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232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宋积云等人不由朝他来的方向望去。

  就看见元允中一身天青色细布道袍,气度雍容地站在那里,如松似柏,手里却提着个大红色描金的食盒走了过来。

  “你这边还有什么事没完吗?”他目光径直地落在宋积云的身上,温声道,“你今天一口气上了三百个瓷坯,我还给你约了个京城里很有名的女医给你按按肩膀。”

  他满心满眼都是宋积云,对旁人视若无睹:“你要是这边的事还没有好,我就让人先别开食盒,免得菜凉了。”

  宋积云没想到元允中会给她送饭,惊讶之余也颇觉温暖,也就懒得理会宋桃了。

  她迎上前去,道:“没什么事了。就是说了几句话。你吃了没有?你这样过来要不要紧?”

  元允中和宋积云往刑部给她安排地方去:“有什么要紧的?就是坐牢,也没有说不让给送牢饭。何况你这不是坐牢。就是我考虑得不太周全,只记得离这里最近,最有名的馆子是京华楼,忘记了京华楼最拿手的是淮扬菜,你喜欢吃辣一点的菜。”

  “没事。”宋积云笑道,“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吃点清淡的也好。”

  元允中笑道:“但我已经跟京华楼的掌柜说了,让他们明天找个做江西菜的师傅。今天不管好吃不好吃,你先将就着吃一顿。明天就好了。”

  “说得我好像无辣不欢似的。”宋积云娇嗔道,“只要是好吃的东西,我都喜欢吃。不拘地方和菜系。”

  “那行。”元允中和宋积云说说笑笑,渐行渐远,亲昵的说话声时隐时现地随风飘过。

  宋桃孤零零一个人站在玻璃厂门前,不远处的大街上全是匆匆归家的行人。

  她低下头,木然地望着脚下延伸出去的人影,半晌都没有动弹。

  (本章完)

第343章

  琉璃厂偏院的东跨院里却是灯火通明,低语轻笑,热闹而又不失温馨。

  元允中不仅给宋积云定了席面,给郑全等人也订了席面。

  “这干炸丸子做得好。”郑全等人在东厢房吃着饭,小声议论着,“酥而不柴。下面铺着的这什么?吃着像是萝卜丝。切得可真细。不过配着这干炸丸子,又清爽又解腻。好吃!”

  香簪和王华则在正房给宋积云和元允中摆盘。

  不过简简单单的四菜一汤,却有冬笋干烧肉,腊肠石鸡这样的辣菜,也有清蒸狮子头,水煮白菜这样的清淡菜,兼顾两人口味又非常的家常。

  元允中还指了他之前提的食盒:“这里是红枣莲子燕窝羹,你们盛出来让你们家大小姐喝一碗。”

  香簪笑盈盈地应是,和王华去开了食盒。

  宋积云则给元允中斟了杯茶,道:“我下午有点忙,一时也没顾得上你。一抬头,见你人不见了。我还担心着你去了哪里。谁知道你去了酒楼。”

  元允中道:“我没有想到你们会弄得那么晚。”

  话说到这里,他皱了皱眉,道:“一口气给三百件瓷胚上釉,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这要是今天弄不完,还等到明天不成?”

  的确有点多。

  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宋积云笑道:“开次窑不容易,我们一次最少也要烧一千来件。若是东西太少,把桩的师傅一时反而不知道怎么控制火候了。”

  元允中还是觉得这主意够折腾人的。

  香簪送了红枣莲子燕窝羹过来。

  元允中催她:“润润肺。这几天你要守在窑边,火气大。”

  宋积云笑着道了谢。

  元允中问起刚才的事来:“可是那宋桃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我看郑全的脸色不太好。”

  平时他行事都讲究一个“吃不言睡不语”,可遇到宋积云,他仿佛就有说不完的话,不要说一起吃饭的时候了,就是那天在她书房的罗汉榻上小憩了片刻,他都要跟她说几句才觉得心安。

  好在是宋积云好像没有这样的苛求,他和她说话,她就会陪着他说话。

  “就是不甘心,犬吠几句罢了。”宋积云有选择性地转述了几句宋桃的话,朝他眨了眨眼睛,道,“她肯定很羡慕我有个好夫婿,说话酸溜溜的。”

  元允中淡然的“哦”了一声,拿起筷子,道:“吃饭,吃饭。”

  耳朵却红通通的。

  宋积云抿了嘴笑。

  *

  用过晚膳,他们散着步去了窑口。

  刑部的衙役守卫森严,除了把桩师傅和其徒弟,其他人都不允许靠近。

  宋桃可能去吃饭了,她的窑口只有个把桩师傅带着徒弟在看火。宋积云这边除了看火的,还在红线外围着好些个围观的百姓,听那口气,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吃了饭闲着无事来这边逛逛。周正正站在那里嘶哑着声音和那些人说着话。

  人群中不时暴发一阵笑声。

  元允中的目光却落在巡逻的衙役身上,微微点头道:“刑部这次派来的人还算有章法,你们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他知道宋积云担心宁王有什么阴谋,特意让何大志等人侨装成了小郭师傅的徒弟,轮班看守着窑口。

  “明天应该是大理寺的人过来当值。”他道,“我会提前给他们打招呼的。”

