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82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大儿子的把柄还在万红英手里,陈婶儿只得又息事宁人,“我也不管你怀没怀上孩子,你们既然已经结了婚,总要好好过一辈子的……”

  “妈,你不用劝她,她要是敢去告大哥,我也去襄平县里告她!”宋春妮儿丝毫不为所动,“你本来就是抢了鲁跃进的名额上的大学!又做下不要脸的事!单位要是知道了,肯定开除你!”

  万家已经完全落败了,万红英唯一的指望就是自己是大学生,毕业后才分到单位工作,她最怕的就是被单位开除,闻言倒是收敛了几分。

  宋春妮却还不放过,“你怎么不喊了呢?再大点声喊呀!让整个红旗九队、红旗公社都知道你们的那点儿破事!”忽见建国开了院门进来,扔下扫帚笑着迎了过去,“你回来了,快进屋歇歇。刚才向东哥来了,说他家炕桌断了一条腿,让你帮忙修一修,我让他回家准备木头了。”拉着陈建国的胳膊进了屋,路过万红英的时候仿佛她只一块石头,随随便便就绕了过去。

  陈建国低着头进了屋,再憋不住,“哈哈哈哈!笑死我了!”笑得半晌喘不上气儿。他从外面进来,岂能听不到几句?为了妈自己再不能跟哥哥动手,身为小叔子也不能去打嫂子,可妯娌间打一架倒没什么,生产队里时常会发生的,尤其是自己的媳妇还大获全胜,他真是心怀舒畅,赞叹不已,“再想不到我家春妮儿这么有本事!”

  “你还笑!”陈婶儿拍了二儿子一巴掌,却赶紧过去问二儿媳妇,“昨天就说头晕,这会儿又生气,又动手,是不是更晕了?”

  “本来一直晕着,可吵了一架倒是不晕了。”宋春妮把钱从兜里掏出来,却拿在手上先不给婆婆,“妈要是还给嫂子,我就自己留下了。”

  二儿媳妇一向老实听话,陈婶儿虽然不至于苛刻她,但也时不时地拿着婆婆的款儿,事事要作主,此时突然明白过来,自己其实根本不是春妮的对手,只不过她让着自己而已。

  “不给她,当然不给她!”陈婶儿将钱接了过来,才放起来,却又停下将一半钱递给二儿媳妇,“给你当零花钱吧。”

  宋春妮就收了下来,嘻嘻一笑,“过些天队里发了布票和棉花票,我们再去找田翠翠淘换些,一家人每人做一身新棉袄一件新棉裤,暖暖和和地过冬。”

  “做什么新棉袄?又要花钱,旧的也还能穿……”

  “妈,你就听春妮的吧。”陈建国虽然对春妮一直很好,可是他更孝顺妈,这是第一次站在春妮这边反驳妈,“家里的棉袄棉裤都是穿了多少年的,早不保暖,也该换新的了。挣了钱就是用的,而且要用在自家人身上。”

  大儿子已经那样了,陈婶儿自然更倚重二儿子,看看身边的二儿子二儿媳,再看着走进西厢房重重地将门关上的万红英,迟疑了一下点了头,“你要做就做吧。”总比被万红英要去了强。

  “先前宋向东喝醉了告诉过我,他从小跟春妮儿打架就一直吃亏,我只当他骗我,现在才知道果然是真的。”陈建国又笑了半晌,才想起自己拎回家的筐子,“刚刚王大娘给我摘了半筐桃,我洗了你们吃。”

  “妈,你看我们建国多本事呀!王大娘家的桃才熟,就给我们摘了半筐。”春妮儿笑着,接了桃咬了一大口,“真甜!”

  陈婶儿也吃了一个,“你王大娘家的桃树长在向阳处,每年都第一个开花,第一个结果,也第一个熟,她家桃子的味儿也特别好。”

  大家吃着桃子,并没有人想着给西厢房送去几个。

  陈家的事虽然没有闹大,但生产队的社员们难免也听了几句,大家都不大相信,遇到了自然要问:“宋老师,你打了大嫂?”

  “我怎么能打人呢?尤其还是大嫂,”宋春妮温和地笑着,“再说我也打不过大嫂呀。”

  宋老师这么温和,比不了万红英的凶悍和不讲理,应该打不过的,“那她脸上身上怎么都是红印子?”

