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46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穿过一道窄窄的小门和细长的通道, 走进车厢的第一感觉就是温暖,然后鲁盼儿又惊讶于如此巧妙的布置——窄窄车厢, 一侧安放着小小的桌和可以靠起来的座位,另一侧是上中下三层的铺位, 没有一处浪费的空间。

  刚刚她已经记住了车票上的号码,此时便在车厢上找到了对应的铺位, “快过来, 是这里!”

  杨瑾跟着她身后,瞧着她欢喜的样子, 不由得也笑了,放下背包在她身边坐了下来。

  车窗外的房舍、树木、田地一排排地闪过,鲁盼儿痴迷地看着,杨瑾也陪着她看,再时不时看看她,更觉得有趣儿。

  “换票了!换票了!”列车员走了过来。

  鲁盼儿这才转过头,见杨瑾把票交给列车员,列车员将票插入一个薄册子里,拿了两张卡片还了回来,接过去一看,卡片与车票虽然不同,但也写着车厢和铺位号,便悄悄问:“为什么要换票呢?”

  杨瑾笑着告诉她,“这是为了方便到站时提醒乘客下车。”

  买了卧铺自然为了在夜间睡一觉,如果睡着了耽误下车的确就麻烦了,鲁盼儿一吐舌头,“我怎么没想到。”

  突然列车的广播打开了,放了一首很好听的歌,鲁盼儿一向很会唱歌,就跟着轻轻哼着。一曲终了,又有沿途城市风土、人情、历史介绍,更觉得这火车到处都很巧妙,十分有趣。

  “打开水了!”列车员提着暖瓶过来,鲁盼儿赶紧拿出搪瓷缸接了一杯,谢过列车员,就招呼杨瑾,“我只顾看热闹,差点儿把午饭忘记了。”离开家门时她只当中午坐车去省城,赶不上午饭,便带了几个馒头,又煮了几个鸡蛋。

  先拿了一个鸡蛋剥去一半的皮,托着下面的蛋壳递给他,“赶紧吃吧。”自己却只就着开水吃了一个馒头,见杨瑾递过来一个鸡蛋,就摇摇头,“早上吃得太好,也太多,还不饿呢。”

  早上吃得是不错,但杨瑾还一下子揭穿了她,“你是想留些当晚餐吧?”

  出门的时候,鲁盼儿以为晚上就到省城了,可去上海要远得多呢,至少还有今晚和明早两餐,在火车上要怎么买东西做饭呢?便决定自己少吃一点,于是她眨着一双大眼睛用力摇头,“没有,我真不饿呢。”

  “傻盼儿,在火车上有餐车,我们晚上去餐车吃饭。”

  虽然不知道餐车是什么样的,但鲁盼儿还是立即明白那里是吃饭的地方,应该与国营饭店差不多,便不好意思地笑着接过鸡蛋——其实她早饿了。

  身为农家最懂事的长女,鲁盼儿大约已经无数次把好的东西让给了别人,而自己悄悄担起责任、困难和辛苦,杨瑾郑重地告诉她,“以后再不许这样,有什么难处我们一起面对,有什么好处我们一起享受。”

  “我知道了。”鲁盼儿的声音柔柔的,她的心也软得就快化了,杨老师一直对自己这么好呢。

  他们并排坐在卧铺上,两只手在外面看不到的地方紧紧地拉着,低声说着闲话,心里满满的都是快乐。

  路过了几个市县后,就到了省城,那里的楼房有好几层高,连成好大一片,火车走了许久才全部经过;随着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色也开始有了不同……

  真是奇妙的旅程,鲁盼儿就小声对杨瑾说:“你刚买到上海的火车票时,我听说每人一百多元,觉得太贵了,但是现在才知道,只现在见到的,一切都很值得呢。”

  “你这是第一次出门,以后机会多了,也就觉得司空见惯了。”

  “才不呢!”鲁盼儿就宣布,“我就是坐一千次一万次火车,也一样喜欢看窗外的风景!”

  她果然也是这样,以后不知坐了多少次的火车、汽车、飞机,可一直没看够窗外的风景,这当然是后话了。

  傍晚,火车上传来了餐车营业的通知,鲁盼儿倒比杨瑾还早站了起来,拉了他的手,“早点儿过去,我看看餐车是什么样的?”

  杨瑾笑着随她站了起来,“去这边儿——餐车一般都在卧铺和硬座之间。”

  果然,他们穿过三个卧铺车厢,就到了餐车。

  餐车其实也与其他车厢一样大小,只是里面靠着窗子摆了两排桌椅,桌子上还铺着漂亮的桌布,比襄平县国营饭店还要漂亮。

  “想吃什么就点什么,”杨瑾笑着让她点餐,还小声提醒,“别担心贵,出门总要好好吃饭。”

  餐车上的饭菜确实比襄平国营饭店贵了不少,鲁盼儿心疼之后也想通了,“俗话说穷家富路,既然出门了,我也不能太小气。”说着点了一道红烧鱼段、一道炒青菜、一碗紫菜虾皮汤,再加半斤米饭。

