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 第102章

作者:作者:15端木景晨 标签: 古代言情

这件事就一直闹到元昌六年的正月里。

正以为局势要稳,却突然发生宫变,萧太傅埋在宫里的侍卫和太监冲进了各个宫殿。砍杀妃子皇子。

薛老侯爷和盛昌侯带着一千家奴护驾。

盛昌侯的三子盛修沐有万夫不当之勇,护住了元昌帝,生擒了萧太傅。

宫里太监、宫女损伤不少,可妃子皇子公主都安全无虞。

如何处置萧太傅,便成了元昌帝再次为难之事。

而在这次动乱中,太后娘娘惊吓过度。还被砍伤了腿,从此昏昏沉沉的,有些神志不清。

而后,她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甚至说皇上不是她亲生的,而是陈淑妃生的,还说陈淑妃找她索命。

皇上日夜不解衣在太后床前侍疾。

最后,太医纷纷觐言,送太后去皇家山庄静养,宫里不适合太后居住。

六宫短短几个月内,既没了皇后,又没了太后,各宫里的娘娘纷纷行动,有巴结薛贵妃的,有巴结盛贵妃的,还有巴结薛淑妃的,一时间人心不稳。

而元昌帝好似不明白,只是偶尔去盛贵妃的宫里去的勤快些。

风向改变了,众人猜测将来母仪天下的,定是盛贵妃娘娘。

而朝廷里,萧太傅全族交押大理寺,等到审判。萧太傅的党羽太多,倘若随便就杀了他,这些党羽可能人人自危,朝中又是一番动荡。

怎么处置萧太傅和萧家,还需从长计议。

一场浩劫过后,便是花开春暖之日,三月的骄阳异样明媚。

盛修颐再次踏回盛京时,朝中文武数官在西武门迎接着他。

穿着素服、面容缓和的盛昌侯立在众人之首。

出京都时,众人皆以为他是去送死;等他再回来时,已经满朝传诵。

这期间,整整九个月,只有盛修颐知晓他经历了些什么。

东瑗和盛夫人也准备好迎接盛修颐。

跟盛夫人立在垂花门前翘首以盼的东瑗,突然觉得下腹坠痛难忍。

她扶着蔷薇的手,忍不住呻|吟着弯下了身子。

“奶奶要生了。”

第128节诞子嗣(粉红票90+)

午后的春阳明妍温暖,静静洒在静摄院中一株吐蕊盛放的桃树上,引得彩蝶蹁跹,媚花争艳。

院里的丫鬟婆子们身影密集匆忙,却个个放缓了脚步,似怕惊醒了暖暖午后思睡的雪猫。

那只猫是表小姐秦奕的,不知何时偷跑来了静摄院,居然安逸躺在藤架下眯着眼睛打盹。

一声声的惨叫从东南耳房里传来,终于打破了院落的静谧。

雪猫也猛然一惊,越墙而去。

东瑗的羊水破到现在,已经两个时辰,阵阵的宫缩令她痛得几欲昏厥。

她在稳婆的指导下,吸气、呼气,仍然觉得剧痛难忍。

盛夫人没有进产房,只是在西次间摆了白玉观音,点了香,跪在蒲团上念经替东瑗祈祷。

一阵阵的惨叫令她心里不稳,几次念经被打断。

有个小丫鬟陪同在旁。

康妈妈和静摄院的罗妈妈、橘红、蔷薇、寻芳、碧秋、夭桃全部在产房里伺候着。

初次诞子是很辛苦的,东瑗的情况已经是很好了。

稳婆一直在说大奶奶用力、吸气。

东瑗满头大汗,紧紧攥住罗妈妈的手,不停的用力。

“瑗姐儿,别怕,别怕。”罗妈妈比东瑗还要紧张,生怕她初次生产时慌了手脚,不停替她拭汗,“快下来了……”

“妈妈,妈妈。”东瑗大口大口的喘气,声音沙哑,神志不似以往那么清晰了,“妈妈,倘若是女孩子,怎么办?”

罗妈妈安慰她:“定是个公子,瑗姐儿你放心。”

东瑗自从怀孕后,一直不曾求佛烧香,也从不避讳说起倘若是生个千金如何如何。

她是继室,盛家世子爷已经有了嫡子、庶子。不需东瑗急着为盛家添香火。哪怕她这胎是个女儿,盛夫人和盛家世子爷亦不会对她轻待。

所以罗妈妈和蔷薇、橘红等人也没有过多的担心生下个女儿的,都很随缘。

此刻听东瑗这样问,几个亲近的才懊恼不已。

原来她一直在担心,只是从来不说。

康妈妈在一旁帮衬着。也微微叹了口气。

谁不盼着头胎是个公子?

