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323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到了这个时候,王温舒就真不能留了,这才站起身,抖了抖身上的袍子,“在下就先歇息去了!”

他在陈嫣这座别馆里是有自己的房间的,不过离这座院子稍远就是了。他这样说,立刻就有婢女提了灯笼跟在一旁。他当然是认识路的,但宅邸里的婢女也不可能就真看着他带着两个僮仆就走。

一方面,对客人太不仔细!另一方面,往坏处想,要是王温舒在宅子里乱跑怎么办?陈嫣从来不在这种事上多想,她对王温舒是很放心的...然鹅,这些婢女们可不会这么想!

她们站的是另一个角度!

等到王温舒施施然走了,正好热水也送来了。陈嫣这个时候是迷迷糊糊的,靠在一个婢女的肩头,还不忘叮嘱道:“那帛书收起来,收起来,明日还要整理的。”

谁也不敢耽误陈嫣的事,所以帛书自然是被小心翼翼地收在了匣子里。

婢女们给陈嫣擦手、擦脸、洗脚什么的...陈嫣几乎是半睡着的,任凭婢女们摆弄。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她只模模糊糊记得自己最后是被扒了衣裳,换上更舒服的一身中衣,然后就被塞进了被子。

第二天,依旧是缠缠绵绵的雨丝,陈嫣便窝在家中整理昨天的成果。要是再想起什么来了,也要记上一笔。

王温舒也懒得出门,干脆也把自己的一些工作搬到了陈嫣这边。两人就这么隔了一些距离,什么也不说,各做各的。周围的婢女奴仆不敢发出一点儿声音,有的只是陈嫣悉悉索索吃东西的声音。

一开始的时候王温舒有点儿分心,毕竟能够做到完全不为外物所动的人还是少数。他本来就很在意陈嫣了,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存在感比陈嫣更强烈的人也没有几个了...此时又这么安静,这一点儿声音更是让他不得不去看她。

屋外传来与打芭蕉的声音,芭蕉这种植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了陈嫣的院子里,是陈嫣见了觉得有意思,特意移进来的。当时王温舒也是见证者之一,当时还有些不解来着。

院子里红花绿叶什么的很是美观,可真要说的话,芭蕉有什么新奇的吗?她的院子里种这个做什么?

当时陈嫣说,是用来听雨声的......

大概他们真的不是一类人吧...当时的王温舒甚至想象不出来,听雨声算是怎么回事...要理解,这毕竟不是‘雨打芭蕉’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文化意向的时代。

但今天,在他反复被陈嫣吃东西的声音转移了注意力,专心不能的时候,他忽然有点儿明白过来了。

这一天两人都没什么一定要做的事情,只是各自做着各自的工作,甚至可以一句话不说...他因为她吃东西的声音有点头痛...这种场景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更别说印象深刻、荡气回肠之类的形容了。

但、但这也没什么不好的。王温舒淡淡地想。

雨声‘嗒嗒’的,比他听过的许多乐器好听,像极了这平凡无奇而又动人的一日又一日。

再次低下头去工作,他没有再被陈嫣吃东西的声音牵扯注意力——不是说他不再在意了,只能说,这就像是一个人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后就不再心心念念了。

不过他没有因此而轻松,因为王温舒没有一刻比现在更清楚了...他正陷入一个相当危险的境地。

万劫不复。

陈嫣并不知道在她的身边,正发生着命运转折这种事...每个人的思维就像是一个又一个飘荡在虚空中的小漩涡,自成一体,和其他人的那个小漩涡是彼此不会相撞的。

这个时候她在整理关于瓷器的想法,同时心里也开始盘算起了之前暂时被放到一边,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不管的‘玻璃’。

这不是她贪心不足蛇吞象,瓷器还没有真的吃透,然后推广开,就开始打起玻璃的主意了。而是很多东西就是这样的,一环连着一环,既然想到了烧瓷器,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烧玻璃啊!

