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63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这样的出身能爬到宰相位置不得不说是种奇迹。

  张九龄在相位时一度极力阻止李隆基重用牛仙客,一来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天然抗拒这种“非科班”官员,二来则是牛仙客能力虽然不错,却是个对谁都好、不想得罪人的性格。

  李隆基让他掌管别的衙署还好,偏偏想让他当宰相,且还是负责管理门下省的宰相,那问题可就大了。

  门下省是做什么的?

  朝廷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拟定计划,门下省负责核查审议,觉得可行的发到尚书省执行,觉得不可行的当场打回去让中书省改。

  唐初最有名的门下省一把手是谁知道不?

  魏征!

  一看这位贞观好榜样就知道门下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吧!

  结果李隆基要让个干啥事都不愿意得罪人的“聪明人”去门下省,谁听了不说一声“好家伙”!

  张九龄认为让牛仙客到门下省干活等于是废了门下省,一直极力劝阻李隆基。

  李林甫则是乐坏了,不仅极力支持牛仙客为相,还有事没事就在李隆基面前上眼药:你看看这张九龄,连陛下想提拔个人都要阻止,唉,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臣子!

  李隆基本来就觉得张九龄不够听自己话,很快就找了个由头把张九龄罢相。

  这不,现在李林甫果然想下什么政令就下什么政令,门下省一概不驳回,上下一心干大事,半点都不需要李隆基烦心!

  牛仙客此人在地方上是一员干吏,处理起地方事务来谁看了都得夸一声好,此时明明高居相位、位列国公,看起来却丝毫没有宰执的气势,只有满身的垂暮之气。

  三娘这些年忙于读书,与牛仙客他们这些朝官接触得少,此时见到牛仙客后心中也有些感慨。

  当初李泌曾与她分析过牛仙客入主门下省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今看来竟是一一应验了。

  那时候张九龄仍在相位,却还是无法阻止李隆基的决定。

  李泌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遁入终南山不再涉足朝政。道家讲究“顺势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是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出仕、渴望凭自身学问兼济天下的孔孟。

  三娘敛去心中种种思绪,紧跟在主考官韦陟身后随着李林甫前往中书省处理公务的衙署。

  李林甫对待三娘她们这些官场新丁倒也还算和气,笑着与她们闲谈几句,便提到了接下来的杏园宴。

  说是他早前与圣人提了一嘴,圣人今年兴许会前往紫云楼与新科进士同乐,须得提前递牒去教坊司按照圣人出席的规仪请人过去演出。

  这都是底下人会筹备的,给新科进士说一声只是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省得到时候作不出好的应制诗来。

  新科进士知晓圣人会到场后都雀跃不已,连带正式拜见堂上诸官时都真挚了几分。

  一行人由韦陟带领着在宰相办公的衙署转了一圈,才一起前往期集院那边了解杏园宴具体安排。

  其实曲江宴饮这事儿,一开始只是落榜考生相约聚一聚,大多都是席地而坐随便带点吃的喝的就完事。后来考中进士的人觉得落第的都搞聚会了,他们考中的怎么能不搞点活动庆祝一下?

  渐渐地,曲江就成新科进士们的欢聚之地了。

  其实在李隆基之前,曲江宴都是私人组织的,皇帝一般没那个闲工夫跑到曲江掺和这种规格的聚会。

  不过李隆基不一样,他特别爱欣赏各类文艺汇演,兴庆宫以及芙蓉园都是他爱去的地方。哪怕没有由头李隆基都爱过去玩儿,李林甫提了此事他自然欣然答应。

  要知道为了方便自己出宫游玩,李隆基可是命人挨着城墙修了条隐秘的复道,具体路线是从大明宫通往城东的兴庆宫,再从兴庆宫通往曲江的芙蓉园。

  这样他不用踏出宫门就能直达自家离宫别馆尽情享乐!

