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88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大抵是因为世上背井离乡的人多不胜数,而长安又是他们最为向往的去处。

  三娘收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已经迎来自己在蓝田县度过的第二个夏天了。

  读到贺知章写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三娘只觉这果然是贺知章写的诗,分明没什么奇词异句,读来却叫人久久难以忘怀。

  三娘二话不说替贺知章把《回乡偶书》投稿给《两京文选》。

  如今《两京文选》仍由东宫负责刊出,按李隆基的意思就是“子承父志”。其实《两京文选》本就是由李俨他们建议故太子李瑛弄的,如今倒算是物归原主。

  李泌近来在东宫做事,新一期的《两京文选》刊出时他也第一时间拿到了。

  他自然也读到了贺知章的新诗。

  李俨与他聊起来时,李泌说道:“凭着这两首《回乡偶书》,后世定然会记得贺监。”

  李隆基如今也是爱读《两京文选》的人,时不时还因为上头的文章问起作者其人,以至于连李林甫偶尔也会读上几篇文章。

  免得接不上李隆基的问话。

  比如此时此刻,李隆基就和李林甫聊起了贺知章的新诗。

  贺知章都致仕了,李林甫自然只会夸他好。

  他也确实觉得贺知章这诗写得挺好,至少连他都能读懂,而且读完后还觉得余韵悠长,可见贺知章写诗确实有一手!

  李林甫夸起人来那是一套一套的,听得李隆基顿觉自己慧眼识人,这么多年一直都待贺知章十分优待。

  相比于贺知章的功成身退,李白在长安的处境却并不怎么好。

  送走了贺知章,他在长安说得上话的人越发少了,他自恃是天子近臣,和李隆基说话从不避忌,得罪了不少人。

  常年在御前伺候的高力士更是把他各种狂妄话都听了进去,对他很是不满,便拿着李白为杨玉环写的《清平调》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说事:你看他把你比作赵飞燕,分明是轻贱你啊!

  赵飞燕的下场可不太好,最后被废为庶人并自杀。

  人家文人都是夸班婕妤的,哪有夸赵飞燕的?大多可都是骂赵飞燕是祸水!

  文章这种东西,解读的角度是很多的。经过高力士这么一分析,杨玉环对李白也生出几分埋怨来,每次李隆基生出想给李白授官的想法,她便想办法拦着。

  加上李白为人太过张扬,在前朝也没多少情真意切的朋友。

  至于那些宴饮时把酒言欢的酒肉朋友,事到临头又有几个是信得过的?

  短暂的风光过去后,李白发现李隆基召见自己的次数越发少了,那些自己曾经自得不已的礼遇,竟是说收回就能收回。

  想起自己曾经傲气十足地对待那些来结交自己的人,李白梦醒时经常心悸不已,感觉自己作了场噩梦,宫禁中有过的那些快活好时光宛如过眼烟云,转瞬间便消散得干干净净。

  “我不属于这里。”

  天宝三载的春末,李白突然生出这么一个念头来。

  他爱交朋友,爱开怀畅饮,当一个地方的人让他觉得无一相知、当一个地方的酒让他觉得难以下咽,他便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不下去了。

  既然天子身边的人他都得罪光了,天子也不再把他当可以欢畅闲谈的友人了,他又何必留在这里惹人生厌?便是他强留于此,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自己向往中的那类人。

  李白再三向李隆基请辞。

  李隆基还是很欣赏李白的诗才的,听说他要走后颇为不舍。见李白确实去意已决,他也只能将李白赐金放还,让李白继续去当自由自在的青莲居士。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妻子许氏已经离世多年,儿女托付给族亲抚养,孑然一身,无牵无挂。

  天宝三载的第一声蝉鸣响起那天,李白去了趟蓝田县,喝了三娘今年新酿出来的杏花酒。

  “你就这么走了吗?”三娘忍不住挽留,“要不你留在蓝田县好了。”

  李白哈哈笑道:“我都与圣人说要离开长安了,若是待在京畿的话,保不准要被治个欺君之罪。”

  这话虽是开玩笑,却也不全是假的,想抓他小辫子的人可不少,他不能在这时候给人递话柄。

  既然说了要走,那便走得干脆一些,省得碍了旁人的眼。

  三娘见李白去意已决,只得说道:“你写了什么诗文记得给我寄一份,到时候投到《两京文选》去,兴许能多得一顿酒钱呢!”

  李白闻言欣然答应。

  至此,三娘又送走了一个朋友。

  萧戡见三娘心情不佳,便邀她休沐日到辋川那边钓鱼去。

  还提前挖了许多蚯蚓。

  结果休沐时李泌他们也过来了,纷纷捡了个现成的,在湖边排排坐当起了钓鱼佬。

  有这么多老朋友相陪,三娘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一行人凑一起钓上了不少鱼,恰好瞧见裴迪乘舟来寻王维玩耍,三娘便一个劲朝裴迪招手。

  等船驶过来了,她们便蹭裴迪的船到王维别业去。

  由于她们人数众多,弄得人裴迪本来意境十足的小舟愣是往下沉了沉。

  三娘还给裴迪介绍她们都钓上了哪些鱼,并热心地告诉裴迪哪些地方最适合这个季节去垂钓,好叫他和王维闲暇时也能过过钓鱼佬的瘾。

  钓鱼本是隐逸者的乐事,可裴迪听三娘这么一说竟感觉平日里风光宜人的河岸突然热闹起来了。

  隐逸有隐逸的好,尘世也有尘世的好。

  裴迪便领着三娘她们去吵一吵王维的耳朵。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大伙吃鱼都吃得挺欢,唯有萧戡有点儿气闷的。他亲自挖了那么多蚯蚓,这些人倒好,一个两个全都坐享其成,好意思吗!

