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44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三娘弄明白了这博学宏词科是怎么回事,暗自把它扒拉到自己的备考目标上。

  可是光看“博学宏词”四个字就知道很难考,听说一次只能选三五个,顶了天十来个,想考上太难啦!

  博学的意思大概是百家之学都要懂一点?

  愁人哟!

  三娘玩野了的心思都收回来了,迫不及待想要多多地看书。

  当天下午李俅他们过来找三娘玩耍, 却被告知三娘不在家,据说是被贺知章带去看书了。

  至于上哪儿看去, 那当然是去秘书省。

  贺知章既然被称为“贺监”,主要职务就是管理整个大唐的书籍相关事宜, 是以他虽然没有把家里的藏书搬来洛阳,却不缺给三娘遍阅群书的权限。

  大伙都在休假,秘书省没什么人在,贺知章捎带个三娘进去倒不是什么大事。

  以前李泌想看禁中藏书也是轻轻松松便能借阅。

  李俨他们知晓以后便直奔秘书省。

  三娘此时已经被东都秘书省内浩如烟海的藏书吸引住了,等她看完一卷书准备换个书架找书看,就瞧见有个四十出头的中年文士坐在那儿拿着卷书在读,全然没有注意到她的到来。

  三娘微讶,蹑手蹑脚地想绕过对方,却不小心碰到了书架上垂落的竹制书签,竹片碰在一起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

  那中年文士这才从书中抬起头来。相比起李隆基偏好的选官标准(主要指长得好),他的相貌称不上多么出众,反而长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瞧着像郭子仪一样经受过塞外风霜的洗礼。

  既然已经打扰了对方读书,三娘便学着他直接坐到地上,正儿八经地向对方道歉:“我不是有意吵到您的。”

  中年文士见她这么小一个女娃娃在秘书省中来去自如,已然猜出她是什么身份。他询问道:“没事,你是要找什么书吗?”

  三娘道:“我有许多书想看。”

  她和中年文士说起自己刚了解到的博学宏词科,不知得看多少书才称得上是博学,真的好难啊!

  至于宏词,她一时半会都不敢去想。

  只能期望自己能慢慢变得博学起来。

  中年文士听闻她还想选博学宏词科,只觉这小娃娃当真有志气。他说道:“我今年正好想去考,你要是有兴趣我可以推荐你一些书。”

  三娘闻言大感兴趣,积极地和中年文士互通姓名,这才知晓此人竟是有名的诗人王昌龄。

  三娘整个人都呆住了,惊奇地起身绕着王昌龄走来走去,仿佛瞧见了什么稀世大宝贝。

  王昌龄被她绕得眼前发晕,不由追问道:“怎么了?”

  三娘道:“你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她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知道的王昌龄的诗都背了一遍,非常顺溜地从《出塞》背到《从军行》。

  王昌龄没想到三娘竟还会背自己的诗。

  三娘本身就是个话痨,都没等王昌龄提出自己的疑问,她已经自发地给王昌龄说起她阿耶前些年在镇守安西都护府的事。她因为不知道安西都护府在那儿,就找许多人请教过,所以背了不少描写塞外的诗。

  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叫她印象特别深刻,光是读这么两句诗就觉得玉门关好远好远,何况她阿耶去的还是玉门关外的安西都护府!

  王昌龄与王之涣本就是旧相识,听三娘把自己的诗和王之涣的诗一起背了,只觉还挺新奇。他笑着说道:“我也会背你的《晦日诗》。”

  说着他还真给三娘把她那首《晦日诗》给背了出来。

  三娘眼睛睁得更圆了。

  这就是当面听人背诗的感觉吗?

  就,突然觉得自己写得哪哪都不太对。

  尤其是刚讨论完《出塞》《从军行》《凉州词》这种名篇,越发觉得自己写的诗稚气极了。看来她离博学宏词科里的“宏词”真的好远!

