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150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他好不容易把需要的纸都裁好了,元允中却背手而立站在屏风前,目不转睛地望着水域舆图上那几朵梅花,那模样, 不像是在看消寒图,倒像是看千里江山图似的。

  元公子这是在担心大小姐吗?

  郑全后知后觉地思忖。

  他不禁安慰元允中:“您别担心, 我们家大小姐既然决定去南京,肯定早就胸有成竹了。何况还有邵青兄弟跟着,她不会有事的!”

  元允中没有说话,回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郑全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

  自元允中代替宋积云去参加了风神庙的大祭之后,关于宋积云去南京卖瓷器的议论就没有断过。

  有说她有勇有谋的,有说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也有说她狂妄自大的。

  特别是万晓泉病好了,开始露面主持御窑厂之后,不知道从哪里传出许多的流言蜚语,说宋积云不知死活,得罪了万公公还想去南京打码头。不说别的,就说那下关巡检司,就不是那么好过的,何况那太监还都是一伙,万公公在南京也有人脉,宋积云小心有去无回。

  加之元允中有些日子没宋积云的消息了,郑全

  难免担心,前天还和六子凑在一起说起这件事来, 被走路悄无声息的元允中听了个全程。

  元允中当时难得和他说了句话:“那是有心人特意放出消息来,想趁着你们家大小姐不在,收购窑厂和作坊。”

  事后证明, 元允中是对的。

  此时旧事重提,郑全大窘。

  不过,元允中倒没有为难他。

  元允中重新走到大书案前,抽了张裁好的白色蜡笺纸,开始准备写春联。

  郑全过来帮他把纸对折再对折的折好,道:“我倒不担心别人笑话大小姐,大小姐这个人,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她要做什么,任你怎么说,她都要做成了。若是不想做,任你怎么说,她也不为所动。

  “特别的有主见。

  “去南京,是大小姐自己的主意,我怕她遇到事儿,心里不高兴。老爷去了,我也不在她身边,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我这心里,想想都觉得不是滋味。”

  郑全不是多嘴的人,但元允中的话更少,他之前虽然有点怵元允中,但也莫名的觉得他可信。

  元允中低着头,把折好的白色蜡笺纸一张张的打开,在大书案上铺好,道:“她有话,除了二老爷和伱,连太太也不说的吗?”

  郑全正忙着把元允中写给他的对联和福字挂好了,压根没有注意到他扬起的眉峰,透着如刀剑般锋利的凌厉,而是叹了口气,语气含糊地道:“从前太太想着大小姐迟早是要嫁出去的,能识字,会算账就行了,烧瓷太辛苦了。”

  言下之意,钱氏并不赞同宋积云跟着宋又良学习炼制瓷器,所以宋积云和宋又良更亲近一些。

  元允中听了这话,居然愣了半天。

  郑全诧异道:“你怎么了?”

  元允中半晌才道:“我以为你们大小姐是被迫的!”

  郑全好一会儿才明白他在说什么。

  他不禁笑了起来,道:“您是说我们家大小姐掌家的事?若是老爷没走,大小姐未必会掌家。可若说大小姐是被迫的,那也不一定全对。我们家大小姐不想做的事,谁也别想强迫她!”

  “是这样吗?”元允中喃喃地道。

  在一个屋里,郑全竟然没有听清楚他说什么,可他那语气,他怎么听都觉得带有几分伤感。

  但元允中有什么可伤感的呢?

  他平时比他们家大小姐还凶!

  郑全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郑嬷嬷带着几个小厮来给元允中送春衫。

  七、八个樟木包铜角的箱子,满满的全是衣服,手都插不进去,偏偏郑嬷嬷还道:“委屈公子了,今年来不及派了人去苏杭采买新料子了,您先将就着穿穿,开春了再做几件湖绸杭绸。”

  完了还拿了件烟青色宝相花织锦貂毛大氅出来:“今天一早才赶出来的,公子试试合不合身?我也好拿去改了,过年的时候穿。”

  郑全眼睛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这还叫委屈。

  他所有的衣服加起来都没有元允中这一季的多。

  可没等元允中披上那件大氅,钱氏身边服侍的一个小丫鬟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惊慌地:“郑嬷嬷,郑嬷嬷,您快点去,太太,太太要生了!”