  等他转头看见三娘笑意盈盈的眉眼,心里头的气闷一下子又消散了大半。

  算了算了,不就是几条蚯蚓吗?下次他还能挖更多,把整个蓝田县的土全翻一遍都行!

  吃饱喝足后众人各自散去,回长安的回长安,回县城的回县城。

  回县里的路上,萧戡还和三娘批判那几个姓李的:“这些家伙用现成的蚯蚓,钓上来的鱼竟没有我多!”

  三娘一听便知晓他在较什么劲,顺着毛捋道:“钓鱼这种事还是需要运气的,你的运气一直挺好。”

  萧戡闻言登时骄傲起来:“那是当然!”

  他运气一直都非常好!

  当然了,要是那几个姓李的别老跑蓝田县来就更好了。

  可恶,他们这些当储君的以及当储君谋臣的,为什么这么闲啊!

第104章

  天宝三载的冬天, 吏部和礼部都忙于筹备今年的各种考试。

  不仅在职官员们要参加吏部考核,养精蓄锐三年的天宝元年进士们也要参加“过关”考试,而礼部也要筹备开春的科举考试。

  反正都挺忙碌的。

  三娘本来已经不用和同年们一起“过关”, 不过她跟着崔县令回京献修成《蓝田县志》,很快让人记起她的任期也算满了。

  虽然县尉这个职位可以干个十年八年,不过三娘这样的人才还是很抢手的, 没看到崔县令都要调动到肥差上了吗?这么个能给衙署上下送政绩的好下属,谁会不喜欢呢!

  只是对于让三娘出任何什么官职,众人不免又来回讨论,最后是曾经在国子监给三娘当过老师的大理少卿极力争取, 才把三娘的去处敲定下来。

  万事俱备, 只需要三娘去吏部走个过场了。

  三娘:?????

  不是,她没说想离开蓝田县啊。她才在地方上干了三年, 怎么这就要任满离开了?

  结果她那位在大理寺当大理少卿的老师痛心疾首地给她来信: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们明法科?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们大理寺?你心里是不是连一点点师生情义都没有?

  三娘:“……”

  不是啊, 怎么就上升到这种程度了?而且怎么她的去处就定下来了,她还没参加考核呢!

  大唐官场的潜规则竟恐怖如斯!

  三娘还不晓得自己看得的只是冰山一角, 实际上想把她提前预定的衙署远不止大理寺一个。只是大理少卿仗着自己曾给三娘当老师, 又跟宰相那边有点关系,才把她给抢了过去罢了!

第105章

  初春的清晨, 朝阳还没升起,街道上静悄悄的。

  城南郑家,郑莹正在拜别母亲。

  她母亲如今在里学给孩童启蒙, 算是有个正经差使在身上,左邻右里都对她母亲十分照料。

  谁家没孩子呢?哪怕自家孩子已经过了启蒙的年纪,以后总是要成亲生娃的, 到那时候自家娃儿可就落到人家手上了。

  你不敬着人家当老师的,人家哪怕不给你家娃穿小鞋,光是冷淡一些便能让你家娃不好受了。

  自古以来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命脉,采薇学堂给优秀学员分配的这桩差使可以说是大大地提高了兵嫂们的地位。

  自从结交了不少或开朗或彪悍、且境况还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 郑母柔软的性情虽不能说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眼泪却比从前掉得少多了,整个人焕发出与从前全然不同的面貌。

  听闻三娘要带郑莹去大理寺, 郑母是一百个支持。不过临到分别, 她还是拉着郑莹的手叮嘱道:“你此去长安若是遇着好儿郎,大可带他回来见见我。若是没遇上好的, 也回来与我说一声, 我在家中给你张罗。”

  郑莹闻言笑应:“好。”她的想法和三娘一样,遇着好的便嫁了,遇不着便不嫁,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知道郑莹是要与三娘一起出发的,郑母便没有留她,只一路送她到巷口。

  郑莹狠了狠心, 没有回头看伫立在巷口目送她远去的母亲,径直前往郭府。

  郭老爷子与隔壁的钟绍京都提前回京去了, 三娘则是留下准备交接完手头的县务再走。

  狄县尉他们已经设宴给她送过行了,蓝田县的县官班子这次换了俩, 走的是三娘和崔县令,其他人还得再熬熬。

  熬资历这种事每个人都是要经历的,后台特别硬的人除外。

  郭·后台特别硬·三娘打算趁着天色还没亮赶早离开,免得县中劳师动众。

  不过送行这种事是避免不了的,从郭府大门打开一条缝的那一刻起,就像是一块石头扔进了水中,在整个蓝田县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三娘一行人出来后街上已经被堵得水泄不通,连不良人齐齐出来维持秩序都不好使。

  三娘只得无奈地与来给自己送行的街坊邻里多说了一会话,并保证道:“长安离蓝田县不远,我会经常过来的。”

  得了三娘这句允诺,众人才给她让出一条道来。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