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8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其他各家一听,想到已经离开的赵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于是纷纷慷慨解囊。

  他们从上午商议到下午,各家不仅捐赠了物资,还认领了好几项重建西平县的活儿,等走出县衙时,各家家主都面色复杂,既忐忑又充满了信心。

  走出县衙大门,他们没有立即分开,而是三三两两,关系亲近的凑在一起走。

  “这赵三娘到底是自己本事夺了赵铭的权,还是赵氏特意推了她出来行事,好对付我们的?”

  “你觉得呢?”

  另一人道:“看她今日的安排,你们觉得她是会被赵氏推出来挡箭的吗?”

  “的确厉害啊,便是范县令在,只怕也做不到她这样,”提出疑问的人道:“照她这样安排,不出三天,西平县便能安稳下来。”

  “她如此厉害,我这心中却很不安。”

  “是啊,听说才十四岁呢,如此多智老辣,不愧是赵长舆之孙。”

  “幸亏不是个男子。”

  “我却是惋惜她不是男子……”

  各家感叹不一,但自见过赵铭,且从赵铭这里得知赵含章能代替赵氏在西平县行事后,西平县一众事务就全落在了赵含章身上。

  赵含章也不嫌累,忙得津津有味,她隔天便召见了各里里正,若有不幸战死的,要么推举出新的里正来开会,要么由其剩下的家人来代表。

  通过各里里正,赵含章迅速的厘清了这一次战乱带来的损失,傅庭涵根据数据给她做好各种分析图。

  赵含章就根据这些分析图重新掌握了各里的田地和人口情况,并让里正们劝说外逃的百姓回城。

  “正值秋收,各里先组织人手收割豆子和稻谷吧,”赵含章道:“家中损失壮丁的人家,乡里组织人手前去帮忙收割,全家遇难人家留下的田地暂由县衙接管。”

  各里正都没有意见,躬身应下。

  政策是这么个政策,但要实行却不容易,赵含章也不能只给出一句话就当甩手掌柜。

  所以她亲自袖子一卷,出去招募人手,领着他们到地里去收割豆子和稻谷。

  工钱全部由县衙出,除此外,还有县城中损坏房屋的建设,城墙和城门的修建,这些都可以拿出来以工代赈。

  满城犒素,本来死气沉沉的西平县城一下活了起来,众人在忙碌中暂时忘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到今天,距离西平之战过去也不过才五天。

  宋老爷他们都没想到,西平县能那么快振作起来,之前跑走的百姓又自己回来了,领了赈济的口粮后要么去收割自家的粮食,要么去县衙里取号牌以工代赈。

  就在众人的忙碌中,赵含章贴出公告,免去今年西平县所有人的秋税。

  和这一张公告一起贴出去的是征收西二街一带的贫民窟以作军营,她之后会屯兵西平,保卫西平。

  两张公告一起贴出来,普通百姓们大多盯着第一张公告看,听衙役念完第一张公告,他们当即大声的议论起来,“这是今年的秋税不用纳了?”

  “那省着点儿吃,还是可以撑到明年夏天的。”

  “真是太好了,赵家三娘果然大慈大悲。”

  大家议论纷纷,就没几个人注意听第二张公告。

  衙役念完后一走,绝大部分人都不识字,也不在意这张公告,就凑在一起议论秋税的事。

  但也有人专门留意到了第二张公告,来回看了两遍后挤出人群,跑回去告诉家主。

  “赵含章要在城中屯兵?”

  “对,就在西二街,郎主,那里要是重建起来,起码能囤千人,这么多人,将来这西平县岂不是成了赵氏的后花园?”

  “要不要去赵氏坞堡提一提?”

  “提什么?”宋老爷道:“你看这几天赵含章在县城里大刀阔斧的,赵氏有来一个人吗?”

  现在西平县衙就是赵含章在做主,她手中有兵,谁敢惹她?

  “范县令之女不是活下来了吗?西平县令本就要朝廷册封的,”那人道:“范县令一家殉城,留下来的范家女郎便是忠义之后,若是由她上书朝廷并请朝廷安排新的县令……”

  宋老爷沉吟起来。

  他们都不知道,此时,洛阳已经收到赵铭的书信。

  折子和信是同时到达京城的,折子上交,信则是直接送到赵宅给赵仲舆。

  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赵氏是有权和有义务向皇帝报告当地情况的。

  赵铭曾经也是定过中品的士人,虽然他不出仕,但写折子这种事难不倒他。

第133章 任命

  不过朝廷没怎么把他的折子放在心上,翻了翻后就丢在那边,都没拿到朝会上说,只是在东海王议事时提了一句,“被赶跑的匈奴军溃逃到了汝南郡西平一带,西平县县令及主簿殉城了。”

  东海王不在意,问道:“灈阳还在打?”

  “是,汝南刺史还在坚守灈阳,正在和朝廷求援。”

  大家看向东海王,所以派不派兵去救?