  你以为他在宫里埋首御案批阅奏折、为大唐江山操碎了心,实际上他已经在宫外快快乐乐地欣赏歌舞表演。

  想不到吧。

第75章

  曲江宴当天, 曲江一带所有私人园林都对进士们开放,还有专人找过来为他们引路,赔着笑脸要领他们去自家园林看看, 好叫自家园子也沾沾进士们的光。

  恰是春光正好的三月初,曲江池边杏花开得如烟似霞,江畔百花亦是争妍斗艳。

  连岸边随风轻拂着江波的蒲苇仿佛都长得格外好。

  因着离开宴还早, 芙蓉园还没对新科进士开放,三娘与另一位年纪最轻的同年身着进士冠服作为探花使,领着一群同年踏着春光在曲江欢笑漫游,遇到好的花枝便折下来帮同年们戴到头上。

  一行人正游玩着, 三娘忽地见到开得最盛的一株杏花下站着个熟人。对方一身青色道袍, 便是立在开个分外热烈的杏树也给人遗世独立之感,正是好些天不见的李泌。

  三娘也不避讳旁人, 跑过去问道:“你怎地在这里?”像李泌这种常年清修的家伙出现在热热闹闹的曲江池边, 总是有些稀奇的。

  李泌道:“过来拜访一位老朋友,走到这儿看到这株杏花开得最好, 想着你可能会过来折花, 就多等了一会。”他语气温煦而随意,听着确实像是恰好路过,面上也是带着一如既往的浅淡笑意,“没有登门祝贺你高中,今儿正好当面和你说一声。”

  三娘见到朋友自是高兴的,闻言快活地应道:“谢啦。你若是去考, 肯定也是能考中的。”

  李泌摇了摇头,落下旁边一枝杏花给她看:“我方才在这里看了一会, 觉得这枝花开得最好,你看看怎样?”

  三娘依言看过去, 只觉那花枝上有着许多饱满的花蕾,一朵一朵仿佛全都正含苞待放。若是戴着它在走上小半天,这些杏花应当就全开了,且花瓣还不会和开得太过的花枝那样簌簌地落。

  这花枝确实很好!

  三娘就着李泌手握着的地方把那枝杏花折了下来,毫不犹豫地把好友的心意别到自己的进士冠帽上,接着便快快活活挥别李泌继续与同年们寻花去。

  李泌在花树下静立片刻,转身前往慈恩寺访友去。

  三娘一行人摘了不少杏花,便前往紫云楼等候李隆基召见。

  李隆基从城墙复道中来到紫云楼,已经是这日午后了。

  正是春光融融的好时节,一群进士俱是杏花满头来朝见,看得李隆基龙心大悦。

  三娘与另一位探花使抱着折来的花枝上前,请李隆基与太子等人也戴上花。

  李隆基哈哈大笑,命人取了花枝给自己戴好,又让两个探花使去给太子他们献花。

  三娘当即择了枝开得正好的花拿给自己的小伙伴李俨。

  李俨端坐原位,任由内侍接过花枝给自己戴上。

  三娘朝李俨眨了一下眼,意思是“这可是我千挑万选选来的花枝”,接着她又跑去找自己的老师王维他们挨个送花。

  她不认得的可以让同年送,她认得的必须有!

  简直把假公济私这件事干得光明正大。

  王维前几年当了御史,北到凉州、南到岭南,他都给走了一遍,去年才去岭南办差回来,就他这样南来北往地跑,瞧着竟也还是那副温文尔雅的模样。

  不过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是诗人最好的创作灵感来源,王维这几年就认识了不少军中朋友、写了好几首边塞诗,诸如有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都是王维这几年写的。

  期间御史任满以后得休官守选,他还在终南山那边置办了别业,写了些颇有名的隐居诗,比如脍炙人口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真是让人想忘记他都忘不了!

