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为官指南 第51章

作者:枝问雁 标签: 宫廷侯爵 爽文 穿越重生

  而州署这边负责收取赋税的官吏今年也松了一口气,以前年年这个时候都是最难熬的,挨家挨户地收也收也收不上来,百姓见着他们紧闭房门不敢出来就为了能多拖几天,他们天天都急的上火嘴里生燎泡。但是今年,可是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百姓甚至是挤着来交税,哪还有往年拖延死活不交的样子。

  州署里,杨云清看着账本,算了算,发现等今年的赋税上交国库之后,还能剩下不少呢。毕竟今年是久违的大丰收,而且因为以前沔阳这边经常受灾,再加上贫困,每年需要上交国库的赋税都比其他的地方少了一等呢。

  今年剩下的赋税,再加上工厂那边每月送来的银子,足够支撑起这以后水利工程的修建了,州署这边难得“富”了起来。而且这洪水防住了,在这之后州署每年都能来上一笔这样的收入,这学院早晚也能建起来了。

  不过沔阳要想早点富起来,发展起来,还是得靠百姓自己。之前杨云清就已经在街头巷尾开展讲课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依旧还是每天都有人排课在街头巷尾的看台一直讲着。有的东西都已经反反复复讲了好几遍了,但是因为怕有的百姓因为时间原因错过哪一节,还是继续反复讲着。

  现在百姓该学的也都学的差不多了,毕竟杨云清这边让人筛选出来去授课开讲的都是一些短时间能够学会的东西,现在也到了该验收成果的时候了。

  杨云清他打算由之前一直在看台上讲课的人带着,开展小组。讲课的人就是小组组长,由他来负责这小组中的事务。

  就比如,这上面开展讲课的人讲的是怎么养猪,那么他的小组就去养猪,讲课的人讲的是怎么种菜种花,那他的小组就去种菜种花,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小组。

  这些小组不限人数,百姓自由报名,你想干什么,就报名什么。这个与现代五六十年代时的人民公社也是有一点相似之处的,大家集体干活,最后平分收益。

  不过杨云清也考虑到了一些其中的局限性,也做了一些规定,就比如分工不同,最后分工钱的时候比例自然也得有所不同,干轻活的少拿一点,干重活的多拿一点。这样最后也不至于有人会觉得自己吃亏了,撂担子不干。

第116章 修路   而那些原本负责街头授课的那……

  而那些原本负责街头授课的那些人, 现在又要负责小组带头,这一个人带着那么多人指导,肯定是辛苦的。但是杨云清也不会让这些人白干, 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杨云清他告诉这些“小组负责人”,等最后这有了成果, 赚了银子之后,他们可以分到半成利。他们教的越认真, 对这事越负责, 最后小组干得越好, 自然也就能赚得越多。

  不过只有他们自己包管着这么一大摊子的事情自然是不够的, 有的人他会养猪会种菜会各种手艺但是他不一定善于和人打交道,拥有处理事情的手段。所以杨云清他肯定会派人到每个小组里从旁协助, 当然也是一种另类的监督。

  而杨云清这边刚刚收完了赋税,州署这边正是富足的时候,经费还算充足。所以为了让百姓更加放心的参加这些小组, 杨云清在州署这边设置了“经费申请点”。

  就还是拿养猪的举例,如果百姓没有经费买猪仔, 这个时候就可以到州署这边申请经费, 由州署这边出资给你买猪仔, 但是最后赚了钱之后, 就要把把州署这边出的本金按照原来的一点五倍再还回来, 若是赔钱了, 州署这边也就当做是补贴了, 不用还了,当然这个需要派人监督核实,不然肯定会有人钻漏洞。

  这个本来杨云清是打算让百姓认养, 然后最后养好了再给官府这边交一两银子的,但是现在他又改主意。因为一来以后来这边申请经费的人肯定很多,若是按照原本的计划,州署这边很快就会入不敷出,所以他考虑了很久,才换成这个方案。

