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35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第42章

  颜真卿过来的时候, 听到的恰好就是三娘正摇头晃脑给皇孙们背《劝学诗》。

  更听到了三娘后面给皇孙们强调的“是他,是他,就是他”“大半夜起来偷偷读书的人就是他”。

  颜真卿:“……”

  颜真卿还真没想过自己还没正式被授官, 就得前来教导皇孙们习字,更没想到皇孙堆里还有个这般活泼的女娃娃。不过他在过来上岗前也听前辈提了个醒,说是圣人还让两个神童陪皇孙们读书, 倒不至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三娘本来还兴致勃勃地跟小伙伴们分享自己打听来的消息,讲着讲着突然发现有点不对——

  怎地大家都这么安静,而且还齐齐看向她背后?

  三娘警觉地往后看去,只见身着春衫的年轻士子不知什么时候到了门口。

  对方瞧着约莫才二十五六岁, 正是最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姿仪秀美, 眉目清朗,通身透着股远超于年龄的沉着。

  “先生!”

  三娘一下子认出了对方的身份, 麻溜喊起人来。

  脸上还很有点不好意思。

  毕竟她刚才算是背后说人, 且被本人听个正着!

  颜真卿祖上出过不少显赫的能人,最早能追溯到孔子爱徒颜回。他本人也是读《颜氏家训》长大的, 为人再守礼不过, 见三娘面有赧色便笑着让她坐回原位去听讲。

  见座中都是小孩儿,颜真卿也没上来就给他们讲什么结构与笔法,而是就着《劝学诗》给他们讲起些书法家的小故事来。

  书法这东西,除了靠天赋,最重要的得是勤奋。

  比如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名扬天下前也曾经写废了几万支笔。

  据传智永禅师还把写废的笔收集起来立了个坟头, 上书“退笔冢”三个字,以此纪念陪他度过漫长岁月的心爱笔头。

  这还是远的, 京师近些年还出了个书画皆绝妙的郑虔,他少年时因为家贫买不起纸, 只能客居慈恩寺,每天取寺中那些大柿子树落下的红叶来练字,勤勤恳恳地把每片叶子都学了个遍。

  可见想在书法方面连出点成就来,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三娘听得十分认真,不仅记下这些名家事迹准备回家勉励自家八叔以及兄弟姐妹,还对自己还没去过的慈恩寺心向神往。

  原来慈恩寺不仅有可以题诗的大雁塔,还有很多柿子树!

  李俅对此也很感兴趣,凑到三娘边上兴致盎然地讨论起来:“你说慈恩寺那边的柿子甜吗?”

  三娘道:“我没尝过,不知道甜不甜。”她是个很有探究精神的孩子,当场开始安排起入秋后的行程来,“等秋天我们要是回了长安,我央八叔带我去尝尝。要是甜的话,我多摘几个带给你们吃。”

  李俅道:“等回了长安我也要去!我要是去得比你早,那就换我带给你吃。”他兴冲冲邀约,“当然啦,最好是能一起去,这样我们可以直接吃现摘的!”

  三娘点着头答应:“好!”

  两个小豆丁仗着他们的位置比较靠后,堂而皇之地凑一起嘀嘀咕咕,而且话题已经离书法十万八千里。

  李俨频频提醒无果,以至于他俩最终喜提新先生给他们留的双倍功课。

  对此,颜真卿也颇觉无奈。

  一开始,他是真的想当个对学生和颜悦色的好老师……

  最后实在是没忍住罚了人。

  李俅本来就不喜欢习字,颜真卿走后他就对着双倍功课欲哭无泪。

  李俨道:“我给你提了醒的。”是李俅自己聊到兴头上,连颜真卿走到身边都没发现。

  李俅很有些郁闷,但这个年纪的小孩对老师还是有种天然的敬畏,哪怕是出身皇室的李俅也一样,只能皱着一张小脸算自己要写多少张大字。

  三娘也有点郁闷,她还是第一次挨先生罚,虽然罚得不重,却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

  以前她和李俅课堂上偶尔交头接耳说小话,先生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概是一方面觉得他们还小不必太严格、一方面也碍于皇孙们身份不想管。

  还得是性格较真的颜真卿才会正儿八经地罚他们。

  郭幼明过来接三娘回去时就注意到她情绪不高,不由关心地追问:“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跟八叔讲讲,八叔帮你出头!”

  三娘道:“没人欺负我。”她怏怏不乐地跟郭幼明说起他们说小话被颜真卿逮个正着的事,最后才说出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先生会不会不喜欢我?”

  她今天做了好多不对的事!

  郭幼明伸手把三娘抱了起来,哄道:“怎么可能?他肯定会喜欢你。”

  见三娘不太信,他还给三娘分析起来,说是长辈对看重的后辈才会分外严格,要是对你一点期望都没有,肯定不会管你的!只有希望你改好的老师才会罚你。

  三娘本身就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听郭幼明这么一开导便又支棱起来了。她立刻催促郭幼明走快些,她要回去写功课,一定要写得又整齐又漂亮,以挽回自己在新先生心里的形象。

  她可乖可乖了!

  郭幼明没办法,只得任劳任怨地加快脚步把她带回家。

  三娘回到家后便一笔一划地习字,老老实实把颜真卿给她的双倍功课全写完了。

  第二天一早,三娘还和贺知章说起此事,再次表达对新先生可能不喜欢自己的担忧。

  贺知章都七十多岁了,鲜少有这种怀疑别人不喜自己的担忧。他笑着说道:“我当年与他父亲倒是有些交情,要不要我帮你与他说说?”

