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东坡妻 第45章

作者:奚月宴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这不是阿娘你问我我才说的嘛!呜呜呜……委屈死了,帮大哥找媳妇还要挨打,爹爹!爹爹!”王浮假装揉着眼睛,一路高喊着往她爹的书房去了,“温柔贤淑”的赵氏同志,肯定不会在王方同志面前揍她。

  不过赵氏仔细想了想,竟然觉得王浮说得没错,平时交往的时候,梁夫人和李夫人都对她礼遇有加,她们三个还挺有共同语言,常常一起出去求神拜佛,尤其那个李家嫣儿,真是一等一的长媳人选,聪慧懂礼,管家诸事都分辨得清清楚楚,听李夫人说,她家的中馈都是李嫣管着的。没想到十娘一直不靠谱,这次总算是靠谱了一次!

  赵氏摩拳擦掌,和王方商量过之后,打算先去试探李家的意思。鉴于两家家世差距有点大,她不敢请媒人上门,只趁着花朝节时,约了李夫人一起去昭觉寺上香赏花。等她扭扭捏捏地表达出结亲的想法之后,李夫人淡然一笑,说“我家官人只是暂时入蜀为官,过不了多久就要离开,若是把嫣儿嫁在蜀地,日后我想见她,可就比登天还难了。”

  赵氏呼吸一滞,她倒是没想到还有这个阻碍,的确,让人家母女分离也是一种罪过,平心而论,她绝不会想让三娘和十娘嫁到自己看都看不到的千里之外。赵氏觉得她这就是拒绝了,只得尴尬地准备转移话题。

  “赵妹妹,你且慢着。方才那句话,只不过是试探于你,如果你一味强调会照顾好嫣儿,不让她受委屈的话,我反而不放心把嫣儿交托给你,试问天底下哪个母亲离了儿女千里之外,不会心疼儿女的?你能对我感同身受,在我提出不想母女分离之后放弃求亲,说明你是一个明理的人。自我来蜀地,与你交好,见识了你们家的家风,十分佩服。你我虽不是自幼相识的手帕交,但我对你一见如故,嫣儿托付给你,我很放心。”

  “您……您这是同意了?”赵氏嘴唇颤抖着,颇有些不敢置信。

  “其实我早有此意,就等着你在我家官人卸任之前上门提亲呢,那对孩子,也互有情愫,倒是一件美事呢。”

  李夫人不说后面这句话还好,她一说,赵氏便全都明白了,不由得拍案而起“一群小兔崽子,竟然敢合起伙来欺瞒于我!”

  李夫人倒不在意她的失礼,反而很欣赏她的真性情,“呵呵”笑了几声,安抚她“这有什么,‘知好色而慕少艾’,少年人啊,就是这般呢!左右从未逾矩,只当是通家之好的兄妹相交。”

  赵氏被她劝服,心底的火气去了一半,现在就像被从天而降的彩球砸中了一般,满脑子的婚姻事宜,连王瑾婚后生几个孩子,孩子小名叫什么都一一安排好了。

  既然两家的态度都明朗了,这定亲,也该走上明路了。赵氏一回家,就请了益州城里最好的媒婆,准备好了丰厚的礼品,按照益州府习俗酌情添加,带了王瑾的草帖上李府求亲。两人的草帖送到昭觉寺一合,果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连相亲这一步都省了,直接进入下定礼的环节。

  随后便是送聘礼,王家的聘礼基本与时下其他富商人家差不多,但其中有一样,惊掉了所有旁观者的眼球,那便是所有聘礼中都会有的绸缎。

  那一日,所有人都忘了这场婚姻的双方是如何的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心询问身旁的人“方才我看到了什么?那银光溢彩的东西,是绸缎吗?”