  虽然说不可能每个来州署这边申请经费的小组最后都能赚钱,但是也不可能全部赔掉,最后州署这边大部分的本金还是可以收回来的,若是运气好,百姓多赚了钱,州署这边还能多收回来不少银子。这样一来,这银子就可以用来当做下次百姓申请州署这边“投资”的经费。就这样循环往复下去,过不了多少年,百姓富了,州署这边也能富了。

  不过这些都是设想,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能不能如设想的那样发展下去。

  等州署这边相应的告示贴出去之后,来申请经费的人很快就排起了长队。因为申请经费的时候需要填很多的信息,比如小组是干什么的,成员多少人,还有组长的身份信息等等,所以队伍排得很慢。

  因为百姓不识字,所以杨云清这边就派了原本来这边的学生去“经费申请点” 处,百姓口述,他们填写。过去帮忙的学生有有二十几个,所以虽然填的时候很慢,排队的人很多,最后不到一天也都全部填完了。

  这次沔阳这边参加进来的人很多,有的小组就算是人数少一点,也超过了一百人,毕竟这次是州署那边出资,赚了只要将本金多还一半回去就行了,而且赔了还不用还,他们自己参加这个,也不用担什么风险,还能说不定能赚钱,他们自然是愿意参加的了。

  不过这边参加的百姓多了,那边修水利工程的人就少了。原本每人每年本就只要服一个月的徭役就好,之前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什么事干,待在家里还浪费口粮,这才在不用服徭役的时候也跟着干活的。但是现在在这边,大家都忙着参加各种小组赚钱了,他们自然也不愿意落后。

  杨云清知道之后,看了看那边服徭役的剩下的人数,发现剩下的人的确有些少了,那边工程的进度肯定得拖慢不少,所以杨云清他从州署这边又拨了些钱,多雇了了些百姓去那边帮着继续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虽然现在建的不急,但是总是得赶紧建完,不然要是再接着放慢进度,杨云清担心等他任期到了之后,还没有建完,再留下尾巴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沔阳的百姓个个都走路带风,忙得不得了。不过每个人脸上都是带着笑的,他们仿佛已经想到了以后自己赚到银子时的场景了。

  杨云清他也没有闲着,“要想富,先修路”,水泥现在已经拿出来了,水泥路自然也要修了。等路通了之后,平时行路的时候也能方便一点。他算了一下州署的经费,发现剩下的银子因为已经不太多了,要是修路也只能修一下沔阳主要大道的路,其他地方要是修的的话银子肯定就不够用了。

  不过若是杨云清愿意把这件事情放一放,等工厂那边送过来的银子攒一攒,再加上下一年的赋税,到了那个时候,攒下的银子肯定是够修路的。但是这样拖下去,到时候时间上就有不够了,杨云清他的任期不过只有三年,这路在他走之前肯定是修不完的。

  杨云清他最后想出了一个方案。他把那些路承包给沔阳的富商去建,这钱由他们先出,也就是先垫上,州署给他们打欠条,等州署这边有钱了,再还给他们,这个也就相当于是向那些富商借债了。

  不过总归是占了那些富商的便宜,于是杨云清又给了他们点甜头,跟他们约定好,等路修好之后,他们负责修的那条路可以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或者是由他们起名。他们要是承包的路越多,能自己命名的路就越多,这个对于这些商人来说,诱惑真的还不小。

  因为富商也是有“贫富差距”的,所以自然是有的人能承包的路长一点,有的人承包的路短一点。对于那些富商来说,虽然现在修路需要自己出钱,但是官府那边杨知州说了,等以后肯定会还给他们的,他们也不算是亏本。而且看这个水泥路,这以后建成了,估计几十年都坏不了,用他们的名字命名水泥路,这以后凡是走过这条路的人,可都是能记得他们的,虽然是用这种方式,但是也算是一种另类的“青史留名”啊!

