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60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她的两个妹妹宋积玉和宋积雪正由各自的管事嬷嬷陪着在做针线活。

  宋积云就跟钱氏商量:“趁着这个机会,给她们请个先生。针线活固然重要,这读书识字也不能丢了。”

  之前家里也有个老童生,后来年纪大了,回乡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两个人的功课就这样耽搁下来了。”

  她还问两个妹妹:“你们有没有兴趣和我学烧瓷?”

  就算不学点什么,多接触些事,也能把胆子练得大一点。

  宋积玉直摇头,腼腆地道:“大姐,我在家里帮娘的忙好了。”

  她今年十四,细长的身材,鹅蛋脸,眉眼温驯。

  说话的时候轻声细语地,性格最像钱氏,颇为绵软。

  宋积雪活泼些,立马道:“大姐,我学。”

  宋积云觉得这种事不能勉强。

  她摸了摸妹妹柔软的头发,道,“那我再安排个小师傅先给你启蒙。等你学得有点影子了,和我一起去瓷厂。”

  钱氏含笑望着三个女儿,什么都没有说,心里却很欣慰。

  这些日子的经历让她明白,女孩子就算是养在深闺,也要精明厉害才能不被人欺负。

  他们这一房要不是有宋积云,早就被那些人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了,更不要说像今天似的,被族里的族老们恭维了。

  母女几个说了会儿体己话,宋积云这才回房洗梳更衣。

  可她也没有闲着,而是一头栽进了她院子后花园的石板屋,把那罗盘拆了个七零八落的。

  郑嬷嬷来喊她去钱氏那里用晚饭,她都应了又应,拖拖拉拉了好一会,才心不在焉地去了钱氏那里吃了个饭,就立刻回了石板屋,摆弄着她那些泥坯。

  元允中来的时候,正好看见她在拉坯。

  转盘在看似慢悠悠实则飞快地转着,一个个小小的罗汉杯就在她手中成了形。

  她抬头看了元允中一眼。

  他很少见地穿了件真紫色素面杭绸直裰。

  真紫色极其浓艳,如花开荼靡要凋零的颜色,很少有人穿得好——要不像泼了一身大酱,要不就邋里邋遢暗淡无光,只有元允中,把它穿得如盛放的魏紫,衬得他面如冠玉,雍容华丽,如珠玉在侧。

  她手一顿,杯子塌陷下去,眼看着就要废了。

  宋积云忙敛了心绪,道:“您这个时候怎么过来了?客人都走了吗?”

  “走了!”元允中说着,走过来坐到了转盘旁的春凳上,道,“你在做什么?”

  他撩着衣角,真紫色织金丝线皮球花腰带上系着的饰品静静垂落。

  洁白的玉佩,樱粉的荷包,黄澄澄的小印,还有个核桃般大小的漆黑司南混在其中有。

  五连珠的宫灯把石板屋照得亮如白昼,照在他的身上,也照在他微微挑起的眼尾,乌亮的双眸里,幽深得仿佛能把人的魂魄吸进去。

  宋积云心头一跳。

  “做杯子。”她忙道,垂眸注意着手中的泥坯,“您可是有什么事?”

  “没什么事!”元允中掰了一小块高岭土,道,“你做杯子干什么?”

  宋积云不想告诉她,小心翼翼地把做好的杯子泥坯放到旁边的木板上,抬起头来。

  她这才发现元允中的头发,好像是湿的。

  他这是送走了家里的客人,梳洗了才过来的吗?

  “没什么。”她道,“我就想做几个杯子喝喝茶。”

  元允中“哦”了一声,突然站了起来,在她身边这看看,那看看,还抓起腰间挂着的饰品甩了甩,发出金玉之声。

  “你准备画什么?”他漫不经心地道:“山水、花鸟还是人物?你除了会做杯子,会做壶吗?像紫砂泥那样的壶?我觉得那种壶还挺有意思的?”

  等他去看宋积云的时候,发现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再次低下了头,继续拉着手中的泥坯。

  “我准备烧单色青瓷。”她头也没抬地回着他,“我从窑厂带了些青釉回来。等我烧出来了,给你看看。你要是喜欢,可以选几个带回去。”

  元允中偏头,定定地望了她一会,蓦然起身,扬长而去。

  宋积云听到动静抬头,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他到底来干什么?

  她满头雾水,可她有更重要的事,决定把手头的事做完了再说。

  但当她重新转动转盘的时候,心里又忍不住开始复盘刚才所发生的一切,想知道元允中到底为何而来。

  手里的高岭土软成了一团不能成型的泥。

  她睁大了眼睛。

  他,刚才腰间好像挂了一个如核桃般大小的司南!

第81章

  宋积云抚额,有些哭笑不得。

  但她一直悬在半空中的心却稳稳当当地落了地。

  虽说不知道元允中是怎么知道她现在急需司南的,可他愿意帮她,想必也没有把两人从前的罅隙放在心上。

  这就比什么都好?

