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136章

作者:大漠风铃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其中一个队员边登车边说:“刚才看他跑回宿舍了,估计是落下什么东西了。”

  发出区停着一辆大巴,一辆小巴。尖兵队人比较多,配的是大巴,已经整整齐齐地在车里做好,整装待发了,而文艺兵这边连人都没到齐。

  一辆吉普车从大巴后面绕了上来,在小巴旁边停了下来,驾驶座上摇下了车窗,方浩明见李潇潇还在看着手表,挠了挠后脑,有点疑惑地问:“潇潇,你们这还没人齐吗?”

  尽管李潇潇和方浩明已经很熟了,但公是公,私是私,她负责管理文艺兵小分队,但第一天出发就出现了这么个情况,而且还当着重锋的面,她脸上有点尴尬:“差一个,还有三分钟,会赶到的。”

  平时她和重锋分属不同军种,她不归他管,但现在是外派任务,重锋是行动负责人,她和其他文艺兵都暂时归到他管了,所以她现在成了他的临时下属,一点也不想出人何差错。

  虽然她也觉得这种场合应该要提前集中,更没想到时间观念严格的军人居然也会踩点,但现在她是队长,下意识就想维护自己的队员。

  方浩明一看她这样子,就猜到昨晚肯定没有提前跟队员强调要准时,一脸欲言又止,副座的重锋警告地看了他一眼:“方浩明。”

  方浩明挨了重锋一个眼刀,只好干脆闭了嘴。

  其他队员在小巴内也看到了外面的情形,见李潇潇脸上有点着急,一名老队员拍了拍坐在自己前面的男演员:“老朱,你不是跟小东一个宿舍吗?你去看看?”

  “行,那我去跟潇潇说一下。”朱红星说着,正要起来,然后就看到一个人影远远地跑过来,“哎,来了来了!”

  众人往外看去,果然看到一名少年背着大包,以百米冲刺的势头跑过来。

  距离约定出发时间还有一分钟,严格来说这不算迟到。李潇潇自然也看到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否则让团长和他的小队等那真是太丢脸了。

  梁继东气喘吁吁地停在她跟前一脸抱歉地说:“队长,对不起,我来晚了。”

  梁继东就是之前在《回家》中扮演冯志东的演员,比李潇潇早进入部队半年,是去年下半年征兵时进来的,同李潇潇同龄。

  原来梁继东是剧组里年纪最小的演员,现在李潇潇进来了,比他小几个月,他终于摆脱了老幺的身份,为此还高兴了很久。

  李潇潇笑着说:“没事没事,刚刚好。”

  重锋皱了皱眉头,但这是李潇潇第一次带队,这是她的队伍,他不能在这个时候干涉她。

  李潇潇心里只想着“可算人齐了”,根本没注意到重锋的目光,示意梁继东赶紧上车。等她转过身时,重锋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神色。

  她弯下腰朝车窗两人说:“我们这边人气啦,可以出发了。”

  重锋点点头,说:“好,我们先行,你们车跟在我们后面,大巴垫后。”

  他们将在市文工团停留三天,住在市文工团的宿舍中,等到他们在光州市文工团结束表演之后他们就会直接从市文工团出发去宝安县,到县文工团去。

  李潇潇也上了车,朝司机转述了重锋的话,三辆车开始朝市文工团出发。

  她之前就已经给李卫国的单位打了电话,跟他说了自己会过来演出,演出后紧接着去宝安县出任务,为期两个多月。

  这次任务不需要保密,相反,军区那边的意思是要大力宣传新话剧,越张扬越好,让新剧在社会上刮起新风,就像当初的《半边天》一样。

  尤其是李潇潇本人身为核心演员,需要她尽可能地利用自身的人气,将《回家》中对抗逃港的思想传达给观众……

  说白了,就是用偶像效应,利用自身形象带动观众,达到推动的效果……

  李卫国夫妇从收到电话那天起,得知李潇潇刚出完任务没多久,这又要出任务了,而且一去还要去两个月这么久,又心疼又无奈,连忙直接请了假,要给李潇潇做猪肉干,又买了一些营养品,去市文工团那边候着……

  不止李卫国夫妇,市文工团上下也很兴奋,毕竟李潇潇跟他们分开已经有小半年了,军人平时又不能随意外出,谁都做好了没个一两年见不到人的准备,结果肖团长就通知大家,部队文工团要借他们的场地演出,主要还是李潇潇。

  因此,当三辆军车驶到市文工团外时,小巴里的文艺兵们就已经看到,文工团外挤满了人,朝着军车兴奋地挥手……

  梁继东年纪小,性子活泼,一看到外面热情的人群,意外又高兴地说:“他们是来欢迎咱们的吗?哇,真热情!”

  旁边一名叫舒晓宁的女演员慢悠悠地说:“你听,你仔细听,人家喊的是咱们队长的名字。”

  随着车越驶越近,已经不用仔细听了,那欢呼声已经清晰可闻——

  “我看见潇潇了!”

