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70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第94章

  或许是洪熙的目光太过灼热,宋积云立刻就感觉到了。

  她笑盈盈地走了过去,向洪熙介绍元允中:“我的未婚夫元公子。”

  洪熙很是震惊,甚至一时间没能管住自己的表情,露出诧异之色来。

  他是派人打听过元允中的。

  破落户,仗着早年和宋家的婚约来打秋风,恰逢宋家争产被认了下来。又因为人长得好,还挺讨宋家上下喜欢的。

  可他没想到这位元公子气质会这么好,长得会这样英挺俊美。

  或者这正是宋家能认下他的缘故?

  “元公子,久仰!”洪熙一面笑着和元允中打着招呼,一面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元允中。

  元允中神色自若朝着他客气地拱了拱手,举止十分的大方洒脱。

  洪熙心情有些微妙。

  这样近距离的接触,他更能感受到元允中身上的那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矜贵。

  眼前的情景虽然出乎他意料之外,但他还是很快收敛了心绪,和宋积云寒暄起来:“我原本想去拜访宋小姐的,想着宋小姐这些日子肯定很忙,准备等您忙完了这阵子再说的,没想到宋小姐倒先过来了,真是蓬荜生辉。”

  宋积云倒是发现了他的小动作,却没有放在心上。

  说实在的,任谁知道有元允中这么一个人,都会生出几分好奇之心来的。任谁见到元允中,都会多看他两眼。

  她笑着和洪公子应酬道:“洪公子太客气了,我还没有来得及感激您雪中送炭呢!”

  “那也是宋小姐拔刀相助在先!”

  两人彼此恭维着对方,往洪家待客的花厅去。

  一路上姹紫嫣红,鲜花似锦般开得如火如荼。那花厅更是四面都是镶着绘着各色花卉的琉璃隔扇,推开隔扇,一步一景,可见是花了大力气布置。

  宋积云自然是不停地称赞:“我看苏杭的园林也不过如此。”

  “您太夸奖了!”洪熙笑吟吟地谦虚着,眼角的余光却暗暗留意着元允中。

  元允中仿佛对周身的景致没什么触动,倒是丫鬟端了茶点上来,他端起茶盅,目光却落在了落地柱上挂着的那副黑漆鎏金对联上。

  洪熙笑道:“元公子也喜欢草书吗?这是我祖父临摹的张芝发帖。虽说放在这里不太适合,可我祖父喜欢,我们这些做小辈的,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也还好。”元允中语气寻常地道,“三知堂不就是用草书写的对联。”

  三知堂是苏州鹤州书院的藏书阁,由曾经英武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邱中仁和一些苏州籍官员、鸿儒捐赠、捐资修建的,藏书阁前匾额和对联都是邱中仕亲手书写,是江南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之一,素以“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为荣,不要说等闲人,就是一般的读书人都进不去。

  洪熙讶然,转念想到元允中是苏州人,肯定比其他人更有机会去三知堂见识,也很快释然,笑道:“我祖父正是有幸去过一次三知堂,这才效仿三知堂写了这副对联。”

  元允中点头,不以为意地道:“邱大人文章一流,写字不如赵大人。”

  赵大人是当初和邱中仕一起捐赠、捐资三知堂的苏州籍官员之一,以擅长书法著称。虽说他捐书、出资最多,可他致仕的时候只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刻碑的时候,他就排在邱大人之后。

  洪熙暗暗心惊。

  知道三知堂的人不少,这么详细地知道三知堂轶事的人却不多。

  要不是鹤山书院的嫡传弟子,要不是苏州的世家子弟。

  元允中......真的是只是一个来宋家打秋风的落魄子弟吗?

  他觉得自己疏忽了元允中。

  而只认识简体楷书的宋积云......看了那副对联好几眼。

  笔走龙蛇。

  她一个字都不认识。

  听洪熙和元允中这么说,她不禁笑道:“早知如此,我就应该送洪公子张芝的发帖——我外祖父曾经收藏过一副邱中仁邱大人临摹的张芝发帖。”

  这下不仅洪熙,就是元允中也颇为惊讶。

  宋积云笑道:“我外祖父曾经在鹤山书院读过书。邱大人的这张法帖,就是当时我外祖父的一位同窗送给他的。”

  洪熙惊喜道:“没想到我们两家还有这样的缘分。我也曾在鹤山书院读过书。”

  这下轮到宋积云惊讶了。

  苏州的鹤山书院,是江南的三大书院之一。

  百余年来,不仅考出了很多的举人、进士,还曾经出过好几位大儒。

  她的外祖父就曾一生都以曾经在鹤山书院读过书为荣,常常拿出来说。

  宋积云就笑道:“等我回去了去库房里找出来,再派人送过来。”

  洪熙连连摆手,道:“君子不夺人所好。怎敢当宋小姐如此厚礼。”还感慨道:“难怪宋小姐的书画都堪称一绝,原来家学渊源。”

  宋积云不解。

  她画画还可以,书法就很一般的了。

  洪公子何出此言?

  洪熙笑道:“前些日子我祖父得了一对年年有余的红矾供盘。我祖父见了赞不绝口。后来一打听,说那供盘上的图样是宋小姐亲手画的。我们都大吃了一惊。”

  宋积云颇为意外,道:“是那套金鱼的年年有余图样吗?”

