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25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作天作地的杜太爷,终于把家里彻底搞破产。

  她小小年纪不得不辍学,她拿着一根打狗棍儿,一边赶外面的野狗,一边拎着破瓷碗,挨家挨户地要饭……

  她不由地哆嗦一下,以杜太爷败家的能耐,这种事很有可能发生啊,天呐。

  她的人生,其实充满了危机啊。

  珍卿特想找长辈们,打听一下到底咋回事。

  但一直没有机会,直到吃过饭后,其他三位亲戚都走了,只剩下三表叔,在小院儿里留宿。

  后来,珍卿尾随三表叔,去了茅厕,等他从茅厕里出来,她一把薅住他,说有学习上的事请教他。

  把三表拖到她房里,开门见山,问林家是不是真的没音信。

  看她这份着急劲儿,竟然等在厕所外面。

  三表叔哭笑不得,只好跟她说实话:

  “林掌柜已经是网中鸟,他跑不掉,他的同伙也跑不掉。

  “大家的意思,要给你祖父,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让他痛改前非。小花,不要跟任何人说,明白吗?”

  珍卿郑重地点头。

  其后的学习生活,珍卿又接触了新科目,一些课程学的内容也更丰富。

  她们学的科目很多,算起来有十几门,除了国语、算术之外,还公民、科学、卫生、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体育、劳作课等。

  这么多门课程,比后世小学生学得还多,竟然还都是必修课。

  这个学校的休息制度,是每个礼拜上六天学,只休息一天。

  不过,法定节假日和传统节日,学校也会酌情放假,倒也不错。

  上学的第二个星期,珍卿他们开始上图画课,由教历史、地理的岑先生,代教这图画课。

  头一节课,岑先生教大家画铅笔画,就是用线条画简单平面图画。

  珍卿下课请教岑先生,以后会不会教西洋画中的透视法。

  岑先生很遗憾地告诉他,学校的□□不够,他这个图画课先生,不过是勉强充任,于图画一道并不精深。

  珍卿不由大感失望。

  她也渐渐感觉到,这学校似乎经费紧张。

  大约也受到当局的刁难,学校里有些事情,进展得并不那么顺利。

  她很喜欢这学校,不希望这学校办黄了。

  进入公历七月以后,睢县也进入伏天了,天气渐渐热起来了。

  七月的农活很忙,杜太爷时常回去看着,不像六月份那样,经常能待在县里。

  这样,珍卿反倒觉得自在。

  学校的功课已经适应,六年级女班的先生们,除了教算术和修身的周先生,其余先生,对珍卿印象不错,都还算和气。

  尤其教国文的梅先生,最喜欢她。常叫她到公事房去,给她点小零食吃,或者给她一些书看。

  但她与同学们的关系,就稍微平淡一些。

  她跟同学们的交往,不过是偶尔跟人聊聊功课,说点闲话,没有特别交好的朋友。

  这班上的女学生,年纪多在十四五岁,大都已经发育了,跟珍卿这个没太发育的“小书呆子”,没有那么多话题可聊。

  也有人暗地里说,珍卿心眼儿有点多,跟她交往说不定要防着她。

  七月中旬的时候,杜家迎来一个好消息:逍遥法外一个多月的林掌柜,被睢县的警察捉拿归案。

  现在正由警察们审讯他。

  杜太爷每天早出晚归的,就是打听审讯的进度。

  至于审得怎样,老头儿没对珍卿提起过。

  课上到七月下旬,小学校六个年级,还有初中一个年级,进行一次观摩考试。

  所谓观摩考试,顾名思义,也就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

  其实跟后世的月考、期末考,意思是差不多的。

  考完以后出成绩,珍卿得了六年级的头名。

  不过第一名还有奖品,奖了两支兼毫毛笔,还有薄薄的一沓宣纸——本地就是产毛笔的,笔其实不太贵,但宣纸还是比较贵的。

  出完成绩以后,学校正式放暑假了——假期就是整个八月份,到九月份才正式开学。

  这天傍晚的时候,珍卿就着熏蚊草的味道,正欢欢喜喜地吃西瓜。

  杜太爷冷不丁地,出现在她窗子外面,表情竟有点——忧郁、茫然?!

  不可一世的杜太爷,啥时候有过这种表情?!

  珍卿把瓜放下,没有吭声。

  良久,杜太爷丧丧地说:

  “林掌柜抓回来了,可是他老婆孩子,带着他贪的钱逃了。

  “咱们家的这个粮店,被姓林的,还有你舅爷,算是掏空了。”

  珍卿心思一动,想起上个月,三表叔跟她说,要给杜太爷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钱追不回来,应该不是真的吧?!

