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第82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穿越重生

  冯道身为宰相,就带着文武百官去兴圣宫问安。

  也不知道是李从荣的手下觉得皇帝生病了更脆弱更容易想立太子的事还是怎么的,太仆少卿何泽,居然在一众群臣问安时,当众提出了请求立李从荣为太子!

  这一下,可戳了李嗣源心口窝了。

  听说兴圣宫中当场就来了一场全武行,本来躺在床上病歪歪的李嗣源,当场蹦起来拿着墙上的宝剑就要砍何泽,吓得枢密使范延光带着一众武将忙上去阻拦,才避免何泽在兴圣宫当场血溅三尺。

  这还不算完,李嗣源被拦下后,可能在病中也比较脆弱,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抱着旁边的宰相冯道哭得死去活来,说“朝中文武百官都觉得朕老了,打算撵朕去河东养老了”。

  冯道身为政事堂首相,文武百官之首,当场被搞得头大,只好抱着皇帝拼命安抚,群臣绝无这样的想法,为自己突然扣了一口锅的可怜属下力证清白。

  最后,还是李从荣听到此事吓得立马赶来,在李嗣源病床前赌咒发誓,发誓此次何泽请求立太子一事自己绝不知情,自己也绝对没有要当太子的意思,更没有逼李嗣源去养老。

  最终,父子俩抱头痛哭,重归于好。

  兴圣宫一场鸡飞狗跳的动乱,才落下帷幕。

  事后,林从和王氏在后宫听说,都忍不住咂舌,王氏更是磕着瓜子吐槽:

  “该,针扎在自己身上,才知道有多疼!”

  不过王氏也没幸灾乐祸太久,因为李嗣源这一折腾,本来就在生病,结果小病变大病,王氏只好收拾东西,去兴圣宫侍疾了。

  *

  由于李从荣折腾了这两出,实在有点挑战群臣的神经,再加上皇帝病了,朝堂上,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就连政事堂,都清闲了。

  林从就又跑来上课。

  屋里,林从和冯道正在对弈。

  林从捏起一枚黑子,落到棋盘一处空位,“先生,您说爹素日对二哥要什么给什么,也很明显在为二哥铺路,为什么就偏偏对立二哥做太子一事,如此抵触?”

  冯道执白,随手落下一子,“陛下,并不想立太子。”

  “我知道爹不想立太子,毕竟这次的事看着是何泽提的时机不对,可爹反正也太大了,明显就是真心不想立太子,可爹之前又是给二哥兵权,又是追封夏氏,明显是打算立二哥做太子,总不能真因为何泽提的时候不对,爹就改主意了吧!”

  冯道摇摇头,“我观陛下对秦王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变化。”

  “我觉得也是,爹之前在兴圣宫弄了那一出,结果昨天二哥进宫问安,爹见到二哥还挺高兴的。”

  “陛下对秦王,仿佛不似皇家父子,倒像寻常人家老父对于儿子,确实是真心爱护。”

  “就是,所以我才想不明白,爹一边给二哥铺路,一边却死活不立他做太子,这是何苦来。”

  冯道脸上难得露出一丝困惑,“此事,我亦想不明白。”

  林从诧异地看着冯道,“先生,你也想不明白?”

  “那日兴圣宫发生的事,我在当场,我清楚的看到,陛下对立太子一事的抵触很强烈,并非只是何泽上奏时机不对的缘故。可立太子这事本也就是朝廷传承惯例,按理说以陛下待秦王之心,立为太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也很是疑惑,陛下为何对立太子一事如此抵触。”冯道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这时,一个小黄门在外面轻轻叩门。

  林从和冯道停下,小黄门推开门进来,递上一张纸条,“冯相公,陛下让传来的。”

  林从还以为他爹传了什么重要的口信,正打算回避,却不想冯道打开看了一眼“无妨,不是机密”就提起笔,直接在上面写起来。

  林从听到不是机密,就没动,忍不住看了一眼他爹特地传什么来,结果一看才发现。

  他爹居然传了纸条问一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林从一时间有些恍惚,仿佛回到前世监考考场,学生在传纸条作弊。

  林从顿时哭笑不得,问冯道,“爹这是真在传小纸条啊?”

  冯道写完,就递给小黄门,随口说:“之前我给陛下做端明殿学士时,陛下看书,遇到看不懂的词语成语就会抄下来,来问我,后来就成了习惯了。”

  林从没想到还有这事,他以前居然都没发现。

  林从刚想打趣两句,突然愣住了。

  他爹大字不识几个,遇到个词都要做小抄偷偷问宰相,想到他爹那句,“群臣嫌朕老,撵朕去河东养老”,林从突然有一种荒谬的想法:

  他爹不会以为立太子他就要退位让贤,压根没明白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吧!

第103章 李嗣源为何不知太子

  林从被自己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吓得一惊。

  可随即林从就觉得自己肯定是脑抽了, 要不怎么会有这么荒谬的想法,觉得他后爹不知道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呢!

  是个人就应该明白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啊!

  他后爹就算是文盲,也不至于不知道吧, 毕竟, 这可是常识啊!

  可若不是不知道,他后爹为什么会说出“文武百官嫌朕老,打算立太子, 撵朕去河东养老”,毕竟就算立太子, 历朝历代, 也没听过立了太子就把皇帝撵去养老的。

  而且这话是他后爹急怒下说的,显然是真情实感,不掺水分。

  想到这,哪怕觉得再荒谬,林从也忍不住想, 难道他后爹真的不知道立太子的真实意思?

