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112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新家的厨房就在西厢房, 十几户一起用的, 家里的厨具已经摆在石台上,鲁盼儿点了火,看着锅里的水烧开了, 将一绺挂面放了进去, 看着面条变软立即用筷子挟出来卷成松松散散、拳头大小的团,放在一旁凉着。

  所有挂面团卷好后,她又烧了油, 将挂面团放在里面炸成金黄色, 才挟出来香喷喷的味道一下子就飘了出去,放在雪白的细瓷盘子上, 酥酥脆脆的挂面丝上还带着小小的气泡,趁着热立即撒一勺拌了白糖的熟芝麻, 糖便化了, 还将芝麻挂在金色的细丝上, 闪着晶晶亮的光——炸好的挂面就像一朵金色的大花, 上面还凝着露珠。

  “你们先吃,”鲁盼儿嘱咐孩子们,又向杨瑾说:

  “我们趁热给邻居们送去。”

  鲁盼儿特别挑了下班的时间炸挂面,这时候邻居们陆续回来了,这点吃食正能赶上晚饭。

  伸手不打笑面人,何况人家还送来了这样精致的吃食,邻居们笑着接了,不免赞了一声,“这可怎么做出来的呢!

  您手可真巧呀!”

  再道了谢,“一会儿把盘子送回去。”

  他们也没有漏下章丽雯,不过应门的是周华的母亲,老太太满脸笑容,“哎呀!

  我知道你们了,新搬来的!

  真是太客气!”

  伸手接过盘子,眼睛却盯着两个人细看,“无怪我儿子说你们就是过去大户人家的,真是又懂礼数,又长得好,就连做出来的吃食也是我们从没见过的!”

  鲁盼儿赶紧说:

  “周大娘,我是农村人,现在户口还没调到北京呢。”

  “可是你嫁到大户人家,就是大户人家的媳妇了!”

  周老太太笑着又说:

  “说起来我们都住着你们家的房子呢,不过都是单位安排的,我们原来也不知道啊。”

  “历史原因形成的,我们慢慢解决,不要紧的。”

  “你们都是读书懂道理的人,我不跟着操心,我就是过来照顾儿媳妇生孩子的!”

  周大娘爽朗地笑着,“以后有什么事儿呀,只管来找周大娘,周大娘能帮的一定帮!”

  没想周华的母亲竟然这样热情,鲁盼儿答应着,“谢谢周大娘了。”

  “谢什么,邻居住着,就跟一家人一样!”

  “好的,”鲁盼儿摆摆手,“我先回家了。”

  “慢点儿走,没事儿就过来串门,大娘一看你们就喜欢。”

  鲁盼儿和杨瑾回到屋里还隐约听到周大娘还说呢,“长得可真俊,就像过去观音娘娘身边的金童玉女一样!”

  虽然都被人夸过,但夸成这样,俩人都不好意思起来,隔着窗户看周大娘回了屋才又出来接着送炸挂面。

  下一家却没有人,杨瑾敲了门,见无人应声又隔着门问:

  “魏大爷,魏大娘,在家吗?”

  还是没有人回答。

  “魏大爷和魏大娘一定出门了。”

  鲁盼儿端着盘子回来,“我们先自己吃吧,一会儿住单身宿舍的人回来后再炸些一起送去。”

  院里住了十一户人家,院门两侧倒座儿的两间屋里还住了七八个没结婚的年青人,要在食堂吃过晚饭才能回来。

  隔着影隔看不到大门口的情形,晚饭后鲁盼儿便坐到了门前,听到说笑声走到影壁前一看,果然是住宿舍的年青人回来了,便转回炸挂面,却与魏大爷和魏大娘迎面遇上——他们正打开屋门出来,原来老俩口一直在家!

  鲁盼儿便在心里安慰自己,他们年经大了,或许没听到。

  一面想着一面炸好了挂面,先给魏大爷和魏大娘送了过去,“我自己做的小吃食,请大爷大娘尝尝。”

  魏大爷站在门口没有让人进屋的意思,冷淡地点了点头,“放这儿吧。”

  他们家在屋门旁用砖头砌了一间小仓房,正好有一个半人高的小石台伸出来,鲁盼儿便将盘子放在石台上,努力笑了笑,“要是觉得硬的话,也可以煮煮再吃。”

  魏大爷一转身进了屋。

  鲁盼儿很想把盘子端回来,不管大家怎么想,可自己并不欠任何人的,凭什么对自己摆脸色?

  可毕竟送出去的东西,立即拿回来总不好。

  几个小年青就另一样了,见了炸挂面好奇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呀?”

  争着抢着几口吃光了,“真是好吃!

  谢谢嫂子!”

  他们的笑是真诚的,鲁盼儿明白这些住单身的年青人都没有分房子的资格,在这场风波中自然置身事外,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的笑容还是让自己心里舒服多了。

  夜里下了一场雨,清早空气格外清冽,鲁盼儿打开屋门,一眼就看到对面屋门前的白瓷盘碎片,还有七零八落的炸挂面。

  自己好心被糟蹋了,最喜欢的盘子也碎了一个,鲁盼儿觉得很不值。

  “怎么站在这里不动了?”

