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160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宁老板,正是这里。”

  蔡颖带着小豆儿过来了,正好遇见宁林。

  宁林也认出蔡颖正是霓裳羽衣店的人,自己在磁器口见过,只没记住姓名,便含糊道:

  “姐,你先请吧。”

  蔡颖便推开门,“一起走吧。”

  转过影壁,就见梓恒与梓嫣正在院子里玩儿,见了们他们便礼貌地站了起来,“蔡姨,叔叔好!”

  又急忙招呼小豆儿,“小豆姐姐,快来看蝴蝶,菜地里飞来两只花蝴蝶!”

  孩子们都是玩熟了的,小豆儿便跑了过去,“呀,这蝴蝶真好看!”

  蔡颖便向宁林笑着说:

  “小孩子在城里长大,见了蝴蝶稀奇得什么似的,过去我农村插队时,到处都是各种花纹的蝴蝶。”

  宁林一笑,“我小时候城里也有不少蝴蝶,现在果然很少看见了”鲁盼儿正与杨瑾在厨房做菜,听了声音出来,“还真巧,你们竟碰到了。”

  “就在门前遇到的。”

  蔡颖笑着迎了过去,“还有什么活儿,我来做吧。”

  “不用了,只差最后两个菜,一会儿就炒好。”

  鲁盼儿笑着说:

  “蔡姐帮我招呼宁老板吧,屋里桌上有刚泡好的茶。”

  “好了。”

  蔡颖笑着将宁林让到屋里,倒了一杯茶递过去,“宁老板是南方人,一定喜欢喝茶。”

  宁林不嗜茶,可从小在江南长大,喝茶是习惯了的,随手端起茶杯,“咦,这茶是我们苏州的碧螺春吧?”

  再看看白瓷杯里,茶汤碧绿,清香袭人,可不正是新下来的碧螺春?

  蔡颖也不大懂,倒了一杯尝尝,“是挺好喝的,还带点甜味儿。”

  然后她就想了起来,“杨瑾前几天做课题去的就是苏州,看来这茶一定是宁老板所说的碧螺春了。”

  “碧螺春可是最好的茶呢,对吧,宁老板?”

  陈媛虽然也是第一次来,可她认小豆儿、梓恒和梓嫣,在孩子们的指引下进了屋子,便接了话说。

  是好茶,还是非常好的茶,不只贵,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

第217章 素炒青笋

  宁林是苏州人, 知道上品的碧螺春有多难得, 未免有些不信。

  他仔细看看茶汤, 品品茶,最后索性打开桌上的茶罐,见茶叶卷曲如螺, 银绿隐翠,确实没有错。

  这么好的茶, 杨瑾竟然能随随便便地从苏州带回来?

  可是其余的人都没有意识到。

  陈媛接过蔡颖倒的茶一口喝了, 又倒了一杯, “还真解渴。”

  蔡颖也笑着说:

  “是解渴,喝了有一种口舌生津的感觉。”

  陈媛又咕咚咚喝了一杯,转过头笑着问:

  “宁老板, 刚刚我还去江南丝绸找你了呢。”

  宁林莫名其妙地瞧着陈媛, “找我干什么?”

  鲁姐一同邀请大家来作客的,陈媛以为宁老板会开车带自己同来,一直在霓裳羽衣等候, 可过了时间还没等到, 去江南丝绸一打听才知道宁老板早就走了,只好匆忙从秀水街赶来, 才出了一身汗,“当然是一起来吃饭呀!”

  为什么要一起来?

  宁林不觉得, 随口应付了一句, “噢——我有事儿。”

  专心打量着屋子和里面的摆设。

  杨家与自己想的很不同。

  确切地说, 与中国绝大多数人家都不同。

  满屋的家具、摆设都很陌生, 仿佛走入了古装电影。

  蔡颖见他对屋子里的物件很感兴趣,便笑着向他介绍,“这房子原本是杨瑾的父母从清代贝勒后代手中买下来的,当时保留了许多旧物件,后来经历了几番磨难损失了不少,可也留下一些,再加上杨瑾的努力,现在大致恢复过去的陈设了。”

  “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

  宁林的手指从檀木方桌上的青铜鼎划过一对儿半人多高的花瓶、铜鎏金香炉、几幅字画……

  其实蔡颖也觉得好多东西没有什么用,每每看到隔壁兴庆和卖出的高价也不理解,不过“外国人好像挺喜欢。”

  毕竟受杨瑾和鲁盼儿影响多了,她还是知道一些,“我听杨瑾说这间客厅与过去最相似,几百年前,清朝的贝勒就在这间屋子里接待客人。

  如今我们也坐在这里,是不是很有趣?”

  “是有趣儿,”陈媛笑着向宁林说:

  “宁老板,没准儿你现在坐的椅子正是贝勒曾经坐过的呢。”

  清朝贝勒的房子,并不是想像中的金堆玉砌,可却有一种特别的庄重肃穆,不知什么时候让宁林压在心底的胆怯重新冒了出来,于是他站了起来,“一堆旧东西,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儿?”

  宁老板时常到霓裳羽衣,笑眯眯地与大家闲聊,特别好说话的样子,今天真有些怪呢。

  陈媛不知所措地看向蔡姐。

  蔡颖与宁林不熟,对于鲁盼儿的客人,她包容地笑着,“我们磁器口兴庆和的郭老板每每也这么说,所以他收的古物都赶紧卖了换钱。

  但杨瑾不一样,他就喜欢这些古物,鲁盼儿也支持他,他们俩儿观点从来都特别一致,家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古董,看到好的还是继续买,别人出了多高的价儿也不在意,而且还一样也不往外卖。”

  陈媛对兴庆和也挺熟,笑着讲了起来,“那里的东西都是旧的,没有一样新东西,当然也只有外国人来买,价钱要得很高,据我看就是骗外国人呢——郭老板还把一个巴掌大的白瓷小碗标价一万元钱,还说不让外国人买呢!”

