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钗缘 第87章

作者:鲜肉豆沙粽 标签: 破镜重圆 甜文 市井生活 轻松 穿越重生

  曲雁华撩开眼皮,凝重道:“程善均在和北燕人做生意。”

  清懿眸光一凝,忽然想到袁兆农庄里那几个异族人,这其中可有关联?

  “我知道了,还请姑母再多留心。”清懿垂眸道,“程善均敢和燕人打交道,后面一定有人与他撑腰杆子。只是我暂时想不大明白,项丞、抑或是晏徽霖,是如何与燕人搭上关系。”

  “这也正是我想不透的。”曲雁华道,“我朝尚且陈兵十万在北地边境,他此举与通敌有甚么分别?”

  二人一时无言,沉默思考片刻,都没有思路。

  临出门,曲雁华亲自送清懿上马车,她眼波一转,忽然想到什么,“倘或你真想知道旁的,靠我大抵不中用,不如去宁远侯府打探一二,那位郎君一向机敏,你又同他走得近,岂不方便。”

  她这话不是凭空捏造,因为话里的那位郎君,此时正站在不远处的廊下。

  他或许是刚从宫里出来,穿着与往日不同,一向闲云野鹤似的公子,今日一身雀金色绣暗纹华服,玉带束窄腰,端的俊美异常。

  他不经意抬头,正好瞧见马车前一闪而过的身影,目光顿了顿。

  作者有话说:

  清懿清殊给大家拜晚晚晚晚年(鞠躬)

第85章 贬谪

  ◎姐夫被贬啦◎

  曲雁华虽这么提了一嘴, 清懿却不至于真就巴巴地追着袁兆问。

  隔着人群,二人遥遥对视一眼。清懿微微颔首,略行一礼, 算是新春问好。

  袁兆抬了抬下巴,示意柳风上前来, 凑近嘱咐了两句, 旋即转身上车。

  清懿拉下轿帘也准备走, 车壁却被人敲响, “叨扰了,恭祝姑娘元朔纳福, 上回见姑娘爱吃覆盆子,庄里的妇人又送了些来。如今冬日天寒, 便是京里也难有可口的果子, 姑娘拿着尝尝鲜。”

  紧接着,一个八角点金漆的精致盒子被递了进来。东西一送到, 柳风便走了,没叫周围人发觉这边的动静。

  清懿揭开盖子,里头的覆盆子又红又新鲜, 显然是精心备好, 并非是如他说的那般顺手送人的东西。

  清殊眼珠子滴溜滴溜地转,顺手抛了一颗果子进嘴里,饶有兴趣地戳了戳姐姐的胳膊, 小声道:“诶,他说上回,姐姐背着我同他还有个‘上回’?”

  “吃还堵不住你的嘴吗?”清懿嗔她一眼, 给她塞了一颗果子, 才淡淡道, “不过是有上回,没下回的事。”

  试探项连伊告一段落,清懿的确没有再找他的必要。

  只是她没想到,这的确是袁兆最后一次以清贵的姿态出现在众人眼前。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满京城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值此欢庆时节,宫中突然传来消息,圣人御宴震怒,连夜下旨,将端阳长公主与宁远侯独子袁兆贬谪出京,无召不许归,阖宫上下无不震惊。

  袁兆何许人也,七岁时便凭着一手惊艳的画技为朝争光,文采武功无一不精,又生得一副神仙似的好相貌,即便皇帝子孙如云,这个亲外孙也一直是他最疼爱的小辈。从小到大,漫说是动怒,就是一句呵斥,也是没有过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受宠爱的郎君,一夜之间竟被贬谪出京,与庶人无异,怎不叫人吃惊?!

