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13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第22章 我不需要

  重新回到学校,鲁盼儿课间去找教英语的田老师——田老师年纪很大了,头发几乎全白了,每每踩着上课的钟声进教室,讲课声音有点儿小,从不提问同学,也不留作业,下课钟声一响就立即离开教室。鲁盼儿每次去办公室时,见田老师总坐在最里面的角落里读书,似乎她也从不与别的老师们说话。

  鲁盼儿还听别的老师说过田老师成分不好,性格孤僻,她也能明显感觉到田老师与杨老师、杜鹃老师都不一样,杨老师和杜老师都是喜欢自己的,愿意帮助自己的,可田老师却特别冷淡,连话都不想跟自己说。

  不过,襄平高中的英语老师只有田老师一位,鲁盼儿也只能找田老师。

  当初用汉字标英语单词的错误办法是她想出来又传播出去的,现在她一定要纠正回来,鲁盼儿给自己打着气进了办公室。

  “田老师,”鲁盼儿笑着先介绍了自己,她觉得田老师每天上课时都不大看同学们,自己喊起立时从没向自己点过头,未必能知道自己是一班的班长,“我是高一一班的班长,名叫鲁盼儿。”

  “我家是红旗公社九队的,在红旗公社初中时没学过外语,到高中后觉得英语很难。听说多听录音才能学好英语,所以我就想借录音机多听几次英语课文。”

  田老师抬起了头,眼镜后面的一双眼睛上下打量了她几遍,把课本递给她,“你把新学的课文念给我听听。”

  新学的课文正是杨老师带着自己预习过的,鲁盼儿已经读得熟了,接过书直接扣在桌上,站直身体把那段话流利地背颂了一遍。

  田老师用几乎看不出来的幅度点了点头,打开了放在桌上的录音机,“你想听哪一段,我给你放。”

  鲁盼儿没想到田老师能立即答应,就赶紧又说:“我不只是想自己听——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都与我一样,所以,我就想每天利用一节自习课放英语课文,让大家尽快提高英语水平。”

  田老师犹豫了一下,“杜鹃老师同意了吗?”

  鲁盼儿来之前就想过,田老师恐怕不会一下子就答应,自己要反复恳求的,所以并没有向杜老师提起,没想到竟如此顺利,心里特别高兴,赶紧说:“我就去找杜老师!”

  杜老师的孩子很小,就在学校的育儿所,她每天这时候都要过去喂奶,鲁盼儿几步跑到育儿所,把事情向杜老师说了,“现在田老师答应了,杜老师同意吗?”

  杜老师就笑了,自己爱人在部队,孩子小,家庭负担重,本来当班主任会很辛苦,但是却因为班长鲁盼儿是个能干懂事的孩子,竟替她把班级的事务分担了一大半,每天并不忙乱。

  一班农村的孩子们学英语很吃力,杜鹃早意识到了,有心请田老师为同学们加上几节课,可田老师却顾虑很多,不想鲁盼儿一个孩子竟然把事情办成了。她点点头,“这个主意很好,我不但同意,还十分支持!”

  “太好了,杜老师,我这就回去告诉田老师。”

  “等一等,”杜鹃叫住鲁盼儿,“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录音机是学校的财产,很珍贵,你给同学们放录音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弄坏了。”

  “我知道的,”鲁盼儿在广播室曾经看过录音机,也见过丽雯姐使用,“我借了录音机一定特别小心,放录音时一直守在一旁,读过课文就赶紧送回去。”

  田老师也担心鲁盼儿弄坏录音机,特别教了她好几遍,后来见她做事认真仔细也就放了心,又指点她一些学英语的方法,都非常细致实用。

  老师们同意了,但鲁盼儿的计划还没有完全成功,她又去找胡一民,“现在我们两个班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语,我想每天下午选一节自习课带大家听录音学英语,现在老师们都已经答应了,不如我们一起借录音机,每个班一节课。”

  胡一民被鲁盼儿叫出来,满脸地不耐烦,听罢立即回绝,“我们班不需要!”

  鲁盼儿见胡一民要走,赶紧拦住他说:“怎么能不需要呢?我弟弟鲁跃进就在二班,他英语学得就很不好……”

  “他学的不好与我有什么关系?”胡一民转身走了,“我不需要!我家里就有录音机!”