  稍后为你更新

第95章

  范仲淹在邓州, 督促作坊提升炼钢技术卓有成效, 新做出的武器比以往锋利十倍, 上书朝廷之后, 仁宗龙颜大悦,答应了范仲淹的一系列请求,

  包括重开银星和市。

  炼钢技术带来的绝不止皇帝的赞赏, 得到许可后,

  《和乐小报》和《太平廷报》相继报道了这一跨时代的进步。人们通过这一技术的革新,看到了煤矿的价值,于是新的商人来了, 新的工匠来了,新的流民来了。

  是的, 新的流民。这一年, 河北大旱。

  大旱的征兆在庆历八年已经显现“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是以,这一年为“皇佑元年”。

  在北方地区不断受灾的情况下,邓州还算可以,

  又有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流民认为曾经震慑西夏的范仲淹可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河北灾民,于是大规模向南方的邓州迁徙。

  范仲淹接收流民, 在邓州城外筑寨,向城内富商募捐,

  购得低价水泥和建材。王浮得知消息后,立刻与昭觉寺能慧大师商量,她家的建筑队人手不够,当初修建孙家庄时,与昭觉寺的和尚们合作无间,如果昭觉寺能够派出一部分懂建筑的和尚前往邓州帮忙,也是无量功德一件。能慧大师自然答应,事实上,他们各地的寺庙方丈之间都有联系,有的还师出同门,有时候,方丈们还会互相交换寺院当方丈,就像官员在各地轮换一样。

  在这个时代,当和尚并不容易,一来是出家需要官方发放的度牒,度牒可以买,但价钱高昂,有时官家甚至会直接发放度牒给当地官员当做经费,没有度牒的人想要出家,就得到寺院去当行者,武松就是一例,行者成为和尚,还需要通过筛选和考试二来是朝廷规定,有一百个僧众的地方可剃度一个人,这比当公务员还难。而且,在宋朝要当和尚,需要父母同意,不然就是犯罪,你的相貌还需要端正,不得有残疾。

  所以说,在这里能当上和尚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会有著名画家兼僧人惠崇,留下无数机智对答的佛印,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铁牛的怀丙……能慧大师,应该算得上是蜀地著名的建筑家了。

  这支由和尚和普通工匠组成的建筑队,在董阿大的带领下,星夜兼程,到了邓州。因为是救灾,来不及制砖和采石,但他们也不能做一次性工程,幸好王浮提前教过他们打地基,用竹子和木头代替钢筋,圈梁、绑筋、支模、浇筑,因为只建一层,没有钢筋也没什么大碍。流民们为了自己的新家,都十分努力,一座类似居民小区的灾民寨很快就建起来了。

  接着,范仲淹又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招募工人修整邓州境内的道路、水渠、官舍、驿站,搞起了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扩大矿场规模,就近建造铁器制造工厂、瓷器烧造工厂、水泥和蜂窝煤加工厂,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前两年的赋税增长,邓州城内仓禀充实,人民安居乐业,购买力有所上升,经济状况良好,再加上朝廷拨款,足以支撑范仲淹的所有行动。

  对于流民的编户,范仲淹把境内一些荒山荒地分给他们,许诺若是他们将来不想在邓州城外生活做工,可以到各自的土地上建房子重新生活。

  在王浮的建议下,范仲淹在灾民寨开办了一所学堂,教授灾民中有读书天赋的孩子读书,所用书籍由赵家书籍铺,剩下的未成年孩子,则让他们各自分成小队,到各个工厂学习技术,将来也算是有一技之长。邓州的赵家书籍铺就接收了一批孩子,新开的两家和乐楼也招募了一批长相干净清秀的孩子,作为跑堂的小工。

  夏天到来的时候,王家办了一场喜事,这个家庭第三

  代的第一个男孩,也就是长孙,迎娶了益州府知府之女。

  时人流行厚嫁,就算是外地为官,李伯昭夫妇也尽力为女儿筹办了许多嫁妆,晒嫁妆的时候满城惊羡。但王家的聘礼也丝毫不差,花色样式皆十分新奇的绫罗绸缎,甚至还有一架两人高的织机,用红绸布裹着,只露出来一部分,就让人们惊叹不已。婚礼过后,人们在城中一间绸缎铺子里,找到了这种布料。

  从春天万物复苏开始,二娘就开始大规模收购桑叶和蚕茧,因为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努力,在王浮的帮助下,她的庄子已经做了大的改造,完全成为一个专业的织锦庄子。王浮利用自己的化学和生物知识,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染料,并且改造了织机,使得庄子上织锦的效率和质量大为提高。

  皇城司自然不会放过王浮这一新的举动,密切调查后,将她们的绸缎各要了一匹去,送到了曹皇后的手上。

  曹皇后也是个女人,深知这些灿如云霞的锦缎一旦出世,将会引起多么大的追捧热潮!因为这两年打了几场胜仗,官家对夏辽边境贸易的态度有所松动,再加上范仲淹建言,当重开和市,趁机倾销大宋的奢侈品到夏辽去,以腐蚀他们上层社会的精神,通过经济控制削弱他们的军事实力,尤其食盐一事,他们可以用昂贵的丝绸换取好的辽国食盐,然后用国内差的食盐向吐蕃购买品种优良的马匹,岂不美哉?

