杨老夫人处,亲口问杨老夫人。

杨老夫人脸色刹那难看,冷冷道:“跟韩家谈婚论嫁?韩家是个什么东西,能娶贵胄之家的千金小姐?”

杨芷菱这才松了口气,道:“我也是道听途说。我那个寡嫂,自从蓉姐儿被逐出京都,就不问世事。昨日却问什么韩家和薇姐儿的婚事如何了,把我吓了一跳。没事便好,没事便好。娘,倘若咱们家和韩家结亲,旁人定以为咱们家落魄到了何等境地,以后我在婆家怎么自处?”

句句都是担心自己。

杨二夫人坐在一旁听着,眼底有了些许怨怼。

韩大太太说因为杨芷菱不愿意娶杨薇,杨二夫人一直以为是借口。如今瞧着小姑这般作为,杨二夫人瞬间闪过某种念头:也许并不是借口,韩大太太就是不想被杨芷菱缠上,才推辞的。

薇姐儿的婚事变成丑闻,并不是别人的错。都是自家人在坏事。

想着,杨二夫人对杨芷菱就有了些恨意。

她不敢在婆婆面前表露出来,垂首静静喝茶。

杨芷菱得到了确切答复,兴高采烈回了镇显侯府。

没过两天。就传出了韩家求娶杨薇,被杨家狠狠拒绝的闲话。

京都近来没什么趣事,这话一传出去。顿时快速传播,又过了一天便家喻户晓。

众人皆是吸了一口凉气:韩乃华那般俊朗不凡,才十五岁就中了榜眼,尚公主都不为过,杨家居然不要这女婿?

这怎么说得通?

“杨家难道想出皇妃?”有人猜测道,“韩榜眼都瞧不上,想要什么样的女婿啊?”

“只怕是误传。倘若说镇显侯府拒绝了韩乃华的提亲。倒也可信。可杨家……”有人咋舌,“会不会是杨家故意诬陷?”

“韩家家底单薄,杨家却又公侯之家,拒绝也是情理之中么。”同样清贵人家骄傲的肯定了这种说法。

可这种说法是少数。

大多数的说法是:要么杨家想把杨薇送给太子为良娣;要么杨家在撒谎贬低韩乃华。

这件事也很快传到了韩大太太耳里。

韩大太太气得不行,跑去薛家跟薛大夫人诉苦:“我好心好意替他们家姑娘留了体面。结果他们家却传出这样的话来,叫人怎么忍得下这口气?”

薛大夫人荣氏也觉得杨家这事办得不够体面。

“他们不仁咱们不义。”薛大夫人压低声音道,“杨家姑娘名声重要,乃华的名声就不重要?”

韩大太太见薛大夫人这样支持她,心里的斗志就熊熊燃烧起来。

她也低声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咱们家的名声,也不能任由杨家糟蹋。”

于是韩、杨两族的绯闻又有了新内容:杨家二夫人想把女儿嫁到韩家,被韩大太太以高攀不上为理由拒绝,于是杨家便说韩家求娶不成。

众人更加相信后一种说法。

于是乎,杨薇的名字就响彻京都。

因为这件事。杨薇一直无人问津。明明是知书达理的姑娘家,却声名在外,成了笑话,稍微顾忌体面的人家都不愿意娶她。

杨薇一直到二十岁才远嫁到广州,这是后话。

推波助澜的,除了薛家五夫人杨芷菱、薛家大夫人荣氏、韩大太太。还有十月中旬韩乃华和观文殿大学士柴文瀚的长女定亲。

众人就更加肯定了当初是韩家拒绝了杨家。

而杨家不甘落败,居然散播谣言来诬陷韩家,令人不齿。

杨薇就成了烫手山芋,谁也不敢接了。

杨二夫人因为这件事,气的病了一场,从此也跟薛家五夫人杨芷菱断绝来往。

原本没事,偏偏被自家人闹得不可开交!

杨大夫人对杨芷菱的心也冷了不少。

杨老夫人也因为这件事,不敢再强求媳妇们替杨芷菱做主。她虽然不说杨芷菱的不是,却也不好劝她们姑嫂和好。

五夫人杨芷菱为此也是气了一场。

她四处跟人说杨二夫人无理取闹。

大家便知道谣言从何而起了。

杨家一时间彻底沦为笑柄。

薛老夫人无法,只得重新禁了五夫人的足。

东瑗和盛夫人一直在观战,可事情闹得那么沸沸扬扬,影响之大,出乎了她们婆媳的预料。

韩家的事虽然说得热闹,可舆论都是偏向韩家,东瑗并没有太多担心。这些日子,盛家却是平静极了。

二奶奶葛氏忙着替蕙姐儿说亲,不再找东瑗的麻烦;盛修颐的姨娘们依旧如常,各守本分。

只是盛昌侯的林二姨娘,时常到盛夫人面前服侍,也给东瑗和诚哥儿做了好几双鞋袜,热情不少。

她原本想出门,被东瑗拒绝后,倒也没有下文。

东瑗和盛修颐却一直都记得。

第209节雪夜

光阴暗转,转瞬间到了十月中旬,东瑗的表兄韩乃华定亲,明年八月迎娶柴家大小姐。

柴家办事果断,定亲不足一年就同意大婚,韩大太太高兴至极。她不仅仅添了家里的下人用度,亦大张旗鼓修葺院子。

韩家以后要在京都住下来。

东瑗去看韩大太太,韩大太太拉着她的手,把自己的计划都说给东瑗听:“从抱琴院那里隔开,东边我们住,西边你二舅一家人住。东南角有出景色别致的,修了小院,给老太太住。老太太最喜清净……”

语气里有种踌躇满志。

东瑗听着,不由细细打量院子,心里升起些许盼望。生活了这些多年,她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薛东瑗,韩家也在她意识里成了亲人。听说亲人要来,那份期盼就油然而生。她问韩大太太:“外祖母也来么?”

韩大太太笑:“自然来的……”而后想起韩老太太身子一直不太好,不知道能不能经得起上京的颠簸,心里担忧起来。

可这泄气话不好在东瑗面前说。

“我九岁的时候摔了一跤,很多事忘记了,小时候的事就记不太清楚。”东瑗道,“也不知外祖母如今是否健朗……”

“老太太身子骨一直不太好。”韩大太太如实道,语气里有几分担忧。

东瑗也担心起来。

到了十月十八那天,从早晨的细雨突然下了雪。

这是京都的初雪,比往年晚了些。

不到半个上午,地上、树梢、屋脊已经白皑皑一片。

静摄院中的几株腊梅便傲雪盛绽,满庭院幽香四溢。

天气冷,诚哥儿每日从桢园到静摄院来颇有不便,东瑗便把静摄院的暖阁收拾出来,给诚哥儿住。

诚哥儿身边的管事妈妈依旧住在桢园,只有丫鬟竹桃和乳娘乔妈妈跟过来服侍。其余的。都是东瑗这边安排丫鬟婆子。

盛修颐除了给太子讲学,还监督太子骑射,偶尔也三两好友相聚,白天几乎不回内院。晚夕回来。抱着诚哥儿逗趣,有时也喊了长子盛乐郝到跟前说话,跟东瑗的交流反而越来越少。

而下雪这日,却意外回来得很早。

他先去给盛夫人请安。

来安却吩咐小厮们抬了坛酒回来。

东瑗有些吃惊,问这事谁家送的。

来安道:“世子爷从天醪酒坊买的,叫小的抬进来。”

东瑗不知何意。既然送了进来,东瑗打发了小厮赏钱。就让粗使的丫鬟婆子们把酒坛抬进了小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