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第116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穿越重生

  林从听了也脸色有些复杂,打仗前,朝廷故意在粮草上使绊子,费劲千辛万苦打赢后,朝廷又来送冬衣收买君心摘桃子。

  这事做的……而石敬瑭的反应……

  秦将军突然端起酒碗,“来来来,喝酒喝酒,这里是易州,大家说那些有的没的干嘛。”

  屋里顿时又有了声音,大家都绝口不提河东的事,开始喝起酒来。

第143章 满宫皆知的密谋 连宫女都知道……

  其后几日,林从等人没有再单独行动,而是几人组队,巡查边境,又陆续碰到两个部落,这次,不再是契丹追着他跑,而是他和其他将军联手,把契丹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收拾掉了。

  收拾过后,后面慢慢的契丹兵就几乎见不到了,大概是他们部落得知主力已经撤兵,也跟着回去了。

  整个契丹入侵,也算告一段落。

  符彦卿在刺史府举行了一次庆功宴,庆功宴结束后,各位将军就纷纷各归原处。

  而林从,也接到兵部调令,让他带五千骑兵回京。

  于是林从告别符彦卿,带着郭威和骑兵,回到了京城。

  ……

  林从这次回来,可比当初去时轻松多了,当初去时林从一路磕磕绊绊,花了大半个月,才把一众骑兵带到易州。

  而这次回来,他带着骑兵行军已经得心应手,再加上出去几个月,将士们也归心似箭,仅用了七天,林从就带着骑兵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城。

  真是阔别已久,虽然才出去几个月,可这次回来却朝中却大变样。

  林从不在的这几个月,魏博的天雄军发生叛乱,范延光就被派去平定魏博之乱,事后为了镇压魏博不再发生兵变,被李从珂任命成了天雄军节度使,也就是魏博节度使。

  从枢密使到节度使,魏博是大镇,倒也不能算降级,而且听说李从珂还和范延光商量,把他的女儿许给自己的儿子李重美,李重美身为李从珂和刘氏的嫡子,如今正要被立为太子,等范延光女儿嫁过来就是太子,所以范延光也挺乐意的。

  而范延光一外放,自然就是枢密副使赵延寿上位枢密使,只不过相比于范延光的乐意,赵延寿对这次上位却很不满,因为李从珂把刘延朗升为了枢密副使。

  刘延朗,就是之前给河东石敬瑭使绊子的。刘延朗是李从珂还在凤翔的属臣,也是李从珂的心腹,让刘延朗做枢密副使,赵延寿就算是枢密正使,可这枢密院又算谁的。

  林从听说赵延寿已经在活动,想外放出京做节度使,避开与刘延朗相争。

  只是没有好的藩镇,才一直还待在枢密院。

  除了武将这边,文臣这边也有不小变动,他家先生冯道居然回京了。

  冯道外放出京做了同州节度使后,没几个月,朝廷就被政事堂三个宰相卢文纪姚顗马胤孙弄得一团糟,李从珂本来还犹豫要不要把冯道弄回来,毕竟李从珂还顾忌着冯道回来影响太大,可很快,李从珂自己就受不了了。

  因为有一天李从珂上朝时,突然发现自己本该庄严肃穆的大朝会,居然像菜市场一样,百官散漫,群臣无所顾虑,而且群臣对于三个宰相也没什么恭敬之色,宰相在朝堂上说个话,群臣也不当回事,和之前冯道在时完全不一样。

  李从珂就明白是三个宰相资历太少,又能力不够,镇不住群臣。

  于是李从珂就把冯道给调回朝了。

  不过调回朝后,李从珂又有些后悔了,担心冯道弄权,而且政事堂的三个宰相,尤其卢文纪,也担心冯道重新进去政事堂争权,所以也拼命阻止,最终冯道虽然被召回京,却没被再拜相,而是授官司空。

  结果这一授官却带来了一个麻烦,就是司空这个官职,虽然唐时为正一品,却已经演变成加官或赠官,就是它不是单独任的,一般是给宰相用来加封,因为唐时的宰相是三品,皇帝如果想给提高个待遇,就加封个左仆射、司空、或者尚书令这些二品一品的。

  也就是说,这些一二品的官职,其实就是用来提高待遇加工资的,它这个职位本身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家早就没人在意这个问题了。

  结果现在李从珂却直接授了冯道司空,这就导致了满朝都很疑惑,大家虽然都知道这司空是个正一品官,但具体司空这个官该干什么,大家却都不清楚。

  就连吏部尚书都不清楚,因为本朝以来,甚至唐朝以来,就从没有人单独授官司空。

  而且朝廷因为这事,甚至还争论了一番,百官觉得自西周时,司空就位列三公,而西周时的三公,就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冯道既然被授司空,自然应该进政事堂参与执掌朝政。

  可卢文纪却反驳,自唐朝起,只有授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至于司空,那都是老黄历了,怎么能用西周、汉朝的规矩来唐朝用呢!

