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96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既然是教大家做官,除了要教为官的手段,也要教官员那颗为民的心。

  不管刘耘之前是怎么想的,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他就明白,自己以后就该要为百姓着想。

  姜蓁想要的官员,已经明明白白的写在了官报上,再不明白的,就是傻子了。

  “只要你们能爱惜百姓,尽忠职守,总有一天,你们也能登上官报,被太女夸奖……”刘耘擦干脸上的泪,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说。

  刘耘是上官,其他人只敢跟着附和,“刘大人说的是……”

  就在府衙内的酸气都快冒出来的时候,有个小吏就匆忙来报,“王上快到城外了,大人您快出去迎接啊。”

  刘耘只觉得自己幸福得快眩晕过去了,脸色涨红的说道:“去去去,马上就去。”

  其他人也神色紧张,赶紧跟着一起出城,准备迎接姜王。

  瞧着刘耘这春风得意的模样,跟在他身后的郡丞拿着官报看了又看,忍不住悄悄对自己说道:“刘大人都行,我应该也行。”

第103章

  什么都学

  姜王之前是去屠野那儿的时候, 已经去织坊看过,这次来桑泽郡就纯纯是为了表扬刘耘,顺带给桑泽郡的的其他官员喂鸡汤。

  “我知道, 桑泽郡能有现在这个模样, 大家都出了力。未来桑泽郡要是变得更好, 你们未必没有机会……”姜王的言语恳切,对诸位官员们未来的表现十分期待。

  桑泽郡这才那到哪儿呢,姜国最富裕,最有名的地方, 是蓝河县。

  在蓝河县成为姜蓁的封地之前, 常年被水患侵扰, 县内的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好, 卖儿卖女也是常有的事情。

  可现在, 哪怕蓝河县不卖盐, 来往的商贾也没有断过, 而且有了大坝水渠,还有农庄那边传出来的种地和养牲畜的法子, 蓝河县百姓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哪怕做不到顿顿吃肉, 一个月吃一回肉总是能做到的。

  如果和蓝河县相比的话, 桑泽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等桑泽郡的官员送走了姜王,不用刘耘催促,大家都商量起了让桑泽郡致富的方法。

  “国道是朝廷征发徭役, 但郡内的道路,还有水渠, 还是得我们自己想办法, 想要提高粮食的量产, 怎么能没有水渠。”

  “府衙这边的账上还有钱,可以跟卫国来的商贾订两百头牛……”

  “桑泽郡可以种甘草一类的药材,可以种来试试看。”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群人被激发了干劲之后,都变得活跃了起来。

  刘耘乐见其成,笑眯眯的说道:“试,都试,织坊刚卖了一大批布,有钱!谁要是做成了,我就向太女替你们请功。”

  等身边的热闹劲头过去了,刘耘才拿着官报,一行一行的仔细阅读,偶尔还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官报就是教人做官的东西,哪怕他是被表扬的那个典型,依旧还是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

  报纸这种东西,只要排好了版,就能大量印刷,除了下面的郡县,都邑这边也迅速的铺排开来。

  各个衙门看报纸免费,但普通人想要买报纸,一份就要花十个半两钱。

  就算这样,买报的人也络绎不绝。

  除此之外,还有写文章来投稿的,报纸可是个宣传自家学说的好地方,还能给自己扬名。

  秋月一时间被各方投送来的书堆淹没,“这个好……那个也不错………我都很喜欢……”

  筛选到最后,秋月也拿不定主意,直接送了十几篇文章到姜蓁的案头。

  “太女,一期学报的位置就那么多,我实在是难以割舍,还是太女来选吧。”

  姜蓁抽出一篇文章,瞄了一眼秋月鼻子上架着的眼镜,提醒道:“别以为有眼镜就能为所欲为,你年纪不大,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别在晚上看书。”

  “太女不觉得我这个眼镜很好看吗?”秋月把眼镜摘下来,放在手上把玩,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年轻就是任性啊。】

  【不过有一说一,秋月的审美确实不错,银色的镜框,再配上她冷淡的眼神,看起来就有文化人的气息。】

  【话说,这次秋月拿来的文章质量很高哎,《浅谈日食》这篇文章放在这个时代,算是超越性的发现了吧。】

  姜蓁看完了文章,目光落在了最后的落款处,抬头对秋月问道:“范映雪是谁?我怎么没听说过。”

  “范学的女儿,阴阳家的人,对天象历法颇有研究,也就只有他们才能保存那么久远的记录了。”秋月说道。

  这个时代,知识一直被贵族垄断,能总结出日食的规律,光靠聪明才智可不够,还要有历史资料。就跟写理科论文一样,没有数据支撑,根本就没法下笔。

  【这篇讲解日食的,有很强的科普作用,应该发表。】

  【我也赞同。现在还只是日食,打好了基础,以后就能研究太阳系了。】

  姜蓁也觉得这篇关于日食的文章写得不错,放到一边留用,然后又拿起了另一篇文章。

  【哟~这篇文章写得也不错,兵家的吧,把之前四国战败的原因分析得透透的。】

  【这篇文章也该发表。】

  等姜蓁把十几篇文章挨个看了一遍,发现自己也面临了秋月一样的问题,难以抉择。

  【既然选不出来,那就都刊登好了。】

  【以前没有竹纸,不能大批量发行,大家攒的东西有点多,现在都一股脑的拿出来了,以后应该就没那么多好文章了。】

  太女府虽然帮着大家出过著作,但姜蓁的逼格在那里,能上门来找姜蓁的,都是各家的大佬,其他人都还没这个资格。

  这就导致现在书面上书的种类并不多。

  姜蓁把那十几篇文稿交给秋月,说道:“把这几篇文章都刊登上去。另外,再问问他们,可有出书的想法,若是他们愿意,可以按照以前的规矩,替他们出书。”

  “但这十几篇文章,是三份报纸的量,作坊里的工匠忙得过来吗?”秋月怀疑的问道。

  姜蓁笃定的说道:“没问题。作坊里现在已经把活字印刷术弄出来了,效率比雕版快了许多。”

  听到这个消息,秋月脸上的笑容也变深了,心满意足的抱着文稿离开。

  看着秋月去准备下一期的报纸,姜蓁转头对卫蝉问道:“这期的官报,四国的人买了吗?”