  东海王思索片刻,发现自己派不出人手了,于是找了一圈,他道:“令颍川刺史去救。”

  众人:……

  颍川去年遭灾,今年日子也过得极为艰难,百姓外逃不少,还有不少灾民加入了流民军,自己揭竿到处做盗贼,派颍川去救?

  东海王继续道:“让汝南给颍川出军粮。”

  众人一想还真可以,汝南现在缺人,而颍川缺粮,正好。

  于是都没反对。

  傅祗听得额头一抽一抽的,但想到现在陈兵洛阳之外的苟晞,和收了一大半的京兆郡,他也没反对这个建议,只是道:“王爷,南撤的匈奴军必须清理,若不赶他们出江南,洛阳以东的就会丢失。”

  东海王简单粗暴的问道:“我还有兵马可派吗?或许你问问陛下可否派禁军出去平乱?”

  傅祗道:“王爷何不说服成都王和苟刺史先一致对外御敌?”

  东海王这段时间压力极大,烦躁不已,直接道:“难道我不想吗?奈何门下没有三寸不烂之舌的谋士,不如傅中书代本王走一趟?”

  傅祗沉默了一瞬后点头应下,表示愿意去见一见苟晞。

  东海王不觉得他会成功,冷笑着让他去。

  赵仲舆见他们商量完这件事了,便道:“西平县令殉城,应该给他们派个新县令去,王爷可有合用的人选?”

  东海王现在就缺人,他怎么会派人去西平那样被匈奴围住的小县城?

  又不是什么重要关塞,因此不在意的挥手道:“诸位爱卿看着办吧。”

  其他人都知道西平是赵仲舆的故乡,因此也乐得卖他一个面子,纷纷问道:“赵尚书可有推荐的人选?”

  赵仲舆道:“县令的人选没有,县丞倒是有一个……”

  赵仲舆推荐了自家侄子赵铭。

  便有人道:“我记得赵铭早年定品,定了中品,那他出任县令绰绰有余,为何只定县丞?”

  赵仲舆道:“他没有经验,目前只有做县丞的才能。”

  可他当了县丞,还有谁敢去西平当县令?

  不说赵氏是西平望族,就说赵铭的品级,他都中品了,那当他的县令,怎么也得是个中品或者上品吧?

  但不管是中品还是上品,谁会去一个小小的西平县当县令,而且还有可能受制当地士族?

  大家都觉得赵氏太装,直接县令就是,假装谦虚给谁看啊?

  不过大家还是很有面子的恭维了一下后同意了,汲渊为主簿的任令也就是捎带手的事,没几个人留意到。

  而留意到的人叫傅祗。

  赵铭当县丞已经够奇怪了,汲渊竟然跑去当主簿,那空出来的县令到底要给谁?

  或者说方便谁?

  傅祗觉得他好久没和孙子联络,是时候去信问候一番了。

  赵仲舆回到家中,告诉赵济,“写信告诉子念,就说他拜托的事办成了,朝廷的公文不日就会到达西平。”

  赵济应下,他也很不解,“父亲,子念为何不直接做县令,而是要做县丞?”

  他哪里知道?

  赵仲舆道:“你可以去信问一问他。”

  赵济不想问,显得自己智商很低的样子。

  赵仲舆疲累的揉了揉额头,沉默了一会儿道:“告诉子念,朝廷如今没有兵马援助汝南,让他一切小心,若不行,便带着族人北上,暂时躲避此次战乱吧。”

  赵济闻言一惊,“情势竟如此严重了吗?”

  “有消息来称,刘渊要北面称帝了,此时他若能打下豫州,那便是在天下人面前立威。”

  赵济不解:“王爷为何不派兵去驱赶匈奴军?”

  “王爷是没想到匈奴军退去时会往南去,他先派兵去收服了长安,如今京兆郡收复了一大半,不能前功尽弃。”赵仲舆叹气道:“只能看傅祗能不能说过苟晞了。”

  只要苟晞退兵,那东海王就能挤出一点人手来支援豫州。

  但是,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办成的事,赵仲舆还是希望赵铭能够立起来,保住西平,保住赵氏坞堡。

  他的目光落在案桌上的信上,汲渊给赵铭当下手,他们这是收服了汲渊吗?

  有汲渊在,多少有些胜算吧?

  虽然匈奴兵在豫州肆虐,但朝廷的通讯没有被拦截,赵含章很快收到了公文。

  没错,公文是直接送到县衙来的,所以是赵含章收的。

  来送公文的士兵很惊奇,他没想到现在县衙做主的似乎是个女郎,他左右看了看,问道:“赵铭呢?”

  赵含章柔柔弱弱的道:“伯父回坞堡去了,他不知使者会送公文来,我这就派人去请伯父回来。”

  士兵没怀疑,问道:“久吗,我还得回去复命。”

  “不久的,我们赵氏离县城不远。”士兵便当赵含章是赵铭的家眷,估计是打理后院的,只不知为何到前院来了。

  赵含章起身离开,让秋武来招待人,“看紧了,别让他到处乱走,也别让他听到不该听的。”

  秋武躬身应下,“是。”

  赵含章让人去坞堡里请赵铭,她则回书房里继续处理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