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 第176章

作者:作者:15端木景晨 标签: 古代言情

林二姨娘打定了主意和大奶奶软磨硬泡,定要得到大首肯。

大奶奶才管家,可能并不想得罪人。她又年轻,才十五岁的小姑娘,多说些触动人心的话,让大奶奶可怜她,又吹捧大奶奶一番,大奶奶自然会颔首。

只要大奶奶点头,盛昌侯大约不会驳了大话。

大奶奶才管家,倘若她这件事盛昌侯就驳回,大奶奶以后还有什么威信?

家里的一切,林二姨娘都看在眼里,她算准了这是个契机。就算这次不成,至少让她知道,大奶奶这里是个突破口,下次还有机会。

她万万没有想到,大奶奶居然会这样回答她:不行!

林二姨娘又想起了大奶奶院子里的陶姨娘,那个死去二少爷的生母。二少爷去世,世子爷也很伤心,做下人和做姨娘的都以为,陶姨娘又有机会了。世子爷对二少爷的不舍,就是陶姨娘的机会。

可最后呢,二少爷才出殡,陶姨娘就被送到庄子上。

林二姨娘听说了很多传闻,众多猜测。如今她才明白:这肯定也是大奶奶在捣鬼。

那个女人长着一张倾国秾丽的脸,却藏了这么一颗狠毒的心啊。

第207节拒绝(3)

盛夫人的胃疼是旧疾复发,盛修颐并没有太多担心。

他晚夕从太子府回来,先去元阳阁给盛夫人问安,而后就回了静摄院。

东瑗把林二姨娘想出去的事说给了他听,道:“……她和林大姨娘是同胞姊妹,祭拜无可厚非。可她要出去庄子上祭拜,我心里总觉有事,就没有同意。不会让爹爹难做吧?”

盛修颐眉头微拧,思量了一瞬,淡淡笑道:“你是照规矩办事,爹爹有何为难的?”

东瑗不由想起在元阳阁时那些奇怪的思绪,心头微动,话就脱口而出:“自有为难。你不是感同身受?”

盛修颐正在想林二姨娘要出门有何蹊跷之事,倏然听到东瑗这样一句满含调侃的话,不禁抬眸看她。她脸上虽带着狡黠的笑意,可眼波闪动,似乎在试探着什么。

他不由心里暗思,最近家里还有旁的事情不成?

他看了眼东瑗。

东瑗正懊悔自己失言,被盛修颐平静似墨濯石般眼眸一扫,她脸颊微烫,微笑着垂首,避开盛修颐的目光。

盛修颐起身,坐到她身边的炕上,柔声问她:“最近姨娘们可有不安分的?”

果真是误会了。

东瑗很想扇自己一个大嘴巴,那句怨气十足的话,她说出来真的是毫无根据的无理取闹,无缘无故自己胡思乱想也够了,偏偏还脱口说了出来。盛修颐又是个心细如发的男子,他自会留意到东瑗情绪的变化与语气里的不愉。

这…….应该如何解释?

东瑗眼底便有了几分惭愧。

她笑道:“没有,她们都很好……”然后就喊了蔷薇进来服侍,起身去了净房盥沐。

盛修颐望着她的背影,疑惑的蹙了蹙眉。

东瑗从净房出来,盛修颐才去洗漱。等他回来,东瑗坐在临窗大炕上看账本。她面前没有算盘,就是拿着账本翻来翻去打发时光。

盛修颐见她秀眉轻拧,难得一见的闷闷不乐,心里不免又是担忧:到底发生了何事?

临睡前他又问了一遍:“你可是有心事?”

东瑗就躲闪着回道:“真没事……”语气很心虚。怕盛修颐再追问下去。

盛修颐越发不解。

可东瑗不愿说。他也不好强求,搂了她的腰,在她耳边喃喃道:“倘若有为难之事,告诉我一声。”

东瑗就含混应了声好。

次日盛修颐回府,盛夫人的病也好得差不多,东瑗也恢复了从前模样。好似真的什么都不曾发生。他担心了一天的心,这才放回原处……杨二夫人欲招韩乃华为婿,在东瑗和盛夫人这里碰壁之后,又去了薛家。

