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扫娥眉 第251章

作者:作者:郁之 标签: 古代言情

  

济难

  宣华二十九年年尾,由于陆子周的勾连,流寇、军阀、贵族三方面势力的野心家举杯共贺,庆祝新的联盟成立。

  

  紧接着,在新年的元旦,流寇悍然出兵,尽起精锐做最后一博。匪首混天龙率领流寇主力于深夜三更毫无预兆地冲向包围网的北面。那里是河东节度使曹文昭的防区。曹文昭仓促迎敌,亲自率军与流寇死战。流寇悍不畏死,数次突入中军。激战极其惨烈,河东军伤亡者甚重。在其中的一次突入中,混天龙箭取帅旗,曹文昭中箭身亡,河东军大乱,晋阳防线几乎全面崩溃。幸得左右傅铁衣与叶十一援军及时赶到,战局方才转危为安。两军决战三日,流寇主力伤亡殆尽,匪首混天龙束手就擒,只有少量残部穿过战场的罅隙,往西北,东南方向逃窜。

  

  是役,官军以河东军精锐尽折,河东的方面的最高统帅曹文昭以身殉国为代价,换取了全歼流寇主力五万余人,生擒匪首混天龙的战果,史称“晋阳事变”。

  

  而“晋阳事变”之所以被称为“晋阳事变”而不是“晋阳战役”,是因为其不仅成为大郑末年农民战争的转折点,更是使天下的政治格局与军事力量对比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的导火索。

  

  于此同时,“晋阳事变”制造了敌方与己方数以十万几的冤魂,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阴谋。关于这场阴谋,数年以后,在新王朝的实录里,叶十一直言不讳——“予少年游剑,长而从军,凡大小战逾千,然自晋阳,始知权谋。”

  

  “自晋阳始知权谋”这一感慨个中的滋味着实值得玩味,但那的确是真实的。,叶十一从不说假话。那是他作为一代枭雄经历人生最大转折期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因为,以傅铁衣其人面对

  “晋阳事变”后尸横遍野的战场都要不忍而喟叹:“杀孽有更甚于此者乎?他日我若死于非命,必因今日之业!”的时候,一切才刚刚开始。

  

  “晋阳事变”的消息传回到上都后,朝野震惊。这是大郑立国三百以来,首次有如此高阶的武将不是死于朝廷内斗,而是战死沙场。朝廷立即就做出了反应,这年也不过了,洛阳也不收复了,皇帝第一时间就下诏为曹文昭治丧。

  

  丧事极尽哀荣。除了令全军服丧,并在上都城外筑坛祭奠忠臣的英灵之外,皇帝下诏追封曹文昭为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唐国公,并赏赐给他的继承人曹秋何大批的土地、田宅、奴仆和金银。她还亲自题写了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我军威,派钦差送至晋阳曹文昭的灵前(这地方一定要说明一下,光绪写给邓世昌的)。文武官员,士族亲贵纷纷跟风。花圈、挽联、祭文、碑文,等等等等如雪片般飞来,在晋阳城外排出数十里之远……

  

  甭管怎么地吧,咱先办了后事再说!

  

  这样,就到了宣华三十年的二月初。那时,残寇流窜河东的局势渐渐彰显了出来,还沉浸在为我朝优秀的忠臣,立场坚定的卫国战士曹文昭将军治丧的狂热气氛中的大郑官员们这才终于醒过闷来——原来这仗还没打完啊!原来这流寇还没有斩草除根啊!

  

  文官们的春天来了,有几位老大人差点没激动地厥过去。三省六部御史台,有一个算一个,那人人跟打了鸡血似地疯狂上奏,一一致要求严惩前方失职将领,扬我大郑君威。

  

  那么该把谁作为失职的将领来严惩呢?是手握重兵的傅铁衣,还是百战百胜的叶十一,亦或是已经是个死人的曹文昭?

  

  皇帝那已经开始皱纹横生的脸上露出少女般梦幻的笑容。她将所有的弹劾奏折全部压下来,并且下旨傅铁衣为河南道行军元帅,整顿军马准备收复中原。任命叶十一为河东道行军元帅,以晋阳为基础准备深入河东剿灭流寇残匪。由于曹文昭的继承人曹秋河正在服丧期,所以特别加恩任命曹文昭的亲信部将陈克坚暂摄晋阳留守,收拾曹文昭死后的残局。

  

  到宣华三十年的三月初,终于晋阳的局面的各方的努力下稳定下来。曹文昭的后事也办完了,河东军的余部也各自返回驻地,粮草补给也到位了,叶傅两军整装待发。就在这个时候,御史台在朝堂上突然发难,将月前已经渐渐压下去的弹劾旧案重新翻了起来。

  

  他们在奏折中以极其严厉的口吻弹劾前线的统帅,要求他们为晋阳之战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负责。弹劾的矛头直指已故的河东节度使曹文昭。他们认为就是因为他不能坚守住防线致使叶傅两军不得不紧急救援,才造成了包围圈存在缝隙,进而造成残寇流窜河东腹地。否则早竟全功,何至于今日再劳师糜饷?

  

  弹劾在当天并没有争论出结果来。于是,皇帝在第二天大朝百官专门廷议此事。大郑的廷臣们也是忒不厚道啊,专捡死人欺负。在这一天的廷议上,曹文昭将军受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光荣待遇。各种各样不吝恶意的推断不断被抛了出来。什么曹文昭从来就不是好东西,几十年前就开始贪污军饷啦之类的也就算了,甚至连曹氏与流寇勾结这样不靠谱的推测都能被堂而皇之的提出来。

  

  真是活见鬼了!勾结流寇就是为了把自己弄死?他又不是和阎王爷勾结!