“……倘若是个女儿,长得像我……又是一生受苦的命……”东瑗一边用力,一边嘶哑着嗓子对罗妈妈道,她需要说话来保持自己的清醒,“家里人总在我背后说我个狐媚子,我知道……妈妈,您求菩萨,保佑我别生个女儿,别让女孩儿投胎到我身上。 吃尽了一辈子的苦……”

罗妈妈就想起东瑗十几岁的年纪,正是女子青春美丽的好年华,她从来不敢穿颜色鲜艳的衣裳,谨慎小心过日子,到头来还惹了皇帝,莫名被赐婚,罗妈妈的眼泪就簌簌落下来。

“瑗姐儿,妈妈替你求菩萨。妈妈替你求,定是个公子……”罗妈妈哽咽着说道。

蔷薇和橘红也红了眼眶。

康妈妈听着,眼睛微涩。

真是各人有各人的辛苦。旁人都说这大奶奶长得好,殊不知她没有嫁进来之前,连盛夫人那么善良的人都担心她性格轻佻。

长得太艳了,也是苦。

这还是旁人能看到的苦,也许她心里的苦更多。

她是好运,投胎在原配夫人的肚里,投胎在镇显侯府那样的人家。

倘若投胎在稍微差点的人家。或者是个姨娘生的,只怕是件父兄换取前程的筹码,早就作为礼物送给权贵了。

这样的事太常见了。

静摄院的范姨娘,不就是兴平王送给世子爷的?

康妈妈想着,就听到稳婆欣喜的声音:“出来了,头出来了……大奶奶,大奶奶,您再使劲……”

小丫鬟忙去禀告了盛夫人。

半个时辰后,耳房里传来清脆的婴儿啼哭声。

禁宫的金銮殿内,文武百官站满了殿堂。将金碧辉煌的宫殿渲染了几分热闹,不再那般清冷。

“……御前四品带刀侍卫盛修沐,因庭掖叛乱中勤王首功,御赐正四品奉恩将军,着觐沐恩伯,世袭三代。”主管太监娄友德阴柔的嗓音在金銮殿内缓缓响起,念着给盛家第三子盛修沐的加官进爵。

佩刀环伺帝王的盛修沐缓步上前,恭敬磕头谢恩。

世袭三代的沐恩伯,这算是很高的赏赐了。

盛昌侯听着,就微微颔首。

他觉得这个奖赏是他儿子应得的,所以很欣慰。

然后娄友德又念了盛昌侯的赏赐。他现在是兵部尚书,因萧太傅作乱被擒,现如今三公中权利最大的太傅之位空闲。

于是盛尚书擢升为盛太傅。

大殿内有人的目光带着艳羡,有人带着嫉妒,有人带着巴结讨好,而刚刚从西北归来的盛修颐垂头不语,他的目光变得有几分晦涩。

而列为百官之首的太师薛镇显却眼睛越发明亮。

他的心里对另外一件事终于有了谱儿,所以忍不住高兴。

接着,就是这次清除萧太傅极其党羽中立功最大的盛修颐了。

盛文晖擢升了太傅,兵部尚书一位空闲,皇帝早就想好了让现任的兵部侍郎、薛老侯爷的门生秦伯平出任。

秦侍郎成为秦尚书后,兵部侍郎之职空闲,正好可以给盛修颐。

于是盛修颐的赏赐就是正三品的兵部侍郎。

盛昌侯对这个赏赐也很满意。

薛老侯爷就更加满意了。

皇帝对盛家父子的赏赐越多,就会相应的补偿这次清除萧太傅党羽中同样出力的薛家。

而薛家在朝廷里没有儿郎可以加官,自然会把补偿转移到内宫的娘娘和皇子身上。

当圣旨赐下的时候,盛修颐上前几步,却没有接过圣旨,只是跪着给元昌帝磕头:“陛下,小臣才疏学浅,不足以堪大任,求陛下收回成命。”

满殿大臣和元昌帝都微愣。

“小臣并无经天纬地之才,亦无匡扶社稷之功。兵部侍郎一职,当有能者居之,小臣自愧不能担重任,求陛下重罚。”盛修颐的头贴着金銮殿内的大理石地板,字字清晰。

盛昌侯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

他很想上前呵斥盛修颐。

这是他绝好的机会,可以在朝中平步青云,也可以成为盛昌侯的帮手,他却推辞了。

下次再想一下子从刑部的五品郎中升任到兵部三品侍郎,就没有这么好的名正言顺的机遇了。

盛昌侯气得很想踹儿子一脚。

无奈这是大殿,他什么都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