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22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三娘见李俅很懂得自己招呼自己,便转头邀李俨一起吃。

  李俨依言取了一颗送进嘴里,等吃完了才问三娘:“你们是在读书吗?”

  三娘点头:“近来都是雪天,不用上课,我们住得近些,平时便聚一起读书,还能省一盆炭火呢!”

  李俨抿了抿唇,没再多说什么。

  三娘热情地邀他再吃点烤芋子,他们已经吃过一轮了。

  李俨又拿了一颗芋子送进嘴里。

  三娘这才问李俅过来找自己有什么事。

  李俅总算想起自己的来意,赶忙咽下嘴里的烤芋子,对三娘说道:“我早前把客船讨来了啦!听说已经有不少人过去抄书,今儿天放晴了,我想亲自过去看看!你要不要一起去?”

  三娘当然想去,一口答应下来。

  李俅又邀李泌一起去。

  就像三娘说的那样,人多力量大嘛!说不准去的人多了,能提出更多的好意见。

  只可惜这么冷的天,不好邀贺知章他们出门。要知道他们这个年纪若是摔得伤筋动骨,怕是命都要没了,还是等回来后再与他们分享路上遇到的趣事好啦!

  便是小孩子也不是人人都能随意出门。还得李俨他们这样年纪大些的或者李俅这样从小耐打耐摔的,才能争取到往外跑的机会。

  李俅还得让他哥带着。

  三娘回去与她祖父说了一声。

  郭家祖父也没拦着,只叮嘱绕梁务必要看好三娘。

  绕梁认真保证会寸步不离跟着三娘。

  得了祖父允许,三娘欢快地与小伙伴们出门撒欢了。这段时间她基本猫在屋里躲冬,可把她给憋坏了,这次到山脚玩耍可得玩个尽兴再回来。

  几个小豆丁快快活活地出门,便见门外候着一列金吾卫。

  为首的还穿着很不一样,光看衣着便知他品阶不一般,寻常武官可没这么威风。

  三娘看得眼前一亮,颇好奇这高大英武的俊朗武官是什么来头。

  李俨似也有些吃惊,上前向对方问好:“裴将军。”

  原来这人是左金吾卫将军裴旻,据说他勇武非凡,不仅在边关屡立战功,还舞得一手好剑。上回钟绍京夸的“裴将军舞剑”,说的便是他了!

  三娘一听李俨喊对方“裴将军”,立刻也想起了这桩事。她乐滋滋地跟着李俨跑上前去,问裴旻:“您便是那位很会舞剑的裴将军吗?”

  裴旻能当上负责宫中与京师治安的左金吾卫将军,自然是深得李隆基信任的。而他之所以能让李隆基这般信任,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他那出神入化且极具美感的剑法。

  众所周知,甭管前朝还是后宫李隆基都喜欢挑好看的人来用。

  像裴旻这样舞剑舞得名震京师的,那更是把加分项拉到满分状态。

  裴旻是李隆基派过来的,别看李隆基对太子李瑛不甚满意,对李俨这位皇孙还是挺爱重的,得知他要携弟弟到行宫外看书船就指派裴旻亲自跟来看看。

  一来可以护卫李俨他们周全,二来也看看几个小娃娃能捣鼓出什么样的新鲜事物来。

  裴旻看了眼凑到近前来的郭家三娘。

  听说书船的主意是这小孩儿出的,这么小的娃娃竟能琢磨出这么新鲜的营生给皇孙们练手,果然无愧她的小神童之名。

  裴旻说道:“应当是我没错。”

  三娘便把钟绍京夸他的话给裴旻复述一遍,直把裴旻吹得天花乱坠,俨然像是自己亲眼见过裴旻舞剑似的。

  证据是一行人中最为单纯的李俅忍不住找了个空隙小声问三娘:“你看过裴将军舞剑?”

  他们年纪尚小,还没资格参加花萼楼举办的聚会来着,根本没见识过裴将军舞剑的影子。

  三娘干脆地回答他:“没有。”

  李俅:“……”

  那你怎么夸得这么活灵活现哟!

  三娘便把自己跟贺知章他们学夸人的事儿给李俅讲了。不管是夸人弹琴、夸人作画还是夸人舞剑,大抵都是差不多的吧

  多夸几句又不费事,万一对方听高兴了回头让自己见识一下呢?

  老天给我们长了嘴巴,肯定也是希望我们能好好把它用起来的。

  你也不想让老天失望的对吧!

  李俅虽不知道这件事怎么突然上升到老天对他们的期望了,但也觉得三娘讲得颇有道理。

  像他听到三娘夸自己就很高兴,可见会夸人是很厉害的本事,他也得多多学习才行。

  两个小不点凑一起嘀嘀咕咕,都以为别人听不见他们说的悄悄话。可实际上裴旻这样的将才耳力极佳,哪可能听不见她们在说什么?

  他只觉郭家这位小娘子年纪虽不大,说起话来却一套一套的,你不小心多听几句兴许就会被她带了进去。

  难怪她小小年纪便能入宫觐见。

  光凭她这张特别能说的嘴巴,估计就足够让圣人对他印象深刻了。

  裴旻一路护送他们出了行宫,三娘当即像出了笼子的雀鸟似的在官道上哒哒哒地跑来跑去,时而很不怕冷地跑左边挖积雪搓雪球,时而又跑右边看看结冰的溪水里底下有没有鱼。

  李俅也跟着她从东跑到西、从西跑到东,两个活力充沛的小娃娃当真是一刻都没闲着。

  李泌他们稍长几岁,性情要稳重许多,没好意思跟着他们又是玩雪又是看鱼的。不过听着她们欢畅无忧的笑声,他们也忍不住跟着露出笑容。

  果然应该出来走走。

  裴旻领着人护卫在后,见此情景只觉小孩子果然是小孩子,再怎么聪慧还是不免有几分小孩儿心性。

  直至远远瞧见了停泊着许多船只的码头,三娘才收了玩兴,转头对李泌他们说道:“马上要到啦!”

