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138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赵含章见他满意,便也笑起来,“正好春耕在即,坞堡里可以打农具了。”

  见赵铭不吭声,赵含章只能主动道:“伯父,我和庭涵琢磨出了一套新农具,您要不要试试看?”

  “在哪儿?”

  “还没打出来呢,”赵含章道:“只是画了图,因缺少铁匠,所以一时做不出来。”

  赵铭啧了一声,问道:“你要我出铁匠?”

  他道:“我们坞堡里打农具也是要找县城里的路铁匠,你现在征召他入衙,我能有什么办法?”

  赵含章才不相信偌大的坞堡里没有铁匠呢。

  这么多人的农具难道全指着路铁匠一个人?

  赵含章从怀里摸出图纸给赵铭。

  赵铭接过来一看,发现上面还真是农具,不由挑眉,有些惊讶的看向她。

  赵含章不满,“伯父,难道含章还会骗您吗?”

  她骗他的还少吗?

  赵铭并不是不识庄稼之人,他也会下地劳作的,所以一眼看出了图上农具的变化。

  他蹙眉问道:“你们既然没有做过,那是如何得出这样的图纸的?把直辕变成了曲辕,上面还添加了这么多东西。”

  如果不一一试过,如何能画出这样的图纸?

  赵含章道:“算出来的。”

  赵铭瞥了她一眼,目露怀疑。

  赵含章就伸出手指发誓,“伯父,我说真的,绝对不欺瞒。”

  “你这动不动就起誓的毛病得改一改了,难道对着外人你也这样吗?”

  “可伯父又不是外人,而且我说的是实话,难道还怕起誓吗?”赵含章乐呵呵的:“伯父,这是庭涵算出来的,您不信我,难道还不信他吗?”

  “力,是可以算出来的。”

  赵铭沉思,“力?”

  “对,着力点,力的量,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用庭涵的话说就是,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计算出来,”赵含章补充道:“虽然我不太认同他这一点,但事实证明,农具这种东西要算出来还是不难的。”

  他们早忘记曲辕犁是什么样的了,但俩人都知道大概的原理,傅庭涵在看过直辕犁后略一计算就画出来了。

  但这上面不少铁片的打磨很需要技巧,路铁匠的那些新学徒根本打不出来,而路铁匠还在给她打兵器,一时抽不出手来,赵含章只能来找赵铭,希望他能够赞助一下铁匠。

  赵铭来回又看了两遍图,赵程上前,抽过去看了一会儿后道:“这上面的犁似乎更省力,而且犁壁放于犁铲上方,可以将土翻开散去,不仅省力,还能犁得更深。”

  深耕有利于种植,这是所有会种地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赵含章冲赵程竖起大拇指,“叔父,您一眼便能看出其中关键,厉害。”

  赵程不理她,和赵铭道:“可以一试,现在距离春耕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先打一副看看效果。”

  赵铭这才点头。

  赵含章立即道:“等打出来,我也要去观摩。”

  知道她是在借他的人进行研究,赵铭也懒得和她计较,点头应下了。

第232章 一口锅

  赵程见他们有事要说,无意在此久留,于是告辞。

  赵含章连忙拦住人道:“叔父,含章还有一事要求您呢。”

  赵铭了然的看了她一眼,并给了赵程一个自得的眼神,怎么样,他没说错吧,她就是意在沛公。

  赵程已经淡然了,他没有赵铭那种来回试探的心情,直接冷淡的问道:“何事?”

  赵含章对他也极其干脆,直接点明,“我想请叔父为学堂里的孩子们编写两套教材,一套用以识字知礼,一套用于识数计算。”

  赵程一听愣了一下,“我何德何能去编写教材?”

  他这个不是反讽,而是真心实意这么认为的。

  唯有大士才有资格编写教材,他连心中之疑都未能解惑的人,有什么资格编写教材?

  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叔父太妄自菲薄了,我并不需要您教他们多高深的道理,浅显的人之常情便可,可以认得一些字就行,”赵含章看了他一眼,小心翼翼的斟酌道:“我想让他们能快速的参与到县城建设中,您是知道的,我如今各处都需要会写字,计数的人,所以……”

  赵程才和缓的脸色哐的一下又沉了下来,“你当教育是什么,当老师是什么?”

  这就是她和他教育理念的冲突了,赵程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几乎把每一个人都当未来的大儒来教导,尽心尽力的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真谛。

  但是……

  赵含章只想让他们赶紧认字,并懂得一千以内的加减,然后直接投入使用。

  这就和建国初期的扫盲班一样,但赵程却想把扫盲班办成直通大学的培训班,俩人理念相悖,互不相容。

  赵含章再次被赶了出去。

  她唉声叹气的领着护卫们往家里走,秋武很不解,“女郎,他如此顽固,我们为何还要用他?”

