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49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岑勋边重新拿好钓竿边夸道:“有志气。”

  一大一小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半天,三娘才挥别岑勋归家去。

  转眼到了乔迁当天,许是因为逢上休沐日,李俨他们一大早便过来了。

  李俅早前从萧戡那儿得知他们去了嵩山玩耍,还在嵩山那边置办了产业,这些天都很有些闷闷不乐,憋足劲要给三娘准备超越萧戡的乔迁礼物。

  可惜李俨直接把他掏空小金库的想法打了回去,要兄弟俩合送一批书给三娘。

  他们早前弄的书船如今都还在洛水上来回飘行,书船上的书已经多不胜数,读书人们都夸圣人和东宫仁德。既然他们能拿到这么多书,自是要亲自去挑一批最好的送给三娘。

  书船的主意可是三娘给出的。

  这礼物既有意义,又不会惹人非议。

  李俅口头上应了,到了今儿一大早还是忍不住把几套簇新簇新的击鞠用具塞上马车,对他哥说道:“这几个鞠球不值钱的!”

  李俨无可奈何,只得由着她去。

  其他人也都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托他们帮忙带出门,主要是李俨一个人带不动这么多小孩去太远的地方,所以只能由他们兄弟俩作为代表送贺礼了。

  李俅一到仁风里,便抱着击鞠用具跑去找三娘玩,说是等他们都学会骑马以后就可以一起击鞠了!

  所谓的击鞠就是打马球,初唐时生活在藏地的吐蕃人最喜欢这种马上运动,太宗皇帝看了几场以后觉得颇合自己胃口,便命人学会来打给他看。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大唐贵族子弟无论男女都有打马球的爱好。

  就连当今圣上李隆基早些年也曾奉中宗皇帝之命与驸马都尉杨慎交等人组成击鞠队,代表大唐与吐蕃人派来的队伍比赛。

  最近李隆基也不知是不是想起了当年那位球友杨慎交,打算把武惠妃所出的咸宜公主嫁给杨慎交之子杨洄,已经命人在东都这边择地营建咸宜公主府。

  所以说,皇帝都擅长打马球,甚至还打得过吐蕃强队,可见大唐马球之风多盛!

  三娘和李俅都还不能上马,只能拿着马球杆子追着球到处乱跑,不时哐当哐当地格挡对方试图抢球的球杆,竟也玩得不亦乐乎。

  等萧戡过来了,也抄起球杆与他们抢起球来。

  直至三个人都累得一屁股坐到地上,才总算是消停下来。

  李俨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他们学会骑马以后会是什么光景了。

  要是没什么意外的话,他们应当会这样快快乐乐地长大吧?

  李俨掏出张帕子给三娘擦汗。

  绕梁都没来得及阻止,三娘便接过帕子往自己额头上擦去。她的刘海被汗水微微浸湿了,俯首帖耳地贴在小小的额头上。

  萧戡知晓马球是李俅送三娘的乔迁礼物,也不甘落后地掏出把弹弓和一袋子弹丸来,兴冲冲地说道:“我也给你准备了礼物!”

  这倒是很符合他游侠理想的礼物,要知道古代说人不务正业,讲的都是“怀丸挟弹,携手遨游”。

  这里所说的“怀丸挟弹”说的便是带着弹弓和弹丸到处游荡。

  三娘接过弹弓,好奇地拨弄两下。

  萧戡便打开弹丸袋子给她看,里头居然是一颗颗圆润可爱的珍珠。他积极说道:“我教你玩,用这个!”

  三娘没想到萧戡居然会拿珍珠当弹丸,立刻摇着头说道:“我不用这个。”

  萧戡问:“为什么?”

  三娘道:“这个贵,不能这样浪费。”

  萧戡有些失落地说:“好的吧。”他问左右有没有带陶丸的,统统贡献出来给三娘玩。

  还真给他搜刮出几袋子来。

  “这个便宜!”

