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美食探案录 第156章

作者:少地瓜 标签: 古代言情

  马冰便从这花雨中穿过,一进门,果然见几个脸熟的差役正埋头扒拉文书。

  听见她进来,那几人顺势抬头,揉眼睛的揉眼睛,抻脖子的抻脖子。

  “马姑娘来啦?”

  一人吸着鼻子笑道:“呦,这是我们有口福了。”

  整个开封府上下谁不知道马姑娘的厨艺跟她的医术一样好!

  只是未必人人都有口福尝到。

  正好厨房的人也送了个人的例菜过来,再加上马冰提来的蒜苗炒腊肉和丝瓜蛋花汤,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十分丰盛。

  开封水产颇丰,几乎每顿都能看到一个鱼鳖虾蟹的菜,今天是醋溜小白鱼,很是开胃。

  马冰一连吃了好几口,旁边就推过来一碗汤。

  不用看就知道是谢钰。

  她舀了几勺喝,美滋滋的,哎,我做的汤真好喝!

  吃过饭后,马冰也加入了找“高发”的行列中。

  户籍文书实在太多,必须挨着看过去,翻不多久眼睛就痛了,多一个人也能快一些。

  饶是这么着,众人也是直到天色擦黑才翻遍所有户籍册子。

  经过统计,开封辖下共有十八个高发,其中年纪对得上的共计五人。

  如无意外,失踪的那个高发就是其中之一。

  事不宜迟,谢钰马上点了几个人,让他们两两一组,连夜赶往五名高发的老家问话。

  第二天上午,派出去的人陆续回来,带回几个坏消息,外加一条新线索。

  失踪的高发的真实身份已经确定,出生于一个距离开封府城六十多里的小村子。

  据他的家人说,高发十八九岁上就开始在外做买卖了,因周围的村镇不算富裕,又有地头蛇挤兑,高发就去了开封城,倒是渐渐立足。

  只是开封离家甚远,高发不经常回来,一走一年半载都是常有的事儿。

  那衙役道:“之前刘善说高发可能回家过年了,但高家人却说他从去年夏天离家后就再没回来,只是年前托同乡捎回来一包银子。”

  谢钰:“他在开封附近可有住处?”

  衙役点头,“有的,就在从刘善的客栈出发,再往外走大约十里地的一个小镇上。那座镇子是最靠近府城的城镇之一,许多做小买卖的人离家远,一时回不去,又不舍得在开封城内落脚时,都会在那里长期租住中转。”

  谢钰拍了拍他的肩膀,又对一众连夜奔波的衙役们道:“辛苦了,都回去休息吧。”

  待众人散去,谢钰又叫了霍平和庄鹏他们过来,“走,去高发的住处看看!”

第114章 在哪儿?

  西南距离开封府约莫十来里的位置有一座城,名唤颖城。

  虽只是座小城镇,但颖城的外来人口之巨,超乎想象。

  这里不仅汇聚了大量希望以此地为跳板,跻身开封府的商人,还有许多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学子。

  开封府内的公学、名士开办的私学,甚至偶尔举办的文会和讲学,都是别处难以企及的。多少人撇家舍业,都奔赴此地来求学。

  奈何莫说在开封府内购置房屋,便是长期租赁,也不是一般人家能负担得起的。

  于是大量学子便退而求其次,在城外小镇上租赁房舍,每日往返。

  如此种种,使得颖城内部人口构成极其复杂。

  又是七月平平无奇的一个早上,镇子中心的几处巨大布告栏前照例挤满了人,有穿长衫的学子,有满身铜臭的商贾,还有打着包头的妇人,都垫着脚、仰着头,拼命伸长了脖子往里瞧。

  不多时,便有人跳到高台上,先狠狠敲了手中的铜锣一下。。

  人群瞬间鸦雀无声,都眼巴巴看着他,仿佛渴望食物的雏鸟。

  那人便清清嗓子,大声道:“开封城内诸位大人家中需粗使仆妇共计八人,要手脚麻利、机灵懂事的。另有车马行要采买毛毯若干,有皮毛商人来我这里按个手印……”

  话音未落,人群中许多妇人和商贩便面露喜色,拼命举着胳膊往前挤,“我我我,我行的!”

  而周围的学子们见又没有讲学的消息,叹息声此起彼伏,都垂头丧气地去了。

  颖城距离开封府也有段距离,不可能人人跑去蹲消息,久而久之,便衍生出这类专门跑腿儿的消息贩子。

  “劳驾问一句,”一个学子才要离开,却被几名骑士拦下,“甘水巷怎么走?”

