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女场长 第69章

作者:洛水伽楠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另外就是防暑工作,饮水必须得到保证。职工和家属都要参加劳动,杨君苏手上可调动的小手就是小赵齐冰。还有一帮中小学生,她提前跟校长打好招呼,这帮学生大部分都到他们这片。杨婷婷杨春杨秋都在。

  杨君苏分封三人为队长,杨婷婷带着一帮女生帮食堂打杂做饭,杨春杨秋各领一支队伍去帮忙送水,杨二宝就编在杨春的队伍里。至于杨大宝,早被她赶上去割麦子了。

  她甚至连叶老太杨富贵也没放过,这两人教训起人精神十足,身体好得很,老年人活动活动对身体好。

  叶老太被安排去洗菜,她本来不愿意。

  杨君苏指指别的老太太说道:“你看看人家的奶奶,比你岁数还大呢,都下地去拾麦穗。怎么就你不行?奶奶,你就为你大孙子,为我们争一回脸,咱老杨家可是体面人家。”

  叶老太:“……”

  杨君苏把奶奶安排在食堂打杂,爷爷安排在晒麦场晒麦子,人老先老腿,就得让他们溜溜腿。

  她妈更不必说,肯定也得参加劳动。反正全家都动员起来了。

  杨君苏忙完这些,把高洁齐冰小赵他们三个叫过来,让他们挨个汇报各息的工作。

  高洁先汇报:“机耕人员调度正常,所需零件全部配齐,机器已经全部检修完毕;食堂安排妥当,共有四十个中学生,十个一队,不停送水和凉茶,防中暑药水也已备好,以防工人中暑。”

  接着是小赵汇报:“各地号已经巡视完毕,没有异常,明天早上四点,全体工人下场收麦。”

  轮到齐冰时,她认真翻开笔记本:“杨科长,工人的工具,伙食饮水全部安排妥当。我们三个都参加过麦收,其他琐细工作,我们来做,我觉得你最主要的职务是宣传和广播。”

  杨君苏点头:“行,那剩下的工作我就交给你们了。宣传和广播工作是纪书记亲自教给我的,我必须得完成。”

  杨君苏很快就想好自己要干什么了,麦收她懂得不多,没事,领导也不可能全部都懂,不懂的交给懂行的人去干就行。

  她的长处在宣传在口才,在于给别人鼓劲。

  接下来的宣传和广播就是她的战场。

  按照正常规矩,小刘是宣传科的,应该是杨君苏给他当助手。但小刘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要按照自己的水平,顶多就是不出错,但也没有惊喜和亮点。往年可以这样,现在,纪书记和各位领导的胃口被杨君苏养叼了,往常的老一套激不起人家的兴趣。

  小刘语气诚恳地说道:“杨同志,这次又得麻烦你了。这样,你打头阵,我给你打下手。咱们的目标是把宣传工作做好。”

  杨君苏笑道:“刘同志,你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气量,心胸最宽广的男同志。咱们也别分头阵不头阵,任务咱俩一起完成。有了功劳同享,有了错处一起担。”

  小刘心里愈发舒坦,连连点头:“好好。”

  上午九点开始,广播便不停地响了起来,先是放了两首激昂的革命歌曲,给大家鼓鼓劲。

  接下来的广播里便是杨君苏那清亮好听的声音,她先播报了最新麦收简况,天气预报等等。

  接着便抑扬顿挫的念起了革命诗歌:

  “革命烈火燃五洲,

  大好形势眼底收,

  丰早景色看不够,

  金灿麦海香千秋⑴。

  农业工人坚志坚,

  钢铁铁骨英雄胆。

  大战农业第一线,

  七十年代写新篇⑵。”

  这些说是诗歌,其实就是顺口溜,这个年代的诗风都是这样,大家听着也挺喜欢。

  上午是诗歌,下午是典型人物专访稿,这是面向全农场的。杨君苏没有仅仅局限于四分场,而是把目光放在全场的先进人物身上。

  今年的典型人物,既有兢兢业业老工人,也有热血小青年,甚至还有家庭妇女和学生代表。

  杨君苏把一分场的一个老人和小青年合写在一起,就成了《老少同打麦收战》;二分场写了一群先进知青《冲锋陷阵革命青年》;

