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152章

作者:大漠风铃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作者有话要说:注:打了的对白是《红灯记》的台词或歌词。

第89章 展实力

  陈国海和陈小军两人大眼瞪小眼,又各自看了看天,挠了挠后脑勺。

  陈国海用力地咳了一声,睁眼说瞎话:“我是回家做好饭了吃完了,出来溜溜,顺便来看看。”

  陈小军忙不迭点头,表示理解,又说:“我也是,没事干,路过刚好看一下。”

  往常这个时候,他们才刚从河涌练完游泳上岸,抓紧时间赶回家做饭。

  但今天,大家显然都有点不大正常,平时都扎在水里拼命练,今天不少人上上下下。

  陈国海是自称不大舒服,提前一个钟就回家了,而陈小军则是是中途就跑回家了一趟。

  很显然,两人这都是提前把饭做好了。

  两人各自搬出台阶,但还没来得及表示理解,又有人来了,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

  五分钟又过去了,离《沙家浜》的开演时间更近了,陈国海和陈小军很快就发现,昨天一个个都说不来的好兄弟们,义愤填膺地说着文工团骗人的好家伙,全都来了。

  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差不多的,离舞台近一点,就意味着离外围远一点,那到时候家里老爹老妈铲过来的时候,肯定也找不到自己。

  于是一群人在舞台前相遇相聚,你看我我看你,都是一阵尴尬的沉默。

  “你们终于来了,我们等你们好久啦!”

  少年们转过头,然后就看到昨天那名大眼睛少女,领着一小队绿衫走了过来。

  他们记得她昨天说,她叫李潇潇。

  她今天依旧穿着绿军装,一脸高兴地盘腿坐下,其他绿衫们也分坐在她旁边,跟绿衫们说说笑笑。

  那些绿衫们有男有女,也和少女一样冲着他们笑,李潇潇拍了拍文艺兵们前面的位置,朝少年们说:“快开始了,大家快坐好吧!”

  李潇潇刚才在树上,看到来的人越来越多时,就马上下来了,领着她的文艺兵小队过去调节气氛。

  前两天她特意在宣传栏前等这帮少年们,最后她在他们走的时候,跟他们说“大后天晚上见”,他们并没有回应,她就知道他们心里还没放得开。

  果不其然,她一来就撞上这种尴尬的场面,于是非常上道地给了一排大大的台阶,让这群傲娇的少年们顺着爬了下来。

  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这年头没什么娱乐方式,少年们本来那天看了李潇潇和苗秀心的《红灯记》片段,这两天满脑子都在想着,而且这些军人们准备了这么久,他们现在来都来了,人家也招呼他们坐下来看,那他们推了也不好。

  于是,少年们虽然脸上表情还是不太自在,但也都一个接一个地坐了下来。

  李潇潇有意引导着气氛,加上其他文艺兵们的配合,渐渐地打算了少年们那边略带尴尬的气氛。

  宝安县里跟原县文工团矛盾最大的就是蛇口公社,因为蛇口公社的码头附近,都是逃港人的下水地,所以逃港人都喜欢藏在附近的山头或者红树林。

  因此,蛇口公社是县里安全隐患最大的地方,以前的县文工团总拿走夜路不安全为借口,说是要保护女演员,不能在晚上到蛇口公社演出,所以蛇口公社的百姓对县文工团意见最大,其他公社虽然也讨厌县文工团,但程度要比蛇口公社轻。

  之前文工团宣传组每个人都画了海报,除了县文工团和蛇口公社的宣传栏,其他公社的宣传栏也都贴了。

  这小县小镇本来就不大,附近的公社离这里也很近,于是也有其他公社的少年和孩子们过来凑热闹,甚至还有好些成年人。

  场地看起来似乎气氛轻松,就连文艺行动负责人李潇潇本人,也都坐在观众席里,跟百姓们说说笑笑,等着开场,但实际上场上有不少人都在密切注意情况。

  比如县里的干部们和蛇口公社社长,他们也过来坐镇,就怕万一有村民来闹事。

  蛇口公社社长本来也不怎么看好这场首演的,但县干部都找到上门了,社长迫于无奈,不情不愿地来了,现在正跟干部们坐在一块。

  还有重锋和他的十来名侦察兵,分散在场地各处,主要是维持秩序。

  李潇潇看了看表,还有五分钟就开始了。经过她和其他人的调节,加上少年人本身就活泼,一番说说笑笑后,前面这里的观众氛围已经非常融洽了。

  她朝旁边的卢秀娟低声说了几句,让她和剩下的人注意维持前面的秩序。卢秀娟轻轻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了,你放心。”