  “我也不知道呀——听说有的城里人到了乡下,身上就爱起红印子,我爸说是过敏,大嫂虽然在七队长大,可现在已经是城里人了,也就跟城里人一样爱起红印子了。”

  万红英和陈建军第二天回门去了八队,之后俩人就没再回来,这件事儿终究没有机会再对证,也就不了了之了。

  倒是鲁盼儿在杨瑾面前十分肯定,“万红英不是宋春妮的对手,所以才没有再回来闹的。”

  杨瑾犹有不信,“宋老师多文静的人呀,怎么万红英倒怕她呢。”他也曾教过春妮,记得她因为生病缺课很多,不过当时的小姑娘一向特别安静,安静到了几乎让人忽视的程度,无论她是否来上课,都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就是当老师的,也难免忽视了。

  “那是你不知道,春妮心里有数着呢,别人要是不惹她,她再不会惹人,但是想欺负她,一定没好结果——我记得大龙二龙都吃过她的亏。”鲁盼儿一笑,“选她当民办教师的时候,许多人都担心,我却知道她能行——果然,她把那些皮孩子管得老老实实听话着呢。”

第137章 功劳最大

  夏日里农家的日子最为悠闲, 鲁盼儿在家养胎;杨瑾照顾妻子,又抽空去襄平县里见了师兄、小郭, 回家时再带些吃食。

  这个假期里,丰收丰美也与先前不同了,学校留了暑假作业,每科一个本子,上面印着日期,他们每天都要按日子写好。姐姐和姐夫还会额外给他们布置一些功课。

  唯有两岁的梓恒不用学习,每天跟着生产队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玩。

  七、八月里大家议论最多的又是高考。

  今年是全国第二次高考,关于考试时间、地点、报名方法等种种问题很早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 大家也不像第一次那样懵懵懂懂,更多的人重视起来, 提前很久就开始复习,也在更多的期盼中参加了考试。

  考试结束一个月之后, 录取通知书陆续到来,公社里又有三个知青考上了大学,再一个就是陈建党。

  与知青不一样,陈建党可是真正的农家子弟, 也是红旗九队, 不, 整个红旗公社中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考上大学的。

  陈婶儿家出大学生了!

  陈建军和万红英那点子不要脸的破事早被大家扔到了脑后, 社员们见了陈婶儿满满的都是羡慕。

  陈婶儿一扫先前的郁闷, 也不再躲在家中,挑了两只最肥的母鸡捆了翅膀, 带着建国、春妮和建党去了杨瑾和鲁盼儿家里,“要是没有你们两位老师,建党怎么能考上省城的师范大学呢?这两只鸡给鲁老师坐月子煮汤喝。”

  “这可不成,陈婶儿赶紧拿回去。”杨瑾和鲁盼儿都摆手反对,“家里不养猪,就多养了鸡,坐月子够用呢。”

  “这是我们家的心意,必须收下!”宋春妮不容分说,将两只鸡解开放到杨家院子里。

  “高考太难了,建党年纪又小,我先前还当他今年一定考不上,早准备好了让他再读一年高中,结果他就考上了。”建国笑着拍拍自家三弟的肩头,又看看媳妇,“还是春妮儿一直说建党能行,还说他可是一直跟着杨老师和鲁老师学习的呢。”

  “春妮是比我们都有眼光呢。” 陈婶儿也诚心表扬自己的二儿媳妇。

  看着兴高采烈的一家人,杨瑾和鲁盼儿也都笑了,“建党学习一向努力,考上大学也不出乎意料。”

  春妮便笑着问起上大学应该准备些什么,就在不久前,鲁盼儿才替杨瑾准备了行装,此时便一一道来,“衣裳被褥、日常用品种种都要比高中还要再全一些,省城毕竟远多了,不能常回家;还有大学不像高中可以交粮食吃饭,要准备伙食费的……”

  陈婶儿便吸了一口冷气,“要花多少钱呢!”

  “妈,这些事儿你就别管了,春妮儿心里有数儿。”陈建国就说:“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要供建党上大学!”

  农家供一个高中生都是很吃力的,眼下陈建党就上大学了,建设跟丰收丰美一样升学到襄平高中,建立则升初中,三个学生,压力是很大。鲁盼儿笑着告诉陈婶儿,“建党考上的省城师范大学,不但不收学费,不收住宿费,还有补助,比别的学校都省钱呢。”建党报志愿,正是她帮忙选的。

  建党之所以报的师范大学,当然考虑到这个原因,“杨老师和鲁老师说了,师范院校的花费比别的学校能省一半多呢,我也一定好好学习,争取像杨老师一样得奖学金,减轻家里的负担!”