  三娘思索片刻,摇着小脑袋说道:“我改好了,先生应当就不恼我了!”她还表示自己要向智永禅师他们学习,努力写坏很多很多笔。

  贺知章颔首说道:“清臣他说得没错,想要练出一手好字确实得勤勉些才行。”

  三娘表达完自己加练的决心,又好奇地询问贺知章这个在长安当了几十年官的权威人士:“慈恩寺的柿子甜吗?”

  贺知章乐道:“我也没尝过,等回了长安我们一起去尝尝,到时候我约上郑趋庭带你们去写写红叶。”

  趋庭便是郑虔的字。

  这些年同在京师为官,贺知章和郑虔也是认识的。

  姑且不论熟不熟,见了面总能聊上几句。何况郑虔可是以书画闻名的读书人,贺知章想约出来可太容易了。

  三娘没想到贺知章还认得颜真卿上课给她们举例的郑虔本人,当即和贺知章定下慈恩寺尝柿子之约。

  见三娘一眨眼又恢复了往常的精神奕奕,贺知章心情也跟着松快起来。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最喜欢的就是三娘这样的小孩儿,每每瞧见她们活泼可爱的模样便觉得自己也年轻了好几岁。

  等到颜真卿再来给她们上习字课,三娘第一时间跑过去把自己的练字成果拿给颜真卿。

  她不仅练完了颜真卿罚她写的功课,还自己加练了不少!

  颜真卿见她这般用功,自是不会再计较她早前的些许过错。他说道:“听闻你从去年起便跟着贺监习字,我怕是没什么可指点你的。”

  这时候的颜真卿才二十出头,书法虽隐隐有了“颜体”的雏形,却远还没有真正自成一家。他对贺知章、张旭他们这些前辈是十分敬佩的,近来一直打算抽空去拜访他们。

  颜真卿那日上完课后又听说了不少关于三娘这位郭家小神童的事,早已从旁人口中知晓三娘跟着贺知章学书法的事。

  三娘认真回道:“贺学士说您可厉害了,让我多听您的教导!”

  颜真卿笑了笑,看过三娘的功课后便一丝不苟地检查起李俨他们的练习情况,当起她们的临时先生来可谓是相当尽职尽责了。

  李俨他们经颜真卿挨个指点过去,对这位新先生亦是心悦诚服。

  到习字课上完了,他们还在三娘带领下围着颜真卿不让他走,力邀他多讲讲书法名家的故事。

  比如王羲之那么喜欢养大鹅,会不会曾经被鹅追着啄?

  听到被大鹅啄,众小孩竟都心有戚戚焉。

  小孩子到了四五岁就爱遍地撒野,见猫撵猫、见狗撵狗,而不幸的是,大唐人爱学王羲之养大鹅。

  瞧瞧咱这大鹅,羽毛特别白,战斗力还特别强,完全符合咱大唐人的特质对吧?所以身为大唐人,你家里不养几只大鹅都不好意思出去和人打招呼。

  在座的这些小朋友无一例外,全都曾在人生某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段去撵过大鹅。

  接着便度过了难忘的被鹅追着啄屁股的一天。

  王羲之,传说中大书法家,家里养了那么大一群鹅,到底有何妙法不被鹅啄?

  好佩服哦!

  颜真卿:?

  小孩子的奇思妙想,他今天算是见识到了。

  颜真卿只能尽力给小朋友们找了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可能因为他养鹅的时候已经长大了,平时只会好好坐在岸边观鹅,不会跑去撵鹅吧。”

  三娘立刻点着头赞同颜真卿的话:“我后来不撵它们,它们确实不追着啄我了!”

  颜真卿:“……”

  所以你一个女孩子也去撵过鹅吗?!

第43章

  孩子皮这种事, 一般和性别没多大关系,兴许与家中氛围关系更大。

  三娘一生下来,上头已经有长兄长姐, 阿娘大多时候都盯着兄姊们管束,对她便宽纵许多,想着长兄长姐也能帮忙教导底下的弟妹。

  一开始确实也是如此, 三娘到她祖父致仕前都是乖巧听话的奶娃娃,每天跟着长兄长姐识字背诗。

  后来,后来她祖父致仕了,一家人搬到常乐坊定居, 偶尔回郑县老家祭祖兼小住。

  家里人多了, 愿意带她玩的人也多了,她性子慢慢就野了, 虽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天到晚想着往外跑, 却也每天跟着她八叔乐颠颠地跑跑跳跳,男孩儿喜欢玩的东西她一样不落全玩了个遍。

  去年清明回老家祭拜祖宗那会儿, 她还要学人点爆竹。她那小短腿跑不快, 是她八叔等她点火后抱着她撒丫子狂奔的,害得她八叔挨了她祖父一顿削。

  叔侄俩当着郭家祖父的面诚恳认错,实际上觉得特别好玩,下次还想玩。

  所以说三娘敢跑去撵大白鹅,很难不说是家里人惯出来的。

  三娘见颜真卿一脸震惊,便给颜真卿讲述她八叔当初挺身而出英勇保护她的光辉事迹。

  她八叔屁股上还有鹅叨出来的疤呢!

  她那肩不能挑手不能抬的八叔为她承受了太多!

  说起来她们郑县山好水好土地肥沃, 大鹅确实长得膘肥体壮、油光水滑,王羲之见了一定喜欢!

  颜真卿道:“可惜右军没到过长安, 也没去过你们郑县。”

  三娘不由追问:“他为什么不来呢?”

  在她心里最繁华的地方就是长安啦,其次就是洛阳。哪怕她没去过别的地方, 却也觉得别处肯定比不得长安的,毕竟长安可是大唐国都!

  颜真卿给她们讲起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他不是大唐人,而是东晋人,距离他们有三四百年那么远。

  那时候西晋因为内忧外患而动乱不断,以至于中原士族不得不举家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