  宋人缺马匹,缺到了什么程度呢?有的小地方的官衙,知县出行都只有牛车可以坐。更别说军中了,夏辽也不是傻子,不会给敌人马匹,但如果把对方的奸商吸引过来,那就不一样了,商人们可没有那么强的国家意识,有利可图,何愁他们不会铤而走险?

  于是曹皇后跟陛下说,王家的那个小娘子精明得很,她把染料和织机的秘方捂得严严实实的,我作为皇后,也不能去抢一个小孩子的东西。但这个孩子也知道,有钱是好事,钱多了就未必是好事,她私底下跟皇城司的人说了,请我入股绸缎生意,我出钱出政策,她出力出人,到时候五五分成。

  仁宗乐了“她还敢跟你讨价还价?”

  “我看这孩子是真的天生不凡,白鹤转世,寻常人家,早就闷头发财去了,他们王家却不是这样,您知道,那孩子还请了昭觉寺的僧人,一起去邓州救灾吗?”

  “这件事我当然知道,范公对他们家有恩,既然邓州有难,她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昔日范蠡三次散尽家财,不是为了脱身保命,就是为了救灾救民,依我所见,十娘这是在学范蠡呢!人人都想要万贯家财,却不是人人都能守得住这般的巨大财富,王家人一直在收容孤儿、帮助灾民,既是洞明世事,亦是心怀大义,官家,这很难得啊!”

  仁宗点了点头,沉默半晌,突然说“若我有这样的孩儿……”

  曹皇后一听他又在为子嗣之事感伤,赶紧跪下来告罪,夫妻俩一时伤怀。许久之后,曹皇后才缓缓开口“官家,合作的事,以内府名义吧,若是内府能够经营好一桩事业,将来皇室嫁娶生养,或许可以从内府支出,与国库分开,也好过大臣们总是上书弹劾后宫奢靡,浪费百姓血汗。”

  这个想法当然不是曹皇后自己的,这是她从一出新戏中得到的启发,当然,她还不知道,这出新戏是蜀中某个小姑娘写的大纲,乔生填的唱词。

  总之,银星和市重开,蜀地织染的限制也开了,又是养蚕缫丝的时节,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是“沙沙”的蚕食桑叶的声音,万籁俱寂,田间溪畔打闹嬉戏的小娘子们,都在家里看顾着那些金贵的小东西,等待它们结茧。

  受到前世历史的启发,王浮觉得,搞丝织业她可以采取小作坊的形式,制作织机出借,让女人们在家也能织锦,

  这种家庭式的小作坊有很多好处,一来是不需要太多本钱,二来是时间地点随意,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方便家庭主妇,三是不需要再招募管理人员,只需要检验成品。

  二娘把收上来的普通绸缎全都运往银星和市出售,自己庄子上生产的特色绸缎就地售卖,因为质量高,花色独特,每次铺子一开门就被抢购一空。东京城里的大家闺秀们,出游比美的时候,若是没有一件由来自益州府的“银光缎”、“妆花缎”、“纯色缎”的布匹做出来的衣裳,就不能算作时尚尖端的“弄潮儿”。

  《和乐小报》不遗余力地推广着这些美丽的锦缎,结果还催生出了一种新行业——代购。因为都知道赵家书籍铺本部在益州府,人们怀疑这两家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但怀疑归怀疑,该买的小报还是要买,该抢的锦缎还是要抢,毕竟两年多了,看小报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习惯。开始是少数人请赵家书籍铺的掌柜帮忙代买锦缎,后来人越来越多,掌柜的忙不过来,只得求助于王浮,王浮想了想,就让他搞了个代购业务,反而限制了向东京售卖的数量。

  二娘那里生产的产品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好的锦缎是高端产品,王浮根本不会让它成为烂大街的货物,这种“饥饿营销”的效果,反而更好。

  稍后为你更新

第96章

  这两年, 各种各样的小报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有一些是商家办的, 有一些是书院办的,