大夫人忙着迁府之事。又因为杨家是五夫人的娘家,不想插手,委婉拒绝了杨二夫人。

杨二夫人一张巧嘴,又求到三奶奶蔡氏那里。三奶奶蔡氏如今是世子夫人,她虽然年轻,可出面也颇有分量。

三奶奶跟三少爷薛华轩在四|川多年,处事不及家里其他妯娌圆滑。为人实在些。杨二夫人又是出了名的能言善道,三奶奶年轻面薄,架不住她左右相求,好话说尽,居然就答应了去探探口风。

当初,三奶奶嫁到薛家没三个月就跟着三少爷去了四|川,家里人对她亦不甚了解,不知道她是个怎样的脾气秉性,都不好贸然亲近。更加不好直接去告诉她别管五夫人娘家的事。

要是直接说了出来,就有挑拨离间之嫌。

老夫人最恨家里的妯娌小姑之间内斗,薛家的女眷们也是谨慎惯了的。

要是三奶奶是五夫人那种性格,说不定转脸就把旁人告诫她的话说给五夫人听。

薛家的女人在薛老夫人手下久了,个个不愿意出风头去惹人嫌。

大夫人有心教导三奶奶,怎奈她自己最近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空儿;而杨二夫人下手又太快了。再者三奶奶是侄儿媳妇,不是自己的儿媳妇,隔了一层。亦不好说在太明显。

三奶奶跟韩家也算亲戚。她为人又实在,次日就亲自去问了韩大太太。

“是五婶的娘家。建衡伯杨家,也算百年望族。杨家四小姐闺名薇,我也见过几次,长得标致,言行举止温婉大方,性子也和顺……”三奶奶把杨二夫人的意见透露给韩大太太后,也顺口帮着说了几句好话。

韩大太太脸色顿时不好看。

她碍于三奶奶是镇显侯世子夫人,不好发作,只是笑容微淡问了句:“杨家怎么想着和我们家结亲?听说当年你们家五夫人可不喜欢瑗姐儿。我们家老太太听说了五夫人对瑗姐儿不好,气的不轻呢……”

三奶奶虽然实在,却也不笨,听着这口气,再瞧韩大太太不自然的笑容,瞬间明白自己办了怎样的糊涂事。

她讪讪笑了笑:“舅母,我才回京都,也不太懂事。杨家二夫人磨得紧,倘若我说错了什么,您可别往心里去。”

认错很真诚。

韩大太太也不拿乔,心里一口气也顺过来,笑着拉了三手,道:“哪里话?你惦记着替乃华说亲,舅母心里感激还来不及,岂有说错之理?只是这杨家……”

她顿了顿,叹了口气才道:“虽然乃华在京都,离老太太远着。可乃华的亲事,定是要先告知老太太的。我们家的事,你也是听说过的。老太太对三娘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后听说继母杨氏对瑗姐儿不好,老太太气得骂了好几回。我们家离得远,也不能替瑗姐儿做主。虽说一码事归一码事,可叫人心里怎么痛快?哪怕杨家再显赫,我们韩家也攀不得他们这门亲事的。”

三奶奶听着,连连颔首。

回去的路上,她却为难起来。

她应该怎么回杨二夫人?就说韩大太太因为薛家五夫人对东瑗不好,所以不想和杨家沾亲带故?

这种说法,多少有些小家子气。

三奶奶不够精明,却也明白些事理。

韩大太太不想和杨家结亲是真的,可这个理由却只是其中一部分。

她想了很多。仍是不知该如何去回复。懊恼着不该着了杨家二夫人的道,去办这件事。

回了镇显侯府,三奶奶先去给老夫人请安。

老夫人笑眯眯问她去了哪里。

三奶奶也不敢瞒着,一股脑儿把杨二夫人求她的话、韩大太太的态度等,都告诉了老夫人,放佛小孩子诉说委屈似的。

老夫人瞧着这孙儿媳妇。觉得她有些像三夫人,为人实在,心里算计太少,心里既喜欢也着急。

为人诚实是种美德。老夫人也很喜欢。

可三奶奶将来要掌管整个镇显侯府,她不能太过于实在。就像钢条,过刚易折。

老夫人让她坐到自己身边,敛了一向和蔼的笑容,遣了满屋子服侍的人,才问她:“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

三奶奶对老夫人向来敬畏。一听老夫人让她说说对韩大太太拒绝杨家亲事的看法,她心里忐忑起来,犹豫半晌,支吾着道:“想不出来。杨家是太祖时就封了爵的清贵高门,薇姐儿人品样貌皆出众。舅母是见过薇姐儿的,应是门好亲事……可舅母却说五婶和九姑话,来拒绝杨家,我不太懂……”