  “对对,我也看到了,后面那巴士靠窗的位置!”

  “潇潇,潇潇!”

  ……

  李潇潇拉开车窗,朝外面探出头,伸出手臂使劲朝文工团的老朋友们挥手:“大家!我回来了!”

  车子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渐渐停住,她这样一探头一喊,外面的气氛一下子到达最顶峰。

  文海燕带头冲了过来,其他人紧跟在后李潇潇也迫不急地下来,扑到文海燕身上女孩子们将她团团围住,互相拥抱。

  “潇潇我可想死你了!”

  “咋还变瘦了,别是在部队吃不饱吧?”

  “哪有变瘦,我还重了!我这是在部队天天体训,肌肉紧实呢!”

  ……

  文工团众人十分兴奋,李潇潇也很激动但很快又想起自己现在是在出任务中,马上又朝他们介绍自己的队员。

  文艺兵在部队中都习惯了谨言慎行,军中也禁止嬉笑打闹,所以大家从来都不会像市文工团这样热闹,一时间都看傻了眼,心里又忍不住有点羡慕,也猜得到这样的氛围下,日常文工团里的日子应该也是非常有趣。

  双方又各自归队站好,文海燕等人回到肖星团长身后李潇潇和方浩明也站到了重锋身后军区的人在职工的指引下进入市文工团。

  市文工团这边已经清晰重锋等人来的目的,肖星先安排人带他们安顿下来。

  文艺兵这次出来五男五女,因此女兵在整个宝安县小队中人数非常少,吴芳带着她们先去宿舍,男兵们人数比较多,由白杨和几名演员分别带路安排。

  李潇潇原来在这里的床铺还空着,这回过来依旧住那个位置,这样晚上就能跟文海燕和苗秀心好好叙旧。

  安顿好行李之后现在仍是上午时间,按照部队里的时间安排,现在仍是早功时间,于是李潇潇领着九名文艺兵,来到市文工团特意划出来的排练室,让他们在这里练功,她先去找重锋,和他一起跟市文工团这边核对流程和其他事宜。

  这次光州军区每个行动小组,文艺兵小分队都需要跟当地文工团对接,进行新话剧上的传承,毕竟任务期之后外出的军人都需要返回军区,但话剧的效果需要维持,这就需要当地文工团进行持续的演出。

  因此,李潇潇现在也需要就这个问题,跟市文工团这边对接好。

  在她仍是市文工团的演员时,她还从未进过这里的会议室,因为这都是团的管理职工开会专用的……

  没想到她第一次进来,是代表军区文工团,来向他们传达军区的意思。

  重锋和李潇潇坐在一边,她的职级远低于重锋,却因为这次行动都是围绕她而展开的,对接的事宜也是文工相关,所以她坐在了主位上而重锋只是作为总负责人,需要了解信息,这才一起参与了会议……

  市文工团的职工坐在另一边,双方相对而坐。看着全场年纪最轻,却坐了最重要位置的李潇潇,曾经身为这小姑娘的老师,冯佩仪等人都一脸感慨。

  军区文工团有权管辖下属所有文工团,尽管平时表演对象不同,但一旦军区这边有需求,下属文工团就必须全力配合。

  但光州市文工团跟别的文工团不一样。

  在李潇潇离开它的这小半年里,光州市文工团话剧组极好地继承了她留下的东西,并且发扬光大,话剧组运作得非常好,《半边天》后传声名鹊起,许多人从外地慕名而来观看,最远的甚至有从东北三省专门赶过来的。

  后传跟《蜕变》《半边天》前传都不一样,它是系列剧,剧情甚至是前后连贯的,一周更新一集,一周内循环上演同一集,相当于七十年代的连续剧。

  这样的模式在这年代非常新奇,而且因为其他文工团缺乏编剧,所以无法复制,即使请光州市文工团开放授权,其他文工团的话剧组也无法承受一周排一部新剧的高强度。

  因此,靠着这无法被复制的《半边天》后传,光州市文工团在国内是彻底出名了。

  要维持后传的运作,需要消耗话剧组大量精力,目前光州市文工团已经大大减少《蜕变》和前传的演出,毕竟这两部在其他文工团,甚至文艺队都能看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光州市文工团挤压后传至少一半的时间,且抽调团里最好的演员,让他们从后传转到《回家》上光州市文工团不一定愿意。

  毕竟,军区的要求是推行《回家》,但没有强制要求指定演员演出,光州市文工团很可能会让比较新的演员来演,这样既能锻炼新演员,又能完成任务,而且能保证《半边天》后传的运作。

