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屏美人 第69章

作者:山间人 标签: 古代言情

  “是啊。”小厮将那日的情形说了一遍,又道,“那日还下着雪呢,娘子给袁郎送了件都尉的裘衣,袁郎在外站了许久才走。”

  秦衔慢慢将手里的茶杯放下,有些出神地看着桌案上的木纹。

  若说白日在州府听到元穆安打算以正妻之名迎秋芜时,他心中只是有些宽慰和放心的话,此刻听家中的小厮说起元穆安与秋芜之间的相处时,却变得有些震惊。

  他这个做哥哥的,好不容易将妹妹找回来,自然希望她能一辈子过得顺心顺意。

  他们本也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从没有过高攀之心。

  一来,秋芜年岁不小,恐会因此被那些高门显贵嫌弃;二来,那些人素来眼高于顶,即便他年纪轻轻便官至四品,前途无量,他们也不会打心底里高看一眼。

  世家大族尚且会如此,更别提天子。

  普天之下,所有人在皇帝面前都得卑躬屈膝,小心侍奉。

  他身为臣子,愿意在皇帝面前臣服,却不想见到妹妹过得那样小心。

  他自觉已有些熟悉元穆安的性情,知晓这位年轻的天子虽在朝中颇有礼贤下士的名声,但骨子里却有着天潢贵胄生来就有的傲气。

  愿娶秋芜为妻已让他有些意外,此刻从小厮口中听闻身为天子的元穆安,在秋芜面前竟也有放低身段、主动讨好的时候,甚至被拒门外,也不曾动怒。

  难怪留在府中多日,也没被家中的下人们看出他的身份。

  “都尉?”

  小厮见他出神许久,一动也不动,不禁出声提醒。

  “该用醒酒汤了,若放得太凉恐会伤身。”

  秦衔回过神来,撑着昏昏沉沉的脑袋,就着他递过来的碗一口口饮下。

  一碗汤见底,小厮搀着他躺下,随后便捧着碗熄灭蜡烛,退了出去。

  秦衔没有即刻入睡,而是又在黑暗中出神片刻,方沉沉睡去。

  第二日再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

  他习惯天微凉便起身,如今难得一次多睡一个时辰,虽觉浑身上下松快了不少,却着实有些不习惯。

  本以为秋芜早已起身用过早膳,可待行至前厅时,兄妹二人却恰好迎面遇上。

  “阿芜?”秦衔愣了愣,下意识露出温和的笑,“昨夜可是等哥哥等得太晚了?”

  秋芜亦在宫中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平日鲜少到这时还未用膳。

  秋芜脸上一红,有些羞愧地摇头:“本想等一等哥哥,只是晚膳后饮了几口葡萄酒……”

  大约是因饮了酒,她昨夜一夜无梦,睡得格外沉。方才醒来时,见外头天已大亮,吓了一跳,连忙问阿依为何不唤她,阿依却说她睡得太沉,唤了几声没醒,便由着她继续睡了。

  屋里已摆好了一桌早膳,秦衔与她前后进屋,在桌边坐下,闻言奇道:“怎想起饮酒了?”

  “没什么,只是忽然起了兴致罢了。”

  秋芜低头用茶,莫名有些不想对哥哥说实话。

  可秦衔却已敏锐地察觉她神情的变化,不由心中一动,问:“那酒……是他送来的?”

  昨夜,从小厮的口中,他已知晓元穆安这几日都会让人送字条过来。

  秋芜被他问得愈发羞愧,点头道了声“是”。

  秦衔没有立刻说什么,而是先观察她的神情,仿佛在心中暗自斟酌,片刻后,方道:“昨日在府衙时,陛下将我单独留下,说了两句话。”

  秋芜一听,只恐元穆安以身份对哥哥施压,忙放下手中的木箸,正色道:“哥哥若有何为难之处,只管说便是。”

第79章 回程

  ◎袁、袁郎?◎

  “你别多心, 陛下不曾为难我。”

  秦衔一听就知秋芜在替他担心,连忙笑着摇头,“只是说了些接下来的安排。”

  秋芜的神情慢慢放松下来, 安静地听着。

  “阿芜, 这次圣驾亲自至凉州督战,我为主将,圣驾回京时, 必得跟随入朝。而接下来, 恐怕就要留在京城,调任至兵部, 不再回凉州了。”

  “什么?”秋芜惊愕地瞪大眼睛,疑心自己听错了, “竟然这么快!”