  第二天,这个消息传遍了京城,众人都忙着运用人脉打听其中缘由。尤其是政治神经极其敏锐的高门,天不亮便四处奔走,想知道袁兆是做了甚么才让圣人发这样大的火。

  平日里,买通几个宫人传递无关痛痒的消息也是有的,可这一回,整个皇宫如铁桶一般严实,任凭高门多有本事,愣是一句风声也没有探听到。众人又把希望放在当晚赴宴的官员身上,只是这群官场老油子要么是位高权重,由不得人摆布,要么就是滑不溜手的人精,大正月就闭门谢客。也不知是有谁的授意,一个字都不肯多说。

  清懿是次日早晨才听闻此事,彼时她正在用早膳,只听见彩袖在外头嚷嚷“了不得,了不得。”

  待她急赤白脸地说出这桩新闻,众人俱是一惊。

  清殊顶着鸡窝头,急得从床上蹦下来:“当真?!可听岔了不曾?”

  彩袖一拍大腿:“哪里来的话?我便是只长一只耳朵也不能听岔这等大事!菜市口都贴出告示了,街头巷尾传个遍,连隔壁七十岁的老嬷嬷都晓得了。传得有鼻子有眼,真真儿的,说是圣人的亲外孙,那位钟灵毓秀的郎君,这除了袁郎还能有谁?”

  清殊越发急了,追问道:“真是亲外孙?不是亲孙子?姓袁还是姓晏啊?姓晏的那个脾气爆,哪天嘴上没个把门的惹恼了他爷爷也未可知啊?”

  彩袖:“祖宗!姓袁!不姓晏!”

  清殊听罢也不能安心,下意识转头看向里屋。清懿背对着这边,叫人看不清脸上的神情。

  翠烟极有眼力劲儿地招呼众人一齐退了下去,只余她姐妹二人。

  “姐姐,你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是吗?那你……”她小心翼翼,语气有些迟疑。

  清殊坐到姐姐的对面,眼看着她眸光微凝,转而又平静下去,缓缓道:“你放心,我没有甚么。这原就是要发生的事情,在我意料之中。只是乍一听闻,难免有些吃惊。”

  毕竟,听别人口述时过境迁的往事,和亲眼见证高楼坍塌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更何况,我与他本没甚相干,前尘旧梦,如今想来倒像是看一出戏,虚妄得很。”清懿微微皱眉,像是有几分苦恼,“真要说疑虑,我倒更想知道这桩事的始末。”

  能参加上元御宴的官员大多是皇帝爱臣,数量少而精,曲元德以四品官的身份忝居其中,颇为不起眼。

  清懿到访时,曲元德仿佛早就猜到她的来意,桌上摆着两副茶具,招手示意她坐下。

  “你要问我的事,我知道。只是奉劝你,莫要插手,免得引火烧身。”他淡淡道。

  清懿顺势坐下,为自己斟了一杯茶,“所以,当晚发生了甚么?”

  曲元德垂着眸,沉默片刻,方才缓缓道:“袁兆当庭状告北地守备官长孙迁勾结北燕,假传捷报。说此人通敌卖国,害得边关三城十万守备军皆殒命。”

  如平地一声雷炸响在耳畔,清懿心脏猛地一跳,短短一瞬间,她的呼吸都顿住。

  “甚么?”

  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曲家父女,难得在同一件事上感到震惊。

  曲元德看了她一眼,沉声道:“如果不是亲耳听见,我同样觉得匪夷所思。当夜,那位袁家郎君好像早有准备,并非临时起意,谁也不知他暗中筹谋多久,连物证人证都拿了出来,只为在上元御宴一举发难。”

  曲元德眼底神色复杂而悠远,碧色的敬亭玉露映衬着眸光,在袅袅茶烟中,他平铺直叙当晚的经过。

  皇家御宴,如往常一般的歌舞升平里,那位穿着素白衣裳的郎君越众而出,借着给圣人敬酒祈祝的时机,突然以平淡的口吻说出石破天惊的话。

  高台之上,冠冕旒珠遮住垂垂老矣的圣人眼睛。右侧首席,权倾朝野的项丞端坐如钟,慈悲的假面底下藏着深不见底的幽暗,自他往下,各部高官如出一辙地沉默。冥冥中,好像一堵高墙遮天蔽日,将整座大殿笼罩在内,连同最顶端的龙椅。

