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21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原来,这种注音字母,就像后世的拼音一样,一种声母、韵母合起来,可以拼出字音的方法。

  珍卿从四岁来这里,是这里的亲妈教她认字。

  这种认字,就是她直接教给你怎么读,你就记着怎么读就行了,并没有一种拼读的方法。

  但是她妈妈教她的读音,有明显的方言口音,跟后世的普通话差别不小。

  后来跟着匡先生念书识字,遇到生字,也是匡先生教着读字音,没有拼读的方法。

  而匡先生不是禹州本地人,他对字的读音,又带有他自己的方言口音。

  珍卿有一段时间,对于某个字该怎么念,真是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后来,匡先生给珍卿买了本《熙成字典》,这种字典对于字的读音,有两种标注方法。

  第一种就是“以字注字”,比如“鼓”字,字典里的词条里对读音的解说,就是“从音古”。

  意思是说,鼓和“古”的发音是一样的。

  第二种是双拼制,就是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他们拼合成所查字的读音。

  比如说,还是上文的“鼓”字,《熙成字典》里解说,可以“果五切”。

  意思就是拿“果”的声母“g”,跟“五”的韵母和音调“ǔ”,切出来一个新的读音“gǔ”,就是“鼓”的正确读音了。

  这两种方法虽传承多年,但缺陷也很明显,它还是会被方言拖后腿,不好掌握,不好运用,不利于汉字的大规模推广。

  现在已经是民国,有识之士推行“教育救国”,要教育先得识字。

  而中国的汉字,它的字音和字形,都不容易掌握,是很难普及的一种文字。

  梅先生讲的这一套注音字母,就是改进旧式的反切法,形成了一套语音系统。

  梅先生大致讲了“注音字母”的前世今生,就告诉大家这套注音字母,声母有24个,韵母15个。

  梅先生先给大家,发了一份油印的讲义。

  她先教大家学声母。

  梅先生拿着粉笔,在那个很粗糙的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奇怪的符号“ㄅ”。

  珍卿看看手上油印的讲义,上面写的有一样的符号。

  这里的“注音字母”,明显不是后世通用的拉丁字母拼音。

  这符号不像一个字,倒像一个笔画。

  然后,梅先生就指着这个符号,教大家念,念完几遍,给大家演示了怎么写。

  珍卿听着,就是后世拼音里面“b”的发音。就一直跟着重复念读,并且在纸上写这个符号。

  后面,梅先生又教了注音字母“ㄆ”,对应后世的声母“p”。

  还有符号“ㄇ”(对应m),符号“ㄈ”(对应f)。

  珍卿学到这一会儿就明白了,这一套注音符号,应该就是后世汉语拼音的原始版本——相当于是老祖宗吧。

  只是标示的符号,跟后世采用的拉丁字母(b p m f d t n l……),不一样。

  但是作用是一样的。

  一明白是怎么回事,她学得就很得心应手了。

  她学习的重点,就是把读音跟这些奇怪符号,联系起来掌握,掌握到一看到这些符号,就能立马读出来的程度。

  大家自己练习读写时,梅先生在教室里巡视,时不时停下来,单独纠正大家的读音。

  竟然还有学生在问,这东西这么怪,学了究竟有什么用。

  梅先生不得不,再把这套注音字母,跟旧式的“双拼切字”法,简略地给她讲一讲,说明这其中的用意。

  梅先生巡视到前面,见珍卿一边读一边写,听她的发音也很不错,她的两条小腿儿在桌底下,还一弹一弹地,看起来学得很快乐。

  梅先生不由一笑,这个小妮儿,看着真讨人喜欢。

  一节课就在读读写写中过去了。

  休息十分钟后,第二节 课还是国文课。

  先学的四个字母,大家大都读写熟了。

  梅先生结合大家已认识的字,讲了讲哪些字有这些声母。

  上午共有四节课,前两节都是国文课,就学了四个注音字母,以及它的简单应用。

第三节 是公民课,是上回给珍卿监考的周先生教的。

  这个周先生看人,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显得人很傲慢,像是瞧不起人似的。

  至少,她给珍卿的感觉是这样。

  一听这个公民课的名称,想象着,应该跟公民素质有关的。

  结果,周先生花了一节课时间,给大家讲学生应有的礼节。

  比如,见到师长应该怎样称呼,怎样敬礼,怎样鞠躬。

  还有同学间如何相处,如何称呼;上课时有问题,或者有尴尬的事,需要出去处理,应该举手报告(举右手);走进教室、走出教室,应是怎样的姿态;站立和坐下的姿势,也有特别的规范……

  周先生不但口头讲解,而且亲身示范。

  她不但自己示范,还把坐得近的珍卿拉上去,叫她先做各种动作。

  珍卿无论做什么动作,这位周先生,都有一大通批评的话。

  她会说:“你们乡下孩子,上得起学,难道不学点见人的礼数,咋啥都不会?”