  更多的是各地的思想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派系而创办的,还有就是新办的《太平廷报》, 在司马光的主持下, 已经成为官方的发言渠道,

  主要的版面用来公布朝廷消息,甚至发布缉捕通告,次要的版面会拿来刊登一些好的评论性文章, 像时下有些地位的文人都爱给典籍作注,他也会选择写得好的登出来,

  多次受到仁宗表扬,

  不光自己升职加薪,连官署都翻新了一遍。东京城里稍微有些文化的小市民,有钱的多订几份,没钱的就少订几份,但《和乐小报》和《太平廷报》是少不了的。

  因为小报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到来比历史上更早了一些, 首先报纸就是要求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诘屈聱牙的文风很不受欢迎,

  浮华靡丽的文风也会让人觉得言之无物,根本没有市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相继在《和乐小报》上发表,受到了空前的欢迎。欧阳修本来只是试试看,没想到反响这么大,欣喜之余,还特意给王方写信道谢,两人因为相近的审美和文风,就成为了通信十分频繁的笔友。过年的时候,王方甚至送了一整条腊猪腿给欧阳修,欧阳修则命家中厨子料理了这条腊猪腿,请了几个知交好友聚餐,饭后还作诗一首遥赠王方,表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惺惺相惜之感。

  欧阳修于皇佑元年年初还朝,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就相当于官家的秘书和顾问,帮官家起草朝廷的制诰、国书还有宫廷所用的文书,地位清要而显贵,王浮还在信中跟范仲淹开玩笑“咱们也算是上头有人了吧?”

  范仲淹回信“醉翁不意小儿有此姝惦念,若知,当抛了腊猪腿,丢了学士帽,远遁庐陵矣。”王浮收信,为之绝倒,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宋儒的“幽默”。

  范仲淹在邓州搞基础建设风生水起,他的儿子也在东京城里大放异彩。皇佑元年正好是大比之年,这一年的春天,范纯仁和文同、何文焕携手走进了考场。二月会试,三人皆中,只是何文焕名次略低,堪堪吊在了榜尾上。四月殿试,范纯仁在官家面前对答如流,被钦点为状元,大约也有鼓励范仲淹的意思。文同则中进士乙科,何文焕的名次稍微进了几名。

  文同被任命为武进县知县,何文焕被任命为梓沂县知县,范纯仁则直接当了翰林修撰,被仁宗特意点去帮司马光的忙了。

  文同与何文焕要外任做官,少不得就要拖家带口,他们从京城写信回家,让李氏和二娘收拾东西,直接到自己的上任地点等,自己则把京城的应酬跑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并且符合朝廷规定的漫长假期,才慢悠悠地去上任。

  李嫣嫁进王家不足两月,就被这个家庭深深吸引住了。

  每天早上,她洗漱过后,和王瑾在房里吃过豆浆、油条、酥饼或者小笼包和烧卖的早饭,也不必去祖父母和公婆那里请安,王瑾会带着她到后山上漫步一圈,他总是牢牢牵着她的手,李嫣觉得害羞,但庄子里的所有人都不会觉得奇怪,反而笑眯眯地同他们俩问好。

  散步过后,王瑾常常需要进城或下乡去处理事情,她就可以去图书馆,在那里,不仅有范纯礼和王瑜、王琦、王琰这样的读书人,还会有李书文、曹华、曹亚这样的下人,甚至她还常常看到七喜坐在窗边,津津有味地看着话本绘册。或者她也可以去东边的学堂听课,那里甲班的座位空了几个,常有不同的面孔前来听课。

  不想读书的时候,她可以去三娘的院子,三娘往往会在院子里绣花调香,或者在她的小厨房做一些好吃的点

  心,要么就会去祖父母的院子为他们读书,陪他们聊天。十八郎、十九娘和冬郎都吃得圆滚滚的一小团,被她提溜着耳朵在院子里跳绳。

  她还可以去找十娘,十娘是整个家里最自由的人,常常神出鬼没,找不见影儿。虽然找到她之后,她大多数时候在校对刊物、核对账本、阅读医书和翻晒药材,但她可以一心二用,一边跟她说话,一边做自己手头的事。有时候,十娘还会带她一起去田野间游荡,观察谷物的灌浆情况和水车的运行情况。十娘博闻强识,能把很多东西说得透彻,而且栩栩若生,天底下的事物,就连日月星辰,在她面前仿佛都变成了透明的东西。

