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448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王玄亲自给琅琊写信。

  等兄妹两个带着亲兵赶到荆州时,琅琊的信也到了荆州,他们同意了王玄的提议,让兄妹两个代替王澄成为荆州刺史。

  但是,给王澄和王玄的私信中,王氏希望他们能够尽早替王四娘挑选良婿,待她定亲,荆州刺史还是应该由王玄来担任,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大晋已经有了一个女刺史,再来一个算怎么回事?

  王氏并不太想要那样的名声,他们杰出的子弟够多,用不着一个女子来给王氏争取荣耀。

  王玄见珍爱的妹妹被如此暗暗贬低,自然不开心,王澄更是不搭理,只看了一眼就把信丢到一旁,对上门的兄妹俩道:“辞官的折子我早已上交,你们既然也拿到了任命书,那这荆州就交给你们了。”

  王玄见王澄有离开的意思,连忙问道:“二叔这是要去何处?”

  王澄道:“荆州闷得很,我出去走走。”

  王玄:“不知二叔想去何处?”

  “随便吧,哪儿都行。”

  王仪风见他身上松松垮垮一件外衣,底下一条宽松的长裤,光着脚丫子,一站起来,衣裳敞开,露出一片胸膛,不由皱眉,“二叔,你又食五石散了?”

  “没有,”王澄挥了挥衣袖道:“只是天气炎热,你既有胆来做这个荆州刺史,应该是不拘俗规才是,我自在些,你也要管吗?”

  王仪风冷着脸道:“我无心管二叔袒胸露腹之事,不过,食五石散就不行,我的第一个政令就是,荆州内,禁服五石散,一经发现,不论是谁,坐监罚钱后逐出荆州!”

  王澄:“……你跟赵含章就学了这个?跟个母夜叉似的。”

  王仪风并不在意他怎么说,警告道:“二叔可要小心谨慎些,真食了五石散,我是不会留你在荆州的。”

  “我也不用你留,我自己走!”王澄说完就往外走,鞋子都不穿了。

  王玄无奈的看了一眼王仪风,去追王澄,“二叔,四娘也是忧心你的健康,那五石散有毒,吃多了会死。”

  “哼,她看我不顺眼,我还看她不顺眼呢,不留了,我走!”

  王玄扯住他的袖子,这才道:“您是荆州前刺史,就算要走,也得交接完才能走啊。”

  王澄:“……何须用我交接,你们直接去见刺史府的官员就行,我跟他们也不熟。”

  王仪风从里面出来,冷哼道:“您都来这儿当了三年刺史,却还跟刺史府的官员不熟,好大的脸!”

  王澄终于有些生气了,回头怒视王仪风,“你与你母亲一样趋利好权,你才当上刺史呢,位置还未坐稳,少在我跟前得意。”

  “我母亲好歹做到了当家主母应做的事,倒是二叔,你倒是淡泊名利,潇潇洒洒,但你作为一州刺史,你尽到责任了吗?”

  王澄就不是好欺负的,被这样诘问,他当然不开心,叔侄两个当即在院子里吵起来,王仪风上任第一天,前任现任刺史互相辱骂,差点儿就大打出手。

  王玄站在俩人之间,由着他们的口水从左右喷来,整个人都麻木了。

  他就知道会这样,二叔和四妹,从小就是针尖对麦芒,从未停歇过。

  王澄最后气呼呼的离开了刺史府,但他也没离开荆州,而是搬去了不远处的一个别院,依旧每日饮酒作乐。

  这一次,再没人来烦他了,他可以尽情的喝酒。

  王仪风则开始面见荆州官员。

第765章 送礼(陌颜啊,回来吧)

  王仪风和王玄带亲兵先行,她和赵含章要的军队、粮草等都留在后面。

  一开始没多少官员愿意听王仪风和王玄调遣,俩人太年轻了,最要紧的是,他们都姓王。

  哼,姓王的都不是好东西,一个王澄把荆州作乱了,换另外两个姓王的来接手,以为他们荆州的官员和士绅都是吃素的吗?

  于是各级官员各自为政,勾引和他们交好的士绅,建造邬堡,抢夺流民,就跟刺史府作对。

  当然,这都是暗地里进行的,他们要作乱,总不能在脑袋上刺字说,我不服,所以我要造反吧?

  正热闹时,两千赵家军带着三十个学生、粮草、军备到达南郡江陵,这是荆州的治所,王澄当年上任时带来的人也都在这里。

  荆州的官员不配合,王仪风直接用自己带来的三十个学生,先让赵家军接管荆州的军队,打出赵家军的旗号,去叛乱的流民中招安。

  学堂的学生跟着他们一起,这种事他们做多了,学堂也专门培训过,很熟练。

  赵家军和赵含章收拢流民的手段天下闻名,这也是荆州叛乱来得又急又快的原因之一。

  他们实在是受不了王澄这个刺史和当地衙门,所以想要离开荆州去豫州。

  反正去豫州的流民和难民都能分到田地,还能分得粮种,衙门还会减免一些赋税,只要不遇上天灾,他们就能活。

  所以大家都涌向豫州。

  王澄是不管事,但从前年开始就限制荆州的百姓去豫州,去年,赋税收不上来,大量百姓丢下土地流浪,后以流民的身份进入豫州。

  除了去豫州,还有不少流民选择去当土匪,去年赵驹不就以剿匪的名义跑到江夏郡吗?