  “买了,是那几位太子花钱订下的。”卫蝉回道。

  “订了就好,他们要是没订,我都准备送他们了。”姜蓁瞄了一眼案桌旁边的那份官报,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些可都是好东西,真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

  【嘿嘿嘿南橘北枳,东西是好东西,能不能用好就不一定了。】

  【等他们变成姜国分国的那天,家里的大炮就又能出去亮相了。】

  几个大国时不时的就要干一仗,都打习惯了,只要没打出什么生死大仇,战后的生意往来并不影响。

  和谈一结束,作坊里堆积的书本,就一车又一车的运往了四国。

  为了让大家能好好学习,姜蓁还稍微放松了对另外四国竹纸的控制。

  齐国以前就想学姜国变法,因为之前那场战争,前进的脚步暂缓了一下,战后立马就把姜国的东西都捡了起来。

  当初和谈,是齐柔给姜蓁写信,露了齐国的底,把齐国太子给卖了。

  但现在齐柔送往姜国的信,一般都是写两份,一份是给姜蓁的,一份是给齐太子的。

  给姜蓁的信,一般都是:太女姐姐我想你了,我又遇到什么问题了,想请教你一下……

  给齐太子的信,那就更肉麻了,亲近的同时,还不断的表着忠心。

  信里面的内容,最开始是母后想你了,哭得眼睛都肿了……你儿子瘦了……国内有其他公子得了父王的宠爱,有点嚣张……我想护住母亲侄儿,让他们不受委屈……

  到了后面,齐柔一步步接手了齐太子留在国内的势力,她的态度依旧没变,一直和齐太子表着忠心。什么我替你守着,等你回来登基,我们兄妹联手铲除敌人,这类话,齐柔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有齐王支持,又有姜蓁在背后给齐柔出谋划策,齐国的变法还算顺利,齐柔也顺势揽权,铲除异己,哪怕齐太子以后回国,也要借她的势,才能继承王位。

  【齐国都大刀阔斧的改起来了,我就不信另外三国不心动。】

  【卫国肯定也是要跟着学的,只是内斗还没平息,卫阳在姜国都邑待了那么久,肯定学到了精髓。要学的话,应该还是挺容易的。】

  【就郑国和宋国的速度最慢,跟老乌龟似的。】

  宋国之前变法由郭凡主导,失败过一次,想旧事重提,也只能循序渐进,动作要是激烈了,很可能又会引起贵族的逆反,所以宋国求稳。

  但郑国其实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的,但却被国内的士大夫们给化解了。

  郑国也有盐,价格虽然贵点,但勉强能够自给自足,所以郑王想学姜国,把盐收为官营。

  但郑王把盐收为官营之后,盐的产量忽然就猛降,私盐却突然增多。

  郑王想派官员去细查,但底下的官员官官相护,根本就查不出主谋。

  碰上这样的情况,郑王也没忍住自己的脾气,气得忍不住大吼:“把这群人都给我拖出去砍了。”

  “王上息怒,君子以德服人,以仁治国,切不可滥杀无辜。”在郑王生气的时候,满朝的人都蹦出来劝说。

  “他们无辜?他们是无辜,查了半个月,什么都没查到,他们不仅无辜,还无能!”

  郑王心中憋气,完全不想听那些虚仁假意的劝说,果断的把那批人的脑袋砍了,然后又派了第二批人去查私盐。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郑王下令的时候就果决得多,直接吩咐道:“查出来就领赏,查不出来就罚你的人头。”

  这次的官员有了危机感,很快就查抄了一批官员,缴获了一批私盐。

  但郑王虽然在此次君臣的拉扯之间获得了胜利,但他的口碑却因此突然崩盘。

  以前他是百姓需要敬仰的任君,经此一役,他直接成了百姓口中的昏君,暴君。

  对此,郑王直接都给气笑了,“好,好得很。”

  面对郑王的急躁,右相忍着不住劝道:“王上,姜法不一定适用于郑国。什么都学只会害了你。”

  郑王不屑,冷笑一声,“呵呵,我就要学。别国都在往前走,就我郑国驻足不前。要是照此发展下去,不说百年后,二十年后,我郑国社稷就会不复存在。”

第104章

  过家门而不入

  郑王和朝里的大臣们互相角力了一番, 连对右相也失去了信任,不留脸面的说道:“诸国几百年来,都是谁强听谁的, 谁强跟谁学。郑国变法多年, 如今却是姜国最强, 这不单单是我这个君王的耻辱,也是你们这群臣子的耻辱。”

  “臣有愧,臣能力有限,未能好好辅佐王上。”右相脸皮厚, 一点也没被郑王羞辱到, 淡定的认错。

  “能力有限那就去学, 我从姜国买购买那么多书回来, 是拿来给你们看的, 不是用来做摆设的。”郑王气急。

  以前郑国不缺能人, 但现在那群人全都跑了, 郑王想要搜罗人才,还得去姜国, 想想就让他憋屈得慌。

  他亲眼见着都邑的学子们离开, 能深刻的感受到郑国正在衰弱, 怎能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