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155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赵含章早就封印回坞堡,她带着家人去祖坟里祭拜过祖父和她爹,然后就和家人低调的守岁过年。

  王氏只觉像做梦一样,“一年前,我是怎么也想不到你会当县令的。”而他们会是这样境况。

  和王氏一样像做梦一般的还有皇宫里的永嘉帝。

  坐在榻上,他默默地垂泪,就在刚刚,东海王当众羞辱他,而满朝文武除了傅祗,竟无第二人为他说话。

  皇后默默地走到他身旁坐下,挨着他坐了许久后问道:“陛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皇帝握住她的手,“我无可用之人,朝政被他把持,你我不过是个提线木偶,能怎么办呢,不过等待屠刀落下罢了。”

  “只是我心中忧虑,匈奴刘渊野心勃勃,虽然打退了他,但他已称帝制,是决计不会放过洛阳的。”皇帝垂泪道:“洛阳的东北门户已失,雍州又有灾乱,匈奴军朝夕可至洛阳,若不离开,不仅皇室不能存,洛阳百姓也要受我牵连啊。”

  梁皇后脸色变了又变,不由道:“陛下何不招众臣工来商议,说服他们迁都?”

  皇帝:“朝中分了两派,只有傅祗几个还支持我迁都,其余人都跟随东海王,怎会允许我迁都?”

  他哀叹道:“若能得王衍相助也就罢了,偏他平时不问政事,一问也只听从东海王。”

  皇帝是越想越心伤,他本来就不想当皇帝,完全是被逼着坐上这个位置的,当了皇帝还这么憋屈,让他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

  一年以前,他哪里想得到会是这样的境况?

  而此时,和他隔了近千里的汉国皇宫里,刘渊正在和他的儿子臣僚们欢度春节。

  这是汉人的节日,但刘渊从小仰慕汉文化,面上一直把自己当汉人,毕竟,他可是认为他和刘汉皇室同出一脉,是正统!

  所以他们也过年节,而且还过得很热闹。

  刘渊一仰脖子喝了一杯酒,砰的一下砸下酒杯,豪言壮语道:“待到明年,我一定要攻进洛阳,取回我大汉剩下的半壁江山!”

  只是占了并州大半的刘渊野心勃勃,觉得自己已经占了大晋的半壁江山。

  一群匈奴人听了,立即表示道:“我等愿为陛下效力!”

  还有憨的,直接大声喊道:“待天明,我立即带着人杀去洛阳!”

  刘渊还真怕他带兵去,忙道:“不必急于一时,等春播结束!”

  虽然他是真的想打下洛阳,可不代表他愿意大年初一出征啊,打仗嘛,还是应该选准时机的。

  守岁无聊,赵含章和傅庭涵正拿着烧出炭的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我要是刘渊,我一定会选择夏收在即,或者是夏收结束后进攻洛阳。”

  傅庭涵:“抢粮食吗?”

  赵含章点头,“以战养战,消耗会少一些。”

  傅庭涵看着地面上的线条皱眉,“你上次说雍州灾祸,有流民军作乱?”

  “对。”赵含章的目光也落在他点的那个点上,叹气道:“东海王要是不能安抚住雍州,匈奴大军可长驱直入洛阳,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傅庭涵道:“我要是皇帝,我就直接迁都。”

第259章 尽力而为

  赵含章挑眉,惊讶的看了傅庭涵一眼,道:“其实有人提过这件事,就连皇帝也更倾向迁都,但东海王不同意。”

  赵含章道:“东海王威势,基本上无人能与他作对,他反对的事情,即便是没理,也会有大臣站在他那边,何况,迁都的利弊说不清楚,站在他那边的人就更多了。”

  朝廷南逃过一次,就是赵含章都心痛路上和丢在洛阳的财物,更不要说其他大臣了,他们未必愿意再离开一次。

  她是站在历史后面回头看,所以明确的知道迁都是正确的,但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的人,能有如此见识和魄力的不多。

  赵含章看了傅庭涵一眼,沉思起来,“洛阳现在的人也不少,要是能迁都,能活不少人。”

  很多百姓都要跟着朝廷迁徙,要是迁都,洛阳的百姓起码能迁走一大半,虽然这样会失去洛阳地利,但保存了人,也保存住大晋火种,刘渊就是攻进洛阳意义也不大。

  他们想打洛阳,不就是因为洛阳是大晋的都城,攻下洛阳,拿住晋帝,就相当于灭了晋国,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代晋而立了。

  赵含章心思电转,最后深深地叹息一声,“可惜我们话语权不大,说的话不管用,不然倒是可以上书请朝廷迁都。”

  虽然这么说,但第二天祭祖后,赵含章还是特意走到赵铭身侧,提起此事,“叔祖若能上书建议迁都,皇帝或许会很欣慰吧?”

  赵铭不为所动,“皇帝欣慰与否重要吗?族长如今在京中的处境并不是很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赵含章便正色道:“迁都或许是大晋和洛阳百姓唯一的机会了,一旦匈奴军攻入洛阳,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幸免。”

  赵铭这才看了赵含章一眼,“你早这么说不就好了,为何一定要先小情再说大义呢?”