  萧戡把陶丸拿给三娘看,表示这是土做的,土到处都有,不贵的。

  三娘这才跟他学起弹弓怎么耍来。

  百孙院中是没有这玩意的,李俅看得有些眼热,也想玩,可他和萧戡向来不对付,只得忍着,唯有在三娘练手的时候才凑过去看她玩儿。

  李俨其实也没玩过弹弓,不过他觉得自己是个大孩子了,全程都远远立在廊下看他们玩耍。

  等到日上中天,别的客人陆续到来,三娘便把收到的私人礼物都收了起来,接待自己邀请过来的客人。

  随着时间推移,到场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好在有些就是过来看看她,还有别的地方要去,留下乔迁礼物就走了。

  兴许是因为三娘太爱和人分享自己的“抄书塞满书房所有书橱”计划了,不少人给她送的乔迁礼都是书,且大多都是像李俨那样精挑细选过的。

  三娘都还没开始抄写呢,书房里就已经堆了不少等待她去整理的书!

  这些礼物可比别的东西贵重多了,要知道多少人千求万求才能借到别人的藏书,贺知章他们却都愿意挑选些顶好顶好的书送她!

  三娘只能积极给他们推荐自己喜欢吃的点心和菜肴,希望他们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郭家祖父也拿出自己这段时间搜罗来的好酒,大方地当了一次东道主。

  要知道以前他可都是去蹭别人酒喝的!

  到了午后众人都喝得差不多了,王维也从嵩山过来了,他最近本来就有事要来洛阳一趟,得了三娘托人送去东溪别业那边的帖子便应邀而来。

  三娘见了王维格外高兴,问他今晚可要住在她们家。

  王维道:“有点事要去办,过来给你们贺过乔迁便过去。”

  他给三娘送了把新琴。

  三娘平时学琴用的是便宜的新手琴,弹坏了也不心疼。王维上次听她抚琴,觉得她已经能弹出曲调来了,便去物色了这么一把琴准备赠她。

  嵩山有不少高人隐居其中,不仅有佛道两教的名士,还有不少技艺高超的名匠。他常用的琴就是在嵩山一位老琴匠处购得的,这次他又过去挑了把新的。

  三娘抱过几乎比她自己还沉的琴,入手便喜欢得不得了。她让绕梁帮自己把琴放去书房,引着王维去与贺知章他们小酌两杯。

  一整天郭家门外的车马就没断过,看得邻里惊奇不已:这是哪位达官贵人搬过来了?

  这事儿也不难打听,隔壁一户姓裴的人家收到郭家派人送过来交好邻里的茶点便讨论起来了。

  座中的中年男主人说道:“这郭家是武将出身,来的客人中竟有不少文士。”

  女主人约莫四十多岁,气质端方娴雅,一看便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她笑着解释道:“你刚回来,不知晓也正常,听闻郭家出了个小才女,连圣人都屡次夸赞她聪慧伶俐。”

  男主人名叫裴荣期,出身河东裴氏,乃是关中郡姓。他妻子乃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女,两人琴瑟和鸣,育有三子二女。

  夫妻俩皆是名门之后,讨论了几句后便转开了话题。

  裴荣期说道:“子美出游这么久,也该回来考乡贡了。你看他都二十三了,既没成家,也没立业,他耶娘不上心,你这个当姑姑的得多操心操心,写信催他回洛阳。”

  杜氏说道:“我省得的,以前便没少写信催他。只是他人在吴越,山长路远,写了信也经常送不到他手上。”

  杜氏的侄子名叫杜甫。

  杜甫自幼丧母,因着杜父再娶,这孩子三岁便被她接过来抚育,于她而言不是亲儿胜似亲儿。待到杜甫长大成人,说是想出去游历一番,这一去就是五年,先是北上太原,接着又是南下吴越,竟是一点都不想着成家。

  简直把杜氏给愁坏了。

  当晚杜氏又试着给杜甫写了封信,看能不能托人送到杜甫手上。

  游子游子,可真是叫人牵肠挂肚啊!

第59章

  三娘既不认得裴家人, 也不认得杜甫,她过完乞巧节便得每天被她八叔骑马带着去蹭课。

  接下来几日,郭家乔迁的热闹便传了出去, 说来的客人大多带了书当贺礼,约莫都是郭家那位小才女邀来的。小小年纪便能得那么多人青眼,着实叫人艳羡至极!

