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妾之女 第192章

作者:君子迁 标签: 穿越重生

  见她骄傲地昂起了脸,叫人只觉得自信极了,徐宁啼笑皆非,也煞有介事地点头,“那我就等着阿琇妹妹也带我交好运了。”

  两个人正亲密地说着话,马车突然一颠,外面就传来了一阵喧哗声。

  “怎么回事?”阿琇扬声问。

  外边车夫一边使出力气停住了车,一边转头回了一句,“回姑娘,前边儿路上有人厮打了起来。”

  闻言阿琇还没来得及再说话,就听见车夫哎呦了一声,“是咱们家的大爷!”

  “是大哥哥?”阿琇愣了。沈安是打人的还是被打的?

  想一想沈安的身子板儿和温吞的性格,阿琇默默地划去了前者。

  急声吩咐车夫将车靠边儿,去帮着沈安,阿琇自己一掀帘子就跳下了车。

  “阿琇!”徐宁叫了一句,没有犹豫,连忙也跟了上去。

  街上一处茶楼前,沈安和他贴身伺候的小童被几个壮汉团团围住,眼瞅着就要吃亏。可就是这样,沈安还挡住了身后两个孩子。

  那两个孩子从阿琇的角度看过去,并不能看清楚,只能看到露出来的半边身子衣衫褴褛。

  “怎么回事?”徐宁看到这情形,转头问阿琇。

  阿琇尚未说话,车夫已经打了鸡血似的,带着后边两个跟车的长随两个仆妇,嗷嗷喊着冲了过去。

  阿琇顿时兴奋起来,动了动腕子,她也算是从小就学拳脚了,可还没跟人动过手呢。

  闷着头就想往前冲,被徐宁拉住了。

  “你要作什么?”

  阿琇急道,“我大哥哥被人围住了呀!”

  徐宁哭笑不得,“你再看看。”

  能跟着姑娘出来的人,那也不是一般的下人,毕竟关键时候都得能护着家里的姑娘。阿琇定睛一看,冲过去的车夫,人高马大俩长随已经把围着沈安的人隔开了,两个仆妇也都是壮实得很,叉腰站在最前边,颇有一番悍妇的模样。

  阿琇目瞪口呆看着,远远地不知道众人说了些什么,就见两方人散开,沈安带着人往马车走了过来。

  说实话,阿琇与这位堂兄接触并不多。她只知道,堂兄沈安自幼好学,每每苦读,为人很是良善。

  “大哥哥!”阿琇忙叫了一声,向沈安身后探头看过去。

  沈安身后,有两个小小的人影亦步亦趋地跟着。

  让小厮将两个孩子带到了后边,沈安与阿琇点头,“九妹妹。”

  “这是定南侯府的徐姐姐。”

  阿琇指着徐宁引见。

  “徐姑娘。”

  “沈公子好。”

  彼此认识了,阿琇邀了沈安上车与自己同行。沈安微一犹豫,也就跟着上了马车。

  阿琇这才问沈安是怎么回事。

  “那两个孩子也是可怜的。”沈安叹气,细细解释,“我在街上碰见过一次,做姐姐的护着妹妹。听说是家里亲娘没了,后娘正要把人卖到……”

  他顿了一下,斯斯文文的脸上露出些不自在。

  “卖到青楼?”阿琇接了一句。

  沈安立刻皱眉,“九妹妹!”

  女孩儿家家的,怎么好把青楼这样的话说出来呢。

  阿琇挠了挠头。她忘了,堂兄古板之处不输她二叔。

  “那大哥哥你做了什么啊?”

  车上还有徐宁,沈安有些拘束,说话声音也比寻常低了很多,“我想着,既然要卖,索性叫咱家里买了,就算做丫鬟,也比落到不堪的地方要强。”

  阿琇和徐宁:“……”

  怪不得她们方才看见沈安的小厮淘了个荷包递给那几个壮汉呢。

  “那……大哥哥就买了两个小丫鬟?”