  为了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水泥路,许多就算只是稍微有点钱的商人,也参与了这项活动里。有的小商人因为手里的钱不够,但又想留名,于是就厚着脸去修了条小巷子,不管怎样,这样好歹也算是条路。

  而之前在募捐里捐了不少钱的那几家,这次自然也是大手笔,每家都承包了一条不短的路,就等着修好之后给他们命名呢。而且这几家还因为哪一条路的地段好私底下争了一番,毕竟地段好的地方的路走的人就多,这知道他们名字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就这样,杨云清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修水泥路的这件事情搞定了。

第117章 沔阳新的面貌 “大人,今年的……

  “大人, 今年的税收的比上一年又多了不少,咱们这沔阳是一年比一年好了。” 付通判拿着典吏交上来的账本对着杨云清感叹道,说完他便把手中的账本递给了杨云清。

  杨云清接过账本, 翻了翻, 也笑着道:“是不错,今年等把该交的税收上交国库后, 这个剩下的也够再多建几所学院给孩子上学了。”

  沔阳这边事实上地质是十分好的,光热也充足, 比起许多地方, 它在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若不是因为连年洪涝水灾, 沔阳也落不到这个地步。

  现在洪涝水灾算是过去了,这两年来一直没有再受过洪水的侵扰, 而且直到现在,那边水利工程还在一直修着,毕竟第一年的时候为了赶时间, 要在汛期之前建好堤坝,都是捡着重要工程建的。

  之后这两年里, 杨云清为了完善水利工程, 几乎大部分服徭役的百姓都派去了, 到现在为止, 快要两年多过去了, 沔阳这边水利的已经初见规模了, 杨云清甚至可以保证, 在未来一百年里,沔阳这边几乎不会再受到洪涝水灾的影响。

  而没了洪涝水灾,百姓安心种庄稼, 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这每年的税收,再也不像往年,需要三催四请才能交上来。而且因为百姓每年都能丰收,这边的赋税也交的越来越多了,沔阳隐隐约约有了多年以前作为“粮食大户”的模样。

  这个时候,沔阳这边的水泥路已经十分多了,以前的那种泥土路现在是少之又少。而之前让富商为修路而垫付的银子,在州署这边资金回拢后,很快就还给了他们。而那些商人借此也得了名,现在之前垫付的银子也回来了,也算是皆大欢喜。

  而之前杨云清他让州署这边拨出去作为经费的银子早就连本带利的收了回来,这两年来收回来再拨出去再收回来,当初的本金早就翻了好几倍。

  这笔银子杨云清一半拨到了其它地方,剩下的一半继续留下当做经费等着以后再拨出去。

  按照杨云清当时定下的规定,那些养猪种菜等各种小组,来申请了经费之后,若是有盈利就要按照本金的一点五倍再将银子还到州署来,若是赔了就不需要再还会来了。

  因为这个,百姓完全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所以几乎是全沔阳的百姓都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来。

  当初那些小组,那些赔了钱没有什么盈利的,自然愿意参加的百姓就少了,最后因为人太少就被解散了。而那些盈利多的小组,百姓见了能赚钱的,自然都想要加入,这人数自然慢慢就更多了。

  截止目前为止,有几个盈利非常好的小组,规模已经大的到了建厂的地步了。

  就比如养猪厂、养蚕厂、织布厂、成衣厂等,这些在诸多小组中以绝对的优势脱颖而出,最后由州署这边出资,为它们建厂,只不过建了厂子之后,每年厂子里面除去本该交的税以外,还要交半成的利给州署这边,也就相当于州署在那些厂里“持股”了,以资金入股。

  这些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的小组,现在已经成了大热门了,百姓每天都有想往里面进的。

  而且现在因为经费申请得相对容易,沔阳这边出现了许多“创业者”。每个月都有创业“破产”的,每个月也有创业成功大赚一笔的。沔阳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活”了,有了新的面貌。