  但作为一个新媳妇,她最重要的事是和赵氏一起学习管家。赵氏非常喜欢她,把家里的事情都同她坦白了,她这才知道,家里最偏僻的那个院子里,住的是皇城司的亲事官,他们王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有和乐楼股份和赵家书籍铺的普通商人,公公王方其实推辞了好几次朝廷的封赏,一心做学术不想当官,他们家还同几位朝廷上的大官有来往,其实颇受朝堂关注。

  她十分镇定地接受了这一切,并且和她的丈夫说“我嫁给了你,等于我们李家和王家绑在了一起,不论将来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站在一起,我现在唯一的愿望,是希望咱们的儿女能够和他们的祖父、叔父、姑姑们一样,成为有用的人,面对风雨毫不畏惧。”

  然后,这一年的八月,当李嫣以为自己生了病,吃不下油腻的东西总是呕吐的时候,王浮十分淡定地吐出几个字“大嫂怀孕了。”

  全家人都愣了一会儿,随即开怀大笑,赵氏吩咐音娘去找郑大夫抓药,王方决定和祖父一起好好研究一下,这一代该取什么名字比较好。

  李嫣有了喜信,赵氏却更愁了,三娘今年十六,婚事却还没有着落,每次她寻摸着个好儿郎,拿回来人家的信息,王方只瞟一眼,就说“这个人我见过,连上课都没定性,学业差得很,那些媒人还把他吹得天上有地下无的,想来其他的也不怎样,配不上我们的三娘。”或者是“这个人曾与边青那种官家子弟打得火热,纵使学业优异,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来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她挑拣了几个相貌、家世、学业都不错的,送到三娘那里,谁知十娘也在,就着她的“媒婆册”,一个个点评起来,没一句好话,末了还总结道“看来相亲市场挺广阔,不如阿娘也去开一个婚介所?”

  赵氏不知道“婚介所”是什么东西,但她知道十娘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主,一巴掌呼过去,王浮才悻悻地闭了嘴,不过她似乎还有不满,嘟嘟囔囔地说“又不是养不起,为什么要这么早嫁出去?”

  赵氏冷笑一声“我看你是被你爹养得心太大了,你不是想说三娘,是想说自己吧?”

  王浮灰溜溜地走了,留下三娘一个人被赵氏唠叨。其实赵氏急归急,对三娘的婚事还是很慎重的,只要对方有一点她觉得不好的地方,就立刻把人拉入黑名单,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媒婆的片面之词。更何况,赵氏听王方的,王方听王浮的,谁是食物链的呢!

  王浮跑到实验室,沈括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活脱脱一个现代医生的造型。

  “温度还是不太够,制出的玻璃成色混杂,表面不平,若是注入模具,烧造出来的器皿也很容易破碎。”

  “唉,这个我也没办法,我已经把自己能想出来的东西都试过一遍了,看来需要改造火窑。对了,你又跑回来,令堂不会责怪吗?”

  沈括耸耸肩“我爹都答应我了,只要我能够做一些有益于百姓的事,他就不管我。去年我把水车模型带到简州,在江河汇流处造了你说的水力磨坊,简州那一群庸官都惊得目瞪口呆。我

  觉得这个水力磨坊挺不错的,但是还可以再改造改造,像益州城里的河流,水流缓慢,没有推动扇叶的力量,但人群密集处正是需要大量磨粉磨米的地方,两不相宜,还是有点浪费了。”

  “这好说,要不试试在上面安一个转盘,用驴马骡子等畜力拉动磨盘,只不过,要加几个杠杆和履带装置,让它变得省力些。”

  “好办法!我这就回去写信告诉我爹!哦对了,我爹爹和阿娘年底要回京述职,会经过益州府看我,到时候可能要打扰你们家了。”沈括也是把王浮当做好朋友,才会直接说他爹娘要住在王家,换作旁人,肯定会寒暄几句才扭扭捏捏地提出来。

  “没问题,庄子上院子多得很,伯父伯母不嫌弃地方小就好。”

  “还有一件事忘了跟你说。”

  “什么事?”

  “梁文修给我写过信。”梁文修二月初就跟着梁通判去秦州上任了,梁文棋也是那时候走的,王浮还怪想念梁文棋的。

  “他跟你说什么?”

  “他说,让我拖住叔母,别把三娘轻易许给旁人了。”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