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73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张婆婆听说自己有机会帮丈夫名扬长安,嘴唇抖了抖,拉着三娘的手问:“真的可以吗?”

  三娘笑道:“当然可以。”

  她从小接触的都是钟鸣鼎食之家,自己虽然不太看重什么珠玉珍玩,却也见识过不少名家雕刻的玉雕作品。

  张婆婆这双手还真没比那些名家差多少,许多精妙的雕镂技巧更是看的人叹为观止。

  听闻她丈夫当年是与人起了龃龉才一辈子窝在村里没再去长安,否则他说不定早就是长安有名的玉雕大师了。

  既然本事摆在这儿,三娘当然乐意帮上一把。

  张婆婆很快便认真地钻研起三娘带来的图纸。

  三娘起身告辞。

  不想她才走出张婆婆家,就看见个肤白貌美的女孩儿笑意盈盈地朝她们走来。

  三娘微讶。

  这是那天的新娘子康丽娘!

  看得出康丽娘新婚的日子过得很美满,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奕奕,步履更是快而稳。

  她上前与三娘行了一礼:“见过少府。那天真是多亏了少府帮忙写诗,要不然我们的婚事可能没那么顺利。”

  三娘笑道:“我可是吃了你们两顿酒食的,写首催妆诗不算什么。”

  康丽娘心道这可太重要了,三娘的催妆诗可是直接让老秀才灰溜溜地跑了。

  要是那老秀才厚着脸皮坐下来吃酒,谁知道他喝醉后会不会胡说八道?人一辈子兴许就这么一次嫁娶,康丽娘可不想因为这种人害得自己的大喜日子不够圆满。

  只是这种话康丽娘却不能对外人说,只能感激不已地送三娘一行人到村口。

  康丽娘可是新嫁娘,三娘没拉着人家说太久的话,挥别这位美貌姑娘翻身上马与郑莹她们到别处走访去。

  李俅那日没过来,还是从三娘嘴里知道康丽娘与张猎户那段良缘。

  “挺好的。”

  李俅笑着说道。

  只要世道太平,寻常百姓的生活其实挺好的,左邻右里都是相熟的人,娶妻嫁人也是看对眼了便能在一起。比起生在皇室之中,他们在这方面倒是多了几分自由。

  李俅私下给三娘透了个信:“宫中那位姓武的近来可能要不好了,你尽量别出什么头,最好是低调行事。”

  别看李隆基现在压根不去看武惠妃,武惠妃真要不在了他兴许又怀念起她的好来……至少得怀念十天八天吧。

  短是短了点,但撞枪口上的可能性终归是有的。

  自从幼时从兄长那里得知那个关于未来的“梦”,且许多事都已经一一印证,李俅便不惮于以最大的恶意揣度自己这位祖父。

  能避避风头就避避风头吧!

  只要不会心存侥幸,应对起来就会更加自如。

  三娘得了李俅的叮嘱,点着头说道:“你们也要小心。”她好歹是在蓝田县,他们可是在李隆基的眼皮底下。虽说他们这些年都是能不提李俨梦中之事就不提,可那样的事谁能不记在心里呢?

  李俅随着三娘在蓝田县溜达了大半天,便骑着马儿从灞桥回了长安。

  灞桥横在灞水之上,自古以来就是送别之地,李俅看着在风中徐徐摇荡着的柳枝,心中也莫名生出几分愁绪来。

  年纪越长,这样的相聚兴许便越少了。

  回到长安后李俅也没急着回东宫,而是先安排人去帮三娘送信和土产,叮嘱底下的人务必赶在中秋前把东西都送完。

  等事情都安排完了,李俅才回去寻他兄长说话。

  李俨婚期将近,只是他们这种婚事压根不用自己做什么,所以反而格外清闲。

  听弟弟说起三娘在蓝田县的种种安排,李俨说道:“阿晗虽然为人要强,心肠却是最软和的。”

  不管是对那对新婚夫妻、对那老吏的孙女还是对那丧夫的老妪,她都是尽可能地帮了自己能帮的忙。

  而且三娘给予她们的不仅是同情或施舍,而是想办法让她们自己立起来。

  这只是开了个头而已。

  她会做越来越多的事。

  旁人当了县尉可能瞧不上这九品芝麻官,她却宛如鱼入大海般自在到不得了。

  李俨笑着对自己弟弟说道:“这样挺好。”

  这样就挺好。

  李俅也笑着回:“我也觉得挺好。”

  有许多话即便是亲兄弟也不能相互言说的,个中滋味也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中秋当日,长安城中十分热闹,长安诗坛也十分热闹,一时间涌现了不少怀念亲友的诗、吟风颂月的诗。在这堆节假日特色文学之中,有几首诗显得十分扎眼……

  大多以《谢郭少府寄杏脯》《答郭少府赠蓝田杏脯诗》为题。

  内容大多都是这样的:你看这杏脯啊,又大又圆,贼拉好吃,我朋友郭少府送我的,我们的情谊真深厚啊真深厚。

  不明真相的路人:?????

  怎么回事?

  这郭少府是谁啊?

  为什么连李白这个御前红人都给她写诗?

