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97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右相的表情有些无奈, 苦口婆心的劝道:“姜国能胜,是因为他们剑走偏锋,钻研奇技淫巧, 新法只是辅助。王上不如派人好好钻研炼铁之术,这比学姜国新法来得实在。”

  “炼铁之术是那么好钻研的?咱们派了那么多探子都没做到, 我郑国的匠人就能做到?而且想要指望匠人, 不也要学姜国对待匠人的新法吗?”

  郑王打定了主意要继续学下去, 看右相还要再劝,立刻挥手,示意右相可以退下了。

  等右相一离开,郑王就召见了他新扶持起来的左相,和他商讨起了变法事宜。

  左相是法家人士,郑王礼贤下士请来的,对方说话做事虽然一板一眼,可对姜国新法的了解却十分透彻。

  “王上,我去年就在姜国游学,亲眼看着姜国的新法诞生,施行。在此期间,姜国也克服了诸多困难。我与郭凡秉烛夜谈的时候,郭凡也会叹息。”左相非常诚恳的说道:“诸国变法,从没有轻易就能成的,但只要能成功,就会如凤凰浴火一般重生。”

  对此,郑王心里也有数,“郑国走得本来就比姜国和卫国慢一步,不经历点苦痛,怎能赶超他们。你放心,本王有这个决心。”

  姜国变法,逼得国内的君侯反了三次。

  有姜国做模板,哪怕郑国君侯反个六次,郑王都不会慌。

  和左相商量了一番之后,郑王就果断下令,重新清算人头税,同时施行新法,郑国官员必须依法行事……

  右相在府里,听到这一连串的政令,有些难受的仰头叹了口气,第二天就进宫向郑王请辞。

  “郑国的君侯和臣子,和姜国不一样,就算他们不满,也不会起兵造反,王上该以仁德来驾驭他们,而不是用刀兵……但王上您主意已定,多说无益,我与王上您政见不合,就只能向您请辞了。”

  郑国的子民被仁德那一套熏陶多年,有一部分人确实被洗脑得极其忠君,只要徐徐图之,选适合郑国的东西来学,郑国未必没有希望。

  如今操之过急,很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

  可这郑国终究是郑王说了算,右相就算不满,也只能辞官,保全自身。

  面对右相的请辞,郑王忽然就忍不住笑了,表情奇怪的说道:“当初姜太女主张变法的时候,姜国右相也请辞了。”

  右相抿了抿嘴唇,有点想骂人。

  别人政见不合请辞,都是三辞三让,君臣相惜十分和谐。怎么到了郑王这儿,他请辞,郑王还一副遇上了好兆头的模样。

  好在郑王也就是走神了一会儿,然后就念在右相以前的功劳上,开始挽留。

  右相现在是彻底没有留下的心思了,从王宫回来,就直接收拾细软走人。

  他的弟子还想劝他留下,“老师,你走了我们怎么办?难道就让法家的那群人爬到我们头上?”

  “你拿着王上的俸禄,只要记住你臣子的身份就行,其余的就不要多管。”

  右相要是想掺和的话,就不会辞官了,他是右相,在职务上总是能给左相使绊子的,但他既然是郑国的臣子,首先该考虑的就是郑国。

  该说的都说了,郑王不听,右相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对弟子们说道:“听说姜国那边又出了许多新的学问,我要去姜国投奔好友。郑国眼下很快就会乱起来,你们以后若是想离开,可以到姜国来找我。”

  右相的预测十分准确,他刚离开郑国境内,郑国的内斗就浮到了明面上。

  一部分君侯和臣子扶持了郑王的亲弟弟,和郑王争夺王位。

  郑王只觉得这些磨难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毫不畏惧的迎难而上。

  等郑国的情报传到姜蓁这边,姜蓁直接笑出了声,忍不住夸道:“郑王人不错。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是个猛士。”

  【下期官报的主题我想好了,就详写姜国曾经变法遇到的困难,给郑王加油打气!标题就叫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还可以叫姜国变法成功前的九九八十一难。】

  【夸张了,夸张了,哪有那么多磨难。有咱们在,姜国的变法还是挺顺的嘛。】

  【既然要编那就编个彻底咯,八十一难而已,很好编的。到时候郑王看了,还不得暗自庆幸自家变法顺利。】

  【照郑王这个决心,变法成功的日子,指日可待!】

  姜蓁王宫里吃着郑国的瓜,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就起身准备回寝殿内换衣服,出城迎接姜王。