  两方因为这事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冯道自己出面,表示自己年事已高,回京就是养老,没必要进政事堂。

  不过群臣因为不满卢文纪,虽然冯道没进政事堂,但每次上朝时,群臣都请冯道走到最后。

  原来上朝,是宰相领着文武百官两排进入大殿站好,然后皇帝来上朝。

  现在是宰相领着文武百官进入大殿站好,然后冯道再进来站在宰相前面,最后皇帝再来上朝。

  然后等下朝时,皇帝先走,冯道接着走,最后群臣再走。

  群臣硬生生把冯道抬到宰相之上,气得卢文纪跳脚,只是跳脚也没办法。

  于是林从回来,就看到如今鸡飞狗跳的朝堂。

  林从:几个月没回来,朝堂真热闹啊!

  不过这热闹的背后,其实对林从也有些不利,朝中老势力和新势力打擂台,看似是老臣压制新臣,可实际上老臣才是不断被压制退后,就例如枢密院,原来是范延光和赵延寿,现在却已经是刘延朗。

  林从原来进枢密院和自己家一样,有点事可以直接去找范延光或者他二姐夫赵延寿,现在却不行了。

  不过好在他这次回来他的战功却没人敢贪,赵延寿在枢密院也还是枢密使能说上话,林从回来后,得了不少封赏。

  只是却没能再升官,毕竟他现在小小年纪,官职确实已经够高了。

  所以林从心情不错,去兵部交接完,就回家了。

  *

  “娘,我回来了!”林从一进他娘的太妃宫就大声喊道。

  “我儿回来了!”听到动静的王氏直接从殿内扶着宫女的手激动地出来。

  “儿子给母亲请安!”林从笑着刚要行礼,就被王氏一把抱住,“我的儿啊!你好歹回来了,娘在家可担心死了,娘都后悔把你放出去了!”

  林从抱抱王氏,“娘,我这不是安全回来了么,您看,身上连点伤都没有。”

  “呸呸呸,说什么不吉利的话呢!”王氏忙阻止,王氏拉着林从仔细看看,看到身上一点伤没有,这才放下心,双手合十,“老天保佑,终于平平安安回来了。”

  林从扶着王氏进去,一边往里走一边说着这次出去的经历。

  听得王氏又是担心又是欣慰,等到进屋坐下后,王氏拉着林从的手,欣慰地说:“我儿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

  林从看着王氏,询问道:“儿子出去几个月,娘在宫中可还好?”

  “都好,就是想你,担心你。”王氏看着林从,有些看不够。

  “儿子如今回来了,娘不用担心了,儿子可以好好陪陪娘。”林从笑着说。

  “那感情好,”王氏很是开心。

  母子俩就开始相互说起这些日子两人不在一起的事,王氏聊到宫里,说了说一会李从珂的皇后刘皇后,又说了她去曹太后那串门的一些事,最后说起皇帝李从珂。

  “陛下如今可信任他原来王府那几个旧人了,林儿你回来到朝堂上可要小心,千万别得罪了他们。”

  林从忙问,“什么情况?”

  “就是原来陛下在凤翔起兵时,不是有几人与之共事么,节度判官马胤孙,掌书记李专美,牙将宋审虔,孔目官刘延朗,文书薛文遇,陛下登基,这些人都跟着飞黄腾达了,如今马成了宰相,刘延朗成了枢密副使,宋审虔成了禁军统领,李专美薛文遇成了枢密直学士、端明殿学士,陛下十分信任这几人,有什么事都招他们商谈,你可不要不小心开罪他们。”王氏叮嘱道。

  林从点点头,“娘,我明白。”

  王氏凑到林从旁边,低声说:“你可别不当回事,娘在宫里,看到陛下经常召这几人进宫商谈事情,一商谈就是大半天,甚至还会留宿,商量到大半夜,陛下十分信任这几人。”

  “朝中有什么事,值得这么商谈?”林从有些疑惑,这年头又不是后来明清,皇帝亲力亲为,这时候皇帝能听个朝政就算勤勉。半夜还加班工作,这可真是稀奇了。

  “约莫是石驸马的事,”王氏小声说,“我没打听,我就听到宫人有谈论这个。”

  林从嘴角抽了抽,经常召见,彻夜密谋,就为了对付石敬瑭,还密谋到连宫女都知道。

  他们有没有想到,宫里的曹太后,就是石敬瑭的岳母,经常进宫的大长公主,就是石敬瑭媳妇。

  李从珂的这个智囊团,怎么看着有点不大聪明的样子?