  舞台上装了几排大灯,全是光州军区文工团那边调过来的设备。

  一排大灯罩了蓝色玻璃纸,忽然亮了起来,整个舞台上顿时笼罩着淡蓝色的光,配着后面巨大的夜幕和水面背景,还有台上一排排随风摇晃的芦苇,形成了一片幽深神秘的景色。

  台下的观众们从前看文艺表演时,那都是演员们规规整整地站成两排,随便站在哪里都行,随时随地开腔一唱就完事,根本没有什么舞台背景。

  此时此刻,他们眼前的这个舞台,跟以前一对比,简直天差地别,所有人脸上都无一例外是吃惊和好奇的表情,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

  李潇潇见这边已经渐入佳境,偷偷地起身跑到后面,去入场口附近候着。

  少年人的接受能力总是比大人要强的,既然他们现在已经来了,李潇潇就不再担心这部分人群,只要他们能完整地看完《沙家浜》,他们一定会爱上这场戏的,从而对县文工团有所改观。

  所以,接下来她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防止这些少年人被带走,让他们不被其他人打扰看剧。

  在下午一点多的时候,重锋已经让人在舞台和观众席的区域四周加上简单的木头栅栏,一是防止有人从外面插队挤到前头,引发矛盾,二是方便他们更好管理现场秩序。

  现在场上栅栏外围,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战士守着。这样一来,如果有人想要进入场中往观众席前方走,那就必须经过入场口,老老实实地从入场口进去。

  重锋和方浩明也在入场口附近,李潇潇走过去后站到他们的身边,往场外伸了伸脖子:“其他人还没来么?”

  李潇潇前世也带着工作室参加过路演、漫展、声优祭等活动,现在粉丝肯定也很多,但她从来没为秩序操心过,因为这不是她的工作,那有专门的安保人员负责。

  但此时此刻,她相当于主办方,从里到外都要看着,就连重锋和他的兵,也是听她安排行事,她只能回想着前世那些主办方们的做法,再结合实际条件,做了这么些还没经过实践的安排。

  重锋见李潇潇不停地张望,于是说:“这个点大多社员才刚收工,到家再等会儿,见到人还没回家,才会开始出来找的,估计得再过个小半个钟。”

  李潇潇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点点头:“嗯。”

  她确实是有点紧张了,因为她现在正在冒险。

  她是故意将演出的时间定在这个时候的,就连苗秀心之前也有过疑问,问她是不是把时间定错了,因为这个时间正是大多数人家吃饭的时间。

  蛇口公社的成年人对宝安县文工团意见很大,回来后发现自家儿子不见了,十有八九是会出来喊人回去吃饭的。

  如果这些大人们再想想,这两天自家儿子被《沙家浜》的海报吸引,再想到演出就在这个时候,他们也就很快找到这里来了,要带自家儿子回去。

  毕竟,他们也会想到,他们的儿子既然能提前做好饭,那肯定就是挤压了练习游泳的时间,而他们一直以来,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能成功到达香岛这件事上,不想让儿子被其他事情分心。

  这就是她当初设想的:即使大人们不来,她也通过海报上的演出时间,迫使这些固执的成年人们来到现场。

  只有他们来到,才能看到台上精彩的演出,才能产生重新接受宝安县文工团的机会,她和其他文艺战士、文工团职工们,才能进一步推进后续工作。

  五点半……

  舞台上缓缓响起了管弦乐声,台下原本还有点吵闹的人声就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一下子都安静了下来。

  这乐声低沉又丝滑,就连在座的成年观众,多年前看过京剧表演时,也没听到这么纯正的乐声,更别说是头一回听的少年观众们了。

  忽然,钹和铙的敲击声穿透管弦乐,像是寂静夜色中一声突兀的鸣声,昭示着将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下子将观众们的心高高地吊了起来。

  舞台上,一名穿着白外衫红背心的青年演员,踩着倏然变奏的声乐,从芦苇中探出头,小心翼翼地四处张望,出来走了两步后,又连连倒退缩回芦苇中。

  青年暗中观察了片刻,又重新出来,踩了几个碎步后紧接着打了一个前空翻。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样流畅,刚柔并济,即使台上乐声齐奏,但那轻盈的动作,让所有人都觉得那肯定是落地无声的。

  仅仅是这开幕场景,这位青年演员的武生功底,已经迅速地吸引住台下的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看到那前空翻时眼睛都亮了起来,忍不住发出低低的惊呼。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目光都黏在了青年演员身上。紧接着,青年观察完毕后,发现已经安全,朝身后的芦苇打了个手势,后面马上出来了好几个人。

  这小小的一片芦苇,竟然能藏这么多人!