  三娘当场转开话题:“您这么厉害,这次应试一定能选中!”

  王昌龄笑道:“承你吉言了。”

  他其实还挺喜欢三娘的《晦日诗》,哪怕言辞有些稚嫩,字里行间流露的期盼却十分动人。

  他曾出塞游历数年,写了许多边塞诗,但正如他写的“万里长征人未还”那样,他看到了士卒们戍边的痛苦,只恨不能天降猛将结束边关战士、威慑塞外各族。

  这种论调在当今圣上面前是极不讨喜的,圣人想当个名垂千古的明君,追求远超于前人的文治武功,尤其热衷于开疆拓土。

  连带边将们也盼着打仗、盼着建功立业,边关那些将领哪个不是做梦都想像萧嵩那样凭军功当个国公?要不是心里存着这样的期盼,他们哪里愿意到那些苦寒之地去吃苦头!

  至于士卒的煎熬与牺牲,都是大唐盛世下无人在意的尘烟罢了。

  这种风一吹就会彻底消散、了无痕迹的东西,谁又会在意?

  三娘注意到王昌龄眼底的怅然,不由追问道:“您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王昌龄道:“没有,就是觉得要是张相能把屯田之事落实下去,世上倒是能少许多伤心人。”

  大唐已经昌盛百余年,土地兼并早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均田制俨然已经化为泡影。

  如今各地都有许多失地流民,他们要么成了达官贵人的佃户与家奴,要么落草为寇以抢掠为生,不管哪样都会社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前些年李隆基起用“百日宰相”宇文融,相中的就是他绝佳的理财能力,打算让他来帮朝廷解决财政问题,顺便理一理大唐的土地烂账。结果看看他的任期就知道了,才上岗三个多月就被撵出长安。

  至于这三个多月能不能完成李隆基安排给他的括地任务,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当时把宇文融撵出朝堂的人都已经相继离世,烂账依然是烂账。

  要解决财政问题和流民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张九龄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截留将被征调去边关戍边的流民,在河南等重要粮食生产区域划拉些土地来屯田。

  这比之宇文融直接要求丈量各家土地要温和一些,可终归还是要动到土地问题——你要把这些百姓聚拢起来屯田,地从哪里来?

  百姓要是能有得选择,那肯定是更愿意待在没有边患的地方。若非君命不可违,谁又愿意不远千里、离乡背井去边关安家?

  王昌龄稍微给三娘解释了屯田举措对失地流民的好处。

  张九龄做这么一件事注定会有不小的阻力,权贵想尽可能地多圈点地,边将又想尽可能讨多点兵,两边可谓是一拍即合,你在中间横插一脚算什么事?

  所以这件事吧,很难办。

  要是圣人不给予足够的支持,张九龄也不知能比宇文融多坚持多久。

  王昌龄这次参加博学宏词科就是想尽快转迁,看看日后能不能帮上张九龄的忙。

  三娘对朝政不甚了解,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些事。她认真说道:“张相若是知道您有这样的想法肯定会很高兴。”

  王昌龄摇着头说道:“我不过是个校书郎罢了,张相哪里会知道我。”

  三娘笃定地道:“你的诗写得这般好,他肯定知道你的!”

  王昌龄见她这么坚持,哈哈笑道:“若是连张相都知道我,那我就不愁这次考不过了。”

  一大一小正闲聊着,就听到一阵脚步声由远而近。

  三娘抬头看去,一下子瞧见了循着他们的交谈声找过来的李俨兄弟俩。

  他们可是东宫所出的皇孙,秘书省这边自然是由着他们自由出入。

  三娘起身跑过去问道:“你们怎么来了?”

第53章

  “就是想来找你玩。”李俅答道。

  事实上李俨兄弟俩同样也满腹疑惑, 比如那边的陌生男人是谁?他怎么毫无形象地坐在地上看书?阿晗怎么也学他一屁股坐地上?