  ——而那位白衣郎君,似一柄极为锋利的剑刃,将这座高墙劈开一丝裂缝。

  他声音清朗而平静,却带着削金断玉的锋芒,“臣,袁兆。状告北地守备官长孙迁,勾结北燕,瞒报军情,犯通敌卖国之罪。他以与北燕通商,进献物资为筹码,换得敌军佯装兵败,假传捷报入京获取封赏。而实际上,边关十万守备军早已全军覆没。”

  “白骨如山,累累血债,以上桩桩件件皆有物证人证。”

  此后,通敌的书信,长孙迁身边的幕僚口供……等等证据一一被摆到明面上,叫人无法辩驳。

  袁兆这一出当众检举,实在是利索又突然,众人还未反应过来,长孙迁的罪名已经死死被扣在头顶。终于,有人回神,语意不明道:“小侯爷与长孙迁无冤无仇,不知是从何处掌握这些证据,竟要在上元节当日检举他?再则,他人尚且在北地,您即便罪证确凿,也不能不听他辩驳一句,就给人定罪罢?郎君不妨直言,是何人在挑唆您,免得被人当枪使。”

  这人是项丞党羽,向来暗中扶持晏徽霖。话里话外,意在暗指袁兆假借检举之名,行党争之事。

  他并非为着长孙迁出头,而是意在保全长孙迁身后的项丞一党。

  长孙迁小小一个守备官,哪里来的胆子犯这种滔天大罪,不过是一只替罪羔羊。

  自然,袁兆选在今天发难,也绝不是为了一个长孙迁——他是要借着这个由头,彻查项党一派!

  转瞬明白局势的聪明人,已经很清楚这不再普通的御宴。此等关头,为谁说话,就是站谁一党。

  大殿之上,看不见的硝烟弥漫。在这样的惊雷落下时,除了方才受人指使的出头鸟,竟无人再出声。眼前的沉默,如同扼人脖颈的利爪,将所有声音掐死在萌芽中。

  一片沉寂里,曲元德记得,那郎君从容不迫地一拂衣摆,冲着高台之上未发一言的皇帝端端正正行了一礼,而后淡声道:“要给他定罪的并非是我,是边关十万孤魂,是被马蹄肆虐的三城百姓,是勤政殿之上,列祖列宗留下的正大光明四字。”

  这样的话,听在浸淫官场多年的老臣耳中,哪里肯信呢。那一双双浑浊眼睛里,俱是淡漠与算计。

  终于,高台上的圣人开口道:“既有人证物证,便彻查此事。来人,传朕旨意,擢令大理寺卿方通海为钦差大臣,前往北地查明此案,以安民心。”

  方通海也在席中,尚未领旨,却被一只手按下。

  “不必劳烦方大人跑一趟。”袁兆环顾一周,云淡风轻道,“长孙迁已经到了京城。”

  此话一出,原本不动如山的项党一众,心弦猛然绷紧。

  “北地路远,此事牵连甚广,方大人若是去了,难免风波不断,届时还不知是甚么结果。一个不小心,人证死了,物证丢了,罪魁自裁了,岂不是又成无头悬案?”袁兆一字一句将众人心里的诡计踩中,他抬头道,“这些年,无头悬案还少吗?”

  心里有鬼的人不敢直视他的目光,他的话再直白不过,这是要拔出萝卜带出泥,非要挖干净不可。

  先时出头的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乌绍,此番又做马前卒,冷笑道:“小侯爷并不曾有官身,查案是大理寺的差事,您插手不合规矩罢?今日上元御宴,此事再怎么紧急,也该容后再议。”

  “殿下您这样情急,究竟是为着您口中的凛然大义,还是想借此机会牵连他人呢?”乌绍一拱手道,“微臣不敢妄断,还请陛下圣裁。”

  问题又抛给了圣人。

  大武朝的这位崇明帝积威深重,在位数十年里励精图治,算得上一介明君。他一向乾纲独断,将帝王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只要是他说出来的话,没有人敢反驳。

  袁兆同样看向崇明帝,等着他的回答。

  高台上,煌煌灯火照耀之下,他突然清晰地发现,昔日的英明雄主已经老了,他旧疾缠身,即便极力掩饰疲惫的神色,却仍能看出虚弱的状态。那身明黄龙袍架着一具老迈的身躯,在那堵高墙的衬托下,显得如此无力。

  崇明帝回望着他,眼中的情绪沉暗而复杂。良久,他缓缓道,“此案,应当交由大理寺……”

  “陛下。”袁兆突然打断道,“长孙迁盘踞北地多年,贪墨百万雪花银,几乎可抵半个国库。如若没有没有人替他保驾护航,他哪里来的胆子犯下此等大案?”

