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63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第1305章 慰问

  第二天傅庭涵没有去地里,弘农公主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自也不再来,倒是汲渊、明预、赵铭和荀藩等大臣被叫来了。

  一群上了年纪的大臣跟在赵含章身后犁地,除草,开垄,下种,施肥,再掩土。

  赵含章套了一头牛,自己犁地,等干完摸了摸大喘气的牛便又换一头牛开垄,汲渊他们跟在身后除草,松土,下种和施肥。

  家世高如赵铭、荀藩都会农作,何况汲渊和明预呢?

  前朝的官员可能有大半不会下地干农活,但本朝的官员,几乎都干过,尤其是在赵含章年年关注农业的情况下。

  作为朝廷的官员,他们自是希望国家和百姓越来越好的。

  赵含章将地垄开好,回头看,她一人开垄,甩了他们十五行。

  于是她将绳子解开,拍了拍牛的屁股,让它去吃草,自己晃过去找他们说话。

  “赵卿,往常你们家是怎么开垄的?”

  赵铭一边点麦种一边道:“也是如此,不过从前未换曲辕犁前还需一人在前面牵牛,难以做到一人便可控牛扶犁。”

  赵含章:“所以曲辕犁至少可以替一个劳力,佃户们也是这样犁地吗?”

  赵铭又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官员,摇头道:“多用人力拉犁,一般犁地和开垄都需要三个劳力,且耐力远不及耕牛。”

  汲渊等人也点头

  赵含章:“所以耕牛至少可以代替两个劳力。”

  “现在人口少,即便是生孩子,养大到可以犁地,最少也得十六年,而一头牛要养到可以犁地,只需三年。”

  大臣们:“……”

  汲渊:“陛下名下的牛场和马场都不愿交予国库……”

  “那几个牛场和马场才能出产多少牛马?”赵含章打断他的话,“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散,想要用牧场养殖供应百姓所需的耕牛不可能。”

  荀藩垂眸思索,抬脚将麦种掩埋后道:“百姓是以家为主,上有族,再上有里,而后才到县衙,陛下想要快速的普及耕牛,当在县及县以下布置。”

  “不错,”赵含章赞道:“荀太傅看得明白。朕名下那几个牛场和马场,每年出栏的牛、骡子和马,散出去也就听个响,这么多年了,传播速度极慢,所以我们走错路了。”

  汲渊:“陛下想鼓励百姓们自己养牛,养殖牛马?”

  赵含章点头。

  赵铭:“但百姓贫苦,哪里养得起牛马?”

  “所以朕想在各县开设牛行,这才是属于朝廷的产业。”赵含章道:“牛行不仅买牛卖牛,也可赊账和租借。朕看过帐本,只靠那几个大牛场还是太慢了,朕决定开放牛市,朝廷对于经营耕牛,骡子一类的合法商贩给予补贴。”

  赵铭敏锐的问道:“怎样算合法?”

  赵含章:“自然是耕牛的售价在朝廷规定的价格区间内。”

  赵含章用了一天的时间和大臣们种了一块麦子,并确定了牛市新政策,只等收假之后就发布。

  第二天赵含章便带上王氏和王惠风陈四娘先去了一趟育善堂,在田埂边给孩子们送温暖,赵含章还和他们一起下地收割水稻,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努力生活,长大以后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还和孩子们用了一顿午饭,饭是他们自己做的,王氏亲自去擀面调馅,和他们一起包饺子。

  孩子们吃上了当朝太后亲手包的饺子,育善堂的官吏幸福得都要晕过去了。

  全国育善堂总管陈四娘特意将王惠风介绍给官吏认识。

  赵含章虽未明说,但陈四娘是她的心腹,已经察觉出来,今后育善堂将由朝廷和皇室共同掌管。

  皇室这块会交给内廷,也就是交给太后管理,而太后之下是王惠风。

  太后管事很随性,也就是说,将来她要和王惠风搭档,她代表朝廷,王惠风则代表内廷。

  以太后的身份来做慈善,比朝廷和赵含章出面好太多了。

  一番视察下来,王氏心疼不已,捏饺子的手指翻飞,不多会儿就捏好一簸箕,离开时还和孩子们依依不舍。

  孩子们也很不舍,站在育善堂门口用力的向她和赵含章挥手,嘴里不停的叫着“娘娘,娘娘……”

  他们很喜欢赵含章,崇拜她,尊敬她,但更亲近王氏。

  走出老远,王氏才收回目光,用帕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每遇节日和灾祸,我都是让青姑来送东西,我以为他们现在日子已经能过好了,没想到还是这么穷困,好多孩子脚上连一双布鞋都没有,只有草鞋。”

  赵含章伸手握住她的手,拍了拍没说话。

  王氏就道:“我带人给他们做些鞋子吧,再给他们送些布料,我看他们身上也单薄得很,天眼见着要冷了,得准备些冬衣。”

  赵含章应下。

  下午,他们则去了洛阳周边的乡村。

  赵含章这次出行不是为了考察,而是为了彰显太后的威仪,所以提前通知了下去。

  到地方的时候,不仅各里里正带着一大堆百姓在,县令赵正也在。

  赵含章亲自扶着王氏下车,母女两个一起慰问了附近几个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和伤病退役的老兵。

  等她们离开,老人和大人们眼中只剩下激动和艳羡了,“生女当如赵含章”,没有哪一刻,这一句童谣是如此的贴服他们的内心。

  于是他们扭头对家中的女孩道:“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学本事,将来若能学得陛下一分的本事便可光宗耀祖,也让你们的母亲受你们荫蔽得封诰命。”

  这一件事被登在了邸报和其他大报上向各地传播,各地官府和文人看到的是赵含章关心秋收的爱民之举,学堂里的学生也以此向当地百姓宣扬。

  但这一刻,百姓们的脑电波成功和赵含章连接上了。

  一边嗯嗯认同那些官员和学生,一边私下讨论,“京城周围的百姓日子过得真好,不仅可以看到皇帝陛下,还能见到太后呢。”

  “太后真有福气,生了陛下……”话题进行到这里,再一看自家的孩子,心中一顿,好像他们家的女儿是比儿子聪明一点儿的,学堂里的先生夸三次女儿才会夸一次儿子。

  要是将来他女儿当上大官,能不能和皇帝一样也恩及娘家呢?

