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九零年代 第131章

作者:薄荷雨 标签: 穿越重生

她跟人文学院的老师不熟,这位姓桄的教授还是主动来找她才认识的。

桄教授也是少数民族出身,他这个姓陈馨是第一次看到。教授解释,他这个本来不是姓,他家是木匠出身,这个桄是木匠的一个工具。当年他丧父,母亲改嫁给汉族,他没改名字,但是在读书上户口的时候,他继父思来想去还是给他取了个汉姓,就用的这个字,说是纪念他亲爸。

桄教授长大了没继承祖业当个木匠,他成为了一个研究者,专门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知道陈馨这个人,还是他的学生把陈馨发表在网上博客里的,关于少民文化特色的旅游专栏文章给他看了,他才知道英语系居然还有个喜欢民族文化的学生。

桄教授不但自己研究文化传承,他儿子还在他的影响下既传承了家业,又延续了他的爱好,是一位业内有名的民族建筑设计师。

陈馨要去找桄教授,就是想要求助他儿子,为这个会馆进行设计。

“桄教授,我的想法是利用这个会馆建成一个民族文化馆。那边的地方戏剧是傩戏和梆子。我曾经在一个小村庄看过一场演出,服装很旧,演员水准也不高,但是韵味很浓,很有地方特色。我觉得这些东西不能丢,如果建一个这样的戏台,在节日的时候请戏班来唱戏,既可以弘扬文化,又不至于让这些地方性小戏种失传。但是这种事情不能我出面,没那么大的面子,所以桄教授愿意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桄教授当然愿意,不但自己去了,还把儿子儿媳妇也叫回来一起去。

他儿媳妇是曲艺剧院的演员,因为生了孩子之后身材有点变形,现在上台的时间不多,基本转了文职,还要教导小演员基本功,工作也很繁忙。这次被公公店名要求一起去看看那个地方戏种,他儿媳妇很乐意,还专门给剧院打了报告,剧院领导也支持。

一路上桄教授都在感叹现在的文化流失,说到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老先生就热血上头,一个人可以批判一整天不带停的。

陈馨以前一个人在张家村附近的城镇游玩时就把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得七七八八了,这次在火车上没事儿干,就把自己的资料拿给桄教授一家人做参考。

桄教授的儿子对陈馨说的那个会馆很有点想法,但是得去实地看过之后才能落到实处。

“到了,这里就是我们的选址。你们看这个塌了一半的院子,就是以前的宗祠。不过以前这家宗祠的主人在几十年前就搬离了,之后这里再没有人看管,怕房子垮了伤到人,这大门锁上没打开过。”

张家村的村长和镇上相关的干部一起过来给桄教授介绍。

“我们这次过来的目的,陈馨同学跟你们说过了吗?你们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没有?”

镇上的人不掺和,这地方对他们来说无益,如果没有人买,迟早要拆掉重修,那时候就不知道要修什么了。现在张家村跟山上另外两个村一起想买下这块地做什么会所,他们觉得不伦不类的,可这毕竟是笔不菲的收入,镇长也很关心。

“小馨让二妞转达了,我们都是些粗人,什么都不懂。老师是文化人,你们给个建议,能行我们就听老师的。”

山里人没文化就特别尊敬文化人,桄教授可是C大的老教授了,他们也被科普过桄教授的过往业绩,那是他们祖上十八代都没有过的大人物,村长要不是年老成精,肯定一脸诌媚的桄教授说啥就是啥。

“这里不修会所,还是修成祠堂如何?”桄教授没给解释,只先说了这么一句,转身微笑的去看村长等人,果不其然看到了对方一脸犹豫。

第189章 桄教授的建议

村长当然犹豫,这个会所一听就是城里人才有的,他们乡下人肯定会觉得稀奇,这样一来就会有人想要进来看看坐坐,他们就能挣到钱了。但是如果修成祠堂,还怎么挣钱啊?

桄教授没听到村长的答复,看了他了一会儿后,笑起来。

“这个祠堂跟你们想的祠堂可能有点不一样。”

在桄教授的要求下,镇上陪同他们的工作人员找来钥匙开了门,一群人进入旧祠堂的坝子。

旧祠堂的面积不小,占地大概有五亩的样子,具体面积还需要进行测量才知道。原本是个四合院的造型。那年月被人砸了东西两侧的房子,连主屋的内部都没放过,如果不是镇上老人以死相拼,估计整个祠堂都不会剩下片砖片瓦。

现在看过去,被砸的地方还残留有地基,但已经是野草丛生,连祠堂前面的青石铺成的坝子也从石缝之间长满了蒿草。前头主屋原本是两层高,现在垮了一小半,上楼的楼梯也朽烂了,根本不敢踩上去。

桄教授的儿子拿着速写本,刷刷的就把大致的地形分布画了出来。因为地基还在,他们也不知道地面上原本是什么样的建筑,只画了半截的示意图,还钻进了主屋里走了一圈,跟桄教授一起,拿着卷尺量了长短。