  “可是,你是班长!”鲁盼儿就向胡一民的背影喊道,自己问的并不是胡一民一个人,而是整个二班。

  胡一民转过头,冷冷一笑,“你不就是想帮你弟弟抢我的班长吗?别做梦了,孙老师才不会同意!”

  鲁盼儿再没想到胡一民竟然这么想自己,气得呼呼喘着粗气,冷静了一会儿才平息了呼吸,也意识到二班的矛盾比一班还要深,无怪跃进那样讨厌胡一民,又与大龙二龙他们走得近。

  可自己只是一班的班长,怎么也管不了二班的事。

  鲁盼儿从此每天下午都会选一节自习课给大家放录音读课文,一班的同学大多数都很欢迎——大家没有英语基础,学得很吃力,而且英语又不比数学语文,可以自己学,班长组织大家一起读课文,的确很有帮助。

  至于赵剑等县里的学生反对,鲁盼儿也不强求大家都一致,想学的就在教室里学习,不想学的完全可以到操场上活动活动。

  出乎意料的是许琴,她的英语成绩比赵剑他们都要好,听说她自己就有一台录音机,可她每天也一起听录音读课文,有一天鲁盼儿有事,她还主动承担起借录音机,放录音,带同学们学英语的责任。

  鲁盼儿挺感动的,找了个机会对许琴说:“谢谢你呀。”

  许琴笑也没笑,只是平淡地说:“我是学习委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鲁盼儿有心借此机会团结许琴,所以就特别礼貌地感谢她,没想到却被她顶得哑口无言,正与上次在门前的情形相反。想想的确是自己不对,许琴是学习委员,她带着大家学习英语是应该的,自己完全没有必要谢她。

  但是,与许琴嘲笑同学相反,鲁盼儿觉得自己是好心,所以心里特别委屈,本来她听了杨老师的劝告打算团结胡一民和许琴的,既然他们都不肯与自己团结,也只能先不管了。

  不过,对鲁跃进她却不会放任,先是严肃地警告他不许再与胡一民发生任何冲突,又在学英语的时候将他叫来一起学习。

  二班还有几个同学主动来学英语,鲁盼儿也都欢迎,让他们搬了椅子坐在一旁,放完录音之后就回去。毕竟是自习课,只要不吵闹就不会影响学校的纪律。

  过了十一,天气就变了,白天还暖洋洋的,可到了夜间就很冷了,有时半夜都会被冻醒,做早操的时候更是冻手冻脚。

  要是在家里时,早已经添把柴把炕烧了起来,可是学校的教室和宿舍还都没有烧炉子烧炕。听上一届的学长们说,去年学校到了十二月才开始取暖,因为煤炭紧缺,上面拨下来的不够整个冬天用,只能晚一点取暖。

  这一天杜老师到了教室,很高兴地对大家说:“今年襄平化工厂支援学校几十吨煤炭,这样到了十一月学校就可以开始采暖了。但是化工厂的车辆很紧张,需要学校派人拉回来。经学校领导们决定,把拉煤炭做为劳动课的内容,各班轮流参加,明天就轮到我们班了。”

  同学们一声欢呼,“太好了,不用再挨冻了!”

  “这一次的劳动课与平时不一样,第一要离开学校,第二要占用一天的时间,所以大家一定要遵守纪律,保证不出事故!”

  学生们整天在学校里,平时以学习为主,听到能离开学校,都很兴奋,“老师放心吧,我们一定遵守纪律,不出事故!”

  杜鹃老师就详细安排了,“学校借到了十六辆平板车,所以每次只能派两个班级参加劳动,每个班负责八辆车。”说着让班长分了组,定好明天早饭后在食堂门前集合。

  第二天,鲁盼儿在食堂门前让一班的同学排好队,点了名,见一班的孙老师骑着自行车过来,带着学生们取了八辆平板车要走,而杜老师还没有过来,便有些着急,就跑过去问:“孙老师,看到杜老师了吗?”

