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43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第72章 气愤难平

  鲁盼儿回到家时有些晚了, 招呼弟弟妹妹们睡下,自己也赶紧洗漱躺下了。

  可是她怎么也睡不着,杨老师——不, 以后在外面自己才叫他杨老师呢, 在家里自己就叫他杨瑾,而他呢,叫自己盼儿, 刚刚他们许下了海誓山盟,而且在回家前,他还亲了自己一下。

  鲁盼儿轻轻地抚着自己的唇,觉得上面还有杨瑾的温热,心里甜蜜得根本睡不着觉,她忍不住在炕上打了个滚, 对自己说:“我太开心了!”

  接下来杨瑾天天都到鲁家来,与他们一起做饭吃饭, 一起看书,还帮跃进打下手整理碎布, 小年那天,他们一起把准备结婚的消息告诉了弟弟妹妹们, “以后,我们就一家人了。”

  丰收、丰美都兴奋极了, “杨老师跟我们是一家人, 太好了!”

  “我早就知道了!”跃进很有些小得意,“姐的眼光果然好, 跟我一样。”他年纪大些,想的事儿也多,又笑着说:“姐,你嫁给姐夫,就搬到知青点儿住吧,那处房子比家里的新,也宽敞。丰收丰美就交给我,免得生产队里有人说闲话。”

  “小小的年纪,怎么就有封建思想?”鲁盼儿就说弟弟,“你好好上学,家里的事还不用你管呢。”

  杨瑾也笑,“那些闲话儿不必理,我也一向不信老观念,我和你姐结婚,就不要再分彼此。虽然知青点儿的房子新一些,但你还要在高中读书,丰收丰美也小,所以先在这边住着。以后你们都长大了再分开。”

  鲁家的情况就摆在这里,杨瑾都清楚,这些天,他与鲁盼儿每天都会找机会说些甜蜜的悄悄话儿,顺便也把将来的计划都商量好了。

  盼儿的弟弟妹妹还小,需要他们抚养。杨瑾看着这几个孩子长大的,真心把他们当成弟弟妹妹疼爱,愿意陪着盼儿把他们培养成人,“一家人总要把劲儿往一处使。跃进,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

  对此,跃进很有信心,“只要红旗公社有一个名额,我就一定能考上!”

  丰收赶紧说:“将来,我也要考第一!”

  于是丰美也下了决心,“我一定好好学习,不比哥哥们差!”

  杨瑾和鲁盼儿相视一笑,“将来你们都能考上大学!”

  腊月二十五,章丽雯来了。

  外面下了雪,她进门抖了抖身上的雪花,“知青点儿锁着门,我就想你会在这儿!”生气地对杨瑾就说:“我不是给你传话让你去找我吗?你怎么没去?”又转身问鲁盼儿质问:“你是不是没告诉他呀?”

  杨瑾刚回来时,鲁盼儿确实忘记了,不过她很快就想了起来,也把话转达了,只是这几天杨瑾和自己天天在一起,哪有空儿去做别的呢?

  但这些话倒不好告诉外人,便笑着说:“丽雯姐,先到炕上坐吧,暖暖身子——盘子里有炒瓜子和炒花生。”

  杨瑾笑着说:“鲁盼儿已经告诉我了,只是最近有点忙,再加上天气不好,就没特别过去,想着明后天我们去公社供销社时顺路去见你。”

  “你们?”

  大家正在一起做粘豆包——红旗九队这边过年都要做黄米面豆包,而且一次要做很多,蒸熟了冻起来慢慢吃,所以一家人都围在炕桌前忙着。

  “对呀,就要过年了,我们要一起去代销社,看看是不是进了新货。”丰美笑嘻嘻地告诉丽雯姐。

  章丽雯脸色就不大好看了,“我有重要的事要告诉你,你却不以为然,还要顺路才能过去!”

  当初丽雯姐可没说有重要的事。鲁盼儿正将一块面揉好了揪成大小差不多的面团儿,边做边笑着说:“真是麻烦丽雯姐了,又特别过来一次。”

  丰美把姐姐揪好的面揉得圆了,按成圆饼,杨瑾接过去再擀成面皮,叠在一旁,鲁盼儿将面都揪好了,拿起一块面皮放在手上,舀一勺豆沙馅放在面皮中心,再一转就做成一个圆滚滚的豆包,放在面案上,再搓上一搓,很快就摆出一排排耸立的小圆宝塔。

  跃进和丰收再把豆包摆在竹屉上,一圈又一圈,摆满了送到厨房锅里蒸熟,再放到外面冻住。

  炕烧得很热,厨房的水汽又飘了进来,屋子里有如春日般温暖,鲁盼儿没穿棉袄,薄薄的衣服显出她窈窕的身形,大约嫌两条大辫子碍事,在背后用一条头绳绑在一起,随着她的动作起起伏伏,略有些散乱,却越发耐看。

  杨瑾也脱了棉袄,只穿着白衬衫,袖子高高地挽了起来,两条结实的胳膊不停地忙碌,将肌肉绷了起来,擀皮是做豆包流水线上最累的活儿。

  这情形,还真碍眼——章丽雯皱了皱眉,“你知道吗?公社中学新学期要加英语课!我告诉朱干事你会英语,他已经就同意了,可是万书记推荐了一个留过洋的老头儿。现在,你得想办法活动活动,到公社当老师。”

  杨瑾一直没停手,听了消息却也意外地抬头看过来,“现在公社中学都要上英语课了呀?”