第1306章 争夺

  赵含章很快给了他们答案。

  收假之后,礼部终于整理好要诰封的诰命名单,上交给门下省。

  门下省审核无误后通过,递交给皇帝。

  赵含章看了看,单独取了范颖、陈四娘和孙令慧、赵云欣的那一份,其他的先压下。

  她在四份公文上批了个准字,然后交给中书省。

  中书省的郎中看到赵含章压下这么多公文,只过了这四份,心中顿时惴惴不安,拿不定主意,立即去找范颖。

  范颖翻了一下四册公文,立即明白了赵含章要做的事,当即将公文推给郎中道:“这其中有诰封家父家母的册子,我不宜参加,还请上交给明中书裁夺。”

  郎中便将公文递到明预那里。

  明预看过后,略一思索便道:“按公文起草诏书吧。”

  “陛下那里还压了许多册……”

  明预道:“诰封与封赏一样,需要一步一步来,不必忧虑,先把这四封诏书起好,陛下又没说公文有问题。”

  郎中这才应下,退下去起草诏书。

  诏书送回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见内容没变,当即通过诏书,发到礼部,然后等剩下的诏书送来。

  但一等不到,第二天也没等到,礼部那边也来人问,“怎么只批了四份诏书?”

  他们努力了半个月才根据官员们的爵位和职位定好诰封,加班加到眼黑,结果就通过四份?

  门下省也太过份了吧,他们哪里做的不好,你们倒是点出来啊。

  门下省也委屈,道:“公文我们已经审核过递上,但中书省只送来四份诏书,我们自是送来多少就审核多少,你们有意见去找明中书。”

  礼部的小官自然不敢直接去找明预,于是他跑去找礼部尚书赵程。

  赵程只略一思索便道:“既然只批下四份诏书,那就先颁布这四份吧。”

  范颖父母已逝,且是为守护西平县英勇就义,可算英烈,加上范颖的功勋,追封的诰命官爵都不低。

  诏书被登在邸报上,同时有报纸记述报道范颖及其父母的事迹。

  然后是陈四娘的事迹,一天一个人,普通百姓看大段大段的朝廷讯息总是疲惫,但看这些故事却很有兴趣。

  说书先生们也更喜欢说故事,终于不用绞尽脑汁的解读报纸上的公文了,多来点这种故事,他们喜欢说。

  故事飞速的传播开,西平县也很快看到京城流传过来的报纸,这边的书局还刊印了两遍,这才够附近几个县城的消化。

  邸报上的四个人他们都知道,且都出自他们汝南郡,很快,另外两个人的故事也被刊登在报纸上,并传播到地方。

  范颖、孙令慧和赵云欣也就算了,陈四娘家里却炸开了锅。

  一直沉默的宋家终于忍不住,去西平县衙表示抗议和反对,还跑去陈家,“四娘是我们宋家的儿媳,就算恩荫,也应当恩荫夫家,没有出嫁女恩荫娘家的道理。”

  从前,陈家是不敢跟宋家对抗的,所以当年知道宋家想要陈四娘殉葬,虽不满,但因为没成功,他们也就没追究。

  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也不愿意失去陈四娘这个女儿,甚至观念也改了。

  以前,他们总觉得陈四娘跟着赵含章东南西北的乱跑不好,一再劝说她回归宋家守贞,不然改嫁也可以,不应该抛头露面。

  而陈四娘封爵的消息传来后,他们就不再提这个话,甚至有意疏远宋家,想要独占这个女儿带来的好处。

  等到京城的报纸传到这里,在邸报上看到陈家父母的诰封,他们更不愿意放弃陈四娘这个女儿了。

  于是第一次,他们在明面上和宋家撕破了脸皮,“我们家四娘早离开你们宋家了,当年你们宋家多歹毒,我那短命的女婿一死,你们就要四娘殉葬,幸得陛下相救,不然我们四娘的坟头早长草了。”

  宋老爷大怒,“你们休要污蔑人,我们宋家岂会做如此丧人伦的事,根本就没有殉葬的事,这么多年来四娘都没改嫁,可见还想着我儿子,只要她一日不改嫁,她就一日还是我宋家媳,诰封也该当属于我们宋家。”

  朝廷送诏书的速度没这么快,所以在诏书到达前,两家为了陈四娘到底归属于谁家打破了头。

  连西平县县令都判不出来,只能向上求助上司。

  事情闹得太大,不仅西平县,整个汝南郡的百姓都知道了,大家也都好奇,一边吃瓜一边站队。

  一个人说应该诰封亲生父母,一个说应该诰封夫家。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因为意见不一,还有夫妻打架打到了县衙,各地县令处理鸡毛蒜皮案件的能力激增。

  因为有报纸,消息传播很快,豫州的风潮很快吹到了扬州。

  王导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他这个刺史得判决这样的案子。

  有三个县令终于忍受不住,领着一堆人来刺史府听判,让比他们聪明的王导来判定谁对谁错。

  一共八个案子,分属三个县,全是因为陈四娘家的事执不同的意见而争吵,于是大喊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夫妻要和离,兄弟要分家,甚至连父母都要与子女义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