  但她刚换上一身玄色金边的长袍,头发还没绑好,卫蝉就凑过来小声说道:“王上的马车已经离开都邑去大河了?这里还有一封王上给你的信。”

  “这都到家门口了,父王居然不回来?”姜蓁有些不敢置信的接过姜王给她的信,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哟~跑去看陈冬修大坝去了。】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头看人家治水,也不回家了,多有先贤风范。】

  【估计是大头玩疯了,不想回来上班。全年无休的上早朝,这谁受得了。】

  【这也不能怪大头,姜国现在最大的事,就是修路和治水,来往的百姓和商贾都说这个,大头能不心动吗?】

  姜王原本也是不想去的,但他走到都邑外头的时候,心里就想道:自己下次出宫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既然这次出来了,那就别留什么遗憾。

  反正宫里还有姜蓁顶着,姜王走得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车轮碾在水泥路上,直奔大河而去。

  “父王居然就这么撒手不管了?诸位大臣还等着他明日上早朝呢。”姜蓁一脸无语。

  君王出巡,所有的臣子都会密切关注,大家都做好了明日见姜王的准备。

  【大头不是想好借口了吗?走完水泥路,深觉陈冬为姜国付出良多,所以去大河见陈冬去了。】

  【几天的路程,生生的被大头走了快一个月,大头也是真能磨蹭。】

  【话说怎么就没臣子在朝堂上念叨大头呢,那么多年君臣,他们都不想的吗?】

  【想啥啊想,大头回来假期就没了,搁你你会想啊。】

  朝廷里的大臣不想念姜王,姜王也不想念他们,他在外头待得还真是乐不思蜀。

  他顺着运送物资的水泥路,直接走到了陈冬修建大坝的地方,远远的观望了起来。

  大河两岸,到处都是人,抬石头的,搬木头的,和水泥的……

  “亲眼见到,才发现这工程果然浩大。”姜王忍不住赞叹。

  陈冬站在姜王身边,解说道:“正在修建的这个堤,是分水用的,主泄洪、排沙……”

  “大河水患困扰姜国多年,若是解决此患,陈冬你就是我姜国的大功臣,大河两岸的百姓以后也定会为你立庙祭祀。”姜王感慨的说道。

  “就算是谢,他们也都是先谢王上和太女,若没有朝廷在背后支持,我陈冬哪来的能耐治水。”此生心愿快要达成,陈冬的身体虽累,但语气却十分轻快。

  “费钱费粮都不怕,只要有效果就行。”姜王夸道:“你组织修建的水泥路,不仅坚固平稳,时间也比预计的用得少,可见是你本事出众。”

  陈冬一点也不贪功,说道:“修路的时候,服役的百姓不惜力,全是因为太女能让大家吃饱,否则工期还会往后拖。现如今修建堤坝,不仅服役的百姓干活,大河两岸的老弱妇孺也都来帮忙……”

  陈冬伸手给姜王指了指,说道:“那处用独轮车运石头的男女,还有那边正在做饭的老妇……他们都是自愿来帮着干活的,只为家乡不再遭遇洪水。”

  “民心所向,何愁堤坝不成。”姜王的眼里满是感慨。

第105章

  棉花种子

  “今年大河又涨了洪水, 不知道埋进去多少尸骨。大河两边的百姓,比谁都希望能快点把这个堤坝修好。”陈冬看向大河的目光,格外深沉, 因为他的亲人, 也葬身在了洪水里。

  做君王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给国家强盛呢,无论是暴打四国,还是修路修渠,姜王曾经都梦到过, 但实力不允许。

  如今姜王亲眼看着大家众志成城的修建堤坝, 欣慰的拍了拍的陈冬的肩膀, 说道:“辛苦爱卿了。”