  孙老师摇摇头,“昨天校长安排我们两个班拉煤,杜老师一定会来的,你们再等一会儿吧。”

  正在这时杜老师匆忙跑了过来,“孩子昨晚发烧,现在还没退下去,我去不了化工厂了。孙老师,请你帮忙把一班一起带去吧。”

  孙老师就说:“那好,让一班的学生跟着我们班就行。”

  杜老师又将鲁盼儿叫出来,“老师不能去了,你更要负起班长的责任,一定带着同学们平安地把煤拉回来!”

  鲁盼儿郑重地点头,“杜老师,你放心吧,我一定做到!”

  杜老师就又叫了几个班委,“你们一定要听从班长的指挥,团结一致,胜利地把煤拉回来!”又特别点了一句,“许琴,你听到了吗?”

  许琴和大家都答应了,“是!”

  鲁盼儿就带着几个班委取了平板车,跟在二班的后面出发了。

第23章 夹枪带棒

  化工厂建在襄平城外二十几里的地方,孙老师在前面骑着自行车带路,二班的同学们在前,一班在后,八个身强力壮的男同学拉着空车,其余的同学们站成两排,鲁盼儿便带着大家唱歌,“团结就是力量——预备——唱!”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大家踏着歌声,整齐地走在马路上,昂首挺胸,心怀舒畅。

  没一会儿,二班也唱起歌来,两个班就像赛歌一般,一个班一首,把会唱的歌都唱了一遍。

  这时也就到了化工厂。

  化工厂是襄平最大的工厂,也是最好的工厂,鲁盼儿在红旗九队时就曾听过,她的二姑夫就是化工厂的工人,工资高,粮食定量高,还时常发劳动用品。不过,二姑是大龙和二龙的亲姑,她每次回红旗九队,带来的好吃的都只分给大龙和二龙,却不会给自家。

  当初二姑的嫁妆正是用爸爸的工分置办的,妈妈曾悄悄告诉自己二姑与后奶一样忘恩负义,鲁盼儿也就当自己没有二姑了。

  今天为学校拉煤到化工厂,鲁盼儿没打算去见二姑,只带着自己班的同学们在厂门口等侯。

  眼看着就到了中午,化工厂的门口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就在墙边排成一排,有卖各种东西的,粮食、蔬菜、吃食、各种用品;又有人专门收厂里发的毛巾、手套、工作服等等;最令鲁盼儿吃惊的是工厂还派人在门口专门收抹布——听说是专门擦机器用的。

  鲁盼儿还看见大龙和二龙悄悄地离开同学们,去了东边几排整齐的红砖房里,听说那里是化工厂的家属院儿,她还注意到他们回来时衣兜都鼓了起来。

  孙老师进了化工厂的办公室很久才出来,身边多了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人,这人带着大家走进化工厂,又向前走了许久才到了锅炉房前。

  锅炉房的烟囱可真高啊!白色的烟一刻不停地从那里飘上天空,慢慢散开,就像一朵朵的云彩。而锅炉前巨大的煤堆更让她叹为观止——这要多久才能烧完啊!

  不过,二龙曾经说过,化工厂的职工宿舍里面有暖气,一到冬天屋里暖暖的,就像春天一样。

  鲁盼儿正想着锅炉房每天会烧多少煤的时候,就听孙老师向大家说:“同学们赶紧把板车装满,化工厂还为大家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饭,吃过我们就回学校了。”

  天气冷了之后,早上的□□就更觉得很快就消化了,今天尤甚。而此时已经接近中午,大家肚子早饿了,听到孙老师的话三下五除二,就把十几辆板车装满了煤。

  孙老师就又带着大家到了化工厂的食堂,这里是一座二层小楼,沿着高高的台阶走进二楼,宽敞的大厅,雪白的墙壁、高大的窗户,整齐的餐桌椅子,又明亮又干净。更让人惊喜的是化工厂给大家准备了一盆盆的大米饭,一盆盆的猪肉炖白菜,随便吃!