  不过这件事引起的议论很快降了下去, 因为初十这天薛王李业病故了。

  自从薛王李业病倒以后,李隆基也十分忧愁,头发都白了不少,前些天更是直接从梦中惊醒, 表示梦中梦到个能治好弟弟的厉害药方, 极遗憾醒来后没记住。

  本来这几天薛王李业从昏昏沉沉的状态中转醒,李隆基还高兴不已地听了许多人的恭维, 说是皇家兄弟情义感天动地, 连老天都为薛王赐下神方。

  没想到居然是回光返照,薛王李业终归还是病故了。

  这事儿本来与三娘没什么关系, 但她与李俨他们一起读书, 李俨他们因为这事儿停课了,她也没课可上。

  不知是不是出于修饰皇家脸面的心理(因为前面李唐宗室闹得有点难看,时不时就闹出点有违人伦的事),李隆基十分注重宣扬自己和几个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早前李隆基已经把病故的岐王追封为惠文太子、申王追封为惠庄太子,如今五王宅中同舟共济过的兄弟又少了一个,他自然又把命朝臣商定薛王的追封。

  朝臣们讨论了一番, 最后定下个“惠宣太子”。

  到这里,李隆基已经拥有三个已故的“太子”兄弟了, 自是越发珍惜硕果仅存的宁王李宪与同母妹妹玉真公主。

  看着长兄与妹妹,李隆基伤怀地慨叹:“只剩我们三个了……”

  其实要算李唐宗室的话, 人还是挺多的。由于宗室的爵位是一代代削减的,只有嗣子能够继承王位,其他的只能看运气或者皇帝心情,一般隔了三代就没什么爵位在身,全凭他们自己奋斗了。

  顶多是李唐宗室的出身让皇帝对他们多了几分亲切感。

  像当今宰相李林甫以及目前管着洛阳这边的河南尹李适之,那都算得上是李唐宗亲来着。

  李隆基要表现自己的哀思,上至勋贵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哪都没人敢在这段时间大摆宴席,洛阳城一下子清静下来。

  王维在洛阳城中与朋友相聚数日,寻机给张九龄献了首诗,便没再继续逗留,悄无声息地回嵩山去了。

  张九龄近来一方面要顾着惠宣太子的葬仪,一方面又得和李适之商讨河南这边的屯田事宜,忙得可谓是脚不沾地。等诸事都尘埃落定,他终于闲了下来,挑拣出文人墨客通过各种方式递给他的诗文翻看起来。

  作为当朝宰相,每天都有雪花似的干谒诗文送入他的府邸,能呈到他面前的大多是府中幕客挑选过的。

  比如这日摆在最前头的就是王维的诗作。

  王维才华高妙,姿仪出众,早前也不过是犯了些许忌讳,不算什么大错。这些年他虽然闲居洛阳或长安两地,但当初却确实在济州老老实实干了几年,也算是有在地方上历练的经验……

  张九龄出身不显,手头没多少自己人,看到这么个好苗子也想拉一把。

  张九龄记下此人姓名,准备等年底就把名字递上去。

  李林甫与他不算友善,他想提拔人还是得找个好时机,不能让李林甫逮着机会给他上眼药。

  朝中这些纷纷扰扰,三娘并不知情。她每日读过书,就去认识左邻右里。

  大唐各坊也并不是家家户户都高楼林立,本坊便有卖饼的、卖肉的、卖果脯的,足不出坊便能满足所有生活需求。

  三娘溜达到别人铺子里,别人邀她尝点果脯,她就尝了下,尝完还给别人提意见。关键是她敢说,店家还真敢听,自己也拿起块,边琢磨三娘的话边吃,越吃越觉得三娘说得对,当即给三娘送了一大包果脯,比她脸蛋儿还大包。

  遇到家卖羯鼓的,三娘又进去转悠一圈,目不转睛地看人家做鼓杖。

  “你也喜欢羯鼓?”做鼓的人抬头问她。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