  三分场的典型人物是基建科的老高:《挥汗如雨艳阳天,手中镰刀不停闲》。

  老高听到广播,嘴上谦虚,心里早乐开了花。幸亏何中华当初把工作让给了杨君苏,要不然场里真要错过一个人才了。

  老高之后,是学生代表的表扬稿,稿子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小鹰腾云练职场,新刀淬火试锋芒》。

  这些学生娃毕竟年纪小,还没学会大人的虚伪,当场激动得叫喊起来:“快听快听,是表扬咱的。”

  大家竖起耳朵认真听,越听越高兴,越听越上头。

  他们好想见见写稿的人,但人家忙得很,听说杨婷婷杨春是她妹妹,于是大家一窝蜂地去找两人。

  “婷婷同志,杨春同志,我们要向你……向你们的姐姐学习。”

  杨婷婷和杨春懵了一下,随即答道:“啊,好的好的。”

  杨君苏的广播,纪书记也听到了,他颇有兴趣地听完后,说道:“这个小杨脑子转得快,文笔好,口才也好,真是难得的人才,倒挺适合咱们党委。”

  谢秘书听着心里一咯噔,果然,他所料没错。纪书记是越来越欣赏杨君苏了。

  作者有话说:

  ⑴⑵为引用,部分字句有改动。那个时代的诗歌其实就是顺口溜,就觉得好玩,大家要以喜剧的心态看待它,真正的好诗歌还得是唐诗宋词。

第七十七章 一边抓革命一边促生产

  谢秘书略一思忖, 委婉地建议道:“书记说得没错,杨同志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她不光口才好文笔好,还务实能干。要是让她在一线锻炼两年再往上提拔, 说不定会更好。”

  纪书记稍一沉吟, 便道:“那就让她再锻炼几年吧。”

  ……

  麦收过后, 是收割油菜和黄豆,之后是夏种夏锄,忙完这些才稍稍清闲些。

  整天风吹日晒东奔西跑的, 杨君苏的肤色变成了健康的小麦色,人也瘦了好几斤。

  叶香云见状又忍不住犯嘀咕, 都当上科长了, 还是天天跑来跑去的,坐公室里呆着不舒服吗?

  杨君苏没空跟她吵嘴, 只说道:“等我忙完再整顿你。”

  从这之后到秋收, 时间相对空闲。再加上他们四分场的党委书记还没派来,现在是宋要武这个场长一家独大, 杨君苏趁着这难得的空档赶紧搞事。

  她写了一份报告, 说四分场由于刚开荒,经济种类太单一,总向总场要拨款, 她想为农场排忧解难,就想遵从领袖对农业的最高指示, 想以农业为主, 同时经营林牧副渔。他们分场靠近河摊和沼泽, 有大片的芦苇荡和湿地, 她想组织家属编织席子创收。

  宋要武考虑了一下, 只让她注意政策, 并没有反对。

  杨君苏行动迅速,先是叫来李卫红:“卫红啊,我一直觉得你的性子好动,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准备带着你干大事,这不,机会就来了。”

  李卫红很感兴趣地问道:“杨姐,咱们要干什么大事?”

  “我想搞点副业。”

  李卫红兴致减半:“我还以为是要干革命事业呢。”

  杨君苏笑道:“搞生产也是革命事业的一种,这个副业干好了,可以促进农业,带动工业,意义非常重大。”

  李卫红的兴致又高昂了一点。

  杨君苏话锋一转,“不过呢,这年头有句话叫抓革命促生产,抓革命保险,促生产就危险。这件事可能有点风险,不知道你敢不敢做。”

  李卫红说道:“我觉得咱们应该一边抓革命一边促生产,既危险又保险。”