  宋积云笑着颔首。

  周正看见了他们,拉了个小伙计代替他,小跑了过来。

  “姑爷,东家。”他给元允中和宋积云行礼。

  这段时间她身边的人常能见到元允中,元允中对她的态度让他们对元允中虽然依旧尊重,却少了些许的畏惧。

  “我刚才特意到荫余堂那边去瞧了瞧。”他兴奋地道,“那边的队都从西栅栏排到长安街去了。说是很多人拿了陶牌去问,集齐三十个有什么惊喜。铺子里的伙计按照你和洪老板的吩咐,说是可以免费的换一个小茶盅。还把那茶盅拿出来给他们看。大伙儿都炸了锅了,如今纷纷问身边的人都得的是什么图案的陶牌,还有人开了价,一文钱一个陶牌。我们荫余堂,在京城打出名号来了。”

  才不过一天啊!

  他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哽咽了。

  宋积云前世虽然自己没有下场做过营销,可她看过的营销方案不知道有多少。随便想想就能套用一个差不多的。

  她道:“你还是想想怎么样能尽快把用来免费换陶牌的那种茶盅从景德镇运过来。别是有人凑齐了三十个陶牌,你们却拿不出那么多茶盅来,言而无信,就算我有通天的本领也没用。”

  “不会,不会。”周正左右看了看,见没有旁人,他悄声道,“我们按了您的吩咐,开窑的那天才发最后三种图案。他们要凑齐三十种图案,得每天都来不说,其中两款图案只有一百来个。我们库房里两百多个同样的茶盅呢。”

  宋积云“嗯”了一声,叮嘱道:“没有换出去的茶盅宁愿砸了也不能再卖,要的就是这独一份,不可让人觉得是随便的普通款式。”

  周正还是有点心疼。

  那可是刻莲花暗纹的薄胎甜白瓷啊!

  单卖怎么也得二、三两银子一个。

  他犹豫道:“拿去南京卖也不行吗?”

  “那你还不如多放几个陶牌。”宋积云反对,道,“不用在这小事上计较。多受惠几个人,也多几个帮我们四处宣扬。”

  周正讪笑,跑去照着宋积云的吩咐去重新布置发放陶牌的事了。

  元允中看着时候不早,也告辞了:“我明天再过来。你别在人群里找我,安心办你的事就行了。”

  宋积云只能送到琉璃厂门前:“我明天也没什么事,就是看着火候,等着开窑。倒是你,没什么事就别在人群中等了。三司给我们在这边安排了歇脚的地方,你没事就过去休息休息,这几天的太阳也挺晒人的。”

  元允中应“好”。

  说是告辞,两人站在琉璃厂门前还是黏黏糊糊地说了快半个时辰的话才分开。

  *

  第二天安然度过。

  只是来领陶牌的人有些多。

  周正没有办法,临时雇了几个人帮着发了牌。

  有的人家还来领好几个的。

  周正愁着要怎么制止一个家人挨个来领好几次。

  宋积云笑道:“让他们领。不过是想要人去荫余堂那边凑个热闹,人多就行。”

  周正也就不管了,乐呵呵地发陶牌。

  第三天也安然度过,宋桃甚至都没有出现。

  宋积云支肘坐在馒头窑边的小马扎上,不太相信宁王和宋桃会就这样轻易认输,寻思着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她没有考虑到,会让他们钻空子。

  (本章完)

第344章

  第四天,大家依旧相安无事.就是每天到宋积云窑前来领陶牌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有人拿着陶牌去荫余堂做陶器了,据说烧成的就可以自己拿回家去,虽然烧成的很少。可白得的东西谁不喜欢。

  还有很多人跑过来问他们家什么时候出窑。

  说是有人已经凑足了二十个图案,还差十个,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得天天来。

  还有人在宋积云窑口不远处交换彼此领到的陶牌。

  更有那机敏的小摊小贩们挽了蓝子或者是拖了板车在这里叫卖水果、小食。

  琉璃厂这里比庙会还喧嚣热闹。

  宋积云就坐在窑炉旁的柴火堆旁看人来人往的。

  下午,下起了小雨。

  有刑部的官员冒雨过来问:“明天能开窑吗?”

  “能啊!”宋积云道,“今天晚上就熄火,明天中午未时左右我们这边就可以开窑了。”

  “好的,好的。”那官员笑道,“您这边时间定了,我们也好回去和上官说。”

  他们不可能一整天等在这里等开窑,只会在开窑的时候过来。

  “那就劳烦大人了。”宋积云客气地道。

  那人却没有走,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似的,支支吾吾了好一会儿,才踌躇地低声道:“宋老板,我前几天和几位同窗去逛了逛您家的荫余堂,东西卖得可真好。”

  这是要干什么?

  宋积云一面在心里使劲地回忆着这人在什么衙门里当差,是做什么的。若他是想向她讨一件两件瓷器,她应该怎么办,一面笑着应酬他:“是吗?您瞧得上眼就好。我们向来是给御窑厂做定单,御窑厂给我们什么款式我们就烧什么款式。荫余堂那边摆的,都是我们自家烧器形和花式,在南京和杭州卖得很好,还从来没在北边卖过,生怕不合你们喜好。”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