  那一次之后,王澄就派人在边界设立关卡,既防备赵驹,又不许人口再流入豫州。

  偏他只拦人,并不处理流民的问题,不收拢,不安抚,凡是被抓到的,要么被充作奴隶,要么被送入军中当兵。

  这样的懒政怠政之下,流民们这才造反,就是想冲破关卡去豫州。

  哦,已经有一部分冲进豫州了,最近豫州收了许多从江夏郡进入的流民。

  可荆州很大,更多的流民被关卡拦住,根本越不过,王澄前段时间又铁血手段杀了八千多人,那八千多人中大部分是流民,少部分是被当地被当做流民的百姓。

  但流民也是百姓演变的,他们丢下土地,隐掉姓名,不缴纳赋税,是为流民。

  但他们还是荆州人啊,亲朋故旧都是荆州人。

  王澄这一杀,直接把荆州百姓的心都杀冷了。

  所以听说继任的刺史是王澄的侄女,还是王家人,叛军们就很怨恨,完全一副我不听,我不听的态度。

  直到来的军队打出赵家军的旗号。

  他们那么努力,那么拼命,不就是想活在赵含章的统治下吗?

  这是他们过不去,赵含章就过来找他们了?

  学堂的学生出面劝说他们投降,表示,新到任的刺史王仪风曾是赵刺史麾下掾史,是她一手培养出来的,此次她能当刺史,也是因为赵刺史举荐……

  同时,王仪风一到任就和王澄大吵一架的事也传遍了荆州。

  躁动愤懑的荆州慢慢安静下来,气氛没那么紧张了,赵家军领着荆州驻军分成几路,竟然真的劝降了叛军。

  而王仪风说到做到,招安的叛军给他们分了一些口粮,让他们回乡耕种土地,家中已没有土地的,她分给对方田地,减免了一部分赋税,因今年受天灾人祸,因此夏税不需缴纳。

  不仅招安的叛军流民可以减免赋税,整个荆州都减免了,哪怕只是减了三成赋税,对百姓们来说,也足够了。

  各地叛乱的态势稍歇。

  就连荆州的官员们都没言语,倒是有人觉得这样不好,哪有一叛乱就减免赋税的,这岂不是收买百姓吗?

  将来他们若是一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叛乱怎么办?

  但想到王澄,心中觉得不妥的官员还是压下了满腹心思,算了,王澄还在江陵呢,王仪风可是王澄的亲侄女,万一他这边一反对,王仪风被王澄带的也不理政事,那就完蛋了。

  王家在这方面有传统,他们很害怕啊。

  王仪风直接打着赵含章的旗号行事,带来的三十个学生全部安插进刺史府和各郡县中。

  荆州很大,辖二十二个郡国,一郡国安插一个学生进去都去二十二个了,这一次叛乱可是死了、伤了、逃了不少县令,甚至是郡守。

  王仪风都重新选定人去担任,这三十个学生根本就不够用。

  而且他们都只能从小做起,在刺史府中做书记员,在郡守府中做主簿,在县衙里做县令县丞这样的小官小吏。

  这也是王仪风的升迁之路。

  赵含章说过,须得从小做起,方知百姓之苦,百姓之需。

  像王澄这样直接天降刺史,那真的是心里只有自己,不知百姓疾苦。

  所有从学堂里出来的学生也深深牢记这一点,在荆州叛乱渐平后领了官职去往各处上任。

  一直被堵在武昌和江夏的商旅等也终于能够离开。

  春小麦收割完,种下耐旱的大豆等作物,夏至也快到了,赵含章开始准备礼物去郓城。

  给皇帝带礼,那自然是钱最受对方喜欢了,毕竟皇帝不富裕。

  所以赵含章让人带上一筐又一筐的钱,全是新钱。

  一年多的时间,赵含章的新钱已经挤进蜀地、荆州和江南的市场,就连兖州,也有不少新钱。

  主要是朝廷只要张口和赵含章要钱粮,其中的钱,赵含章必送新钱。

  哪怕新钱比旧钱轻,朝廷为了维持开销,也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当同样重量的钱花,加上赵铭和汲渊的运作,世上的人都知道,赵氏新钱虽比旧钱轻,但价值是一样的。

  这一次,赵含章又送新钱。

  当然,这些新钱不是随便铸造就能用的,钱得赋以价值,赵含章新麦刚收,就拿出去换了新钱。

  哦,交易给了工部,私转公,最后亏的是赵含章自己。

  东西都装到了车上,赵含章才叹气,“为何给陛下送礼要我自己掏腰包?”

  赵铭面无表情的道:“不是你说的要遏制此风,公中不得给权贵上峰送礼吗?要我说,你就不该送礼,空着手去多好?”

第766章 金佛(恭迎陌颜)

  赵含章叹气道:“我脸皮还不够厚啊,毕竟才得了一州,总要回报些好处才行。”

  赵铭就扫了一眼正在装车的箱子,点了点后道:“这几车钱就想换一州?无耻!”

  说罢转身就走。

  赵含章摸了摸鼻子,连忙去追他,“铭伯父,给陛下可以送钱,你说给苟晞送什么?”

  赵铭将他的衣袖扯回来,抚平后道:“给陛下送礼是因为心虚,给苟晞送礼是为了什么?你要抢他的兖州?”

  “您别胡说,这会儿是白天呢,要是被别人听去生了误会就不好了,”赵含章道:“我是想修复一下和苟晞的关系,毕竟同朝为官嘛,还是互帮互助更好。”

  哼,白天说不得,天黑就能说了?

  赵铭示意她继续。

  赵含章这才道:“幽州和冀州传来消息,个别郡县生了蝗灾,我忧心蝗灾扩大,到时候还会影响到并州。”

  赵铭脸色沉凝,周身的轻松愉悦一消,开始散发黑气,“你是担忧蝗灾一旦波及并州,刘渊会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