  李泌两人俱是朝她笑了笑,表示他们也瞧见码头了。

  眼看他们打算慢悠悠地走过去,三娘不免跑回来拉他们走快些。

  所有人都被三娘的迫不及待给感染了,齐齐加快脚步往码头走去。

  还没走近,就看到不少人坐在码头两边或拿自己膝盖当桌案或找可以放置纸张的地方趴着,一个两个全在奋笔疾书。

  大唐的印刷业还不甚发达,虽已经有人琢磨出雕版印刷术,可在实践上主要还是用于佛经之类的畅销书印刷,许多书依然只能靠手抄本流传。

  穷苦人家想拥有大量藏书无疑是痴人说梦,哪怕攒够了钱也很难买到真正靠谱的书籍。

  不读书的人很难理解藏书对读书人的吸引力。

  要知道开元四年有个叫阿倍仲麻吕的日本留学生来到长安,深深地被大唐的书籍吸引了,竟是不愿意再回日本去。他改名叫朝衡,迄今已经留在大唐十七年了,甚至还当上了从七品的左补阙。

  品阶比杜甫后来当的左拾遗还略高一些。

  这就是个为了畅读大唐藏书连国都不想回了的著名例子。

  自从李俨他们派出去的人手把书船有禁中藏书供人抄阅的消息传开了,方圆数十里的读书人都带着干粮和笔墨齐齐赶过来。

  来得早的拿号登记姓名入内,那些个来得晚的便只能在外面周围巴巴地看着。

  后来有人央着熟人把抄好的部分拿出来给他们传抄,整个码头能坐下写字的地方便都挨挨挤挤地坐满了读书人。

  圣恩浩荡啊!

  得遇如此良机,他们怎么能不牢牢把握?

  李俅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三娘说“会有的”那会儿,他还只当三娘是想宽慰他,没想到当真会有这么多读书人过来抄书。而且他们都挤不到船上,只能冒着严寒待在毫无遮挡的码头上抄写。

  李俅完全没有办法理解眼前的一切,转头小声问三娘:“他们不冷吗?”

  三娘看到有人不断地往手上哈气,不太确定地说道:“应当是冷的吧。”

  可是就算冷得砚台里的墨都快凝结了,还是希望能马不停蹄地把所有书都抄回去。

  就像饿极了的人乍然看到香喷喷、热腾腾的食物,怎么可能忍得住不看不抢不拿。

第28章

  几岁大的小孩还并不能理解眼前的情景, 不过这并不影响这件事在他们心里留下重重的一笔。

  三娘出门前被绕梁裹得跟小粽子似的,整个人瞧上去像是圆滚滚的一团。她左看看、右瞧瞧,只觉这种氛围让她也莫名激荡起来。

  走到书船外的时候, 三娘注意到有个年过半百的老者立在那儿静静望着不远处奋笔疾书的读书人。

  那老者身形十分瘦削,整个人修竹般伫立在那儿,好似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即便须发已经隐隐发白, 他的面容与气度依然叫人一见心折。

  三娘来骊山这边一个多月了,从不曾见过这么个人。

  据传外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讲的是如果你三十岁才考上明经科, 那你已经贼老了;如果你五十岁能考上进士, 那你可真是年少有为啊!难道这老人家也是想考进士科的吗?

  瞧见老者即便穿着冬衣也分外清瘦的身量,三娘哒哒哒地跑上前问:“您要跟我们一起登船去吗?船上比较暖和。”她问完后又转头征询李俨他们的意见, “可以的对吧?”

  李俨道:“当然可以。”

  李俅也道:“对对, 当然可以!”

  老者转头打量了他们几眼,目光最终落到随行的李泌身上, 用眼神示意李泌不要和自己打招呼。

  李泌会意地点点头, 跟在几人身后往船上走。

  三娘一边走一边向老者提问:“您是想考进士么?”

  老者道:“我这把年纪还怎么考进士?”

  三娘听后便搬出自己刚才想到的那句“五十少进士”来宽慰他,小嘴叭叭个不停,直说什么“立志不怕晚”“听说姜子牙八十岁还出来干活”“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考到老”“您一定要相信自己啊”。

  众人:“……”

  她小小的脑壳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老者也被她逗得忍俊不禁,点着头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

  三娘便得意地道:“您听得进去就好,您看起来才四五十岁,比姜子牙年轻三四十岁呢!”

  说话间, 一行人已经踏入船舱。

  船舱里的抄写条件比外头要舒适许多,至少门窗关起来时里头是暖和的。只是厚厚的门帘一掀开, 正抄书的人便冻得直哆嗦,忍不住抬头看向来人。

  瞧见为首的是个清癯老者, 不少人都愣了一下,不知此人是什么身份。可见他那身连布衣布鞋也掩不住的非凡气质,众人具都停笔起身向他们见礼。

  等得知此书船乃是老者身旁那几个小娃娃促成的,他们又齐齐朝李俨他们下拜。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