  “嗯。”沈安不好意思地应道。

  阿琇和徐宁互相看了一眼,徐宁忍不住开口问:“恕我多嘴,沈公子买了丫鬟,可曾让她们的家人签了身契?”

  “身契?”沈安抬头,迷茫,“不是一手交银子,一手交人吗?”

  徐宁:“……”

  她该说什么?

  不愧是国公府的大公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了圣贤书。

  “这买丫鬟自然与买东西不同,须得有卖者身契不算,还要到官府备案的。”徐宁耐心解释,“且身契也分活契和死契,如此也是为了免去日后纷争。”

  阿琇恍然大悟,“我先只知道要有身契,原来还要去官府备案啊。”

  “自然。身契只是双方买卖已成,衙门备案则是为了保障两方的利益。听说原就有过偷了身契逃走,结果官府中备案未改,又被抓了回去的。哪怕是活契到了日子,或是主人家开恩许赎身,也是要带着身契去衙门再次销案的。”

  所以从前,她看到的那些赎身后将身契撕碎了扔掉的,都是编出来的么?

  阿琇再次囧囧地看着堂兄,欣赏了一回他的窘态。

  “沈公子回去后,可将那两个孩子交给府上管事的人,他们必定是懂得这些俗务的。”徐宁轻声建议,“事事办得圆满,才不辜负了您这份善心。”

  沈安羞愧地笑了。

  这事儿办得……妄他读了这么多年书,竟是半点不知时事实情,还以为买两个人如买糖人那样简单。

  在徐家姑娘和小堂妹眼里,约莫自己等同于呆子了吧?

  好在沈安虽然只知道读书,心胸倒是开阔。自己纠结了一会儿,也就散去了郁闷。为了避免尴尬,竟又破天荒地问了徐宁许多西南的风俗人情等。

  徐宁是定南侯夫人一手教导长大,性格中既有着母亲的坚韧,又自带了几分行事的平和。若说定南侯夫人精明强悍,那徐宁便是多了几分平和。尤其与人相处之上,徐宁外露柔和的性子,叫她很容易与人相谈甚欢。

  见沈安对西南的风土感兴趣,徐宁轻声细语,娓娓道来。

  直到了定南侯府的大门前,徐宁与沈安阿琇告别后下车回去,沈安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模样。

  阿琇把他的神色都看在了眼里,回去后腻歪在温氏身边,“我瞅着,大哥哥还没有过那样窘迫的时候。娘您不知道,他那脸吧,当时红得猴子屁股似的。阿宁姐姐下车后,他还伸着脖子看哪。娘您说,他们两个……”

  “不大可能。”温氏摸着阿琇的头发,“之前你祖母也想过,你二婶倒是没什么说的,可你二叔不愿意。”

  “诶?”阿琇张大了嘴,“二叔不愿意?”

  为什么呀!?

  她二婶心气儿高,一门心思要为堂兄择高门出身的贤惠姑娘,她是知道的。可她二叔……好吧,她二叔在儿女的姻缘上一向没起过什么好作用的。

  温氏摇头,也不知是笑还是无奈,“你二叔嫌弃徐姑娘的出身。”

  阿琇撇了撇嘴。原来是为这个?徐宁不是定南侯亲女,确实被人诟病,就算是现在京城里走动,有自己和贺长安两人带着,很多人表面和和气气,私下里也还是不屑。

  “徐侯和四叔关系那样好,二叔这话让徐侯知道了,四叔都难做了吧?”