老夫人淡淡笑了笑,道:“杨家门第的确不差。韩家从前在京都有些声望。可到了韩尚书这辈,也败得差不多。而后又是十几年离京,不跟众人来往,现在的韩家,若是和杨家结亲,的确是高攀,舅母应该不会拒绝……”

三奶奶连连颔首:“我当时也是如此想的,才应了杨家二夫人,去舅母那里问问……”

“可舅母想也不想就拒绝了。是不是?”老夫人眼眸带笑。望着三奶奶。

三奶奶惊叹老夫人料事如神,又是连忙点头。一脸苦恼困惑的模样,似个孩子般。

老夫人忍俊不禁。

“乃华那孩子长得好,学问、教养都好。”老夫人敛了笑,分析给三奶奶听,“又是今年的新科榜眼,皇帝器重的少年进士。任谁见了都喜欢几分。韩大太太心里清楚,她的儿子尚公主都不为过。韩家门第落寞得厉害,乃华兄弟要想立足,就等于重新打下一片天下…….权势,才能让乃华兄弟以后的官途顺畅。杨家门第高,可杨家如今无实权,是入不了韩大太太的眼。这些话,她岂会明着告诉你?”

三奶奶如梦初醒。

她怔怔望着老夫人,半晌才喃喃道:“祖母,您外头的事都清楚……”语气里既佩服又羡慕。

老夫人无奈笑了笑,拍了拍她的手:“傻孩子,这哪里是外头的事?这就是里头的事。你才来京都,走动得少,知道的事也少,自然想不通。以后若是有事拿不定主意,先问问你大伯母。”

而后想了想,又道,“你总是呆在家里不成。明日我和你大伯母说,叫她事事带着你,和你大嫂一样,处处跟着你大伯母学学……”

三奶奶道是。

老夫人又叮嘱她:“韩家的事,你就照舅母说的,告诉杨家二夫人……”

三奶奶错愕。就那样直接说?那样说,不是得罪了杨家么?

“那杨家二夫人会不会心里记恨舅母?”三奶奶轻声问。

老夫人笑起来:“舅母就是这样告诉你的,她都不怕得罪杨家,你怕什么?傻孩子,你不直接说,将来乃华订了亲,杨家还怪你,你要替韩家受过么?不要怕得罪人。不得罪几个不知进退的,旁人就会以为你软弱好欺!”

正文 第208节报应

薛家三奶奶蔡氏果真是把韩大太太的话,原封不动告诉了杨二夫人。

杨二夫人错愕半晌,向来和颜悦色的脸上一片难堪的灰白。

回到建衡伯府,把这话告诉了杨老夫人。

杨老夫人当即气的摔了只密瓷茶盏,怒道:“不过是借口!韩家是个什么东西,眼皮浅薄,胆敢小瞧我们建衡伯府。以为攀上了薛家和盛家便可以一步登天,我倒要瞧瞧,他韩家能娶个什么媳妇!”

杨二夫人既难堪又委屈,想起丈夫当初劝诫她莫要丢人现眼,千万别像和煦大公主一样成为笑话。她利令智昏,根本没有听进去,一心看中了韩乃华的才识和相貌,想着韩乃华成为佳婿。

结果……

如今丢了这么大的脸,叫她和薇姐儿以后如何做人?

想着,杨二夫人眼泪便在眼眶里打转。

她懊恼不已,悔不该当初。

杨家四小姐杨薇听闻韩家拒绝了杨家的好意,也羞愧难当,躲在绣阁哭了整夜,怎么劝也不肯出门。

杨大夫人没有笑话,很同情杨二夫人的遭遇,也怕家门从此惹上闲话,倒是上门劝慰不少。

而韩大太太虽然拒绝得很干脆,却没有四处宣扬,闭口不谈此事,为两家的关系保留了余地。

过了五日,定远侯姚府唱堂会,请了京都众女眷。

杨二夫人不知实情,以为满京城都知道了,不敢出门。让杨大夫人出去探探口风。

姚家的宴会上,见一向活络的杨二夫人没有来,大家问起杨家二夫人。众人皆是关切口吻,没有冷嘲热讽看热闹的意思。

杨大夫人心里明白。韩家大太太没有把话说开,除了薛家三奶奶和盛家婆媳,旁人不知道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