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18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可是前年,他们发了大地震……我却暗暗快意,觉得老天有眼,其实也很不应该……”

  珍卿怔忪地看着三表叔。

  三表叔学成土木工程后,在永陵市的政府建设局做事,是管理城市建筑规划的小头头。

  现在的人都闹革命,也有人在高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三表叔的职业生涯,跟这些好像都不大相干。

  但珍卿突然觉得,像三表叔这样的人,即便是默默无闻,也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啊。

  三表叔看她愣愣的神情,以为她听不大懂,他摸摸她脑袋,笑道:

  “你们这一代人,不要信神佛之力、因果报应。指望冥冥中的虚幻力量。我们的国,就没救了。

  “小花,三表叔支持你念书,学成以后,如果有机遇,最好也到社会上做事,为生养你的这片土地,也尽一份力量。”

  三表叔其实很矛盾,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已到了要亡国灭种的境地。

  他觉得就该解放妇女,让全国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贡献力量。

  可女孩子的正经出路,说到底还是要嫁人。

  就像他自己的女儿,他想让她出去读书,却受到家里人的阻拦,连他女儿自己,也因为怕吃苦,不愿意出门。

  乡下的许多旧观念,旧风俗,他有时候也觉得无能为力。

  珍卿听得默然。

  她确实一直在努力念书,但她是为将来有安稳体面的生活,没有想过为谁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她总觉得,她来的这个世界,似是而非,好不真实,多少也觉得不属于这里。

  三表叔又突然问:“珍卿,你想你爸爸吗?”

  珍卿长叹一声,低下头,老实说道:“我都记不起他的样子了。”

  三表叔叹了一声:“你别记恨他,他跟你妈妈感情很深,你长得太像妈妈,他一见你,怕是伤心。”

  珍卿低着头没吭声。

  其实她刚穿来时,就只感受到母爱,没怎么感受到父爱。

  这个身体的爸爸,对她这个小孩儿,态度是比较冷淡的,有时甚至特意避着不见她。

  据当时照顾她的老妈子说,她这里的亲妈,原本身体没这么糟,就是生了原主之后,健康状况才江河日下,以至三十出头就死了。

  她这里的亲爹,似乎是一直迁怒于她。

  叔侄两人正相对沉默,忽听杜太爷在外面叫,说:“老三,时辰不早啦,珍卿要睡下了,别聊啦。”

  三表叔拍拍珍卿,说一声:“早点睡。”珍卿回他一句:“三表叔做个好梦。”

  日子又滑过去几天,杜太爷带着珍卿,一块去县里看榜。

  一看果然珍卿考了头名,分在高等小学的六年级女班,再过一个月才正式开学。

  杜太爷登时欢天喜地,特意跑到粮店里面,跟林家人美美地炫耀一番,才赶回杜家庄。

  他回到家里还喜得不行,简直有点坐立难安,立马吩咐大田叔去买肉,说明天要好好庆祝。

  然后,他又拉着珍卿,去祠堂里拜祖宗,说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情。

  珍卿虽然也高兴,却不像他那么激动。考上高等小学而已,又不是考上进士,马上就能封官挣钱了。

  跟祖宗们禀告了考学的事,珍卿也对着她妈的牌位,唠叨了一下这件事。

  想到这里早逝的慈母,一向沾床就睡的她,这天晚上难得失眠了。

  晚上一失眠,第二天早上难得起晚了。

  珍卿听着外面有点吵,迷迷登登地坐起身,默默地醒着神儿。过了一会儿,才开始动手穿衣。

  刚把衣服穿好,房门一响,袁妈端着洗脸水进来,珍卿下了床,自己洗手洗脸。

  洗漱完毕,袁妈把镜匣子打开,开始给珍卿梳头。

  珍卿愣了一会儿神,听见前面人声嚷嚷,好像热闹地很,问:“前面吵什么呢?”

  袁妈给她梳头发,笑着说:

  “太爷说,小姐考了榜上头名,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他张罗着要办几个席面,请亲戚朋友来凑热闹。

  “昨天就请好做席的大厨,把该办的菜和肉都买了。前面都忙活着做菜嘞!”

  珍卿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睡眼惺忪,半张着嘴,看起来要多傻有多傻。

  老天爷啊,她又不是考上名牌大学,不过是考上县城的小学六年级。

  有这么了不起吗?值得昭告亲戚,这么大办酒席吗!

  昨天杜太爷说,要好好庆祝一番,她只当是自家人庆祝,谁承想他把场面搞得这么大。

  她自觉学问还行,以后还能再取得一些成绩。

  但看在明白人眼里,这个考试,不过让她从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的阶段,成进入国民教育的小学阶段。

  四里八乡哪里听说过,考上一个小学,就给闹出这么大动静的?!

  好想冲到前面院子里,把那做饭做菜的锅,都给他掀个底儿朝天。

  好想吃一颗仙药,直接摆脱地心引力,冲向那遥远的月球。

  家里的这个老头子,哪天不带她出出洋相,日子好像都过不下去。

  珍卿正在自闭,忽听罗妈在窗外,喜不自禁地说:

  “大小姐,太爷买了几挂大鞭回来,真是!家里多久没办喜事了,早该热闹热闹……”

  啥,还要放鞭炮,还几大挂鞭?!她又不是要结婚,放的哪门子鞭呢!WTF.