第214章

  钱氏预计年后才生,这也是为什么宋积云敢去南京的原因之一。

  没想到钱氏会提前发作。

  好在是稳婆和大夫都已经请好了,只需要提前派人接就行了。

  郑嬷嬷沉着冷静地指使着丫鬟小厮们请大夫的请大夫,请稳婆的请稳婆,烧热水的烧热水,拿参片的拿参片,虽然忙碌, 却忙中有序,井井有条。

  元允中想了想,也去了钱氏那里。

  不过,他没有进院子,而是和吴总管一起在外面等着。

  很快,天空中飘起了雪花。

  宋积玉和宋积雪听到消息赶了过来。

  两个小姑娘畏畏缩缩的像鹌鹑一样躲在伞下,让人看了无端生出几分怜悯来。

  元允中虽然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却也知道妇人生产是道鬼门关,宋积云不在家,两个小姑娘想必非常的害怕母亲有个三长两短的。

  他想到那几条手艺尚不太精湛却诚意十足的络子,吩咐吴总管:“请了两位小姐去偏厅等着。”

  吴总管有些犹豫。

  两位小姐还没有出阁,按理应该回避才是。

  元允中不以为然,道:“未知更让人惧怕。”

  吴总管觉得他说的有理,忙请了宋积玉和宋积雪去了偏厅。

  他则给元允中撑了伞,继续在外面等着。

  三更天,钱氏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女儿。

  吴总管顿时心里“咯噔”一声,忙转头去看元允中。

  元允中虽然面无表情,可那肩膀却耷拉得厉害。

  怎么看上去比他还沮丧似的?

  吴总管不解,却也不好多问。

  他忙着按例给大夫、稳婆和家里忙了半天的丫鬟婆子等人打赏。

  至于要不要给曾氏去报喜,他吞吞吐吐地和元允中商量:“要不, 还是等大小姐回来?”

  当初大小姐能掌家,曾经拿了钱氏还没有出生的这个孩子说事。如今生的是个女儿, 他很担心宋三良、曾氏会以此为借口, 重新和宋积云争夺家产。

  元允中道:“不会!”

  吴总管想了想, 才明白元允中的意思。

  他虽然不太相信元允中的话, 但元允中这段时间的表现让他能深刻的感受到他不是个简单的人, 况且现在宋家四小姐已经诞生了,宋家又没有藏着掖着,他就算是想等到宋积云回来了再去给曾氏报喜,也没办法完全隐瞒下来,还不如听元允中的,先按规矩去报了喜再说。

  曾氏听了果然大喜,忙招了宋三良夫妻回城商量这件事。

  钱氏则哭得眼睛都肿了。

  “是我连累了云朵。”她向郑嬷嬷哭诉,“若我给她生个弟弟,她就能名正言顺地掌管家业了。她之前付出那么多,怕是都会因为我打水漂了。”

  郑嬷嬷也很感慨,只能安慰她:“这都是命!半点不由人,您就想开点吧!”

  她甚至拿不定主意应该不应该给这个小孩子做洗三礼。

  可就这样无声无息的也不是个事。

  她也只能去找元允中商量。

  “办!”元允中斩钉截铁地道,“按规矩办!”

  因为宋家还在孝期,按规矩办,那就是亲近的人家聚在一起吃个饭。

  郑嬷嬷叹着气去给亲戚朋友报信。

  宋家的族老们却为难了。

  他们聚在十一太爷家里,商量着要不去参加宋家四小姐的洗三礼。

  “怎么就生了个女儿呢?这要是生的是儿子多好啊!”

  “去肯定是要去的,可去了怎么办?”

  “又良没有儿子,按理应该给又良过继个儿子,这人选怎么选?”

  “昨天宋三良还找到我这里, 问我怎么想的?可若是过继他们家的儿子, 只怕宋老板不会答应!”

  “这是他她答不答应的事吗?这是约定俗成!她难道还想把娘家的家产带到婆家去不成?”

  此音一落,众人面面相觑,却没有人接话。

  一直没有说话的宋十一太爷此时才幽幽地道:“洗三礼不是婆娘们参加的吗?我们又不用去!”

  立刻有族老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眼睛一亮,道:“你是说,我们拖到宋积云回来?”

  宋十一太爷还没有点头,众人就炸了锅,纷纷道:“是啊!最啊!他们两家打擂台,我们掺和什么?”

  当然也有个别不赞同的,可见多数人都这么说,也不好在这个场合与众不同。

  这件事这就样定下来了。

  等到宋四小姐洗三,宋氏女眷全都到齐了,还有和钱氏交好的严太太、吴太太等人。

  而且还来了个稀罕人物——熊老爷的太太。

  洗三礼的时候,她朝浴盆丢了好几个金锭子。

  一下子引起了众人的注意,纷纷打听是谁。

  熊太太是个貌相极其温婉的妇人,性格看着也腼腆,进进出出的紧跟着严太太,见人打听她,却也不一味地躲在严太太身后,而是细声细语地介绍自己,说熊老爷如今和宋积云做生意,特意从婺源来恭贺宋家的。

  众人听了,不免私下里互相议论,觉得自宋家到了宋积云手里,越发的煊赫了,就连外地的客商也来给宋家道喜,来时还有些不以为意,此时个个收拾了几分脾气,笑盈盈地彼此契阔着。

  而严太太见钱氏精神不大好,还单独安慰她:“一个女儿半个儿,你们有四个女儿,等于有两个儿子,有什么不好的!你看看伱们家宋老板,多能干啊!不比那儿子强上百倍千倍。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女儿,半夜都要笑醒了。”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