  这几年宁林心思全在丝绸生意上,对别的都不大在意,也不肯信,“标价又不是真正的价格,就是打个金碗也用不了一万块钱吧。”

  “是呀。”

  陈媛伸出手,小指上有一个亮闪闪的金戒指,今年国家开放金银市场,商场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抢购黄金首饰的热潮,她在霓裳羽衣工资不低,用攒的钱跟着抢了个戒指,戴到哪里都引起一片羡慕,“四十元钱一克,一百克总能打个金碗了吧,应该是四千多。”

  宁林隔着衣服摸摸袋里的金牌,沉甸甸的坠着,平添了无数的信心。

  “这就是雪雅的弟弟宁林,”鲁盼儿与杨瑾并肩进了屋里,笑着介绍,“别看他年纪不大,可特别有经商的天分,帮了我不少呢。”

  “谢谢你,宁林。”

  杨瑾笑着伸出手。

  宁林还是第一次见到杨瑾——就是再昧着良心,他也得承认,鲁老板和她的丈夫站在一起,真是天设地配般的感觉。

  杨瑾不只身材颀长,相貌英俊,更有一种温和儒雅的气质,超乎众人之上,宁林与杨瑾握手,心又一下子沉到了冰冷的水底。

  他再一次被胆怯包围了,恨不得马上跳起来跑出去。

  宁林终究没有逃走,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会拼命争取到。

  这几年在生意场上,他经历了很多,要是没有勇气,不可能把江南丝绸发展得如此好。

  事实上,他一向百折不挠,从苏州背着几匹家织丝绸到北京来时,下了火车身上只剩下几块钱,那时的他面对着陌生的北京,比现在还要胆怯。

  可他终于成功了,挣了钱邮回家买织机,建起了丝绸厂,织出更多更好的丝绸,卖更多的钱,再将生意做得更大。

  于是宁林笑着看向杨瑾,“鲁姐也帮了我不少——第一次见面她就用英语帮我做成一笔几百元的生意。”

  “我的英语发音都是他帮我一点点纠正的,”鲁盼儿转过头向杨瑾一笑,“还记得吗?

  那时候,我们一起偷偷读《Gone with the Wind》”“一起背《牛津大辞典》”杨瑾回之一笑。

  原来鲁姐的英语是跟着杨瑾学的,宁林改了口,“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特别合得来,将来还打算一起做生意呢。”

  “鲁盼儿从小就擅长团结同学,长大了更是交了许多朋友,现在我的朋友们都与她相处得比我还亲密。”

  杨瑾显然没觉出什么异样,再向妻子一笑,显然在赞扬她。

  鲁盼儿也回了一笑,亲昵地拉着他,“时候不早了,我们请客人们吃饭吧?”

  “对,我们边吃边聊。”

  杨瑾伸手请大家去餐厅。

  魏家搬走后,前院三间西厢房彻底重新改装,一间继续留作厨房,一间做储藏间,另一间则是餐厅——这样,做好饭就不必端到别处了,十分方便。

  自家人早习惯了,可是外面的客人未免觉得奇怪,陈媛就说:

  “怪不得表哥说你们家特别大,连吃饭都有专门的地方。

  这么大的房子,完全可以租出去一半,一个月就能收几十块钱的房租呢。”

  鲁盼儿一笑,“这房子是杨家长辈留下来的,我们好不容易才全部收回来,所以多余的房间再舍不得租出去,自家便怎么舒服就怎么用了。”

  进了餐厅,又与刚刚的客厅不一样,完全是一派西式的风格,处处明亮整洁,水晶吊灯照着桌上的佳肴,十分诱人,鲁盼儿打开了一瓶米酒,先给宁林倒上了,“这是杨瑾刚从苏州带回来的,宁老板尝尝是不是家乡的味道?”

  酒很好,与茶一样,都不是凡品。

  宁林不由问:

  “杨老师对苏州很熟吧,竟能买到这么好的茶和酒?”

  “我对苏州不熟,这次考察时间也很短,这酒和茶是当地政府官员送课题组的——宁老板喜欢就多喝点儿。”

  鲁盼儿笑着拿了公筷给大家挟菜,“今天我回来晚了,这些菜大半儿是杨瑾做的——过去他上学,我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可自从我做生意之后,家里的事都由他负担起来,厨艺真是突飞猛进呢。”

  蔡颖吃了一块鱼,“真是没想到,他过去只会煮挂面。”

  “那已经是多少年的老皇历了,”杨瑾就笑,“不过,我的厨艺还是比不了鲁盼儿,我师兄每次过来,都点名要吃她包的饺子——宁老板,尝尝素炒青笋,她只放了点儿盐,却能炒出特别好的滋味儿。”

  陈媛咬着青笋,“这笋脆脆的,吃起来满口清香,还带着一点儿甜味儿,我本来不爱吃青笋,也觉得好吃极了。”

  不错,鱼很好吃,素炒青笋也好吃,桌上的菜都很好吃,家里的男女主人都很好客,谈吐又风雅有趣儿,宁林不得不承认他们招待得很好。

  而且,一席间,自己也知道了他们的一些往事,两人认识十几年了,经历了不知多少困难才走到一起,生了两个孩子,现在过得很幸福。

  宁林明白鲁盼儿为什么要请自己来吃饭了。

  他觉得自己应该放下筷子真诚地道谢,然后离开。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