  春妮也说:“妈,你别担心,原先说给家里人都换新棉袄新裤先不做了,钱、布票、棉花票都先紧着建党用。”

  陈婶儿果然便不管了,只笑着与建党向杨瑾打听大学的情况,鲁盼儿与春妮坐在一旁,悄声笑问:“怎么,如今你当家了?”

  “嗯,”春妮见婆婆和丈夫都被杨老师的话吸引住了,低声说:“先前婆婆当家,建国和我挣钱都交给婆婆。前些天建国不知怎么突然改了主意,说婆婆管家小钱上仔细得紧,大钱反倒乱用,一定要让我来当家,不但不让我交婆婆工资了,就连他挣的钱也都交我了。”

  看来宋春妮不只制住了万红英,还顺带着将管家大权抓到了手里。鲁盼儿一笑,却是赞成。陈婶儿心好,可没文化,比起聪明伶俐的宋春妮差远了,只是,“别亏了陈婶儿,老太太不容易呢。”

  “我知道,建国让我当家,我当然要把家里管好呢。”宋春妮一笑,“明天我跟建国去县城,给建党和建设置办上学的东西,你要带些什么吗?”

  鲁盼儿是心思细腻的人,早将丰收和丰美的东西准备得差不多,如今只差不多几样,请春妮帮忙捎回来倒是正好,便笑着说了,又起身去拿钱。

  宋春妮抢先拉住她,“钱我们先垫着,买回来再给。”

  若是旁人家,这时候钱恐怕就不凑手了,可陈家却不一样,就算建军不再邮钱回来,可建国打家具挣了不少,再加上春妮当民办教师的工资,不缺钱用,鲁盼儿也就不再推让,只等着东西买回来算清再给。

  红旗九队的陈建党考上大学,在公社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就在这时跃进被军校录取的消息也传来了。原来他在部队报考,录取通知书也邮到了部队,他收到信再给家里来信,便耽搁了些时日。

  两个农家子弟,同一年考上大学,更加轰动了!

  罗书记朱干事来了红旗九队,到陈家祝贺过后又来来看鲁盼儿姐弟们,见了面便哈哈笑了起来,“当初我想让跃进到化工厂上班,没想这孩子一心参军,现在又考上了军校,将来就是国家的飞行员,还真了不起!”

  “我们也才接到信不久,罗伯伯和朱干事的消息还真灵通。”鲁盼儿赶紧笑着倒了水。

  “一个小小的生产队,一年里考出了两个大学生,到处都有人传,公社里竟没有不知道的。”朱干事笑着说:“算起来正是你们夫妻俩的功劳——为红旗九队培养出两个大学生!”

  大家都这么说,可是杨瑾和鲁盼儿自然不能将功劳都揽为已有,“小学只是基础,他们俩能考上大学,更少不了初中和高中老师的教导,跃进更是得到部队的培养。”

  “不要再谦虚了,你们的功劳是最大的!”罗书记一挥手,“小学打好基础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今天过来找你们商量红旗公社小学的问题——走,我们一起去队部。”

  鲁盼儿正是小学的老师,杨瑾虽然已经离开了红旗九队,但九队小学的情况他特别了解,便也一起跟着过去了。

  大家路上喊了小春队长和宋春妮,一起进了队部。

  朱干事就先介绍了情况。

  原来在初中改为三年的同时,公社还考虑到每个生产队小学师资紧张、几个年级的学生一直混在一起上课的客观情况,决定将原来的几所学校重新组合为三所小学,严格的分班分年级分科目,创建正规的小学。

  按各生产队位置划分,中心小学设在公社,另外两所分校分别落在红旗二队和红旗八队。中心小学和落在二队的一分校已经初步落实,只有原定落在八队的二分校现在还有许多困难。

  “原定二分校正好在七队、八队的中间,方便三个生产队的学生,可是八队的校舍很破很小,周围都是社员们的房子,没有扩建的地皮,重新选址的话,公社的拨款就不够用了,而八队也没有能力补贴。自从九队出了两个大学生,许多人都建议把二分校落在九队,说这边风水好,能出大学生……”

  其实风水什么的,杨瑾和鲁盼儿都不信,不过九队小学的确比其它生产队的小学管理更严格一些,学习气氛更浓郁一些。只要将九队小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延续下去,并在公社的学校里推行,将来还会出更多的大学生。

  可是他们夫妻还没来得及开口,九队的生产队长小春婶儿就抢在前面大声说:“罗书记,朱干事,风水好不好我不懂,可是我知道我们红旗九队的小学办得好!这几年九队升初中、高中的学生人数一直在公社里排第一!把公社小学二分校建在我们生产队一定比建在别处要强,也一定会出更多的大学生!建分校有困难不怕,校舍太小,我们可以再划一块地!公社的拨款不够,我们队里可以补贴!”