  

  这一次,皇帝处置得极为迅速。和曹文昭漫长而富有浪漫诗意的葬礼完全相反,朝廷对他等同于翻案的处理几乎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来形容。宣华三十年三月初四御史台提出弹劾,初五廷议定罪,初六皇帝就下旨褫夺曹文昭的一切封赠,官职、爵位、财产,所有的一切全部剥夺。并派钦差率金吾卫士前往晋阳锁拿曹文昭的子弟族人,特别是他的继承人曹秋河进京。对,就是万恶的株连制度。这距皇帝给曹文昭大办丧事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政治,就是翻烙饼!”这是已经升任正五品尚宫局尚宫的崔莺莺某一次喝醉了酒,搂着自己宠爱的侍郎时所说的。

  

  事实上,皇帝这么干也是没办法。人对死者总是宽容的,特别是战死沙场的死人。只要死了,咱啥都好说。要鲜花有鲜花,要名誉有名誉,只要你舍得死。的确,人死如灯灭,谁还能跟死人一般见识啊!所以能夸两句就夸两句,能说某某是个好人就绝不说他混蛋。大郑王朝素来也没有和死人过不去的传统,但是,政争除外。

  

  朝堂上清流的压力固然有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皇帝也需要曹氏让出河东节度使的位置。根据藩镇的惯例,节度使都是世袭的。既然曹氏河东军的实力被流寇削弱了,那么当然是要向他们下手了。不管怎么说,收拾曹文昭的赌棍儿子,总比找傅铁衣和叶十一的晦气容易些吧?不要以为皇帝都是英明神武无所畏惧的,皇帝也喜欢捡着软柿子捏。于是秉持着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皇帝只好只好使劲往一个死人身上波脏水,而替罪羊都教曹秋何一个人当了。

  

  就这样,皇帝派出的钦差大臣手捧圣旨,点齐虎贲卫,前往晋阳宣旨。

  

  圣旨的内容有三条:

  

  第一,捉拿曹秋何;

  

  第二,曹秋何空出来的河东节度使的位置,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因为他犯事儿将来肯定要空出来河东节度一职将由叶十一暂时署理,并且圣旨上还要求十一负责安抚河东军余部。

  

  第三,益封傅铁衣食邑三千户。

  

  这三条,除了赵瑟等三人心里有些准备,其他人都被打了个促手不及,只得迷迷瞪瞪地跟着大伙儿下跪,磕头,谢恩。

  

  宫廷里派出来传旨的宦者拖着长声吩咐:“来呀,把曹秋何给咱家捆了!”

  

  四面虎贲卫士轰然应诺,其中一名郎将拿出锁链两腿叉开往当间一立,便等着曹秋何自己过去束手就擒。等了半天,没人反应,那郎将便有点沉不住气了。吃了这么多年皇粮,没见过到了这一步胆还这么壮的啊!

  

  众人不约而同地偷眼往曹秋何的位置撇。这一看不要紧,包括赵瑟在内,大伙全傻了——曹秋何没了!

  

  赵瑟站起来接过圣旨,对那传旨钦差道:“曹秋何好像没来。”

  

  “嗯?”钦差气得脸颊上的肉都哆嗦了,尖着嗓子叫道,“曹秋何竟敢抗旨?你们竟敢包庇钦犯?你们该当何罪?”

  

  赵瑟心中好笑,调戏那钦差道:“上差这话可是愈加之罪了。下官是监军,曹秋何是将军,战场上他若临阵脱逃,下官管得。可如今曹秋何守孝呢,不归下官管哪。再说了,您宣旨之前咱们谁也不知道圣上要锁拿曹秋何呀!这包庇钦犯四个字从何说起啊?赵瑟宁死也不肯认的。”

  

  钦差堵得没话。这时候众将已经跟着站起来,纷纷帮腔说的确不曾包庇曹秋何。有一个出身羽林的将军诅咒发誓说迎着钦差大人进城的时候还看见曹秋何来着。

  

  没说的,搜吧!钦差一跺脚,向傅铁衣和十一两人分别一拱手,道:“两位大帅,这次咱家来拿人只带了三千虎贲卫,搜城恐怕不够哇,还请两位大帅多多帮忙。”

  

  “自当从命。”傅铁衣道。

  

  于是传下令去,关闭城门,大索晋阳。十一和傅铁衣各自从营中调了五千人来,协助搜城。于是赵瑟便请钦差大人到堂上喝茶,坐等曹秋何归案。

  

  钦差撇着茶叶沫子吩咐:“派人先把曹府给我围喽,只准进不准出!等抓着了曹秋何,咱家再过去抄家。”

  

  自有虎贲卫士领命而去。

  

  说是坐等,实际大伙儿都知道今天指望是不大了。晋阳春秋时就是唐国的国都,后来历经千年修缮增扩,如今更是规模宏大。那么大一座晋阳城,搜一个人可不容易。即便是一万人来搜,一时半刻也是搜不完的。这还只是城里,万一曹秋何要是跑城外了呢?那就真是大海捞针喽。

  

  果不其然,一直等到夜半三更也没搜出个所以然来。赵瑟实在耗不起这位钦差大人了,打了个哈欠道:“钦差大人先安歇如何?明儿早起也是一样的。”

  

  钦差皮笑肉不笑道:“咱家还成。赵大人要是累了不妨先去休息。”

  

  赵瑟倒是真不客气,顺着台阶便站起来告辞:“也好,那下官就告辞了,多谢钦差大人体恤。哎呀,睡得晚了明天一定是黄脸婆、黑眼圈……”

  

  钦差到底忌惮赵瑟的家世出身,只好放她走。

  

  赵瑟摇摇摆摆出了大堂,由侍从伺候着上了马车。

  

上一篇:《皇后重生手册》

下一篇:大药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