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26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传统文化的诗词、四书五经,教科书中会涉及一些,但比重比想象中小多了。

  书中还有一些当代名家,用白话文写的文章,多是讲伦理、审美、道德,还有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的。

  还有关于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章,如《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达尔文》《盲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

  鲁滨孙、达尔文、海伦·凯勒,在后世也是耳熟能详的人物。

  珍卿真是很惊奇:海伦·凯勒,是哪个年代的人来着?怎么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把她当作励志典范啦?

  关于学习的科目,还有一个很奇特的课程设计。

  之前六七月份上课,公民、卫生、历史、地理,是四门独立的课程。

  但是九月新开学以后,就把这四门课程,一并合成了一门综合性课程,叫社会课,占的课时也很长。

  开学以后,大家都明显能感到,现在的学习内容确实比六七月份多,课外作业也更多些。

  珍卿倒没觉得功课难,只是作业多了,难免占用她更多时间。

  再加上杜太爷崇尚国学,她每天还要读一个钟头国学书,还要练习十张毛笔字。

  如此以来,她每天晚上九点钟睡的话,就完全没有时间玩耍了。

  这每天的日程虽然排得满,生活里倒也没什么不如意,只有平淡如水的踏实安详。

  转眼就过了中秋节。

  中秋节后的一天,三表叔到杜家小院,特意看望杜太爷祖孙俩。

  晚饭后,三表叔带她去街上玩,一边沿街赏着还没摘掉的灯笼,一边在街市上吃吃喝喝的。

  珍卿和三表叔在一个小摊上,正喝胡辣汤的时候,忽听见有人一声声地喊“小姐,你在哪儿?”又有人张皇地喊着“珠珠,珠珠”。

  珍卿和三表叔,诧异地相视,说是不是谁家丢了孩子。

  也是合该珍卿做好事,她正四下里张望,就看到对面巷口里,有一男一女一起疾走着,穿得都是粗布衣裳。

  那个男人的胳肢窝下面,挟着一个穿戴富贵的小孩儿,看她扎的辫子、戴的头饰,明显是个小女孩儿。

  珍卿连忙从桌上站起身,指着对面大喊一声:“人贩子在对过儿,进巷子里了,胳膊里夹着小妮儿的。”

  那俩人果真是人贩子,一听见珍卿大声喊,那真是拔腿就跑啊。

  三表叔还没反应过来,他身边的珍卿,就跟个兔子一样猛蹿出去了。

  三表叔连忙跟在珍卿后面,一起跑到对街巷子里,就见珍卿这丫头一蹲身,从地上捡起来一块东西,不知道是砖块儿还是石头。

  她捡完东西站起来,利索地大力丢出去,电光火石之间,就听见一声男人惨叫。

  那挟着小女孩儿的男人,瞬时间栽了一个跟头。他的女同伙压根没管他,撒腿儿就跑了。

  三表叔跟其他热心人,连忙一窝蜂地跟上去,把那小女孩儿救了起来,又把那人贩子给捆住了。

  没一会儿,女孩儿的家长、下人,也都一齐跑过来了,他们搂着那小女孩儿,心肝儿肉地亲啊腻啊。宝贝女儿失而复得,一家人自然是惊魂未定。

  三表叔顾不得表功,就拉着珍卿到一旁教训。

  三表叔问珍卿怎么就敢这么野,大人还没有动作,她就一下子蹿出去了,这要是穷凶极恶的歹徒怎么办。

  这周围的吃瓜群众,跟丢孩子的那家人说,就是那边挨训的妮儿先喊了一声,还拿砖头砸中了人贩子。大家这才一拥而上,把孩子从人贩子手里解救下来。

  那一家人赶紧过来,一时间那真是千恩万谢,竟然跪在地上请教恩人姓名。

  三表叔却不敢多留,捂着珍卿的脸,急匆匆地带她走开了。

  刚才还有个女人贩子,丢下同伴跑了,这要是招来恶人报复,可不是玩笑的事。

  回家以后,这件事谁也没告诉杜太爷。

  直到第二天下午,那家人东打听西打听,终于找到杜家小院儿里。

  丢孩子的一对中年夫妻,过来给杜家人磕头,这才算惊动了杜太爷。

  原来这一家人姓王,就是鼓糖巷那边,大户潘家的姑太太和姑爷,这两口子带着独生女儿回来省亲,谁承想差点出了大事。

  杜太爷本来很生气,还把珍卿打了一顿。

  但那王家的人礼数真是周全。

  他们离开睢县之前,来了共有三趟,回回都不空着手来,对杜家祖孙送钱送物还送地。

  杜太爷收了不少好东西,虽说想起来就骂珍卿一顿,暗地里还不晓得怎么偷着乐呢。

  但杜太爷怕人贩子报复,珍卿除了上下学,他再不许她出门。

  一个礼拜后的一天晚上,珍卿坐在炕边上,拿着大雪梨啃一口,看坐在旁边的袁妈,把手帕的边缘,缝得太过平整好看了。

  她连忙跟袁妈说:“可别太细致了,要不然,先生要看出来了。”