  杨瑾也出来了,顺着鲁盼儿的目光也看到了地上的碎盘子,怔了一下,便走了过去。

  鲁盼儿一把拉住他,“算了,他们年纪大了,吵起来不好。

  以后别理他们就是。”

  “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讲道理,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好意也没什么,我去问问他们,为什么故意将我们家的盘子打碎了?”

  “也不见得是他们故意打碎的,”鲁盼儿看看情形,“他们只是没收起来,夜里野猫野狗吃了东西又把盘子碰到地上。”

  “就算是这样,也是过分。”

  杨瑾性情平和,可今天却生气了,被鲁盼儿拉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半晌叹着气说:

  “也许我坚持要回房子是错误的?”

  “有那么几次,我也以为我们是错的。”

  鲁盼儿摇摇头,“不过,现在我重新确定了,我们没错!”

  “想逼着我们把房子让出去的人,其实不就与欺负田翠翠家的万局长一样吗?

  就是看不得别人好。”

  “现在国家改革开放了,推行包产到户、允许做生意挣钱,谁也不能随便抢走别人的东西了。

  田翠翠不会让别人拨她家的菜,我也不会让别人把我们家的房子分走。”

  妻子的比喻再合适不过,杨瑾就笑了,“没想到你平时在家,讲起大道理竟比我们还要透彻。”

  “身在家里与社会接触更密切,”鲁盼儿就说:

  “过去,我在红旗九队给社员们做衣服,还要担心被万书记和吴队长抓到把柄;现在我光明正大地开裁缝店,什么也不用担心。”

  “其实我也一样,过去成分不好,说话办事处处谨慎,看书也小心翼翼,只怕别人发现。

  现在,我竟能来到从小梦想的大学来读书,还参加了学校的科研课题,以后我还会继续读研究生……”

  “我们以后不理他们就是,”鲁盼儿轻轻笑了,“孩子们都累了,现在还没睡醒呢,我去熬点粥。”

  “让他们睡着,我去买油条……”

  吃过早饭,住在后院的韩冬过来还盘子,顺手捎了两条腊肉,“我爸爸妈妈昨晚回来得晚,今天一早又去学校了,让我送过来的。”

  说起韩冬一家,倒与杨瑾有些相似,他的父母也是燕京大学的老师,而他与杨瑾又同为燕京大学七七级学生,不过因为他是七七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格外年少,腼腆地笑着,倒像个高中生。

  鲁盼儿接过盘子和腊肉,心里感慨这才是知礼数的人家,又笑问:

  “我们老家那边不做腊肉,倒不知道应该怎么吃?”

  “炒菜或者蒸熟都可以,不过我最喜欢吃腊肉焖饭。”

  韩冬笑着说:

  “把腊肉切成小丁,再加上胡萝卜丁炒一下,放在米饭里一起焖熟,又省事又好吃。”

  杨瑾原与韩冬曾在学校见过,昨晚见面后才知住在一个院子里。

  既是同学,自然亲切,便笑着说:

  “没想到你竟会做饭?”

  “我爸爸妈妈工作忙,我很小就会做饭了,而且还会做好多菜呢!”

  韩冬就说:

  “不过嫂子做的炸挂面可真了不起——我们也时常吃挂面,却从没想到这样的办法!”

  “其实炸挂面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他。”

  鲁盼儿便笑着指向杨瑾。

  “真的吗?”

  韩冬瞪大眼睛,“没想到你竟然是厨艺高手呀!”

  “什么厨艺高手,其实是这么一回事儿,”杨瑾笑着说:

  “插队的时候,过年了知青点儿只剩下我一个人,想吃麻花又不会做,就把挂面扔到油里炸,一根根的很脆也很香,就是硬了点儿……

  后来她见了,先把挂面煮软放凉再炸,家里人都觉得特别好吃。”

  他又指回了鲁盼儿。

  “噢,原来如此,”韩冬恍然大悟,“我说挂面怎么能卷起来呢。”

  鲁盼儿见韩冬颇有跃跃欲试的模样,便又告诉他,“煮挂面的时间不要太长,面条太软就做不成形了;炸好挂面要立即撒上糖和芝麻……”

  “我知道了,晚上就试试。”

  韩冬笑着转身,“我先回家了——咦,朱光潜的《歌德谈话录》”他停住脚步,目光牢牢地盯在一本书上丰美正要将书送到东屋,就被韩冬迎面拦住,便笑着点头,“不错,正是朱光潜翻译的《歌德谈话录》”“能借我读读吗?”

  韩冬这时抬起头看到丰美,方觉得自己唐突,“我是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想……”

  丰美看他的样子觉得好笑,便把书递给杨瑾,“这是我姐夫的藏书,我也是向他借的。”

  韩冬又转向杨瑾,“我早想买这本书了,可是一直买不到……”

  杨瑾就笑了,“你拿去看吧。”

  韩冬拿了书,“谢谢!”

  抱着高兴地出了门。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