  杨君苏惊讶道:“卫红,你的进步真大。我都没想到这一招。”

  李卫红得意地嘿嘿一笑。

  杨君苏郑重其事地道:“那么这个光荣而艰难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想任命你为合作社的社长。”

  李卫红又有些不自信了:“我真的可以吗?我哥说我脑子不好使,听风就是雨,将来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杨君苏说道:“你哥就是在妒忌你,没办法,肯定是你太优秀了。我堂哥也妒忌我。”

  杨君苏的堂哥杨大宝李卫红当然知道,她说道:“杨姐,咱俩真是同病相怜,你有个讨厌的哥哥,我也有一个。”

  杨君苏:“那可不是嘛。”

  杨君苏火速地成立了合作社,还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山河红合作社”,并任命李卫红为合作社的社长。

  李卫红十分喜欢这个名字,杨姐连取名都想到她,真是太贴心了,这样的领导上哪儿找。她回去忍不住炫耀一番。

  李家众人:“……”

  李卫红的哥哥李卫东,冷言冷语道:“你小心别被人忽悠了,就你那脑子也能当领导。”

  李卫红:“果然,被杨姐说中了,你就是妒忌我。”

  李卫东:“……”他什么也不说了。

  除了李卫红,杨君苏还招揽了别的人才,比如会计杜娟,销售朱圆圆郑欢,副社长田翠翠,社员是所有愿意加入的职工以及家属。

  会编席子的人自然有,只是大家还心存疑虑。

  杨君苏豪气地说道:“没关系,你们尽管做,出了事我兜着。”你当领导还不想负责那怎么行?

  大家一听有人承担责任,心中大定。

  很快地,一传十,十传百,有不少会手艺的家属和工人都悄悄地寻来。今年的苇子还没到收割时间,但有些人家家里有存货,农场仓库里也有去年的苇子,原材料不缺。

  大家分工合作,有处理苇子的,有给篾片做整形准备的,最后一步才是编席子。老人带新人,手艺好的教手艺差的。手艺好编得快的,一个白天,或是两个晚上就能编一张席子。动作慢的,两天编一张。

  杨君苏除了动手打人外,动手能力稀烂,她也没上手,只负责动嘴指挥。

  她特意强调质量要好,大家初加入合作社,还都挺上心。

  席子还没编好,她已经悄悄联系好买家。现在正是夏天,对凉席的需求量非常大。她不用费劲就把第一批凉席给卖了出去,席子3块钱一张,第一批卖了100张,一共300块钱。

  杨君苏把钱交给会计杜娟时,大家都沸腾了。

  杨君苏说道:“这钱呢,我分为三部分,留下百分之十做为合作社的积累资金,然后再拿出百分之五十做为社员的补贴,社长副社长会计、各位社员都有补贴,最后剩下的百分之四十用来扩大再生产,什么是扩大再生产,就是咱们不光要编席子,还要养鸭鹅养鱼虾,以后还有别的用途。等咱们合作社再大些,还要种果树,绿化农场。领袖教导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现在就是在点燃星星之火。”

  大家听得无比激动,啪啪鼓掌。

  也有人主动提出要给杨君苏这个总负责人发补贴,杨君苏说道:“我的补贴就不用了,我做为干部,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本分。”

  大家不由得心生之佩服,人家杨科长的觉悟就是高。

  杨君苏往下压压手,说道:“现在正值夏天,凉席的需要量很大,大家多干点,我再向外拓展一下销售渠道。”

  杨君苏根本不用费力,这个年代完全是卖方市场,什么东西都缺。

  他们农场,连职工带家属和下面的生产队有上万人。他们这点量,根本不在话下,而且他们编的席子看上去很漂亮,篾片均匀,席面光滑软和不扎人,睡上去很舒服,很受众人欢迎。

  大家尝到甜头,干劲更足,也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合作社地方太小,杨君苏就让社员回自己家编,席子编好拿过来就行,还有专门的人检查质量,糊弄的不行。

  第一批卖了100张席子,第二批是500张,第三批是200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