  袁妈呵呵笑两声,自己笑着叹气说:“唉呀,你看看我,缝着缝着就忘了。大小姐,没事儿,我拆了重新缝。”

  珍卿这才点头说好。

  她们今天上了劳作课,课后布置了作业。

  作业说难也不算难,就是自己裁剪一块帕子,设计出一点形状来,然后给帕子缘个边儿。

  珍卿的手被杜太爷打过,伤还没有好利索。杜太爷让珍卿不要动手,就让袁妈帮她缝缝算了。

  说起新式学堂的劳作课,也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一大特色。

  启明学校的男生女生,都会上劳作课,但男女生课程设计得大不相同。

  正如招生简章里所说,要把女学生,培养成未来的贤妻良母,上课内容就更偏女性化。

  女生班的劳作课,除了本校的先生教授以外,还会请不同的手艺人,教大家编织、缝纫、园艺、刺绣、烹调、织补……

  而且劳作课的课时,也比图画和音乐课多,一个礼拜要上两节课。

  但对于这项课程,学校也有特别的设计。

  班上有一部分女孩子,现在已经十五六岁,等上完六年级以后,她们已经十六七岁,就会回家嫁人的。

  对于这一部分女孩子,先生们在劳作课上,对她们是严格要求的,课后的作业也更多。

  而对于上完六年级,还打算升学的女学生,劳作课的要求就没那么高,课外作业也没那么多。

  比如这次裁剪帕子,不升学的就做三张帕子,而要升学的,做一张帕子就行了。

  所以,珍卿虽然不擅长学劳作课,倒也没那么大的压力。

  男生班也有劳作课,听说他们上的有竹工、木工、金工、石膏工等,据说还会学简单的烹调和缝纫(^-^)。

  想想这时代的少爷们,举着锅铲学做饭,拿着针线钉扣子,这个画面真是绝了。

  真是活得久了,啥也能够见到。

  又到了一个礼拜天,杜太爷过来找珍卿,跟她说:

  “你三表叔升官了,要调到省城去了。”

  珍卿听得一愣,三表叔从毕业回国,就一直在永陵市里干,一干就是十四五年,已经升无可升了。

  他能调到省城里,职业生涯更进一步,当然是大大的好事了。

  但她还是有点纳闷地说:“咋突然升官了?家里帮着走动的?”

  杜太爷的神情,却有一丢丢复杂,冷哼着跟珍卿说:

  “就是上回,你们救的王家的小妮儿,人家那王家人,在市里省城里都有当官的,你三表叔升官儿,就是王家人帮着张罗的,还是沾了你的光。”

  珍卿看他的神情,像是遇到一堆金子,他只捡到一小半,另一大半被别人拣走了,心里就是不舒坦。

  其实,王家人送来的钱物、地契,加起来价值也很高了。

  珍卿有点好笑:“祖父,你别那么心窄,你也想一想,他们家总给咱们帮忙,前后欠了他们多少人情。就这一件事儿,那就还了多少人情。

  “你再想想,要不是三表叔待我好,特意带我出去玩,这种事儿也遇不着嘞。”

  杜太爷不高兴:“遇不着就遇不着,我还不用担惊受怕的呢。”

  珍卿知道,杜太爷不是心宽的人,得好处没得够,心里肯定会有一阵不痛快。

  她就好好哄了老头儿几句,免得他钻牛角尖,再跟亲戚闹了别扭。

  珍卿后来才发现,原来同班的潘玉美,就是他们救下的女孩儿的亲表姐。

  如此以来,对她不太友善的潘玉美,如今也和气多了。

  学校生活虽不是尽善尽美,但过得基本还算平顺。

  经过三次月考之后,珍卿“小状元”的绰号,渐渐地就叫开了。

  ……

  作者有话说:

  打算试一下每日双更,中午十二点更一回,然后下午八点更一回感谢在2021-04-01 22:49:53~2021-04-02 13:37:2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好康好康好康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0章 祖孙俩雪天拜师

  时间到了这年的公历十一月。

  十一月下旬的一天晚上, 珍卿下学回家时,杜太爷还没回来。

  自从农活不太忙以后,这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杜太爷虽说常在县里,但几乎是天天出门, 而且一出门就是一整天。

  他还时不常地, 弄到很晚才回来, 神神秘秘地, 也不晓得在忙活什么事。

  这天晚上, 珍卿做完了功课,把《骈体文钞》拿出来——这是梅先生送的书,说读一读、背一背, 对于写作文大有好处。

  她前后翻了一翻,发现多是很工整的骈文,就是那种骈四俪六、字句两两相对的文章, 讲究对仗工整和声韵铿锵的。

  梅先生是啥意思?觉得她的作文, 还有可以更有韵律美和形式美吗?

  她正专心翻书, 忽听见杜太爷的声音:“你看的啥书?以前咋没见过?”

  珍卿吓了一跳,暗叹这老头儿神出鬼没的, 也不知道想吓死谁。

  她半晌无语, 就把书递给他,说:“是梅先生给的, 说我多读读, 文章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