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山 第223章

作者:星球酥 标签: 都市情缘 现代言情

  成泯的不近人情,竟培养了她?们在专业文献中抓取重点的能力。

  ——这极大地提升了二人的效率。

  姜骞挑选的文章乱七八糟,统统是英语,从机器学习到人工智能,再到朴实的机械与?电路,甚至还有些关于概率论与?心理学的东西,堪称海纳百川。

  她?俩粗略地扫完,把可能用得到的东西统统挑了出来。

  思?归看文献的过程中懵懵懂懂地发现——

  假如说,「理学」在于探究世界之理,扎根于时间开始的刹那,如繁星般清明遥远。

  那么「工学」的根,却是深深地扎在人类社会之中的。

  它?混沌、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却历经千万工匠之手,他们以万物?为养料,构建起余思?归所?处的这个人间。

第一百三十章

  「泛读文?献」起到的?作用?是指路。

  余思归在五天之内, 泛读了近一百四五十篇。

  论文?阅读其实也有些技巧——读多了就会发?现,基本看完摘要就知道这篇文?章值不值得一读,假如?值得读的?话该看哪些部分:思归涉猎的?文?献范围从人文?社科到信号处理, 又到计科领域, 读完后, 她和?姜骞两人对要做的?「东西」有了个大致的?把?握。

  一个轮廓模模糊糊地出现。

  “……成泯其实从来没想过我们能做出来。”姜骞说。

  思归坐在床上,匡威在上铺晃来晃去?, 她用?笔抵着下巴, 看着手中的?本子, “嗯”了一声?。

  “成泯总共给了我们一个半月的?时间。”归归不以为意道, “我们就一群刚上大学的?学生,要团队没团队,要经验没经验, 指望我们攻克这种难题, 本来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班上大多数人不愿意做。”姜骞转着笔,失笑,“已经有人开始做汇报PPT了。——课题根本就没开始。就像那个博二师兄说的?:如?果连「做对」都不要求,那么重复千万次的?尝试有什么意义?”

  归归听了这句话, 抬起头,好奇地问:“那你要和?他们一样, 开始做ppt吗?”

  姜骞笑了出来:“不做。我丢下你的?话,你不得完蛋?“

  归老师想了好久,挫败地点了点头。

  这本应该是个上百人的?团队钻研的?项目——但思归的?小组成员, 却只有她和?姜骞俩刚上大学的?大学生。

  人手短缺至此,假如?姜骞开溜的?话, 余思归可能真会上吊。  十二月初,校内供暖已经全?力运转, 室内连阳光都干得开裂,她俩宿舍的?条件并不好——交叉学院女?生太少了,没有竞争力,分女?寝时分到的?都是边角的?小房间。

  小寝室夏热冬冷,又在风口上,窗户胶条护不住外面?呼啸而来的?寒潮。

  两名少年人看着彼此。

  姜骞问:“为注定做不出来、注定失败,也注定做不对的?东西努力,是有意义的?吗?”

  余思归想了又想,诚实地回答:

  “不知道。”

  “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姜骞怔怔地问。

  思归在阳光中望向她的?眼睛,发?现姜骞是真的?想要一个答案。

  那不是退堂鼓——相反,姜骞早已做好了全?力以赴的?准备。她感到拉扯,却又不自觉地被「余思归」这个女?孩的?温度吸引。

  所以她只是想知道,思归和?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徒劳的?选择。

  “……因为……”

  思归想了许久,说:

  “努力和?尝试本身,或许比成功更重要。”

  或许,对人生这场长跑来说,意义并不是「成功与否」决定的?。

  思归朦胧地想。

  而是哪怕没有成功,也会反复地向极限发?起挑战。

  -

  这是否也是成泯想要告诉我的??

  开始之后,思归才发?现成泯布置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究竟有多可怕,也明白了这么个项目为什么要用?到几百上千人的?大团队。

  一个小到小拇指甲一样大的?一片二氧化硅,怎么会用?到这么多人,牵扯到这么多工序?

  一个架构设计就扯到了模块划分、数据流图与通信接口,还不提后面?的?电路设计与时序控制,每个步骤都需要若干个领域不同的?资深工程师去?推进。

  姜骞看得发?疯,再次发?现自己屁都不会——从上了大学后姜骞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无知,当场断言她们最后的?成品多半是个小孩子的?玩具。

  归归则沉浸在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被击碎的?痛苦之中:为什么这么大点东西还要考虑信号的?传播延迟?

  “……能做出来小孩玩具的?话还算不错的?结果吧。”归归看着俩人开会的?小册子,品味着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每一个电子器件的?复杂性,痴痴地说:

  “我觉得我们最后会拿根电线上去?交任务。”

  姜骞怒道:“滚!你出息还不如?我!”