  “那倒不至于。”温氏把阿琇推到一边,“那些话都是你二叔跟你祖母说的,要不是你祖母告诉我,我都不知道。你嘴上严实些,不许透出一丝儿,不然往后没法跟徐姑娘走动。”

  阿琇叹息着答应了。

  日子晃晃悠悠,转眼又是两个月过去,天大冷下来。赶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威侯府果然分了家。

  “我还以为,姐姐姐夫怎么着也能回来一个的。”阿琇对着凤离抱怨,“谁想都没回来。”

  她又大了一岁,自己孝期也又过了一年,凤离想到祖母提过,孝期一过,便和沈家商定婚期,因此对阿琇嘟嘟囔囔为了没能见到阿珠回来大感遗憾的时候,格外的有耐心。

  “北宁伯身负戍边重任,非有命不得擅离北境。”凤离安慰阿琇,“你姐姐又不便。不过是分家而已。武威侯是明白人,不会让你姐姐姐夫吃亏。”

  阿琇怒,“我又不是为了那些东西!”

  她不就是想见姐姐吗?

  三姐夫都封了爵,赐了府邸,阿珠自己嫁妆私房都不少,谁还贪那些分家的东西呢?

  “从前的心有灵犀呢?”幽幽地看了一眼凤离,“人未老……”

  爱先衰啊。

第242章 是个红衣美人!

  “岂有此理!”

  定南侯夫人重重地一巴掌落在了桌子上,震得茶盅几乎跳了起来。

  坐在一侧的霍昀纳罕了,接了封家书,怎么就气成了这样儿?

  徐春回西南之前,想到妻女在京城里所识不多,便将人托给了沈焱一家。霍昀与定南侯夫人走动,要比别人多一些。且这两个人心性都甚是开阔,虽然年纪差了不少,说起话来倒是也相投。

  “怎么了?”夫妻相合,儿女双全,霍昀看上去从前稍稍圆润了些,却依旧不掩天香国色。

  定南侯夫人在京城里也没有什么朋友,她也知道,京城这些勋贵女眷们提起自己来,多是心中不屑的。所以平常便是哪个府里有事,她也多是送去贺礼,人却不会露面。在外人看来,也是深居简出了。

  这一年多来,倒也清净。

  霍昀算是有数儿的几个愿意与她亲近的人,定南侯夫人不时请了霍昀来府中作客,二人也还投契。见问,定南侯夫人也不瞒着,抖着手里的信,“顾家的信。”

  “顾家?”霍昀坐直了身子,秀眉微蹙,“他们与你写信是为了什么?”

  作为定南侯夫人的前夫家,早在定南侯夫人和离而出的时候,就已经恩断义绝了。叫霍昀说,老死不相往来才是正常吧?

  定南侯夫人冷笑,“一群宵小之辈,打着阿宁的主意呢。”

  将信递到了霍昀面前。

  霍昀也没外道,接过来一目十行,嘴角也泛起了一丝冷意,“这是说笑呢,当初为了半副嫁妆不要了孩子,如今还想插手孩子的婚事?”

  定南侯夫人和离的时候,为了将徐宁一并带出来,甘愿将自己的一半嫁妆留给了顾家。当时的顾家,只空有一副大族的架子,内里早就空了,虽然有两三子弟为官,所得俸禄又能有多少?就算还有些私下里得的孝敬,也难以维持那一大家子数房人口的用度。要不,他们也不能叫徐宁生父娶了一个商家女——其实,当初顾家愿意让皇商孤女进门,其用意如何,用脚趾头想一想,也能知道。

  “他们的脸呢?”霍昀冷笑着将信丢在了桌子上,“如今阿宁乃是定南侯府的大小姐,轮得到他们插手?”

  想到了什么,问定南侯夫人,“徐侯不让你们回西南,是不是就为了这个?”

  徐春走后,与妻子时常鸿雁传书。霍昀还曾经笑过定南侯夫人,当初她才订了亲就敢千里追夫了,他们这成了亲的反而要两地相思?当时定南侯夫人只是笑笑没说话。

  “我们临上京前,就听说了顾唯被人弹劾,八成是要夺官。顾家人么,外边儿看着是大族做派,体面的很,内里什么龌龊事儿都做得出。我和阿宁留在西南,他们终究会来扰了我们。为了这个,侯爷与我商量着,我们先留在京城。等事情过去,我们再回去。没想到,就隔了几千里,也还落不到个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