  在八队碰了钉子的朱干事再没想到在九队会遇到这样的热情,又担心这位女队长不清楚建二分校所需要的准备,便细致地讲给她听,“新小学每个年级最少一间教室,再加上老师的办公室、杂物室等至少要有七八间屋子,还要有一个大一些的院子,能规划出二百米的跑道……公社能提供盖房子用的砖瓦、木料、水泥等建筑材料,可是建房所需要的人工就要由你们生产队负担了……”

  “没问题!”朱干事话音才落,小春婶儿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们生产队小学的院子本来就大,我再把东边那块空着的宅基地划给小学,足够盖新教室了;公社提供建筑材料,盖房子当然我们生产队出力,只要砖瓦、木料运来就立即开工,保证不耽误学生们开学!”

  “嗬!你这个女队长还真干脆!”罗书记就笑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你总要与社员们商量商量,不如过几天给我们回信?”

  “商量自然要商量,总要讲民主的。”小春婶儿麻利地说:“不过,不用再等,我现在就召开社员大会,请罗书记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现场表决,今天就把事情定下来!”

第138章 跃进回家

  小春婶儿一向风风火火, 只一会儿功夫就将红旗九队的社员们召集到了队部,先前罗书记和朱干事介绍了情况, 自己又走到前面说:“我们九队是公社最偏远的生产队,也是最小的生产队,不过我们靠着自己的双手成为工分最高的生产队,现在还是出了两个大学生的生产队!”

  “眼下又有一个天大的好机会落到了我们的面前,只要我们出工出力,公社的中心小学分校就建在我们生产队,我们的孩子们就可以在家门口上学啦!”

  “把小学留在九队,我们九队的孩子们还会像过去一样, 无论升学、招工、参军都在公社里名列前茅……”

  最后她高声问:“大家是不是要答应啊?”

  “答应!”

  “当然答应!”

  “在我们生产队建小学,我们出工还不是应该的!”

  红旗九队的小学这几年没少经历变化, 最初撤掉高小时还有人懵懵懂懂,后来的经历早使得大家明白了, 每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孩子是所有人的希望,把小学建在本生产队实在是很大的优势。

  何况公社还会出砖瓦木料,九队只要出工出力就行了。

  当然也有个别反对的, 吴寿山, 也就是先前的吴队长就不赞成, “既然是几个生产队的学校, 为什么我们红旗九队的人多出力?太不公平了!”

  小春婶儿也不理他, 只又问:“还有反对的吗?”

  再没有人了。

  万寿山就赶紧说:“万彩凤没在生产队,她要是在, 一定也会反对!”

  便有人说:“万彩凤跟着二龙住到了化工厂,将来曾孙子生下来就是城镇户口,再不回来上小学,当然不管生产队里有没有小学了。你们吴家没跳出农门,总要世世代代在九队里住着的,你家小儿子上了中学,可还有孙子呢,难道你就不为孙子着想?”

  吴寿山就涨红了脸,提高了声音,“我可不像你们那样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家,我是考虑到整个生产队!”

  “嘻嘻嘻,你不自私?我们自私?”社员们像听了笑话一样都笑翻了天,“整个生产队最自私自利的就你呀!”

  “就因为小春婶儿当了新队长,只要她说东你就说西,这其实也是自私!”

  吴寿山再说了句什么,可大家都没有听,因为队长在上面已经大声宣布了,“民主还要集

  中,生产队里大多数人都同意了,事情也就这样定下来!”说着留下了学校和队部的人,再加上杨瑾,“我们陪着罗书记和朱干事看看怎么扩建学校,只要公社的砖瓦木料到了,就开始盖学校!”

  红旗九队地多人少,宅基地也富裕,特别是队部和学校旁的中心地带,先前只批过知青点儿,后来吴队长给儿子批了一块,其余的都保留着,如今就在学校的东墙外划进一片地,如此施工也容易,只要拆了东墙就可以扩建,其余的几面墙都不必动。

  新划的地上盖三排红砖房,每排两间教室,五个年级各一间,多余的一间做办公室;原来的旧校舍存放教具杂物等;操场扩大了,正好再放两个篮球架子两个双杠——朱干事答应从公社的教育经费里拨……

  所有事情都商量好的时候,已经六点多了。小春婶儿就笑着说:“走,到我家吃饭去,我没让家里额外做好吃的,就请罗书记和朱干事尝尝我们农家日常的饭菜!”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