  “县里早就要求上了,万书记一直拖着,现在拖不过去,才让朱干事安排。”章丽雯知道杨瑾向来关心这些,就告诉他,“朱干事早认识你,一直说你很有才华,他其实愿意调你去公社中学当英语老师,但不敢反对万书记。不过,我有办法帮你应付万书记。”

  “我英语没经过正规学习,恐怕不如那位老先生呢。”杨瑾摆了摆手,“就让老先生去上课吧。”

  章丽雯很生气,想发火又及时收住了,毕竟在鲁家呢,“杨瑾,我们到知青点儿去说!”

  杨瑾就看向鲁盼儿。

  到公社初中当老师,可是比在生产队还要好的工作。但是很显然,若是要万书记同意,就要按丽雯姐的说法“走后门”。

  杨瑾肯定不同意。

  但他们间的事自己还是不插手的好,鲁盼笑着点点头,“一会儿豆包好了,丽雯姐过来一起吃饭吧。”

  章丽雯随便应了一声,连连催促杨瑾,“快些!”

  “我先把这些擀好,”杨瑾加快速度把做好的面饼都擀成面皮,放下擀面杖,洗了洗手,穿上棉袄和外衣,“走吧。”

  章丽雯虽然离开九队调到了公社,但下意识还觉得知青点儿还是自己的房子,抢先到了门口才想起来钥匙已经早留下了,就气哼哼地让开说:“开门!”

  杨瑾拿出钥匙开了门,“有什么话在鲁家说多好,我白天在那边,知青点晚上才烧炕,现在屋里一定很冷,热水也没有。”

  “难道你要在红旗九队乐不思蜀了吗?”章丽雯进了屋却是一怔,知青点儿大变了样,简直不认不出来了——被褥衣服都收了起来,炕桌上只放了两本书和一只空空的搪瓷缸,似乎这里平时没有人生活,“你一个人住太清静了。”

  “我是喜欢静。”

  “可是鲁家多闹呀,孩子就好几个。”

  “她家的弟弟妹妹都很懂事,并不闹人。”

  “算了,不提鲁家,我就是问你,想不想去公社初中当老师?”

  “当然也想,可若是要给万书记送礼,我宁愿不去!”

  “你就是跟鲁家人走得太近了,才对万书记有意见。”章丽雯就说:“我到了公社才知道,万家和鲁家的矛盾是早就有的,当年提拔公社副书记,万县长正是农林局的局长,主管农业,就想把弟弟推上来,可是罗书记硬是挑了鲁副书记;后来听说鲁盼儿与万红英也有矛盾——不过这些都与你没关系,你为了鲁家得罪万书记不值得!”

  杨瑾摇摇头,“鲁副书记是什么样的人?万书记又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九队出去,又在公社工作了很长时间,应该很清楚。”

  章丽雯不由得心虚,“鲁副书记是好人,一直很照顾我,我也感谢他。”但是,她还是坚持,“毕竟现在万书记掌权,我们就算装样子,也要讨好他,这样才能调回北京。”

  “章丽雯,我不想装样子讨好万书记。”

  “你清高,我庸俗!”章丽雯跺跺脚,“现在不用你出面,我爸会替我们办好——先把你调到公社初中,将来再调到襄平县里,以后我们一起回北京。”

  杨瑾怔了一下,章丽雯说的一起回北京,当然不只字面的意思,章叔叔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帮自己这么大的忙,除非……

  与章丽雯从小就是同学,又一起插队,实在太熟了,杨瑾从来没有多想过什么,今天他才醒悟过来。

  不过,自己不能同意。

  章丽雯却急了,回北京是非常艰难的,爸爸帮自己办都很费力,但是他特别看中杨瑾,也愿意自己嫁给他,才咬着牙点头了。没想到杨瑾居然没有立即答应,“难道你不高兴吗?”

  章叔叔帮自己回北京,是以为自己会与章丽雯结婚,但其实并不是的。到了这时,杨瑾只能当成没听懂,笑着说:“回北京当然是好事,可是我要是办,也不能只办一个人的——我就要与鲁盼儿结婚了。”

  “什么?”章丽雯不相信,“你要跟鲁盼儿结婚?她可是农村户口!”