  那学子抬头一瞧,就见三男一女四名骑士高坐马背,迎着霞光而来,十分威风。

  学子眯着眼睛挪到背光处,看清为首那人身穿官袍,忙行了一礼,“大人。”

  “免礼。”谢钰等人方才也站在旁边看了会儿,对这些千里迢迢前来求学的读书人颇为敬重。

  那学子道:“甘水巷倒不远,只是路有些绕,不如学生为大人引路。”

  谢钰一想,翻身下马,“那就有劳了。”

  马冰三人也跟着下马。

  路确实有点绕,中途谢钰见那学子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一身长袍洗得泛白,但一脸正气、脊背挺直,便有些欣赏,与他闲话起来。

  那学子却是个秀才,姓赵,“实不相瞒,学生的老家十分穷苦,莫说正经学堂,便是囫囵书都翻不出两本。”

  他指了指自己,神情中既没有碍于贫苦的窘迫,也没有跳出家乡的自得,“学生是村子里近二十年来的唯一一个秀才,当年还是村长带头为学生凑的保银……”

  马冰听罢,十分唏嘘,“如今朝廷已经不要保银了。”

  赵秀才笑着点头,朝皇城所在的方向拱了拱手,“是啊,如今好了,真是皇恩浩荡。”

  谢钰听罢,心中忽然有些不是滋味。

  二两保银对他们,对朝廷,其实算不得什么,但对许多寒门学子而言,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谴。

  赵秀才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有整个村子的人托着他往上走。

  但在他们看不见的角落,又有多少人被小小一粒银锭绊住脚……

  但赵秀才没觉得苦。

  他甚至觉得能够一路风餐露宿来到天子脚下,就非常满足。

  “为我开蒙的先生曾说,他能教出一个秀才已是天可怜见,若想再进一步,怕是不能够……他让我往外走,来京城,看京城的老师和学生是怎么读书教学的。”赵秀才一边走,一边道,“于是我就来了,只是去开封府听过几场讲学便受益匪浅。”

  这里花费多,但来钱的路子也多,闲暇时间他可以替人抄书、代写书信,甚至帮哪家的孩子启蒙,节省一点,倒也勉强够日常开销。

  赵秀才避过迎面而来的牛车,指了指右前方的一座桥,“沿着那座桥直走,到头后再左拐,就是甘水巷了。”

  谢钰道了谢,忽然又问:“那你过几年岂不还要回乡考试?可有盘缠?”

  秀才之上还有举人,也是要回籍贯所在的州府去考的。

  赵秀才腼腆一笑,“学生在这里认识了几位同乡,如今我们合租了一座小院,大家约好了,若谁有把握考试时,大家便一起凑盘缠,也正好捎带书信回家。”

  说完,他又向谢钰行了一礼,“告辞。”

  他头也不回地走了,清瘦的背影渐渐融入光影中,最后消失不见。

  谢钰看着他离开的方向,在原地站了许久。

  “走吧。”

  按照高发的家人给的地址,谢钰等人很快来到甘水巷一座小院门前。

  庄鹏去敲了门,来应的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胡子拉碴,看着有些不修边幅。

  “你们找谁?”

  庄鹏给他看了腰牌,“你们这里是不是住着一个叫高发的?”

  那汉子瞬间乖巧起来,一边让他们进门,一边指着东厢房道:“是啊,就是那间,不过已经好久没回来了。”

  乖乖,衙门的人,那姓高的犯了什么事儿?

  这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小院,正经能住人的只有正房和东西厢房,据说分别租赁给三拨人,都是做小买卖的。

  正房里住着两兄弟,来开门的汉子带着儿子住西厢,高发在失踪前住东厢房。

  听见动静,正屋冒出来一颗脑袋,可看清来人身上的官服后,就又滋溜一下缩了回去。

  “大人,锁着。”霍平去瞧了眼。

  开门的汉子说:“高发走的时候锁的,但牙行那里还有,小人去拿。”

  谢钰点点头,“叫当初租给高发房屋的人一并过来,本官有话要问。”

  那汉子哎了声,忙小跑着去了。

  等待的过程很无聊,马冰就小声问谢钰,“我看你刚才盯着赵秀才看了许久。”

  谢钰轻轻嗯了声。

  他看向墙头,那里顽强地长着几根狗尾草,蓬松的,毛茸茸的杵在阳光下,朦胧一片。

  “京里多有当世大儒、大学士闲赋在家,而国子监等官学又用不了那么多人,只好伤春悲秋,或寄情山水。

  我想着,能否请他们偶尔来这些城镇讲学,一来有事忙着,二来民间亦多有天资聪颖者,只是苦无机会……”

  若有伯乐识得千里马,岂不是所有人的大幸?

  秋日的阳光落在他的眼睛里,像两颗闪闪发亮的宝石,让马冰几乎舍不得挪开眼。

  “谢大人,”马冰的语气不自觉变得温柔,“我有没有说过,你真的是个很好的官。”

  谢钰一怔,忽然有些不自在,耳尖微微泛起血色。

  但他还是非常认真地想了下,“似乎讲过。”

  顿了顿,他又很诚恳地补充道:“但不是一模一样的话。”

  言外之意,你完全可以再讲的。

  马冰噗嗤一笑,还真就又说了一遍。

  然后谢大人的眉宇间就漫起显而易见的愉快。

  另一头的庄鹏和霍平就乖巧束手,杵在墙角当树桩子。

  过了约莫一刻钟,牙人来开了高发的屋子,庄鹏一推门,就有尘土扑簌簌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