  否则除此之外, 这整个事没法解释啊!

  可不知道立太子的真实意思,这个可能么,就算是他后爹大字不识几个, 几乎是文盲,可这超出文盲的底线了吧,就算去拉个目不识丁的寻常百姓, 也不至于不明白太子是什么意思。

  毕竟, 这玩意是常识啊!

  常识?林从想着这两个字突然愣住了。

  林从发现他好像忽略了一件事,常识这玩意,好像得从小生活在某个地方受周围潜移默化才有吧。

  如果不是从小生活在中原呢?

  林从忍不住想起前世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就是留学生出国留学问题。

  学生在中国上完高中或者大学, 然后出国留学,一出去首先就是遇到语言上的障碍,因为交流不畅,许多留学生会逐渐不敢开口,变得沉默寡言,变得自卑,然后有许多留学生在外面留学四年,依然融入不到人家的文化圈,人家说起一件事,仍然一脸懵逼。

  这还是留学生,是处于学习最好阶段的年轻人,尚且如此,那如果出国的,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呢?

  就算在外国慢慢地学会了外语,并且取得一些成就,可你觉得他就一定能融入到对方的文化圈,理解对方的一些历史典故和常识问题。

  比较上进,勤于学习的,或许会,可本身就不大学习的,只怕也只是随大流,知道点皮毛。

  如果这事换到他后爹身上,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他后爹李嗣源出生时,李存勖的爷爷虽然已经带着族人逃到了大唐边境,在边境安顿下来,开始带着全族给大唐打工,可因为和边境节度使有摩擦,还被驱逐过,李存勖的爷爷还带着族人跑鞑靼待了十几年,一直到黄巢起义,唐朝皇室为了驱逐黄巢叛军,才派使者召回,用来打黄巢。

  他后爹李嗣源也是这时才回到中原,可回到中原时,他后爹都十五了。

  所以他后爹十五岁还连汉话都不会说,只会说胡语,甚至都没汉名,胡名叫邈佶烈。

  直到后来李克用因为打黄巢有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沙陀族才在晋阳落脚,因为周围都是汉人,中原又是□□,大家开始慢慢汉化,学汉话,改汉名,逐渐和汉人无异。

  可外表看着无异,里面就真一样吗?

  尤其像他后爹这批年纪大的,半路才回来的,哪怕起了汉名,改了汉姓,就真正融入过来了么?

  想到这,林从突然发现,他后爹不明白立太子到底是什么,真是太正常了!

  他后爹十五岁来到中原,一路跟着他义父李克用打仗,后来又跟着义弟李存勖打仗,光打仗去了,其他的大概也没空干。

  等到一朝兵变当了皇帝,又六十多了。年纪也大了,眼也花了。

  所以他后爹从十五岁来中原,到现在登基年,他到底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知道多少常识,这都得打个问号。

  不过不用想,肯定不多。

  而他后爹,除了打仗,好像平日也没表现出勤奋好学。

  所以,在文盲加没常识的双重bug下,他后爹不知道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奇怪吗?

  真的一点都不奇怪啊!

  而且意识到这点后,林从还发现他忽略的许多地方,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些。

  例如经常有人赞他后爹年轻时沉默寡言,为人稳重。

  现在想来,是因为他稳重么,是他语言不通啊!

  再例如他后爹经常屁股歪,偏听偏信,对亲近的人说什么听什么。

  现在想来,难道不是亲近的人因为熟悉,说话更容易听明白听懂么。

  还有他后爹对于别人看不起他这件事过分敏感。

  是不是由于他当年刚来中原时,因为语言不通什么都不懂,经常被人轻视。

  否则一个率领军的统帅,战功赫赫,何以老是觉得别人会看不起他。

  想明白这些,林从甚至都怀疑之前他后爹对于李从荣要追封夏氏为皇后的事反应平平。

  是不是在他眼里,追封了夏氏,就等于提升了自己儿子身份,至于曹皇后那边,他压根就没意识到。

  ……

  冯道正下着棋,就看到对面林从突然愣住了,然后脸色一阵纠结一阵释然。

  冯道不由咳了一声,林从顿时回过神。

  “该你了,想什么呢?”

  “哦!”林从忙拿起棋子落下。

  冯道顿时皱眉,林从这才发现自己下错了,下意识就要伸手拿回来。

  冯道一巴掌拍开,“落子无悔,”说着下了一子,顿时吃了一大片。

  林从捂着手内流满面,他不是一时没反应过来么。

  “刚才想什么呢?”冯道拾完棋子,随口问。

  林从纠结了一下,想到他家先生的人品还是靠谱的,就组织了一下语言,略去留学生那块,把他刚刚分析的事说给冯道听。

  说完,林从看着冯道,“先生是否觉得我这想法有些荒谬。”

  冯道捏着棋子,沉默了一会,突然叹了一口气,“原来如此!”

  林从眨眨眼看着冯道,“先生是觉得我想的没错?”

  冯道直接把棋子投到棋篓里,坐直身子,也不下了,“我以前就觉得陛下处事怪怪的,可想不出哪里怪,如今你一说,许多事我倒是明白了。”

  听到他家先生居然也认同他的观点,林从顿时精神大振,“先生也觉得我爹不懂立太子的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