  襄平高中的学生们吃饭的时候,化工厂的职工也陆陆续续地走进了食堂,大家自觉地加快了速度,最后将盆碗筷洗干净送回去,将占的桌椅让出来。

  正午的阳光很强,将食堂门前的台阶晒得暖暖的,大家就坐在台阶上,身上也被晒得暖暖的。

  刚刚吃得那样好,那样饱,此时的休息也就更加惬意。

  过了许久,太阳向西边偏了过去,冷风吹了起来,刚刚迷迷糊糊打盹的同学们都醒了,大家在一起说笑着,有的男同学们再坐不住,就在食堂前的空地上打打闹闹。

  鲁盼儿估计已经过了两点,这时候回学校是最适宜的,不会太热,同学们精神正足,她就去找胡一民。

  胡一民正和赵剑等几个同学坐在一处说话,“化工厂的食堂算什么?我爸单位食堂的红烧肉做得特别香!”

  “我也觉得化工厂食堂太小气,炖白菜里面就放了那么一点点儿肉,比武装部差远了!”赵剑正说着,就看到了鲁盼儿,赶紧收了笑容,“你找我什么事?”

  赵剑每次见了自己都像斗鸡一样,鲁盼儿不理他,直接对胡一民说,“我们去问问孙老师什么时候回校吧。”

  胡一民怔了一怔,然后就说:“刚刚孙老师让我们等他,我们等着就行了!”

  “孙老师是那样说的,”赵剑赶紧帮腔,“你是班长,总得带头听老师的话吧。”

  “对,”胡一民也说:“孙老师虽然不是一班的班主任,但你也得听孙老师的,早上的时候杜老师也让你们一班跟着二班走。”

  鲁盼儿不过想和胡一民商量一下,结果就被这几个人夹枪带棒的一顿反对,不免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对。孙老师安排大家吃饭后的确嘱咐胡一民和自己,让两个班长管好同学们,等他吃了饭回学校。

  可是,谁想到孙老师会吃这么久的呢?

  “我并不是不听孙老师的话,而是担心孙老师遇到了什么事,或者太忙,就想一起去提醒一下孙老师。算算我们早上到化工厂的时间,,如果现在还不走,可能天黑前就到了不了学校。”鲁盼儿为难地说:“毕竟到了秋天,白天越来越短了呢。”

  胡一民立即反驳道:“孙老师可是老师,什么时候走他一定早想好了,到时间自然来通知我们!”

  鲁盼儿无奈就重新坐下了。

  又过了一会儿,她终于觉得不能再等了,就是现在大家立即出发,也只能勉强赶在晚饭前回去,再拖下去的确会太晚。

  胡一民也许果真没有意识到回去晚了会带来的麻烦,也许他就是铁了心与自己作对。

  不管怎么样,鲁盼儿都不会再等下去。

  她重新进了化工厂的食堂。

  中午时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食堂里面已经空空荡荡,一个人也没有,桌椅和地面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鲁盼儿一直走到食堂最里面,玻璃窗口后面也只剩下摞成一排排的亮晶晶的铝盆,刚刚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白色帽子的师傅们一个也不在,孙老师更是没有踪影。

  鲁盼儿停住了,正为难间,突然听到有人在说话,循声找过去,原来食堂的一侧有几间隔起来的小屋,其中的一间门半开着,就看到孙老师正和刚刚带着大家装煤的同志坐在一张圆桌旁吃饭。

  “老同学,真羡慕你在化工厂工作啊!”孙老师拿起酒杯在老同学的酒杯上碰了一下,“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当老师又穷酸又受气,比起你现在的情况差得远了。”

  鲁盼儿想敲门的手就停了下来,在她的心目中老师都是特别值得尊重的人,从没有想到孙老师竟然会说这样的话,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可是孙老师根本没有发现门口站了一个学生,还在继续说着,“老同学,你现在主管化工厂的后勤,看看能不能帮我调到化工厂工作?”

  “现在想进化工厂的人特别多,不好办哪,”老同学摇了摇头,“其实襄平高中很不错的,毕竟是襄平县唯一的一所高中,就是化工厂的子弟学校也没有高中,每年都要送学生到你们学校读书。”

  “那又有什么用!就说要是没有你们支援,冬天教室里都烧不起炉子,大家的意见都很大。”

  “据我看自从复课之后,学校比先前强多了,有些过去我们上学时的样子了。”

  “你是不知道实际情况啊!”孙老师就说:“学生不好带,尤其是我教的英语班——开学的时候,我向校长申请带俄语班,可是校长就是不同意。”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