  红旗九队虽然有水渠,但从山上流下的水中只有少量的小鱼小虾,社员们很少能吃到鱼,而青菜也是这时节根本见不到的东西,再配上鲜美的紫菜虾皮汤,杨瑾就表扬鲁盼儿,“你点的菜真不错,又都是我喜欢的。”

  “那就快吃吧。”鲁盼儿说着挟了一块鱼块,挑了鱼刺却放到他的碗上。

  想到中午鲁盼儿帮自己剥鸡蛋皮,杨瑾就笑,“你比我小,却总想着照顾我。”

  鲁盼儿并没有觉得,此时便也笑了,“我在家里是长女,照顾别人习惯了。”

  杨瑾便不忙着吃鱼,挑了最大的一块去了鱼刺给鲁盼儿,“以后要由我照顾你,记住了吗?”

  “你就宠我吧,”鲁盼儿哪里能感觉不出?杨瑾还是自己的老师时就对自己特别好,后来,彼此有了心意,他就更心疼自己,事事照顾自己。就说这次出门,他早去过上海和省城的,只是为了陪自己,“小心你把我宠得不懂事了!”

  “我倒是想,只是你才不是那样的人。”

第78章 牛郎织女

  餐车里的人越来越多, 鲁盼儿就说:“看来大家都不怕贵呢?”

  “也不只是不怕贵,火车上有许多没有座位的,他们在餐车吃饭可以坐着休息一会儿。”

  鲁盼儿醒悟过来, 从餐车另一端向硬座车厢看去, 果然普通车厢的座位上一个挨一个坐了许多人,座位旁还有许多人站着,便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我们早点吃完,把座位让出来吧。”

  杨瑾笑着随她,没多久两人回到了车厢,中铺的两个人已经躺在铺位上休息,正要坐下,上铺的中年人就过来笑着问:“能不能麻烦你们换一下铺位?我们夫妻带着两个孩子, 住上铺特别不方便。”

  这家人姓刘,在省城上的车, 听说是回上海探亲的了,刚刚大家打过招呼。

  杨瑾看向鲁盼儿, 才要解释上铺空间小,摇晃得厉害, 不知她能不能适应,就见她已经点了头, 就笑着答应了, “那就换吧。”

  “太谢谢了!”刘大哥没想到他们这么爽快就答应了,赶紧拿出钱, “我们不是要占便宜,而是想尽办法也没买到下铺,不如把价差补给你们吧。”一张上下铺要差好几元钱呢。

  杨瑾摆了摆手,“不用了,我们能买到下铺的票也是机缘巧合。”

  刘家夫妻感谢之后,先打发两个孩子分别躺在一张下铺上睡了,两人坐在铺尾安心多了,“过一会儿我们就搭边睡一会儿,既能休息,也防止他们滚到地上——若是上铺不放心他们单独住,但一起住又躺不下。”

  “我们只两个人,住哪里都没关系。”鲁盼儿理解地点头,拿了毛巾牙刷去洗漱——火车上居然会有自来水,就在车厢之间,十分方便,现在她已经熟悉了。

  回来后见下铺上躺着人,通道旁的椅子坐着人,便脱了鞋爬到上铺——这里果然十分狭窄,就连坐都坐不直,便斜靠在铺上,将被子搭在身上。

  杨瑾随后就也上来了,顺手拧亮头顶的小灯,“上铺也有好处,特别清静,我一个人出门时特别喜欢住在上铺,最方便看书了——这是列车的报纸。”说着分给鲁盼儿一半。

  原来列车上还有报纸可以借阅,又有看书的小灯,鲁盼儿也赶紧把小灯拧亮了,接过报纸借着灯光十分明亮,便开心地说:“我觉得上铺比下铺好呢。”

  “我们又一样了,我也喜欢住上铺。”

  火车哐哐哐地向前走着,间或鸣一声笛,车厢轻轻地左右摆动,车厢下面的人和声音变得遥远,而杨瑾和鲁盼儿相距也不过一臂长,互相看得清清楚楚,说话也方便,只是隔着一个过道,怎么也不能挪到一起。

  “我觉得我们有点像牛郎织女。”

  “是很像……”

  熄了灯之后,他们拉起了手,小声说:“这就是鹊桥。”

  火车的早晨是广播带来的,鲁盼儿在优美的曲子中醒了过来,就看到杨瑾一双黑黑亮亮的眼睛正看着自己,便笑了,“我睡得好香啊!”

  “是很香,还流了口水……”

  鲁盼儿赶紧摸了脸,什么也没摸到,又见杨瑾笑得眼睛都弯了,知道他在骗自己,“不理你了!”

  “其实是我流了口水,好不好?”