  寻常官员到地方就任, 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二十年,甚至大半的人,这辈子都会留在外, 再不离开。尽管秦衔被元穆安寄予厚望,迟早要离开凉州,却没想到会这么快。

  “是啊,我亦有所顾虑, 遂斗胆问过陛下, 是否因你之故, 方这般急着将我调入京中。”

  “陛下如何说?”秋芜问得有些快。

  秦衔没有隐瞒, 将元穆安昨日的话一一告诉她, 又说起让他回来劝说的事。

  “我没有答应陛下回来劝你妥协, 只是代为传达。阿芜, 陛下说,若你愿意,他会以正妻之礼迎娶你,皇后之位亦是你的。”

  秋芜呆了呆,看了秦衔两眼,仿佛在辨认他是否在开玩笑,好半晌才道:“他当真这样说?”

  “千真万确。”秦衔点头,“阿芜,我听他们说,他在咱们府里住了段日子,你还曾在雪天将他关在门外?”

  秋芜默默低下头,惭愧道:“那日是我冲动了。”

  当时心情复杂,冲动之下,方会如此。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先前在兴庆宫中时,一直带着点破罐破摔的态度,对他就再不像最初那样敬畏,又或者是仗着在凉州,在都尉府,没人知晓他的身份,更没人指责她的所作所为,方在不知不觉中肆意了一点。

  横竖是他自己要来、自己要留下的。

  只是,事后,她仍旧有些后怕。

  以元穆安的性子,若是在从前,她这样不识好歹,他只怕早已恼羞成怒,再不愿理会她,甚至干脆降罪处置她。

  可他偏偏一直忍着。

  她明明看起来对他的刻意忍耐并未察觉,可潜意识里又似乎一直在利用这一点。

  尽管她只是想让元穆安也感受一番当初她在宫里时的处境,也盼他顾着自己的面子,知难而退,但若真的惹恼他,遭殃的只会是她和哥哥。

  “唉,他——”秦衔叹了口气,道,“罢了,我并非怪你,只是想说,哥哥亦是男子,知晓陛下愿意为你一点点改变意味着什么。我并非让你妥协,只是想告诉你,也许,现在的陛下的确与过去有些不同了,你不必再有那么多顾虑。若仍有情,则无需犹豫;若无情,亦无需害怕。有哥哥在,自会护你周全。”

  哥哥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让秋芜感到既安心,又酸楚。

  “我明白的。”她捧起碗喝了一大口热羹,接着抬起有点泛红的眼眶,嗔怪地看着秦衔,“哥哥,这一年里,你一直在为我操心,可别耽误了你自己的终身大事……”

  秦衔年纪已然不小,但这些年来一心扑在读书、研习兵法等事上,至今未见他身边有过哪家娘子。

  他年轻有为,去岁第一次到京城时,就有看中他,想要挑他为婿的朝臣,只是那时他逗留的时日短,又只是初出茅庐,众人多持观望态度。

  到了凉州,充分展露才能后,更是有好几位当地官员有意将家中女儿许配给他。

  秋芜甚至听说,附近有一位游牧部落的首领女儿也被他的风姿折服,扬言要嫁给他,后来也不知怎的,渐渐就没了消息。

  秦衔没料到话题忽然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向来稳重内敛的俊脸上闪过一阵羞赧的红晕,含糊地应了一句,不再多言。

  接下来的几日,秦衔除了往返于各处驻军的军营之间,就是在州府府衙召了几位将领,与刺史等人商议接下来的布防。

  如此,七八日过去,终于传来圣驾即将启程回京的消息。

  秦衔身为功臣之首,自然要跟随左右。

  除几位职衔较高的将领外,他还亲自挑选了几位在此次战事中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普通军士随他一起入京。