  又说:“光文课学的好有啥用?我们是新式学校,讲的是全面发展,你将来上劳作课、体育课、家政课,也这么笨手笨脚吗?”

  ……

  珍卿像个傻瓜一样,被周先生拨弄来去,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弄得满堂的学生,看着珍卿的滑稽动作,都在那里窃笑不已。

  能够逗人笑是荣幸,但这种笑,若是轻蔑、轻视的笑,那可就不妙了。

  她觉得这位周先生,要么对她有偏见,要么是情商真的低。但这婆娘说话这么尖酸刻薄的,肯定在哪儿都人缘不好。

  等下课休息,那个戴着满身翡翠的女孩儿,名叫张翠翠的,还有她的同伴,流苏姑娘潘玉美,也过来问珍卿,到底她家里是做什么的。

  珍卿就老实回答,说老家里有几顷地,县城还有几个铺子,就是乡下种地的人家。

  张翠翠听见以后,立时脸色不好,跑到后面找林小霜去了。

第四节 是卫生课,是一位姓史的女先生教授。

  一节课的时间,她讲了很多在后世看来是常识的卫生知识。

  个人卫生方面,除了饭前便后洗手,还包括洗头、刷牙、洗澡、洗屁股。

  甚至还讲了,女孩子解了大便,擦屁股应该怎么擦,还有擦屁股用什么纸……

  这帮女孩子,听得大惊小怪的,好像听到外星人讲话似的。

  关于这一点上,真不得不说,人家新式学校就是先进。

  有很多卫生知识,别说穷人不晓得,连有钱人也不讲究。

  史先生讲了个人卫生,又开始讲公共卫生。

  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各种传染病不时爆发,还有西方文化的浸入,让中国人,也开始重视起公共卫生。

  比如,注意学习和生活区的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再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要随便打喷嚏、乱咳嗽,不要接近患了传染病的人……

  因为时间有限,史先生讲得很概括,很多细节还没展开讲。

  但同学们听得挺认真,也觉得很新鲜、很怪异,有的内容还显得惊世骇俗似的。

  珍卿看大家的反应,觉得很有趣,就偷偷在纸上,用毛笔画点先生和同学的剪影。

  一上午四节课,珍卿觉得挺充实,虽然有点小瑕疵,但适应得还算不错。

  作者有话说:

  …………

第17章 小逞口舌破奸计

  上午第四节 课,听着铃声响,就算到了午饭时间了。

  原则上说,学生无论住堂不住堂,中午一律不许出校门,都要在饭堂里用午餐。

  吃饭的时候不分男女,大家都在一个大饭堂里吃。

  中午菜有三样,一个是五花肉炒土豆,一个清炒空心菜,一个黄瓜炒鸡蛋。

  但是可想而知,他里面肉给得也不太够,大锅菜也不会多好吃。

  启明中学大部分学生,都是富家子弟,人家哪吃得惯这些个,自然家里早给备了东西,中午可以送菜进来加餐——这一点学校也是允许的。

  珍卿看着周围的学生,有的家里送的饺子、糕点,有的送烧鸭、牛肉,更夸张的,还有人家,送些不好拿的汤水的……

  看得人忍不住咋舌。

  她早就知道,即便学费不算太高,但能上得起学的,大部分还是他们这些有产阶级。

  珍卿猛然意识到,送来的这些五花八门的加菜,跟那些女生在穿戴上下功夫一样,都是为了显示出身,不被人比下去。

  珍卿到了这个学校,她是没什么心气了,凑凑合合过得去就行啦。

  她过去把饭堂的菜打了少许。

  她家里袁妈也送菜进来。很小一个食盒,最多能装两个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