  王昌龄也注意到李俨两人的衣着,知晓他们约莫是东宫两位小皇孙,当即起身向两人叉手见礼并自报家门。

  王昌龄算是大器晚成的类型。

  像王维、杜甫他们都有家学渊源, 不满十岁便遍阅群书,诗文更是提笔就来。

  王昌龄不一样,王昌龄直到二十几岁都还靠渔耕养家, 直至感觉自己不应就这么蹉跎一生,才离开家另出路,甚至还远赴边关游历,顺便看看能否成为加入边将的幕府当幕客。

  这是出身寒微的文人墨客时常做出的选择, 武将需要人帮忙做上报材料、需要人写诗文吹嘘他们的英勇, 而他们又需要没有门槛的进身之阶,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虽然王昌龄最终没走这条路子, 却在游历边关那几年里写下许多边塞诗佳作, 终于成为诗名远扬的大诗人。

  这时候他已经快三十岁了,凭借着响亮的诗名入了许多达官贵人的眼, 这才在三十岁那年进士及第。

  可惜大唐的进士不甚值钱, 初封不过是个九品小官,像他这个校书郎便是正九品的官儿,平时在朝中根本说不上话,只能在各种宴饮场合献上自己的应制诗。

  说实话,应制诗这种东西发挥空间太小,便是把大唐所有著名诗人召集在一起写也写不出多大的花样来。

  王昌龄那被边塞磨炼出来的豪阔诗风更是无从发挥。

  像“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样的句子,他在长安的酒宴上再也没写出来过。

  李俅不太爱读书, 顶多只知道近几年流行的新诗文,不像三娘那样特意了解过边塞诗, 是以听到王昌龄的名字也没什么反应,只当他是秘书省的寻常官吏。

  李俨倒是读过王昌龄的诗,知晓他的诗文传唱度极广,听王昌龄自报姓名便多了几分重视。他给王昌龄还了礼,口中说道:“我读过先生的诗,先生的《出塞》写得尤其好。”

  王昌龄见李俨小小年纪便气度不凡,不由与他多聊了几句。

  他在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位置上干了七年,对里头的藏书了如指掌,不管李俨他们想看什么书都能给他们指出方向。

  连李俅想看点不那么枯燥的书,王昌龄都能帮他挑出《笑林》《启颜录》等古代笑话大全。

  最后几个人都待在秘书省看书。

  李俅这么不爱读书的人都读得津津有味,回去的路上还与他哥和三娘讲起自己印象深刻的笑话——

  三国时期蜀中因为天旱闹粮荒,下了禁酒令,有小吏跑人家家里搜出酿酒的器具,想将这家人和造酒的一起罚了。

  当时有个叫简雍的正和刘备到处溜达,见状指着一个路过的男人说:“彼人欲淫,何以不缚?”刘备疑惑地说说:“你咋知道他要□□?”简雍哈哈笑道:“彼有媱具,与欲酿何殊?”刘备听后也笑了起来,免除了那家人的罪责。

  李俅显然不是个会讲笑话的人,讲着讲着自己先笑个没完。

  李俨本来听得还挺认真,听到“彼人欲淫”就用眼神示意李俅别继续讲,可惜李俅压根读不懂他哥的眼神,坚持把“彼有媱具”也给讲完了。

  古时儒家有“男女七岁不同席”之说,大抵就是因为小孩子了解男女之别其实比许多大人想象中要早得多。

  李俅一读正经书就犯困,读这些杂书倒是兴致盎然,只觉看什么都很新鲜,啥都想和自己的亲哥以及好朋友分享。

  李俨恨不得把他嘴给封上。

  三娘倒是听得有些懵懂,不过联系上下文还是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简雍说话确实很大胆,连在君王面前都敢打这样的比方。

  见李俨一脸“我怎么有这么个蠢弟弟”的生无可恋表情,三娘便体贴地挥别他们兄弟俩自个儿回家去了,方便李俨好好教育弟弟!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