说起来,瓷器表面的釉本来就是一种玻璃晶体吧?她回忆着初中时期的化学,有些不太确定了。她是个文科生,文理分科之后就没怎么花心思在化学上了,很多知识浅薄又模糊。

不过陈嫣始终还是记得的,玻璃这种东西,有天然存在的,那就是黑曜石。就是火山喷发的时候温度达到了,可以融化石英,于是得到玻璃!也就是说,黑曜石就是一种玻璃。

而和人工有关的玻璃,外国不知道,但是华夏民族的玻璃还真和陶瓷有点儿关系...烧瓷的时候意外得到一些亮晶晶的副产品,或者窑炉内有些地方变得亮晶晶的,这都是有的,那就是玻璃溶液凝固后形成的。

当然了,是不是由此诞生了烧制玻璃的技术,那就有待商榷了。感觉上华夏的烧玻璃技术很有可能来自国外,因为最早的一批玻璃制品,就是仿制外国的玻璃珠子...而在此之前从来就没有玻璃制品。

总不可能是看到舶来玻璃后,只看个样子就发明了一套玻璃生产工艺吧?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她现在能烧瓷器了,顺便弄一下烧玻璃的活儿,这很难吗?就像她之前就已经明白的,这个时代很多技术都处在初级阶段,不同方向还没有分流。她是怎么搞出烧瓷器的窑炉的?是先从烧砖做起,培养了技术和工匠......

现在瓷器也有门儿了,想想玻璃,‘得陇望蜀’一番,难道不是应该的?

她也不怕步子跨的太大...某些事情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对她来说就不一定了。虽然她不可能像一个精通这些东西的理工科大佬,立刻安排出一套工艺,难度只在具体操作上。可她还是比一般强,至少她有那些‘零零碎碎’的指引。

第174章 有女同车(7)

相比起瓷器, 其实陈嫣对玻璃的工艺更加了解,这是因为她最喜欢的一个UP主就是专门做玻璃艺术品的。看的多了,当然也会有相当的了解——甚至因为同为UP主的关系,两个人私下有联系。

陈嫣受其影响,对玻璃的种种工艺是很有兴趣的。

而在现代社会, 知识是向普罗大众敞开的, 只要肯学, 真的很难有学不到的!因此, 她确实了解了很多关于玻璃的知识,虽然这些都是理论性质的。

首先,如小说中写的那样,只是石英砂(二氧化硅)加上纯碱(碳酸钠)或者石灰石(碳酸钙),然后经过高温得到钠玻璃或者钙玻璃——这是完全的理想状态, 照搬化学方程式得到的!现实生活中想要靠这么点儿东西就造出玻璃,不是不可能, 只是太难了!

首先就是高温环境, 玻璃的烧制温度实在太高了!比瓷器还要高不少,古代工艺条件下是很难达到的。所以需要使用助熔剂, 让玻璃烧制的温度降下来。一般是苏打或者芒硝。

据说最早玻璃误打误撞造出来就是因为苏打不小心和砂子混到了一起,又经过了烧灼。

不然的话, 一般情况下谁能将砂子烧化了?

其次, 有了助熔剂得到的玻璃依旧相当粗糙, 只能是很原始的玻璃...最早只能烧色相很浑浊的玻璃球来着。

这是现在的工艺都能达到的...就陈嫣知道的, 国内就有玻璃作坊, 会早玻璃珠子。贵种一些的有‘蜻蜓眼’,这个有技术含量,得会调制不同颜色的玻璃液,还得有手艺,弄出同心圆或者偏心圆的图案来。

相比之下,米粒珠、管珠什么的就要简单多了。

还有另一种造玻璃的方向,也属于比较高端的,那就是用来仿玉器。虽然这个时代玻璃难得,可大块可以用来造玉璧的玉更难得!所以有人就想出了玻璃玉璧的主意。

这种玻璃的难点在于必须尽量使玻璃颜色清澈,并且减少气泡。后世看到的玻璃往往澄澈透明,也没有气泡的存在,甚至比天然的宝石更加完美。但那是技术进步后的结果,最早的玻璃可不是那样的。

早期的玻璃,各种原材料都非常‘杂’,不是纯粹的化学元素。比如用石灰石吧,它能是纯粹的碳酸钙?其他的原材料也大抵如此。另外,就算是原料中纯粹的那些化学元素,也有影响,因为他们会与其他成分反应,使玻璃带颜色,但这种颜色又因为不可控的关系,很多都不那么美好......

至于气泡,那更是困扰了数千年的问题!在古代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解决。玻璃工匠往往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尽量减少气泡地产生。只是这种办法终究没有普适性,更会耽误生产,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减少气泡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效率自然会降下来。

造玉璧的玻璃得呈现出绿色,而且得尽量保持通透、减少气泡,这在这个时代也算是顶级的技艺了。

真要说的话,比造蜻蜓眼还有技术难度。当然了,赚的也更多。

因为国内有这样的技术基础,陈嫣其实不必从最基础的做起。相比起自己从最基本的玻璃窑炉慢慢起来,在原本的基础上做改进怎么也容易一些。从无到有,或者做改进工作,怎么选并不难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