  “是,而且我也会在九队落户,变成农村户口。”

  “你疯了吧!”

  “没有,我很清醒。”

  章丽雯狠狠地盯着杨瑾,“我知道你一直不喜欢我,还以为你还想着黄乐怡,没想到你却……”说到这里,她气愤难平,一把抓起炕桌上的搪瓷缸用力摔在地上,“你就一辈子留在农村当农民吧!”

第73章 新搪瓷缸

  吃饭的时候, 只有杨瑾一个人回来了,“章丽雯还有事儿,先回公社了。”

  鲁盼儿笑笑, 并没有意外, 在碗里放一匙白糖,又少加了一点开水化开,挟一个豆包放在里面递给他, “你先趁热吃,这时候最好吃呢。”

  晚上,鲁盼儿就在知青点儿看到摔瘪的搪瓷缸了,白底红字的漆掉了一大块,露出黑黑的铁皮,就笑着说:“看来丽雯姐真生气了。”

  杨瑾苦笑, “我们几个知青都是一所中学的学生,章丽雯不但与我是同班同学, 我们的父母还是一个单位的,所以关系还不错。以前大家同病相怜, 相互帮助,现在观点不同, 谁也说服不了谁,她就发了大小姐脾气。”

  “其实也不只是因为观点不同吧?”

  杨瑾大吃一惊, “你怎么猜到了?”

  “杨老师, 你不是一直说我聪明吗?”鲁盼儿狡猾地笑了,自从明白了感情上的事儿, 她就懂得章丽雯也喜欢杨瑾了——所以她知道杨瑾要与自己结婚,一定会很生气。

  “是聪明!”杨瑾拍拍鲁盼儿的脑袋,“我还是今天才知道的呢。”

  章丽雯一直劝自己调动,甚至还主动帮忙,过去他以为是同学间的友谊,没想到她会这么想。

  杨瑾本不想告诉鲁盼儿,不想还是没瞒住。

  “其实,我也许更早之前就喜欢你了。”鲁盼儿垂下头低声说:“我还上初中时,听丽雯姐说起你,心里就很不舒服,还跟她别苗头了呢。”

  “哈哈!”杨瑾又吃了惊,然后笑得弯了腰,“怎么别苗头的,赶紧告诉我。”

  “我才不告诉你呢,”鲁盼儿一转身,两条黑黑的麻花辫甩了个弧线,从杨瑾面前划过,“我先回家了。”

  还没到门口,却被杨瑾拦住了,他的一只手臂紧紧地抱住她的腰,将她拉得退后了一步,两人的身子便也靠在一起。

  鲁盼儿就闻到了他的气息,很特别的味道,又混了淡淡的肥皂味儿,很好闻很好闻,她深深地吸了一口,觉得整个人都昏沉沉的,却下意识地挣了一下,“不要。”

  可是杨瑾却没有放手,而是将她箍得更紧,简直都要喘不上气来,而他的唇也落在了她的脸上,炙热得要将她烤化了,“杨老师……”

  杨瑾的手慢慢松开了,自己怎么会如此失控。他懊恼地拍了拍额头,但放鲁盼儿走又舍不得,“我们去爬山吧。”

  “爬山?”鲁盼儿晕乎乎地问。

  “想去吗?”

  “想!”不管去哪里,只要跟着杨老师就好。

  “那我们就走吧。”

  红旗九队就在山脚下,不过这山并不高,长了成片的野山杏,生产队里的人只有砍柴打猪草才会上山,而打猪草是孩子们的活儿。

  鲁盼儿长大了,算起来有好几年没有来过了。

  杨老师打着电筒拉着鲁盼儿的手爬到了半山。

  冬天的夜里爬山,身上穿得厚厚的,又看不大清路,但感觉很特别,鲁盼儿停下脚步,“看,天上的星星可真亮!”

  月亮不知去了哪里,满天繁星闪闪,令人心动神摇,杨瑾看了会儿,又转向山脚下的点点灯光,“那里就是红旗九队。”

  “我看到我家了,”鲁盼儿辨认了一会儿,“听说我家是后分出来的,所以第一个在山脚下盖了房子。”

  “队里给我新划的宅基地应该也在附近。”

  “离着近些挺好的,”鲁盼儿想了想还是问:“留在农村,你不会后悔吧?”

  虽然他们早就讨论过这个话题,但是今天章丽雯一定又会说起,而这也的确是现实,鲁盼儿担心将来他会后悔,到时候可就来不及了。

  “当然不会,农村并没有什么不好,种田读书,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听过过去我们杨家的门楣上就写着耕读世家四个字。”杨瑾坚定地回答,拉住她的手,“来,我们继续向上。”

  他们不但到了山顶,还爬上了最高的一块大石头,寒风凛冽扑面而来,可他们一点也不冷,并肩坐在石头上,紧紧地相拥着。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