  “做这些事情, 我甘之如饴。不但是我, 服役的百姓也是如此。”陈冬真诚的回道。

  秋冬的河水, 冰凉刺骨, 但干活的百姓,却无人推脱, 更无人喊累。

  能让百姓做到这个地步的, 除了身上穿的厚厚的棉衣, 每顿可口的饭食, 还有他们那颗坚定的心。

  大河两岸的百姓,就没有一个不想治水的,只是他们没有陈冬的本事罢了, 如今他们能参与进修坝里,不仅不觉得辛苦, 还会觉得庆幸。

  陈冬同时主持治水和修路两个工程, 感受最明显, 修路的时候,可没有老百姓主动上赶着做白工,但治水却能让全乡的人出动。

  哪怕不管饭,他们也愿意来,只为了加快修建堤坝的进度,生怕姜国后面发生什么战事,会耽搁这个堤坝。

  老百姓担心的这个问题,陈冬是一点也不操心,姜王和姜蓁没做好准备,哪敢开启这样的大工程。

  半途而废才是最亏的。

  而且借用姜蓁的话来说,治理大河水患,只是第一步,想要粮食丰收,还得建立更多的水利设施。

  陈冬对此心里有数,所以对姜王的态度也不谄媚,“王上,有几处地方,我要去亲自盯着他们施工,免得出什么疏漏。今日风大,王上要不先回房间里歇一歇?”

  “你忙你的去吧,不用管我。”姜王不在乎的摆了摆手,自顾自的在大河两岸瞎转悠了起来。

  在陈冬这儿磨蹭了两天,姜王才意犹未尽坐上马车回都邑,回去之后,姜王还兴奋的和姜蓁询问,“那个滑轮,为何会如此省力,还有那个独轮车……”

  “大学里的物理书,父王可看过?道理都在这书里。”姜蓁说道。

  “看过。但有些东西看得不甚明白。”提到物理化学书,姜王就没有深究的兴趣了,这些学问都是有门槛的,没那么容易搞懂。

  把这些东西抛在脑后,姜王就开始给姜蓁介绍自己送给她的一大堆礼物。

  “这羽扇上最华丽的几根尾羽,是我和屠野亲自进山猎来的的,还有这个泥人……”

  贵重的东西,姜王和姜蓁都不缺,姜王送的东西图的就是它的野趣。

  姜蓁美滋滋的把礼物收了,然后说道:“父王,我要向你请几天假,回蓝河县一趟,验收船兵训练的效果,然后送他们出海。”

  都邑这边不邻水,造船厂和船兵训练的地方都在蓝河县。

  一天的假期,也就够姜蓁骑着快马往返蓝河县,处理不了什么事情,所以她才一直惦记着姜王的行踪。

  姜王都已经回宫,自觉的就担起了自己的责任,笑眯眯的说道:“你去吧,记得早去早回。”

  【论劳模,还得是大头,永远能微笑着面对工作。】

  【等过几天阿蓁从蓝河县回来,就上奏章,把休假的事情弄成定例,到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大臣支持。】

  【就怕大头不同意,他也上不了几年早朝了,最后一哆嗦,要给自己留好名声的。】

  各国历史上的那群君王,要么是夙兴夜寐全年无休的卷王,要是就是彻底摆烂,沉迷于玩乐干脆不上早朝。

  像姜蓁提出来的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的上朝方式,在一部分眼里看来也挺奇葩,说姜蓁勤政吧,她还要给自己放假,说她昏庸吧,就休息一天,也不至于。

  反正现在早朝有姜王顶着,姜蓁请假方便,所以她也不是很着急落实假期的事,收拾好东西,就直奔蓝河县而去。

  船厂旁边,有一个人造的大湖泊,跟河道相连,船兵就在那边训练。

  在船上还没有安装大炮的时候,海战和陆战差不多,登船之后,双方就提起刀枪剑戟互砍,只不过船上没有陆地上那么稳当,所以蓝河卫需要适应一下。

  姜蓁登上新船查看情况,作为此次出海负责人的红叶,就跟在姜蓁身后解释:“船的前端和尾部,都有一个小型的塔楼,可以用来射箭还有投掷火把……”

  【除了用来攻击的,还有那么多防撞设计,感觉已经够用了。】

  【我也觉得够用了,别把周边小国想得太强大,说不定他们现在还在用木板在水上漂呢。】

  【各国的水军都处在萌芽阶段,姜国现在已经是遥遥领先了。】

  不知道中原以外国家的实力,姜蓁派红叶他们去探索路线的时候,还是以谨慎为主,除了两个十五米宽的大船,还配有五十艘小型的战船。

  整个船队的核心,是那三十几个蓝河卫,除此之外,还有五百多名奴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