  这不,今年王维又被任命为左补阙。官还是不算高,不过长期在御前刷脸,属于让许多人抢破头的好岗位。

  要不是王维名气实在太高,还轮不到他回来补这个缺——毕竟他上次回朝可是张九龄提拔的,而如今张九龄早就不在了。

  颇让三娘遗憾的是贺知章他们年纪实在大了,连早上出门遛弯的次数都少了,更别提来参加曲江宴。

  有李隆基在场,众人免不了又要献上自己精心创作的应制诗,表示自己沐浴在圣恩之下才有机会金榜题名,我们圣人真是千古明君啊千古明君。

  ……应制诗这种东西,主打的就是“论如何优雅地不要脸”。

  李隆基就喜欢这种热闹氛围,他目光落在三娘身上一会儿,依稀记得初见时还是挺小的一个奶娃娃,如今竟已经这般大了,还出落得妍丽脱俗。

  当初他开玩笑说允这小女娃考状元,倒没想到她真的能考上来。

  李隆基看了眼坐在太子身侧的皇孙李俨,见李俨正笑着与身侧一位进士寒暄,并没有特意与三娘亲近,便收回了投过去的目光。

  他喜欢柔情似水、善解人意且能歌善舞的美人,也希望自己的儿孙能挑选柔婉些的妻妾,像郭家三娘这种从小便志向远大的类型自然是不符合他喜好的。

  李唐皇室绝不能再出一个能把大唐江山易姓的女人。

  李隆基的心思旁人无从得知,只身在其中的李俨若有所觉。

  一直到曲江宴结束,他都没有机会单独祝贺三娘高中,宴后也不敢留下与三娘说话。

  李俨这么小心谨慎,源自于在“梦中”见过三叔李亨的遭遇。

  “梦中”他父亲李瑛被冤杀,他三叔李亨虽然因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名义被立为太子,日子却很不好过。

  李亨当时与他父亲李瑛一样不是李林甫支持的太子人选,明里暗里地遭到为难。

  李隆基不仅没有帮忙,还时不时关心李亨的妻妾人选,生怕东宫拥有强势的外家当助力,以至于李亨在他的示意不得不接连把自己的太子妃和太子良娣休弃。

  当太子的两次与为自己生儿育女过的女人离婚,也算是古来未有的异事。

  如今看来,他父亲李瑛能一直待在东宫,何尝不是因为他们其实“一无所有”,只有朝中那些儒臣的支持。

  要知道他祖母赵丽妃可是歌姬出身,他母亲也不过是太常少卿之女,东宫的外祖家根本没有什么可用的人。

  这是极让人放心的。

  李俨思虑重重地跟随李隆基踏上城墙复道回宫,面上却不能显出半分心事。许是这样的日子过久了,李俨在他父亲以及祖父面前笑起来越发从容了,气度与姿仪倒是颇为不凡。

  李隆基对李俨这个皇孙也非常满意,祖孙几人说说笑笑地相携回宫。

  三娘骑着马儿回到城东,不辞辛苦地往贺知章和钟绍京他们家跑,给他们送自己从曲江池畔带回来的杏花。

  贺知章今年开始越发不爱去秘书省当值了,只每日在坊间溜达溜达,彻底坐实了他“秘书外监”的调侃。

  见三娘才结束曲江宴就跑来寻自己,说是她这得花枝每个人都要有,贺知章摇着头笑道:“我都这把年纪了,还戴什么花?”

  三娘道:“您喝酒的时候要是能想起自己的年纪,我与贺七他们可就放心多了。”

  一提到喝酒,贺知章顿时换了副面孔:“我才八十出头,哪里老了?少说还能多喝二十年。”

  贺知章今年已经快八十四岁了,哪怕是回了老家,那也是县令每个月要定期上门慰问的高寿老人。只不过别的他都可以听太医的话,唯独酒是戒不了的。

  三娘便笑吟吟地把杏花给贺知章戴上,夸道:“您一点都不老!”

  她给贺知章送过花枝了,又马不停蹄地去找钟绍京,给钟绍京也戴上自己亲自折的杏花。

  钟绍京嘴上说着不稀罕,实际上叫人取了好墨好砚当她高中的赠礼,还捎带了好几卷名家真迹,远到二王,近到褚遂良、欧阳询,无所不有!

  三娘很有种自己是来人家越国公府洗劫宝库的错觉。

  “以后我再过来,您家里人会不会把我关在门外?”

  三娘忍不住提出疑问。

  她只是带了自己折的花枝过来,哪有这样大摇大摆扫荡走一堆宝贝的?!

  谁听了不觉得她实在太过分了!

  钟绍京对外人毒舌得很,对自己人也没好到哪里去,闻言冷笑道:“我自己的东西爱给谁给谁,他们要是不乐意的话且去考个状元给我看看。”

  三娘与钟绍京也算是许多年的忘年交了,深知钟绍京是什么兴趣。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