  余思归觉得自己真的?快要患上成泯ptsd,被骂都不觉痛苦,颤抖着问姜骞:“时序特性……原来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电信号传播延迟,所以同步时序电路是什么?”

  姜骞则问:“EDA是什么?”

  “EDA就是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软件类型统称。”归归终于遇到个自己会的?,洋洋得意:“你还不如?我。”

  姜骞:“你还挺记仇?”

  两人又讨论了一会儿?,互相看了看,都在彼此脸上看到了一种麻木之感。

  “……”

  两个女?孩对视片刻,同时一推凳子,奔向图书?馆去?借书?。

  -

  她所有的?知识都是现学现卖。

  余思归觉得自己有种开烧烤摊,客人点了个烤羊肉串,店里仅有的?羊肉还是一只活羊,只能现杀现卖的?急迫感。

  她先前从来没大批量借过书?,最多去?借个一两本小说,随借随还,这次去?,到图书?馆前台问了下图书?馆的?借阅上限,得知本科生最多借阅一百本,借期八个周——余思归被这数字差点吓得瘫倒在地。但紧接着就明白过来,借阅数目不成问题。

  她立刻给盛淅打?了个电话,拜托他有空的?话过来帮个忙,紧接着夹着紫色的?代书?板,钻进了图书?馆藏书?区。

  窗外松树如?海,藏书?区背阴,不见天光,定期通风,却有着老书?淡淡的?霉味。

  思归第一次面?对这么浩瀚的?书?海。

  据说藏书?有五百多万册。

  清华图书?馆将图书?按类型分门别类放好,以字母与数字索引,方便查找归还——连图书?馆学都是一个专门的?二级学科,下含文?献学、目录学、信息学甚至图书?管理学等,又单独在图书?馆中占据了数个顶天立地的?书?架。

  我们一直在向极限去?吗?

  思归找着属于自己的?书?架,忽然想。

  「五百余万的?馆藏书?籍。」

  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读书?,读到死,都没法?读完这个图书?馆的?百分之一。

  ——更无法?触及浩瀚人类文?明的?毫厘。

  但这一本本薄薄的?书?,一个个渺小的?人,却又在几不可查地拓开文?明的?极限,成为族群在宇宙中的?呼吸。

  -

  余思归要找的?书?架由TN打?头,在阅览区旁侧,有一扇拱形大窗户。

  窗外树影透着老砖墙,红砖岁月感极重,历经百年光阴,玄铁黑门大敞四开。

  思归从这个角度看见那扇岁月斑驳的?门,几乎能看见穿中山装的?年轻学子们,穿过门廊,嬉笑打?闹着去?饭堂打?饭。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1937年夏,北平陷落,住在护国寺旁小羊圈里的?祁老人,为避战火,以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住家门。

  而在祁老人用?破缸顶上门前的?半个月,现实中,七月底,一群年轻学生遵循校方安排,领了二十元路费,背着行囊南下,穿过1937年初秋满目疮痍的?华北大地,抵达长沙。

  临时大学又在短暂的?六个月后,因武汉战事告急,长沙风雨飘摇,迁往云南昆明。

  那是否是对民族的?火种的?保全??

  思归发?着呆,看向书?架上的?书?,问自己为什么大家会去?选择保全?它们。

  思归思绪飘到这里,忽然冒出个好笑的?念头:

  「百年后我和?盛淅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么?」

  那念头太过遥远,女?孩子在书?架间不经心笑了笑,踮起脚从上层拿起一本书?。

  那是一本挺老的?《通信概论》,已经卷了角,书?封还是版印的?。

  归归随手把?它放到准备借的?书?堆里——可是一下没放稳,老书?翻滚一下,掉出一张借阅卡。

  “……?”

  借阅卡是相当老式的?图书?管理方式,人工管理,全?手写?,由管理员注明借阅时间与归还时间,近年已经绝迹。

  余思归蹲下身,捡起那张泛黄卡片,看见后封上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字样,刚想塞回后封贴袋,却忽然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借书?人之中,一行熟悉的?字迹。

  ————

  借出日期1995.5

  计2班

  柳敏

  ————

  那行字以蓝圆珠笔写?就,字体仍带有高中生的?青涩凝滞,但那笔画思归后来见过无数遍。

  -

  我是否又穿过了她曾经的?印记?

  冬日夕阳里,余思归鼻尖不受控制地一红。

  她马上合上书?,蹲在地上,使劲儿?抱起了一整大摞要借走的?册子。

  库里堆着数十万本书?籍,暖气蒸腾出一股淡而温暖的?霉味,归归抱着那摞书?匆匆跑去?门口,看见盛淅带着袋子等在门口,她对他招手,向他跑去?时,只觉自己在路过千万曾存在过的?人。

上一篇:太源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