  因这一次去后,恐怕不会再回来,秋芜思来想去,还是选择收拾行李,跟着秦衔一起走。

  家里的七名下人,有三个已没了家人,卖身给都尉府,便跟着他们一道走,剩下的四名则选择留下来。

  因都是想着挣一份月银补贴家用的平民百姓,秋芜便将他们留给了七娘。

  七娘已然再嫁,自然跟着陈大威。

  陈大威如今已不再是秦衔身边的普通侍卫,而是成了凉州守军中的一位军曹,将来也会长久地留在这儿。

  夫妇两个,一个是秦衔的手下,一个是秋芜的挚友,都十分舍不得兄妹二人的离开。

  尤其是七娘,听娇娇说,她阿娘有两个晚上说着话就莫名地掉了眼泪。

  七娘是性情中人,从来不愿掩饰自己的情绪,眼看被女儿戳穿了故作潇洒坚强的面具,索性不再伪装,大大方方抱着秋芜哭了好一会儿。

  待哭完了,一抹脸,顶着一双红彤彤肿如核桃的眼眸,又恢复成平日爽朗的样子,一面拍拍秋芜的肩,一面说,定会替她继续打理椿萱院与先前买下的田地。

  临行前几日,椿萱院的孩子们跟着他们的母亲一同登门向秋芜致谢、道别。

  有两位擅做胡饼等干粮的娘子替她备下了整整一大筐已晒干、撒了芝麻和各色干果的干粮,让她和秦衔在路上吃。

  还有几位娘子则从家中带了自己亲手缝制的皮毛围脖、裘衣等衣物过来。样式虽简朴,御寒的效果却极佳。

  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则围着她排成两队,仰着一张张可爱生动的面庞,扯着嗓门背了一段《千字文》。

  一字一句,都是秋芜亲自教的,就连年纪最小、学得最慢的三个孩子,也磕磕绊绊跟着其他人完整地背了下来。

  秋芜既欣慰,又不舍,遂将自己在凉州的这一年里从各处购来的书卷留在椿萱院,盼着他们将来能用得上。

  送他们回去的时候,两个曾受过元穆安指点的小郎君悄悄拉住秋芜,分别将自己做的一柄小木剑和一杆小木枪塞给她。

  “娘子,这是我们送给袁先生的,原本想亲手送给先生,可是后来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娘子,你还能不能见到袁先生,替我们将这些转交给先生?”

  两张巴巴的小脸蛋被冬日的风霜吹得红扑扑,黑漆漆的眼里亦闪着期盼的光芒,看得秋芜心软不已,一句拒绝的话也说不出口,只能轻轻点头,道:“袁先生以后恐怕不能来看你们了,我尽力替你们将这片心意交给他,好不好?”

  两位小郎君一听,不约而同地跳起来拍拍手掌,欢喜不已。

  “太好啦,谢谢娘子!”

  “娘子,待我们长大了,再去京城看你!”

  孩子们一个个跟着母亲离开,留下秋芜一个人站在傍晚的夕阳下,望着他们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视线里。

  两日后,以圣驾为首的队伍在刺史等官员与当地百姓的相送下,自凉州出发,浩浩荡荡往京城的方向行去。

  除了原本就跟着元穆安从京城过来的护卫、侍从外,随行者多是凉州一带的将士,未带家眷,而秦衔身为都尉,自然要与他们走在一起。

  秋芜一个人带着府中跟来的三个下人,再无旁人作伴,只好缀在队伍的最后。

  行军途中,所有人都紧随队伍,不敢掉队,更不敢有丝毫松懈,自然无暇顾及后面的秋芜他们。

  走在最后,反倒成了最轻松的。

  饶是如此,几个人也觉高兴不起来,只因前面的队伍里,人人都神色凝重。

  天子来时,身披盔甲,亲自骑马,在无数人敬仰臣服的目光中进入了凉州城。

  而离开时,却是乘坐四面紧闭的马车,在六名太监的服侍下出的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