  然而,还没等观众们惊叹,从芦苇中头一个出来的红衫蓝围裙女人,摘下头巾擦了擦汗,开始唱道:“程书记派人来送信……”

  清晰洪亮的女音极具穿透力,圆润又有力,和配乐完美配合,像是要直击人的灵魂一样,一下子将观众们就镇住了。

  “是她,我认出来了,是画报上那个女人!”

  “对对,头发跟围裙都是一样的!”

  “嘘!别吵!”

  ……

  少年之中已经有人认出来了,台上正在唱戏的角色,正是海报中的主角阿庆嫂,可其他人现在只想好好看看戏,听这和大合唱完全不一样的歌,于是连忙让说话的人闭嘴。

  京剧演员的功底都十分好,即使没有扩音设备,也能让台下大部分观众听清楚声音,此时再加上扩音设备,舞台上的唱戏声一直传到了远处。

  这个表演场本来就是属于蛇口公社,离公社的各个大队都不远。

  此时已经到了下工时间,在农田中忙活了一天的社员们扛着工具往村里走,听到了公社口那边的声音。

  刘翠花隐隐觉得这声音有点熟悉,邻居邓晓虹扛着锄头,也朝刘翠花问道:“花姐,我咋觉得那声音这么像《沙家浜》呢?”

  邓晓虹也是其他县嫁过来的,以前也听过样板戏,嫁过来后还曾经抱怨过,这县文工团啥也不会,跟她娘家那边没得比。

  这种话说一次两次也就算了,说多了被蛇口公社的本地村民嫌弃,还被说“那要不跟你汉子离了,回你娘家去呗”,邓晓虹被气了个半死,但也确实不再在村民们跟前说类似的话。

  好在,刘翠花娘家跟她一个地,于是邓晓虹也就只能跟她一个人偶尔抱怨一下了。

  她很喜欢听戏,少女时期也加入过娘家村里的文艺队,跟着队里的老师学过艺,觉得自己多了门唱戏的手艺,是跟别人不一样的。

  只是,后来她嫁过来这边,一切都不一样了。久而久之,她也就忘了以前那些风光的时候,跟村里其他女人一样,一心一意盼着自家儿子哪天成功去到香岛。

  刘翠花以前被县文工团的廖主任嘲笑过,对这县文工团说得上是深恶痛绝,听到邓晓虹这么说,冷哼了一声:“是呢吧,估计也就演个把段子,什么县文工团,狗改不了吃屎。”

  邓晓虹好歹是练过的,听出了唱戏人的功底,眼里露出了惊艳:“不是啊花姐,我听现在唱的这姑娘,这水平比咱们南沙县文工团的台柱子还高!”

  刘翠花也听到了,确实是水平高,所以也就更烦躁了,她不相信文工团能有好心,于是不耐烦地摆摆手,打断了邓晓虹:“你要想去看你就去。”

  邓晓虹知道她跟廖主任的那些过节,识趣地不再说,但心里也打了注意想去看看。

  两个人回到村里,各自回家,都看到自己做好饭了,但饭已经不热了,两人等了又等,不知道自家臭小子跑去哪儿了。

  还是刘翠花想起前两天自家儿子问《沙家浜》时的好奇,反应了过来,顿时气不打一处,提起藤条气冲冲地出门了。

  陈美娟跟着跑到门边,朝刘翠花喊:“妈,你去哪儿啊这都要开饭了!”

  刘翠花头也不回地说:“去抓你弟回来!”

  刘翠花走到村口,这才发现有好些人跟她一样,也是回到家后等了好一会儿,自家臭小子还没回来,猜到是去了看戏,于是要出来抓儿子回去的。

  女人们走到公社口,已经能看到表演场了,外头又走来几个隔壁公社的,倒不是来找儿子的,而是来找女儿的。

  蛇口公社这边有个默认的规矩,姑娘们晚上尽量少出门,毕竟附近山头都藏着逃港人,以前就出现过一桩惨事,公社的一个小姑娘晚上出去,被拖到山里了。

  从那之后,蛇口公社家里有女儿的,都会警告女儿晚上不许一个人出门。

  不管是找儿子,还是找女儿的,大人们都堵在了入场口,刘翠花嗓门大,冲着拦在入口的高大男人喊:“我来找我家儿子的,你让开!”

  门口的正是重锋,淡淡地扫了刘翠花一眼。

  刘翠花刚才也没仔细看,现在一定睛,这才发现是个年轻小伙,但是已经穿着四个兜,是个军官,顿时就收敛了起来。

  结果她再一抬头,就看到对方锋锐的眼神,到嘴边的话顿时被那目光挡了回去,让她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重锋朝旁边的战士指了指:“进去可以,把藤条放下,禁止妨碍别人看戏,否则按违反纪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