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人家绕 第121章

作者:申丑 标签: 古代言情

醉汉冷笑一声,斜眼看看江石,量人先量衣,他看江石衣裳寻常,不似富家子,扬声道:“小后生,你舍我一两银,容我一家多活两月。”

江石哪里又会理会他,他本就一副软硬不吃的冷心肠,生母娘亲尚不留一丝情面,哪容得这种恶流拿捏。

醉汉见他理都不理,失了颜色,暴跳如雷,正要上前寻江石的麻烦,眼见他腰迹似有银光刺眼,生生止了步,抓手要去揪旁边的小女娘,口内骂道:“好啊,你们母女竟敢诳骗我,屁个好心人舍米粮。”

小女娘身矮,又机敏,大着胆闪到了江石身后,犟声道:“阿爹打不得我,郎君买了我,我的生死便是他做主,阿爹也碰不得我。”

醉汉惊复喜,舔舔唇,搓搓手,要举步上前又不敢,只好支楞着两眼看着江石,问道:“小后生打算花多少银钱买我女儿?”

黄瘦妇人与小女娘的双目中都流露出令人心悸的哀求,似溺水之人看着一截浮枝,然而,江石却面无表情地让开身,清清冷冷道:“与我何干?”

醉汉紫胀着脸皮,劈手又给了黄瘦妇人一巴掌,小女娘目光也满是哀凄绝望,她瞪着江石,渐染恨意,问道:“郎君当真见死不救?”

江石也大奇:“非亲非故,我为何要救?”

小女娘尖着嗓子,凄厉地质问:“人命关天,你有衣有食,就眼睁睁看着别人去死?你就不怕良心过意不去,你就不怕枉死鬼敲门?”

江石答得坦然:“自是不怕,休再缠着我。”他分开人群,回过头看了眼醉汉,“我虽是生客,却不是可欺,再算计到我的头上,纵是地头蛇,拼着一死,我也要摸摸你的七寸。”

醉汉怔了怔,吐了一口唾沫在地上,又给了黄瘦的妇人一巴掌,骂骂咧咧地领着妻女走了,那小女娘离去犹自恨恨地看了江石几眼。

围着的一众人,悻悻有之,不足有之,汗颜有之,咒骂有之,几息之间散个精光干净。江石走了一箭之地后,这才心中叹道:确非善地,这般民风,纵是靠江又有码头,又有多少商贩敢以身犯险在此买卖。不过,富贵险中求,越非买卖之地,说不得越有机缘。

他口中略为干渴,问一个老妇买了一碗凉汤,汤水中浸了新鲜的银丹草,调了点蜜糖,甘甜沁凉,颇为消暑解渴,江石便又问老妇买了一碗。

老妇难得厚道人,与江石道:“小郎君好运道,先前码头那伙人,惯常做局蒙骗生客的。”

江石笑而不答。

老妇人自顾自说道:“不过,说是蒙骗却也是可怜人,那小娘子说的话大半也是实话呢。那汉子确也是吃酒赌博打妻女的,原也养着好几个子女,一子染了风邪,无银钱抓药,一命呜呼,余的几女俱卖了抵债。剩下这个小的,生得有几分颜色,惹人怜爱,遂做起局来,有好心地看他们母女可怜,或舍点米粮或舍点银钱,也有想买了家去的,回头他们母女就要反咬强买强卖,那汉子就纠结无赖闲汉去寻买主的麻烦。外地客人生地不熟,不愿惹事,只得自认晦气,放了她母女归家。”

江石道:“原来如此。”

老妇叹道:“可怜是真可怜,可恨也是真可恨,唉,不多说不多说。”

江石付了汤钱,随口夸赞道:“大娘的汤甚是消暑,银丹草放的大妙。”

老妇笑起来:“不瞒小郎君,这银丹草在是漫山遍野的野物,杂草一般,不值钱,是贱不过,无人留心料理它,我也不过为汤水添点凉意,多卖几碗凉汤。”

江石心念一动,谢过老妇后又在城中大小街巷转悠几圈,真是墙矮屋破连着府衙都是破败不堪,几个当值的差役闲散坐在荫处,与一众地痞赌钱吃酒。街集上也都是寻常之物,此处有的,别处有,此处无的,别处也有。也不甚热闹,油行米店的伙计皆是昏昏欲睡,只医铺人多,连着铺外都横七竖八躺着好些人,在那□□不止。

江石正待走,就见一伙人抬了一个壮汉,一条腿肿得乌紫,急声道:“郎中郎中,我家姊夫被迫长虫咬了一口。”

那郎中过来瞧了一眼,挥手道:“没得治,等死吧。”

一伙人面色灰败,摇头捶胸放几声悲声,扛起壮汉去了不远处的棺材铺。江石立住脚,看起究竟来。过得一会,又有一众人扛了一人来,唤郎中:“郎中,我阿哥被恶鼍咬去一条腿,好悬才救回来。”

那郎中出来看看伤患,摇头道:“倒是天佑抢得一命。”

来的一众人悲声道:“哪得天佑,少了一条腿,还不如死了。”