  时下人们在设计年年有余的图样时,都喜欢用鲤鱼。她因为见识多,玩笑般地的画了一套金鱼水草的年年有余图样。她父亲很喜欢,拿去做了图样。成了宋氏瓷器最畅销的图样之一。

  洪熙笑着颔首,道:“正是那套金鱼水草的年年有余图样。”

  宋积云也不过是站在后世的肩膀上回头看,没想过把这功劳揽在自己的身上,连道着“不敢当”,“不过是无意在孤本上见过,拾人牙慧。”

  洪熙却不驻地称赞:“宋小姐太谦虚了。想必不止你一个看到过那孤本,可能想到设计出这样一幅图样,也只有宋小姐。”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得热闹。

  一旁的元允中瞥了洪熙一眼,又看了看宋积云,端起茶盅,闻到因为杀青杀得不够火候而豆香不够醇厚的龙井,眼底闪过一丝嫌弃,又放下了茶盅。

  而洪熙的话已收尾。

  他道:“说实在的,宋小姐今天不过来,我过几天也想去拜访宋小姐的。”

  宋积云认真地听着。

  洪熙道:“我弟弟马上不是要及冠了吗?我祖父想烧一批订制瓷作为我弟弟及冠的赠礼。”

第95章

  宋积云愕然,但心念飞转。

  洪家二公子的及冠礼是九月中旬。

  距今不到半个月的功夫。

  最多能烧两窑了。

  可她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还了洪家送泥料的恩情,只要还有转圜的余地,她就会尽力而为。肯定不会立刻就拒绝。

  “难得洪老太爷喜欢。”她斟酌道,“不知道老太爷是有现成的图样?还是想我们这边帮着重新设计一个?大致上要烧些什么器物?多少件?最迟什么时候要?”

  洪熙听着就吩咐身边的小厮去他的书房把放在书案上的一幅画拿过来。

  “九月正是遍插茱萸的时候,我祖父想以茱萸为图样,烧一批福禄葫芦。”他转身对宋积云道:“正巧我们家收藏了一幅《九月九登高图》,想从里面截取一个图样。你看来得及吗?”

  宋积云松了一口气,笑道:“你们有现成的图样就好!是要烧青花还是釉上彩?”

  洪熙苦恼道:“按理说应该烧青花。青花只要烧一次,容易一些。可照我祖父的意思,及冠礼应该热热闹闹才是,烧釉上彩更好。可这烧釉上彩要烧得好,颜色是关键......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到底烧什么好?宋小姐是行家,还请你帮我拿个主意才好。”

  这个时候的釉上彩烧出来的颜色都不正,的确是个问题。

  宋积云就想着能不能茱萸烧成矾红,枝叶仍用青花。

  但这需要时间。

  她犹豫道:“先把图样和器物大小定下来再说吧!”

  洪熙点头。

  小厮拿了画卷过来。

  洪熙对宋积云道:“宋小姐随我来。”

  推开花厅的门,里面是个雅室。

  四面是齐腰的书架,中间是张放着文房四宝的大书案。

  树冠遮着屋顶,满室的浓绿。

  宋积云欣然前往。

  洪熙站在书案前,亲自打开了画卷:“是前朝李公麟的书画。你看假山石脚,我祖父就想截取石脚的茱萸做图样。”

  宋积云低头认真地观看:“他画了四、五丛茱萸。若是全用在福禄葫芦瓶上,会不会有点多?葫芦瓶上绘画案,通常斜画一丛,或者是只取三、五个红果,画一满瓶。”

  洪熙思考道:“若是斜画一丛,怎么截取?若是画三、五个红果,又怎么画?”

  做生意,原本就应该顾客至上,何况洪家还曾经雪中送炭。

  宋积云左右张望着纸和笔。

  洪熙忙帮她铺了宣纸,递了笔给她,还打开画盒开始给她磨墨。

  宋积云铺了宣纸,快速地临摹了其中一丛茱萸,又临摹了右上角一簇茱萸果。

  “若斜画一丛,就取这一丛。”她指给洪熙看,“若是画满瓶,就取用这簇果子,在福禄葫芦瓶上画九个、十二个、十六个不等。”

  洪熙从她下笔起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没等她画完其中一丛茱萸时已开始啧啧称赞,等她画完,指给他看时,他更是不由自主地凑了过去,道:“宋小姐不愧是宋氏窑厂的当家人,不说别的,就这手工笔画,线条明快,简而细腻工整,只怕整个景德镇都找不出几个能和你媲美的。”

  “哪里!”宋积云谦逊道,可被洪熙这么一路赞扬下来,纵然明白人家还是在交际应酬,心里也还是很高兴的,“我这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她抬头朝着洪熙笑了笑。

  那眼眉,就如绽放的夏花,灿烂明妍,瞬间点亮了有些幽绿的雅室。

  洪熙一愣,心里突然涌现“朱萼缀明鲜,灼灼火俱燃”的诗句来。

  他目光都变得灼热。

  坐在花厅里的元允中,只觉得刺眼。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