  毕竟,《回家》是全区所有县级以上文工团推行,而《半边天》后传依旧是独一无二。

  但李潇潇并不满足于这种形式上的推广,她需要光州文工团拿出最好的演员来推这部剧。

  之前叶老师在电话中并没有跟肖团长说得很详细,只说了军区要推这部剧,其他的并没有说得十分详细,说是后面会由李潇潇进行相关对接。

  果然肖团长一番循例简单寒暄之后主动提到了新话剧的事情:“之前叶老师从军区那边打电话过来,说是要推广《回家》这部新剧。”

  “我们这边预想了一个初步的安排,重团长和潇潇看一下合不合适,如果合适的话呢,我们这边就按这计划走了。”

  肖团长说着,又转向了冯佩仪老师:“佩仪老师,你给二位说一下。”

  冯老师点点头,朝李潇潇笑着说:“潇潇,是这样,我们也研究了一下《回家》的剧本,角色不少。”

  “主要戏份是几位逃港人和逃港人的亲人,平均下来每个人的台词不像之前的剧那么多,刚好可以让你的几位师弟妹试一试,都是后面进来的新人,平时表现也都很不错。”

  冯老师又说:“刚好剧中也有军警角色,我们这边想稍作改动将这部剧跟《半边天》后传结合起来,让后传里的叶芳华和冯铁兰也来串个场。”

  这想法相当于是番外了,对于观众来说,两部剧联动肯定也非常有意思。

  李潇潇笑了笑:“可以的,听着就觉得很有看头,后传原来就有群众基础,这样也能更好地推《回家》。是吴芳师姐想出来的吗?”

  冯老师见李潇潇也赞同这个改动心里也有点自豪:“是吴芳和海燕一起想出来的。”

  “改动是很好的……”李潇潇点点头,随后话锋一转,“但是用新人来演主要角色不合适,撑不起来。”

  对面众人没想到她这么直接就拒绝了,毫不含糊,也不婉转,连那些新人演员都没见过,就直接否决了他们。

  李潇潇判断这些新人不能撑起来的原因很简单,刚才吴芳带着她去宿舍的时候,两人也随便聊了几句,得知后传中的主要角色根本没变过演员,就连《蜕变》、《半边天》前传,的主要演员,也还是她原来在的时候那一批……

  这几个新人演员,显然还没能超越几部剧的主演们,平时十有八九是在一些主要配角上打转,这次新剧出来,团里不想动原来的主演阵容,新剧有点群像剧的意思,演起来不像前面那些主演戏份多,刚好新人也需要锻炼机会于是他们就提出了这样的安排。

  “冯老师……”李潇潇心里仍是非常尊重对面的老师们,她眼神坦荡,语气诚恳,“新人演员可以参演,但我建议他们演次要角色,至于原因……”

  “第一,就是刚才说的,他们撑不起来。逃港人的角色不是传统正面角色,是带着错误思想出场的,演员需要把控好这种挣扎的情绪,否则就会演得彻底像一个坏人。”

  “第二,这也是为《半边天》后传的主演着想。吴芳师姐等几位长期扮演里面的角色,甚至连《蜕变》都已经不再参演。”

  “天天排练演出同一个角色,一天里排练演出占了大部分时间。也就是说,一天里头,演员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个角色的状态。”

  “这样演员很容易将角色代入生活。演员本人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多少带了点角色性格的痕迹,吴芳师姐尤为明显,连说话方式、语气都和冯铁兰差不多了。”

  “对于后传系列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演员来说不是。将来如果吴芳师姐要去尝试其他角色,她都将不知不觉带着冯铁兰的影子,无法融入新角色。”

  事实上不止吴芳是这样,李潇潇刚才看到的几名老朋友,多少都带了点角色的影子,这是因为长期饰演同一个角色的缘故。

  被李潇潇这么一说,冯老师想了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为了打造团里的口碑话剧,她的学生们几乎将自己活成了剧里的角色。

  冯老师顿时一阵后怕……

第76章 花与蛇

  艺术不是一潭死水,它需要活水注入,流动不息,才能焕发活力。

  一年之后,混乱时期将会结束,文艺禁锢全面解封,在各种剧目之中,最通俗易懂的话剧将超越京剧,成为最受欢迎的剧种。

  在1976年年底,各地甚至出现了通宵在剧院排队,只为了拿到一张话剧门票的盛况。

  而到了那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话剧同时上演,人们选择的种类多了,不会再有人愿意反复看同一部话剧。

  这就跟二十一世纪看电影刷电视剧似的,看个两三遍不够,那就看个七八遍,连续反复观看下来,很多人的热情就会减退,甚至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即使年代不同,但观众的心理其实大多都是相通的,这个年代的观众也会像几十年后的观众一样,反复看同一个剧会腻,所以《半边天》后传才会这么火,因为它打破了现在一部剧反复上演的局面。

  在现阶段,《半边天》后传的模式是性价比最高的,因为没有其他类似的系列话剧,在和传统单部独立的话剧相比,它既能让观众保持新鲜感,又能减轻编剧的负担——是新的一集,却是在同一个背景架构上创作,不需要当作新剧一样考虑时代和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