  想到这里,珍卿觉得,该在杜太爷的伤口上,再撒点盐,刺激刺激他,连忙站起来,焦急地问他:

  “让我以后念书,学费还够吗?我以后要是嫁人,嫁妆可别太寒碜了!

  “祖父,既然人抓回了,叫那些官老爷们,再好好审审,问姓林的,他老婆孩子往哪儿去了啊?”

  杜太爷失魂落魄的,答非所问:“没想到,你舅爷是这样的人。”

  接着,杜太爷就絮絮叨叨地,说起了林掌柜供认的,关于景舅爷的所作所为。

  其实珍卿奶奶死了以后,景舅爷和林掌柜,就沆瀣一气了。

  林掌柜从粮店弄钱,相当一部分给了景舅爷,而景舅爷就按照承诺的,帮助林家消去了奴籍。

  这种里应外合的勾当,这俩人干了有十五六年。

  之前,林家四口顺利逃走,还带上了要紧的包裹细软,都是景舅爷暗中帮助。

  景舅爷近年做的是洋布生意,总往省城里进货。

  他让林家人躲进货车,顺利地掩人耳目,这才使警察一开始没有收获。

  当然,景有德也不是菩萨,他这样帮林掌柜一家,是狠敲了他们一笔的。

  林掌柜私自抵押粮食,从钱庄借贷两百块钱,就是景有德的主意,得来的钱也被景有德吞了。

  因为粮店被掏空,杜太爷一直颇为沮丧,整天失魂落魄地到处晃。

  珍卿虽然放了暑假,他们祖孙俩,也没有立刻回杜家庄。

  还要等县政府的司法处,对两个案犯林掌柜和景舅爷,作出相应的裁决。

  最后的结果,林掌柜被判□□十五年——不知道依据什么判的,反正跟后世相比,这量刑着实有点重。

  景舅爷也被判入狱五年,法院还判他交出非法所得。

  对于杜太爷来说,钱虽然没有找回来,但这件公案的结局,足以略略安尉他受伤的心脏了。

  经过粮店这一案,杨家亲戚跟杜太爷说,要加强对剩下两个铺子的监管,杜太爷同意了。

  然后,三表叔跟杜太爷说,最好把家里的贵重东西,一部分存到外国银行的保险柜里,免得被人惦记上,偷走了。

  三表叔的这个提议,杜太爷也同意了。

  真是可喜可贺,喜大普奔……

  作者有话说:

  改来改去,还觉得不太满意,蒜球了,就这样吧,俺要睡觉觉了……

第19章 见义勇为有福报

  粮店的案子判决以后, 杜太爷带着珍卿回到杜家庄。

  她在杜家庄,大半时间还是在学习。

  只是玉琮不在庄上了,他被送到永陵市里考学, 听说已经考上一个小学,秋后正式开始上学。

  珍卿跟李宝荪和杜玉理, 不像跟玉琮那么投契, 有时候还觉得有点小寂寞。

  她在杜家庄待了半月, 姑奶奶就把她接到杨家湾。

  她又跟杨家的孩子们, 结伴学习并玩耍, 真是难得的快活时光。

  到杨家以后,大表伯特意找珍卿过去,悄悄地跟她说, 粮店的钱大部分都追回了。

  但这一笔钱,大家一致认为,不能让杜太爷知道。这笔钱就存在银行里, 以后给珍卿当学费, 或者放在嫁妆里, 那都可以。

  珍卿信得过两家的亲戚,自然没有疑义。

  到开学前, 杨家人给她裁衣裳, 一量尺寸,发现她这半年时间, 长高足有四五公分。

  她小时候病病怏怏的, 个头儿长得不太高。

  幸好她还没怎么发育, 现在也还不满十三岁, 以后肯定还能长一长。

  转眼到了九月, 杜太爷又赶紧带珍卿, 回到县城的小院儿里。

  此时正是农忙时候,杜太爷在县城里待了没有两天,又返回杜家庄,监着工人们干农活去了。

  珍卿在学校里,开始正式上六年级的课程。

  学校发下各科教科书后,就开始排正式的课表,不再给国文课那么大的课时长度。如今各科目的时长,安排得比较均衡了。

  公历六七两个月里,大家对新式学堂的课程,有过了解和适应的过程,正式开始上课之后,大部分人倒还能适应。

  但教科书里学的内容,真的比想象中复杂。

  单拿国语的教科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