  赵含章:“整个西平县,识字的除了县衙里的人外,就只有几家的子弟了,而且大多数都在赵氏,若不用赵氏的人,难道我用宋家钱家吗?”

  那几家虽然很安静,但并没有投靠她,现在看着更像是观望,观望她能做到哪一步。

  而赵氏,虽然总是各种嫌弃她,却一直在帮她,给她各种便利。

  现在学堂里教书上课的,基本上都姓赵,赵含章要是不用赵程,学堂里的赵氏子弟转身也会离开。

  “而且,我们要学会听不同的声音,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她道:“程叔父说的并不是错的,我说的,也并不是就对,只能说更适合当下,适合我而已。”

  赵含章道:“从长远看,还是程叔父对。”

  秋武:“那为何不听程郎君的?”

  赵含章瞥了他一眼道:“不是说了吗,我提的对我更有利,也更适合当下。”

  “那现在程郎君不听话。”

  赵含章就道:“所以能者多劳,我和傅大郎君只能多劳累一点儿了。”

  最近都没怎么默写《千字文》了,回头把剩下的都默出来,还有《三字经》,至于数学,交给傅庭涵吧。

  赵含章一边想一边闷头走,秋武见她往坞堡外走去,迟疑了一下还是提道:“女郎,已经回了坞堡,您不去看一下夫人吗?”

  话音才落,王氏的声音在后面响起,“三娘!”

  赵含章回头,就见王氏一脸委屈忧伤的站在后面。

  赵含章一拍脑袋,这才想起来自己有大半月没见过王氏了。

  她立即小跑上前,“阿娘,我正打算回去叫庭涵和二郎他们回来吃饭呢,你怎么就出来了?这风这么大,天这么冷,着凉了怎么办?”

  王氏一哄就好,脸色立即好转,“傅大郎君也回来了吗?”

  赵含章点头,“他还在县衙忙呢,不过这个时间估摸差不多忙完了,我正要去接他。”

  王氏就道:“那你快去吧,我回去给你们做好吃的,你想吃什么?”

  “随便,只要是阿娘做的我都爱吃。”

  “怎么能随便呢?”王氏心疼的看着她的脸,“这都瘦了。”

  王氏立即做下决定,“吃羊肉吧,我这就让人去七叔祖家买羊。”

  赵含章眼睛微亮,“阿娘,我这次回家还带了一个炊具,晚上我们用新炊具做红烧羊排吧,糖醋羊排其实也很好吃。”

  王氏自认见多识广,但赵含章点的两道菜她全都没听说过,她静静地看着她,“你在什么地方吃过这样的菜式?”

  “呃,在外面,家中厨娘不会做?您等着,待我把新炊具拿回来做给您吃。”

  王氏一听说她做,顿时犹豫,“不然还是吃炖羊肉吧,你要是嫌弃没味道,我还可以让人给你炙烤一条羊腿……”你就别动手了。

  害怕打击到女儿,王氏最后一句话没说出口。

  不是她看不起女儿,而是她这女儿着实没有厨艺,在女工上也没有太大的天分,还不爱学。

  打小她就又要读书,又要习武,小小的人儿整天跟个小大人似的操心,家里请了厨娘教她们厨艺,她几个堂姐堂妹都学得很好,只有她,除了刀工还过得去,其他的菜都是糊弄着过。

  到最后连公爹都知道了,亲自下令不让她学厨艺,这事才算过去。

  赵含章对自己的厨艺却很有信心,她又没打算自己动手,动动嘴还是可以的。

  她跑回县衙,把才放进厨房里的锅给拎了出来,交给跑来的听荷,“打包上,我们回老宅。”

  听荷:“……您不是说这锅是宝贝,让我们勤奋着用吗?”

  赵含章:“我孝敬给阿娘了,回头再让午山那边打一口就是了,你再去准备一些香料带上,我去找傅大郎君。”

  傅庭涵正在书房里写写画画,赵含章高兴的告诉他,“我们今晚吃红烧羊排和糖醋羊排,你有特别想吃的炒菜吗?”

  “我都可以,你这是打算可着这一口锅用吗?”

  赵含章低头看了一眼他面前的稿纸,发现是她都看不懂的符号,便催促道:“别算了,我们走吧,我阿娘还在家里等着呢。”

  傅庭涵应下,把稿纸收好压在桌子上,起身和赵含章回去。

  俩人没有等赵二郎,而是让人去军营里叫他一声,让他自己跑回家去。

  俩人就这么带着一口锅回去,到老宅时,家里刚杀好羊。

第233章 节俭

  赵含章让厨娘把羊排砍成一块一块的,把生姜和大葱段等切好。

  她还左右转了转,问道:“没有料酒吗?”

  厨娘:“料酒是什么酒?”

  赵含章转身就跑,“我去和伯父借一坛酒。”

  傅庭涵善意的提醒,“还是找五叔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