  还有,这蓝田杏脯真的这么好吃吗?

  你们有必要夸得惊为天杏吗?

  我曲江杏脯不服!

  还真有不少好事老饕闻风而动,特意跑去蓝田买杏脯吃。

  出了灞桥差不多就是蓝田县境内了,去一趟又不费劲。

  咱老饕最不怕的就是去各个犄角旮旯找吃的!

  蓝田县的百姓一时有点蒙,怎么他们平时辛辛苦苦出去兜售杏脯都没啥人搭理,这会儿却来了这么多人?

  得知是因为他们郭少府给不少亲友送了杏脯当节礼、引得李白以及贺知章等人写诗纷纷夸赞,那些个被人登门求购杏脯的人家都惊住了。

  他们这位少府不简单啊!

  对于写诗夸杏脯这件事,李白自己是有话说的。

  其实吧,蓝田杏脯虽然品质上佳,吃着很不赖,但也远不至于让李白这么赞不绝口,毕竟他平时也不好这一口。

  可是!

  可是!

  三娘在信里说她明年准备在蓝田县私下酿点杏花酒和杏子酒欸!

  要是他不好好夸一夸三娘送来的杏脯,叫三娘觉得他不喜欢收到她的礼物,明年酿好的酒就不给他送了!

  其实吧,什么酒不酒的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辜负了朋友的心意!

  他只是真心喜欢这个杏脯而已,绝对不是想喝什么独家特酿的杏花酒和杏子酒。

第87章

  大唐酒肆开得遍地都是, 酿酒业自然也蓬勃发展,蓝田县就有不少酿酒行家。

  像杏花酒、杏子酒都是很寻常的佳酿,酒食么, 讲究的不就是就地取材?这边杏树多,开发各种对应的吃法喝法。只要酒曲找得好,寻常米饭铺上一层杏花都能酿出很好入口的杏花酒来。

  要是换成酿法复杂的酒, 三娘可不会给李白他们夸下海口。

  对狂热的饮酒爱好者来说,你欠他酒比欠他钱还叫他难受!

  过了中秋,蓝田县的杏脯大受欢迎,连长安城中不少酒楼都来订购当果盘。不过今年的存货就那么多, 卖完就没有了, 也就热闹了这么一阵子。

  可光这么一阵子,也足叫人看出三娘的能耐了。不愧是能考状元的人, 在长安认得的人就是多!

  狄县尉对三娘这个新同僚也是颇为叹服, 遇到什么特别的案件就要和三娘聊上一聊。虽说审案判案不归他们县尉管,但他是明法科出身, 对这方面分外感兴趣。

  别的案件他不好过问也就罢了, 自己在任上看着底下人把犯人抓来了,那自然要跟进跟进的。

  别看萧戡这人好像不太靠谱,抓人还挺有一套的,他每天不是跟着三娘在蓝田县走走逛逛就是自个儿出去走走逛逛,愣是被他揪出不少犯罪分子。

  有买卖人口的,有逼良为娼的, 有坑蒙拐骗的,甚至还有些杀人冒籍的。

  犯罪程度不一, 但都挺倒霉,大多都是自己直接露了馅, 莫名其妙撞到萧戡面前,叫萧戡好生过了一把行侠仗义的瘾。

  对于那些苦主的感激和酬谢,萧戡一概没接受,都让底下的不良人分了。

  竟是叫底下的不良人真心实意奉他为老大。

  这就导致不良人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能放过去的情况,如今也第一时间禀报给萧戡这位不良帅。

  其实萧戡倒是没想那么多,他从小不缺钱,又没家没室,不像寻常不良人那样上有老下有小,哪里看得上这点好处。

  狄县尉对县衙大牢人满为患的情况也颇觉惊奇,私下和三娘分析了一通:以前他还觉得蓝田县算是天子脚下、处处一派祥和来着,如今才晓得底下藏着这么多龌龊事!

  这其实也不全是萧戡的功劳。

  当初三娘在国子监也是选修过明法科的(具体情况是她自己跑去旁听导致明法博士不放她走),狄县尉聊的话题她全都接得上话,很快便被狄县尉引为知己。

  两个县尉关系这般融洽,底下的人就更不敢松懈了,都卯足劲办好自己的差使。

  这就跟水清无鱼一个道理,由上而下都清明了,干坏事的人也就无所遁形了。

  不少有组织有纪律的犯罪团伙都已经准备悄悄撤出蓝田县。

  惹不起,惹不起。

  三娘与狄县尉关系好起来了,便把主意打到狄县尉那位赫赫有名的祖父身上。她与狄县尉相对而坐,很随意地聊起狄仁杰的事。

  狄仁杰年轻时就是个工作狂人。

  有段时间他出任为大理寺丞,一口气把人家积累了不知多少年的陈年旧案全给扒拉出来解决了,一共判决了一万七千多人。

  恐怖如斯!

  后来他去当江南巡抚使,发现江南人爱搞封建迷信,又一口气上报捣毁淫祠一千七百多所,打击当地歪风邪气,倡导百姓相信朝廷、相信正经寺庙道观,没事不要瞎拜拜!

  光从数量上看,就晓得狄仁杰工作效率有多高了。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