第144章 石敬瑭反了 惊天画饼开始

  林从回京时, 已经是十一月,没多久,就到了年末过年。

  这一年朝中风云变化, 他却在乱局中趁势崛起,林从对自己的努力还是挺满意的, 所以也有心歇歇, 就放下大大小小的杂事,打算舒舒服服过个年。

  宫里宫外过年还是很热闹的, 祭祖、宴会、各种戏班子杂耍、花灯, 林从玩的不亦乐乎。

  也就这时, 他才不用考虑这事那事,过得像个真正的少年。

  朝堂上, 也因为过年, 该封笔的封笔,该回家过年的回家过年, 没再有什么事情,只是宫中, 过年的时候却出了点事。

  就是正月十三皇帝李从珂生日, 在宫里设宴, 宴会结束后,李从珂喝醉了,在宫中遇到大长公主李宁, 居然醉醺醺地说了句, “这么急着回去啊,是想和石郎造反吗?”

  大长公主大惊,事后李从珂酒醒了,得知自己酒后失言, 亲自去太后宫里对大长公主赔礼,可大长公主依旧惶恐难安,宫里也对此事议论纷纷。

  林从自然也听说此事,对于这事,林从只能叹气,林从其实就一直闹不明白,李从珂为啥一直看石敬瑭不顺眼,说实在,石敬瑭身为公主驸马,他身份上就决定如果不是李从珂相逼,他从道义上压根没法造反,再加上石敬瑭只是河东节度使,而李从珂是皇帝,一藩镇对整个中原,石敬瑭只要不被逼急,都不会造反。

  毕竟这实力悬殊太大了。

  可现在偏偏李从珂就看石敬瑭不顺眼,林从叹气,他只能祈求李从珂能发作慢点,大家能多过几天安稳日子。

  毕竟他实在不想折腾。

  可现实,从来不是林从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过了年,开春,契丹又犯境了一次,大概是之前秋天没抢多少东西,一冬过去有些撑不住,因为来的突然,这次没来得及朝廷派兵,不过好在石敬瑭自己率河东兵马击退了契丹部落,倒也没出什么大问题。

  按理说石敬瑭这么能干,身为皇帝该高兴自己边关有这样一位大将,可现实却是,李从珂更加忌惮石敬瑭。

  私下里,召见自己智囊团密谋的更频繁。

  而李从珂这个密谋又经常不够“密”,宫里大大小小太监宫女都看着,大长公主经常进宫大概也没少听说,而大长公主听说了,身为驸马的石敬瑭又怎么会不知道。

  所以石敬瑭很是不安。

  石敬瑭不安,但他肯定又不能直接解释或者询问,所以石敬瑭就试探了。

  于是五月时,石敬瑭在河东上书,说自己年纪已高,身体也不好,不再适合驻守河东这样的边关藩镇,愿意上交兵权和河东节度使,移镇其他藩镇,用来养老。

  这道上奏到了朝廷,朝廷百官,其实都明白石敬瑭只是试探,毕竟石敬瑭自从就藩河东,就把河东当成自己的养老地,是绝对不会轻易放手的。

  所以朝廷商讨这事时,百官都异口同声劝李从珂安抚石敬瑭,不必当真。

  李从珂自然也明白。

  只是李从珂却有些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毕竟这可是石敬瑭自己提的,自己答应了,就可名正言顺弄下去石敬瑭。

  于是在一天晚上,李从珂的智囊团薛文遇在宫里当值时,半夜,李从珂想起这事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把薛文遇召过来商量这事。

  薛文遇是李从珂原来王府的文书,后来李从珂登基后跟着飞黄腾达,做了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可谓一步登天。

  薛文遇听完李从珂说的,直接说:“臣听闻‘在路边盖房子,因为常听过路人意见,三年都不一定盖成’,国家大事,决断在陛下,岂能总听朝臣的,如今石敬瑭是移镇反,不移镇也反,既然如此,还犹豫什么,不如先移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