  ——————————————————————————

  还是这天上午,余二嫂在房檐下剁肉,剁得“梆梆梆”直响,好像生怕路过的人听不见似的。

  还真有听见的人,扒着她家的篱笆,问:“余二嫂,你弄啥呢?这么大动静!”

  余二嫂就喜盈盈地说:“嗨,没弄啥,昨儿他爹从县城回来,带了一条五花肉。天天吃萝卜青菜,俩孩子眼都冒绿光了。正好一家人齐全,就包一顿猪肉大葱馅的饺子吃。”

  那问话的街坊驼包嫂听见,就啧啧称赞:

  “余二嫂真有福气,你家余二太能干了,这不年不节的,东家就给发了五花肉,孩儿也有口福喽……”

  说着羡慕不已地走了,余二嫂就剁得更加卖力,他家男人能干,她的腰杆子就硬,自然值得骄傲的。

  肉馅儿剁巴好了,余二嫂跑到前面菜园子,再拔点儿葱回来切。

  她在菜园子里面,正弯着腰卖力拔葱,就看见那大路上,许多老少爷们儿,还有婆妈嫂子的,兴匆匆地,紧往村北头走过去。

  这些人一阵连一阵地,没个断绝似的,不少是南村杜姓的人,余二嫂扯声喊住一个人,问:

  “顺三嫂,你们这前前后后的,是上哪儿去啊?”

  顺三嫂喜盈盈地向前走,听见喊她也没停下脚步,只扭头大声答了一声:

  “去俺小太爷家吃席去。大小姐考学考了头名,小太爷昨儿夜里,叫大田儿去买了半扇猪肉,就为今儿开席嘞。”

  说着话已经走远,余二嫂一听,顿时不是滋味儿了。

  她天天跟人传,说大小姐准准要落榜,没成想,没几天就打脸了。

  余二嫂心里揪着,捏着两把细葱站在菜地里发傻,忽见南村两家穷得冒血的人,也喜滋滋地往村北头走,就拦住问:

  “矮婶儿,你跟老杜家不沾亲不带故的,你难不成也去他家吃饭?”

  穿着补丁棉袄的矮婶儿,笑得合不拢嘴,拍着手说:

  “谁说不是嘞,俺们跟杜家没亲。这不是上几个月,大小姐都在族学里嘛,俺天天给大小姐倒茶,还给她烤红薯吃,她衣裳淋湿了,也是俺给她烤干。

  “大小姐就跟太爷说,俺是个有心的人,这不太爷就记住了嘛,叫俺一家子都去吃席去……你说这个,真是不晓得咋说。大小姐真是知冷知热的,怪道太爷这么疼她,给她办席……”

  看那穷老妈子走了,余二嫂恨恨地道:“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穷老婆子都喊去吃席,这么紧的近邻,竟然不喊,死老头子一点不会做人。”

  杜家庄不算太穷,但就算是财主家里,也不见得天天吃肉,普通人家吃顿肉更不容易。

  余二嫂恼恨不已,有心不请自去,蹭过去白吃白喝,可那杜家老头子不讲礼数,她要敢自己过去,他肯定会当众把她轰出来,不好丢这个脸。

  余二嫂悻悻站了一会儿,正要回家去,忽见南边汤老汉,从菜地出来,抱着几根莴笋,正往家里走,就有点幸灾乐祸起来:

  “汤叔,我们年轻小辈儿的,杜太爷想不起来我们,那也没啥。

  “你老人家这么有面子,这杜太爷把你老也给忘了,太不像话啦。”

  汤老汉走到家门口了,扭过脸,说:

  “我跟他又不是亲戚,他不请又咋了?我一把年纪,啥好东西没见过,不缺他那一口儿。

  “哼,为个丫头片子,这么能糟蹋东西,金山银山,早晚有花尽的时候……”

  汤老汉说完话,扭头回了他家里。

  余二嫂捏着葱往家走,凉风轻轻吹着,觉得猪肉大葱馅儿的饺子,肯定是不如炖肉香的。

  ————————————————————————————

  杜太爷的院儿里,客人陆陆续续地来。

  从吃完了早饭后,就有客人来了,杜太爷就精心安排,叫珍卿在外书房,读书写字。

  家里来的族人邻里,很多都被杜太爷,领进了这最后一进院子。

  珍卿的外书房在西厢,杜太爷就把客人安排在东厢。

  那些客人们,在对面看珍卿读书写字,就跟看西洋马戏团那么新鲜,隔着一个院子,在那里兴高采烈地评头论足。

  还有不少人特别足兴,在对面评头论足还不够,干脆跑到珍卿的外书房里,近距离地看着她写字。

  当然,会跑过来看现场的,多是有学问修养的人,不会指手画脚,大说大嚷的。

  珍卿写完字以后,他们拿在手里传看,就开始引经据典地大夸她。

  珍卿还没被夸到飘,杜太爷嘴都咧成瓢了,那骄傲劲儿,脑袋都快仰到天上了。

  眼看快到中午了,当族长的向渊堂哥,也带着一家人来捧场了。

  大田叔就跟杜太爷提建议,叫大小姐出去见见客人,看时辰,要准备开席了。

  珍卿就出去见客人,客人说的话也没啥新鲜的,

  好的人就对她大加夸赞,不说一点儿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