  赵含章:“……”

  不过赵铭转而就理解了她,道:“此事无用,族长不会得罪东海王,东海王不答应迁都,谁提都没用。”

  话是这样说,但他还是给赵仲舆写了一封信,提及现在洛阳的危急,历数迁都的好处,希望他和朝廷诸公考虑一下此事。

  赵仲舆收到信时,正是朝中关于迁都一事激辩最厉害的时候。

  苟晞也上书请求皇帝迁都,连地址都给他选好了,就在仓垣。

  而仓垣就在豫州境内,换了一个地点,但兜兜转转还是在豫州里,距离汝南郡还是很近。

  苟晞为何那么坚持迁都豫州呢?

  因为豫州为中原之中,都城在这里,四方来援都更迅速,更不要说豫州也一直是大晋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

  洛阳就一直在豫州边上,甚至它也一度属于豫州。

  皇帝也觉得仓垣好,但东海王不同意,认为他这是为了挣脱他的控制,而朝中公卿也有大半不同意。

  上次离开洛阳是被裹挟着出城的,不得不出,再回来时,家中钱财尽失,有的连宅邸都被烧了,如今好不容易回归正轨,他们自然不愿意再走一次。

  赵仲舆见状,便按下了心思,没有上书提及此事。

  赵铭尽人事,听天命,他已经提了,赵仲舆是否上书,朝中诸公是否接受这个建议就不与他相干了。

  他不是晋臣,看得开的很,所以信写完就丢开手了,并不烦心。

  赵含章也是,她已经尽了她目前能使出来的力,剩下的就看天意吧,她每天也很忙的呀,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再说。

  虽然孝期不用四处拜年,但赵含章依旧很忙,刘渊的匈奴军就跟一柄利剑一样悬在她的脑袋上,所以过完初三她就跑到军营,哐哐哐的叫众将士加紧训练,“赶紧起来,都不用你们下地干活儿,训练还不积极,匈奴军要是再南下,你们就这么躺着让他们砍吗?”

  把军营闹得鸡飞狗跳,练得众将士眼冒金星,赵含章也跟着累得不轻才回家。

  她还不能休息,还得做教案,不错,过完初七她就要去学堂里给孩子们上课了。

  站在课堂上,低头看着学堂里坐着的大小学生,年纪最大的一个是她军营里的什长,二十三岁了,此时他正盘腿坐在最后面,和一群七岁到十二岁不等的孩子一起仰头看着她。

  赵含章啧了一声,干脆丢下手上的教案,问道:“为什么你们会混在一个教室里?”

  “军中来学认字的不能单独成一班,外头年纪大的少年和青年不能独成一班,年纪相仿的不能组成一班吗?”

  坐在一边旁听的赵程掀起眼皮看了她一眼后道:“分了,这些是因为成绩不错,所以得到的奖励,也只有这一天而已,明天他们就各回各班,你今天就忍忍吧,”

  赵含章:“……所以我是奖励?”

  赵程点头。

  赵含章和学生们对上目光,突然展颜而笑,很高兴的道:“原来你们是我西平的才俊,那我更应该好好教你们了,此教案已经不适合,我随性而来吧,有什么不懂的,你们举手问我。”

  学生们顿时星星眼看向赵含章,觉得女郎好好呀,就是当先生都如此的体贴温柔。

  赵程:……

  赵含章道:“我偶然看过两本书,其中一本由三字组成,一本由四字组成。”

  “两本书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最适合初学者认字,一本叫《三字经》,一本叫《千字文》。”

  这两本书都没有雕版,胡锦还在努力中,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把《三字经》刻完,所以目前存世的只有赵含章手上她和傅庭涵默写出来的手抄本。

  赵含章直接在黑板上写下《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黑板和粉笔都是傅庭涵弄出来的,这样更方便教学,当然,一开始并不是因为这个。

  只是因为纸张难得,有时候他要进行大量的验算,手上就没有轻重,毛笔很不适用。

  所以他就给自己做了一面超大的黑板,又做了不少粉笔,有些验算他就在黑板上算了。

  赵含章一见,当即就给学堂里的师生配备上了。

  赵程为什么在赵含章提出那么多教学要求后还留在这里,黑板和粉笔占一大功劳。

  赵含章笑吟吟的问,“这两行字,你们认识几个?”

第260章 蒙卦

  他们学了不短时间,赵含章写下的这两句话,他们全都认识!

  虽然如此,赵含章还是带着他们念了一遍,然后道:“这两句话你们都能理解吗?”

  大部分人都一脸迷茫,剩下的,尤其是年纪稍大一些的孩子直接点头,“是说人生来便是善良的……”

  赵程在赵含章写下这两句话时便坐直了身体,他目光炯炯的盯着黑板上的字,听着她和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性本善。

  同样来旁听的赵宽等人也很感兴趣,课后忍不住议论起来,“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未有定论,三娘怎么直接定论了?”

  “这不是定论,”赵程瞥了他们一眼道:“这只是一个看法,你们也可以写一本书,然后以此启蒙学生。”

  写书,岂是那么容易的?

  赵程已经起身,招手叫来赵含章,向她伸手。

  赵含章立即乖顺的把书奉给他,赵程一边翻看一边问:“这书是谁写的?”

  “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

  赵程皱眉,“如此名士,我为何未曾听说过?”

  赵含章没说话。

  赵程大略读了一遍,皱眉,“怎么有缺行?”

  因为那上面写的人还没出生,而她又暂时找不到好的典故代替上,所以就只能暂时空着。

  赵含章道:“我忘了那几句是什么,所以没有写。”

  这在当下也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因此,知识才显得尤为重要。

  赵程却很不高兴,道:“别的书也就算了,这书如此朗朗上口都能忘记?”

  赵含章一脸无辜的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