  崇明帝皱眉道,“够了,朕说过,交给大理寺。”

  袁兆不理会,语气平静,字字句句却如刀一般锋利,“崇明二十五年,长孙迁娶项家旁支女,而后受人举荐一跃升至户部侍郎,受的是何人恩惠?崇明二十八年,长孙迁被派往北地任边军督察官,适逢主帅盛怀康夺回北地三城,之后却遭遇敌军埋伏,险些身死,其中是否有他人手笔?”

  “盛怀康已失一臂,不再担任主帅。现如今能叫北燕不敢来犯的将领,只剩以王爷之尊守边关的淮安王晏千峰。王爷不比寒门将军,倘若真有万一,幕后之人岂不引火烧身。于是此后数年,边关才有短暂的祥和。”袁兆意有所指,唇边挂着凉薄的笑,“只是,野狼的胃口一旦养大,又岂能忍耐太久。与真金白银相比,通敌叛国的罪名又算甚么?更遑论百姓兵士的死活,那只不过是奏报上需要加以润色的数字罢了。”

  他每多说一个字,项党众人的脸色就越沉一分。

  “所以,在去岁九月,幕后之人就再次布局,佯装北燕来袭,向朝廷讨要钱粮。待钱粮到位,又外通敌军,里应外合,坑杀十万守备军。之后再与北燕通商,三座城池名存实亡,暗地里早已拱手让人。”袁兆眼底浮现一丝暗红,语气是从未有过的森寒,“当真是一条好计谋啊,吃了朝廷的钱粮,与北燕通商买卖盐铁,谎报军情还能继续吃死人的空饷。我倒真想问问,偌大的三座城池,究竟要怎样的残酷手段,才能将消息瞒得滴水不漏?北地盐湖里的水都被血染红了吧?”

  此话一出,不由得让人胆寒。

  可是久经风雨的人都知道,真相只会比他说的更加骇人听闻。

  “袁兆!”崇明帝突然冷喝一声,这是制止的意思。

  袁兆不偏不倚,直视着高台上的九五之尊,继续道,“淮安王晏千峰,陛下的亲儿子,自九月归北地,已经失踪数月有余。野狼胃口已经大到啃食主人了,陛下让我住嘴,我却要问问您,还要闭着眼睛装睡到甚么时候?”

  “袁兆!不许无礼!”

  “逆子,你是不是疯了!”

  霎时间,数道熟悉的身影豁然起身。

  一个是代替病弱的太子坐在左侧上首的皇太孙晏徽扬,一个是气急败坏的宁远侯袁钦。

  “让他说。”

  崇明帝强撑着身体,一步一步走下高台。所过之处,匍匐一片。

  袁兆没有跪,他直挺挺地站在原地,像一块宁碎而不屈的白玉。

  “我七岁那年,您说‘此子生有反骨,恃才傲物,当朝大儒里无人能教导他’。因此替我请来了早已归隐山林的颜圣,颜泓礼。”他说,“我跟着师父游历民间那些年,读的是农耕四时经,诵的是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我自知不过一介凡夫俗子,做不到宏愿之万一,今日所言,只是为苍生说句公道话罢了。”

  崇明帝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短短一瞬间,祖孙俩的视线交汇,谁也看不懂其中一闪而过的情绪。

  “朕让你住口,你听不明白么!”崇明帝怒道,“这样骇人听闻的血案,人证物证甚至于罪魁都是你带来的,朕说过要隔日再审,就是不偏信于你。焉知你不是参与党争,栽赃陷害他人?!”

  袁兆发出短促的轻笑,“我若党争,还有他们甚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