江石看了半晌,思绪翻涌,心道:这栖州还要来一趟。

第96章 行行复行

江石在栖州城中反反复复走了个遍,直走得腹饥口干,这才想寻间食肆对付一顿,刚从一间酒楼下路过,二楼雅间那有凭着栏杆冲他吹了一声口哨,抬头一看,却是沈拓与曹英等人。

曹英端着一杯酒,笑眯眯地冲他招手:“江小郎,上来上来,一道吃酒。”沈拓跟着探身冲他一点头。

江石也不拒绝,上楼略一揖礼,被曹英摁在座中,一杯酒已被满上。

“江郎君端得冷硬心肠,毫无怜香惜玉之心啊。”曹英摸着肚皮,哈哈逗趣。

江石顿知码头之事不知怎得落到这二人眼里,他也微有纳闷,道:“因我多疑,看她们行动突然,又纠缠不休,想来有诈。只是我衣衫粗陋,不知为何挑我讹诈。”

曹英与沈拓对视一眼,二人都有些忍俊不禁。江石自已不觉,然他举止从容、不卑不亢,背直腰挺,不知他底细的,哪知不过是个农家子。那伙贼骗惯做这一行当,相人自有一手,只当江石藏富乔装,这才瞄上了他。

沈拓为他解惑道:“栖州这边乱,又多恶人,又欺生,外客要么顾打手护身,要么着简装不敢露富。寻常贼骗也是欺软怕硬,不敢对带有随护的外客下手,只敢挑了单客行骗。”

江石先才转了一圈,这地方如同一个贼窝,摇头道:“刚才在码头,尽是乞、骗、贼偷,少有本分的人。”

曹英又给江石倒了一杯酒,道:“可不是,小郎君在栖州可看出什么名堂来?虽说富贵险中求,栖州实是令人心中生厌。”他拿指扣了扣酒壶,“栖州因少粮,官府便勒令民间不许私自造酒,先前也有酒商见此中有利,便动起贩酒的念头,过后却是不了了之,打道回府。”

江石追问:“这是为何?”

曹英道:“恶民欺客啊,栖州这边的各行各业自也有行头团头,别处的行头和团头,如咱们桃溪,食行的行头虽也得了各食贩的好处,却也规整各人,不许拿脏污碟碗装食与客人使用,这便使卖汤卖水卖馄饨各个脚贩有了好名头,食客吃用得也放心。栖州却是不管,行头拿了大半的好处,余的却是不管不问,遇到生客不满,他们又充起打手来,反讹食客一笔钱。”

“再如码头的脚夫,倒不像做苦力的,反倒是匪徒,一伙人常常扛了一半的麻包货物,便撒手不干,由着管事领头闹事,要酒要钱,你若是不许,找别的脚夫下货,却是遍寻不到,只因他们一丘之狐,早就板结在一块。”

曹英又道:“别处富欺贫,栖州却有过一件贫欺富的恶事。”

“离这酒不远有处五里巷,住了一户姓一闵的富商,闵家是本地人士,祖祖辈辈扎根故土,早年都是寻常,到了这一辈才做米粮发迹,起屋买地,一派富家气象。闵母是个吃素念佛的善心老妇人,逢节逢年也常布施佛寺。闵家日益红火,正是鲜花着锦之时,这年逢闵母六十大寿,闵富商是个孝顺之人,又想自家有积余,便想借此布施米粥行善积德。”

“这闵家本就做着米粮的买卖,便舍出几石粮,在粮铺外头架锅熬起稠粥,又因栖州多瘴气虫兽,兼带施舍丸药。一时城中贫者乞儿蜂拥而至,得了好处之人,免不了交口夸赞,闵富商因此也得了美名。”

“闵家原本只打算舍粮九日,因着好些人乞求,便又多舍了六日。这便坏了事,闵家原先无有名声,左邻右舍虽知他家开米铺,颇为富裕,这一连十五日的舍粮还是令诸人吓了一跳,纷纷惊诧好奇闵家之富。”

“内里又有眼红的拨火,暗里挑拨,再有那些有上顿没下顿的穷人不忿闵家之富。天下事唯不惧寡,惧不公,好些人家无米下锅,这闵家却是米烂陈仓,连舍半月的米连个眉头都没有皱一下。更有贼偷有心劫财,几伙人混赖在一处,砸开了闵家的米铺,杀了店中伙计,哄抢了银钱好米,后又贼胆包天,摸到闵家去抢砸。”

“闵家好心招此横祸,自是心中有气,揪着护院擒得贼小天一明就去报了官。谁知,这帮恶民反污闵家素来为富不仁,强占良田,逼得他们无有生路这才出此下策。”

“其时栖州的官也是个糊涂蛋,看闵家衣着光鲜,身畔护院打手凶神恶煞,再看几个贼小衣衫褴褛形容枯瘦,悲泣痛哭好不可怜。竟信了几个恶民的话,再一查,闵家确买了好些良田在手,他不惩闹事盗抢的贼小,反将闵富商下在狱中,又罚他一笔银钱。”

“这闵富商好心不得好报,郁结之心,在狱中又吃了吓,回去便大病了一场。闵母许觉这场祸事皆因自己做寿才起,自悔不已,她本就年老禁不得事,不及半年就过了世。闵富商葬母后,深恨故地,卖了米铺折成银钱后,骂栖州乃生疮流脓腐臭不堪之地。”

江石乍听这事,也是唏嘘不已。

曹英又压低声:“这闵富商也是个妙人,他心中之怨无处消散,便伙同寺中和尚,夜中将寺里的佛像菩萨尽数倒转,朝壁而坐。又在寺中留下一言‘众生为恶,菩萨倒坐。’因此事颇为奇异,引得城中喧嚣,心中有鬼之人一时心内惶惶,惊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