  那要不要追过去解释一番呢?

  宋积云望着自己手中的泥巴,想着即将要交给御窑厂的祭白瓷,最后还是决定把眼前最要紧的事应付了再去和元允中修复关系。

  她把用高岭土做好的杯子、碗、碟之类的做好,郑全已经把砌窑的师傅找了过来。

  两人把匣钵放到窑里,用煤代替了柴开始烧窑。

  郑全道:“大小姐,您先去歇了吧!我会照您吩咐的,等素坯烧出来了,就去叫你。”

  宋积云点头,叮嘱了他几声,就去歇了。

  等傍晚她醒了过来,郑全已经扒了窑,高兴地指给她看:“小姐,都烧成了!”

  这是后世总结的经验。

  把高岭土做的泥坯先用烧陶瓷的温度烧一遍,然后上釉,用烧瓷器的温度再烧一遍,比直接烧稳定性好、成品率要高。

  宋积云眯眯地笑,将从窑厂带回来的青釉分成五份,拿了从罗盘里拆下的磁铁,慢慢把其中一份青釉过了一遍。

  郑全不解地道:“大小姐,您这是要做什么?”

  宋积云笑道:“我准备试着烧个单色瓷出来。”

  郑全不明白。

  宋积云也不解释,把手中的青釉放到了一旁,把剩余的五份青釉一个过了两遍,一个过了三遍,依次累加,最后一份过了五遍。

  这是从前她资助的一个艺术家告诉她的。

  说从青瓷到甜白瓷,只隔着釉料铁含量的不同。

  他当时讲得很详细,但她那时更喜欢收藏珠宝,加上太专业,没怎么认真的听。

  不知道怎么具体怎么操作。

  如今她也只能想办法一点点的试了,看到底从青釉里吸附多少铁含量,才能烧出甜白瓷来。

  她动手的能力不行,叫了窑厂里另一个上釉的大师傅过来帮她。

  这位大师傅叫顾清,不过二十七、八的年纪,手却极稳,黑灰色的釉料淋上去,厚薄均匀,还没有烧,已像黑陶似的,散发着自己独特的美感。

  顾清很感兴趣,道:“大小姐,这是老东家留下来的东西吗?我瞧着这釉料好像和从前不太一样。”

  在别人的眼里,釉料没有被稀释之前,就是草木灰色,稀释之后,就是黑灰色,只有在这里面浸润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老师傅才会凭着自己的感觉或者是直觉发现其中的不同。

  宋积云不想节外生枝,笑道:“是我父亲生前留下的。之前一直有些拿不准,所以才烧了这么些,这次祭白瓷出了问题,我只好铤而走险,试着烧一烧。”

  她父亲在窑厂积威深重,既受大家爱戴也受大家信任。

  果然,她这么一说,顾清立刻露出欢欣的笑,道:“既然是老东家留下的,一准成!老东家在世的时候,还曾经烧出来三色釉。可惜京城那边不喜欢,后来就没有继续烧下去了。”

  几个人说说笑笑的,很快就把宋积云做出来的东西都上好了釉,干了之后,他又帮着装了匣钵里,这才回了窑厂。

  宋积云依旧用了煤,开始第二次烧制。

  这也是后世总结出来的经验。

  煤比松木的燃点高,可以很快烧出需要的瓷器来。

  后世之所以没有继续用煤烧窑,除了污染,原因很多,但她目前面临的就是贵。

  松木,景德镇周边的山上到处都是。若是要买煤回来烧,运输的费用加其他,比柴不知道贵多少。

  这样小范围急用的试点还可以,大规模就不成了。

  宋积云守在窑前,等着出窑。

  家里的烟雾瞒不过别人。

  很多人都知道宋积云在烧窑,只是不知道她在烧什么而已。

  两天后熄了火,又一天,开窑。

  扒开匣钵,大部分都是些七歪八扭、不知道什么颜色的东西,只有靠左边一堆粗砾石块中,有个小小的乳白色压手杯,在日光下晶莹剔透,润如羊脂,纤尘不染,如珠似玉。

  “大,大小姐!”帮宋积云扒匣钵的郑全声音都结巴了,“这,这是什么?”

  他也算是从小在宋家长大,小时候经常跟着宋又良跑窑厂,要不是他实在没有天赋,又天生神力,宋又良肯定会把他往窑厂的大师傅或者是大掌柜培养。

  对于瓷器,他比一般的窑工都懂得多。

  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精美的器物。

  他甚至不敢用手去拿,生怕他手上的老茧伤了那洁白如玉的杯子。

  宋积云长长地吁了口气,畅快地笑了起来。

  她拿起那个压手杯,看了一下匣钵底的数字,不由在心里暗暗换算,多少两的青釉,过出多少铁屑才是正确的配比。

  为了确保正确性,最好还是大规模的再烧一次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