  “这还差不多。”鲁盼儿撑不住笑了。

  “是因为看着你才流的口水。”

  鲁盼儿就知道他的心思了,脸上一热,赶紧左右上下看看,幸亏并没有人注意这边,赶紧低着头从上铺溜下来。

  杨瑾也跟着下来,倒是大大方方的,“一起去刷牙洗脸吧。”

  自己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里呢,鲁盼儿心里甜丝丝的,“走吧。”

  两人收拾妥当,刘哥就笑着邀请,“我们带着孩子出门,东西准备得多,一起吃早饭吧。”说着递过来两张烙饼。

  这时节,谁家的粮食都不富裕,所谓准备得多未必是真的,刘哥是欠了人情儿要还呢,只怕他们吃了饼,刘哥夫妻会饿着肚子,是以鲁盼儿和杨瑾都不接,“我们早说好了去餐车吃的,餐车上的饭菜虽然贵了一点儿,但不要粮票。”他们带了足够的钱和粮票出门,但出了省不能再用地方粮票,而全国粮票就不多了。

  刘哥犹豫了一下,“要么我帮你们换点全国粮票?”

  全国粮票一向最难换,而刘家到上海也要用的,杨瑾和鲁盼儿又笑着推辞了,“我们的也够用呢。”

  虽然有心节约粮票,不过餐车上的早餐可真不错:有包子、油条、豆浆、粥、小菜……林林总总十几样,他们每样只选一个,两人分着吃,既有趣又可以尝到更多品种。

  再回到车厢,刘哥一家也吃过了,笑着问:“你们是北京知青吧?”穿着得体,能买得起卧铺票,还舍得去餐车吃饭,很显然小夫妻俩儿条件不错,刘嫂在一旁笑着加了一句,“你们说话中都带着京味儿呢。”

  “到襄平县插队好几年了,我以为我的口音早变了呢。”杨瑾笑了。

  刘家夫妻点头,“还是很明显,我们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鲁盼儿就好奇地问:“我说话也有京味儿吗?”

  “当然,你们口音很像的。”刘嫂反问:“你不是北京知青?”

  鲁盼儿摇摇头,“我是本地人。”

  “那你们一定在一起很久了。”

  的确不错,杨瑾和鲁盼儿相视一笑,“是很久了。”从杨瑾到红旗九队开始,那时候鲁盼儿才上小学四年级,一直到现在。

  刘嫂又猜,“你们才结婚吧?”看两人一起点头,又笑问:“到上海有什么事吗?”

  “我们想去上海玩几天。”

  “上海可是个好地方,值得去逛一逛!”

  刘哥就说:“我们都是上海人,毕业后分配到北方工作,一晃已经十年——每年我们都要在春节时回上海探亲,今年过年时单位忙,就拖到现在。”

  夫妻二人便十分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上海的供应是全国最好的,比北京还充足,你们选去上海玩就对了。全上海有十个百货商店,最大的是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货,那里的东西最全,你们一定要去;还有第一食品商店,能买到好多别处买不到的东西;再就是南京西路的皮鞋店、毛线店;淮海路上的妇女用品商店、南北土特产商店……”

  上海居然有这么多商店!

第79章 合影留念

  刘嫂见鲁盼儿听得认真, 便详细地讲了每家商店的特点,“外地人去第一百货的最多;不过我倒是更喜欢去妇女用品商店买衣服……”又热心地指导,“到了上海一定多买些尼龙袜子, 每双八毛九分钱, 比我们省便宜,还不要工业票,回来特别受欢迎;再有就是的确良布, 花色好看,做了衣服还挺括,也不要布票,夏天做衬衫特别精神;别忘了巧克力,我们这边没有卖的:对了,还有羊毛线, 不要布票,只要花钱就能买, 织毛衣又暖和又好看……”

  鲁盼儿没见过羊毛线,也不会织毛衣, 就虚心地请教,“怎么织呢?”

  “很容易的, 卖毛线的地方顺便卖针,织围巾用两根针, 织毛衣就要用四根……这么说你不明白, 到了卖毛线的地方,看她们织就懂了。”

  那边杨瑾也笑着问刘哥, “我小的时候去过上海城隍庙,记得有许多小吃,旁边的豫园景色特别好,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过去那里是特别热闹,最有名气的是灌汤包——不过现在已经关门停业,只有特殊的时候才会开放。”刘哥热情地说:“你们要是想去逛逛,我可以帮你们想办法——我家亲戚就在豫园工作,你们找到他提我的名,就可以把你们悄悄放进去,转上半天再出来就行。”

  正聊得热闹,广播里通知餐车开放了,原来正是中午时分到上海,所以午饭时间就提前了。

  鲁盼儿和杨瑾早上吃的有点多,此时还饱着,但若不吃午饭,又担心过一会儿饿,便有些犹豫。

  刘嫂子看了出来,就笑着说:“餐车多贵呀,再说一连吃几餐早腻了!”

  “这一带产糯米,糯米糍粑做得也特别好吃,等会车停了就有人来卖,不贵还不收粮票,我们每次路过时都会买一些带回家里,你们不如买点当午餐。若是上海有亲友,送两包也很不错。”

  听刘嫂说起买东西织毛衣种种,杨瑾和鲁盼儿都知道她特别会过日子,自然从善如流。

  果然,火车再停下来就有许多妇女敲着窗子卖糯米糍粑,他们跟着刘家夫妻一起买了几包——雪白的糍粑团外面裹了一层香香甜甜的豆粉、芝麻,吃起来软软糯糯十分可口。

  除外自己吃的,又准备了两包送顾铁山。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