陈馨来之前就打电话给了刘春燕,托她在县图书馆查找了一下这边的资料,主要是镇上是以哪个民族为主的。但是让她失望的是,县志上对这边的记载很少,只有一句话,说在清末时,这里以桓家为最大的地主。

“如果你找到的资料属实,那么很可能这个宗祠就是桓家宗祠。我回去之后想办法查一查,如果能确定下来最好,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桓家宗祠的介绍。”

听到陈馨跟桄教授的谈话,村长心里挨不住了,拉着陈馨到一边,很着急的问她是不是这个会馆的计划就没有了。

“村长伯伯你放心,教授的意思是在保存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尽量去修复重建,然后重建的建筑分为几个功能区,你们想要的都可以有,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搭建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

见村长没听懂,陈馨想了想,问他以前可看过这边流行的傩戏。

“当然看过。”村长眼睛一瞪,“我小时候各家村寨过年过节都会凑钱请傩戏班子来唱戏。不过我们在山上的村子穷,也不是每年都能请的。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了,镇上也会在过年的时候搭台子赛戏,一演就是一天一.夜,那个时候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镇上看戏。不过后来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不看傩戏了,到现在也就沧西那边的村寨还有请人唱戏的传统,只是唱得好的老艺人差不多都没了,年轻点的唱不出那个味道来。”

陈馨耐心的等村长大叔说完之后才笑着解释:“桄教授的意思是在主屋这里修建一个戏台,不管是唱傩戏也好,还是各个村寨的民族表演也好,等过年时恢复以前的赛戏的传统,由政府出头组织,给各个表演团队一定的资金扶持。然后你们也不需要买下来资金修建,跟政府签订一个协议,政府给修复这里,你们承包下来经营,正常的缴税和交纳租金,这样的话,你们也能找到资金来源,又不需要投入太多。而政府那边也是如此,还能做成文化政绩,一举数得。”

村长皱眉:“可是房子不是我们的,这要是政府不给我们做了,那咋办?”

“在承包之前就先签订协议,写明承包年限,最低十年起,如果中途不想做了,可直接跟政府协商,退回一部分租金。这个可以商议,我想镇上也不会愿意放弃这个机会的。”

村长还是犹豫,陈馨又劝他说如果是三个村子合资买下来,以后万一发生什么不可控的事情,他们想要不伤和气的处理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买地和重建的资金不小,就算要赞助,这里面涉及到的利益分成也是很麻烦的,而且那么大一笔钱,不可能让赞助者全部包完,每个村子还得出一部分。他们村现在经济还行,但是石坝那边就比较困难了。

“最重要的是现在各省已经开始在重视文化建设了。如果以后有人逮着这点说话,你们这事儿就很难解决。还不如现在就由政府承头,你们直接承包,以后要是国家的政策变化,进退也容易些。”

陈馨知道再过几年的非遗开始受到重视,抢先吃下这块蛋糕的才是赢家。

张家村不缺少民族文化的传承,他们缺少的是眼光和名气。如果抢先一步跟镇政府打好关系,到时候张家村及时响应号召,给政府扎好场子,得到的好处绝对不少。

村长皱着眉头跟支书和其他几位商量了一下,决定回去召集三个村的负责人开个小会,然后请桄教授给他们仔细说说再做决定。

“这样是最稳妥的。我们也要征得你们的同意之后才能动手设计施工。”桄教授他们只是提出建议,到底能不能这样施行,还得看三个村能不能达成统一。

“另外能不能帮忙联系下镇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有些东西我们也需要征求一下政府方面的意见,毕竟这个计划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的扶持。”

桄教授跟省市上面的领导关系不错,但是阎王好过小鬼难缠,这地方上做事还得地方上支持才行,更何况这里的情况比较复杂,是少有的民族聚居地,又是老少边穷地区,受到的限制也特别多。

陪同他们来的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不太懂这些,但是他知道来的这位是C大的教授,天然就对桄教授有着非同一般的尊敬。听到桄教授说想要跟相关领导见个面聊一聊,他立马说自己现在就可以联系领导。

“择日不如撞日,如果领导方便,那现在就去。正好我把我们的想法跟领导说一说,看能不能行,这样村长他们讨论的时候心里也能有个底。”

第190章 一桌美食

去找领导交流的事情跟陈馨扯不上关系,她趁这机会溜去找了贾大姐,跟对方打了招呼之后,就在贾大姐的带领下去了二姐新买的房子那里。

二姐现在在半山的农家乐还没回来,家里只有个帮忙做饭的阿婆在摘菜,看到贾大姐带着陈馨过来,茫然的起身看着她们。

“阿婆,这是张家老三的姨妹,过来看二姐的。”给陈馨介绍了一下,贾大姐又回去上班了,她下午还有个工作会要开,没办法陪着陈馨聊天。

不过走的时候跟二姐打了电话,她在回来的路上,估计再有一会儿就到了。

上一篇:贵妾之女

下一篇:七零娇气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