  因为州署这边资金慢慢充足了,杨云清早就想建的学院也在一年前已经建了几所了。因为资金有限,所以规模比起祁县那边小了不少,不过这个没关系,等州署资金再次充足了,可以接着建。

  学院建了,之前从祁县那边来的学生们现在终于开始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了。在这之前,他们简直是什么都干,那边需要去哪里,有不少人都混的不错,在那些新建的厂子里任了个不小的职位。他们本来其实是过来当“培训老师”,教学生的,现在差点都要忘记了这件事。

  不过他们也没有抱怨的,因为平时虽然干的事情又杂又多,但是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是真的锻炼了他们,也开阔了他们都眼界,让他们学会了许多的东西。许多事情,若不是他们能来到这,跟在大人身边,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

  再加上杨云清体恤他们辛苦,每月走私账支给他们都月银也是不少,来到这快三年了,有不少人都攒下了不少银子,就算是以后回去,也够傍身了。

  因为担心他们想家,杨云清也没有限制他们都自由,每个人都能轮流放假回祁县探亲,所以出来要三年了,这些人也没有谁是十分想家的,有哪一个没有回去过几次的。

  学院那边虽然规模没有祁县的大,但是教的东西和祁县那边的学院差不多,而且还是祁县那边来的学生负责授课。他们既然能从那么多人的报名中被选中来到沔阳这边,就证明他们都是有实力的。而之后他们也果然没有让杨云清失望,他们授课教的十分不错。

  沔阳百姓之前可是比以前祁县那边还没有发展的时候还要穷不少的,现在有了读书认字的机会了,可不得赶紧抓住?他们以前可是穷的连饭都要吃不上了,年年为税收担忧,打死都没有想到还能有让家里孩子去读书认字的时候。

  现在虽然这学院里面基本不教四书五经科举之道那些,但是教那些东西,可都是十分有用的,可不比不认字强?

  至于说不送家里女孩去,那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现在沔阳的老百姓对于杨云清这歌知州的话都是奉为圭臬的,知州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哪里还会跟着知州对着干呢?

  虽然现在的学院受资金的限制建的规模不大,但是再过几年肯定能再多建不少所 ,到那个时候,只要是沔阳这边的孩子,都能来这里读书认字。

  “大人,这是今年审核通过了读书人的名单。”一个典吏拿着一张纸来找杨云清说道。

  “嗯,我先看一看。”杨云清说道。

第118章 贷款银   杨云清他在沔阳这边设立了……

  杨云清他在沔阳这边设立了“助学贷款”, 每年拨出一笔银子贷款给这边考科举的读书人,让他们读书没有后顾之忧。

  既然是贷款,那自然就是要还的, 但是杨云清为了激励他们, 规定只要是考上了秀才,这银子就只需要还三分之二, 而且越往上考,还的越少。对于读书人来说, 他们以后若是不考科举去赚些银子比普通百姓自然是容易得多, 因为他们平时读书的花费大头其实都是在笔墨纸砚和书籍上, 所以这银子自然不可能是还不上的。

  “贷款”的还款时间杨云清也给得很宽泛, 借款十年后还款既可。所以这也就注定了在前十年之内州署这边要一直做“赔本的买卖”,不断往外拿银子, 基本是不可能回本的。

  因为这个贷款是自贷款人申请之后就会每年一直给他拨银子的,费用事实上加起来之后也不少,州署这边虽然有点银子了但是也不能在这方面拨太多, 所以贷款人数这边自然就是要有所限制了。

  于是最后杨云清规定每年有五十个名额,每人每年可以拨十五两银子, 至于笔墨纸砚的这类东西, 官府这边也会按期免费发放, 这样一来, 这些被选上的读书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生活上的压力了, 甚至可以说可以过得很好。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 一个小康水平的家庭一年来有十几两银子就可以过得很舒坦了。而现在官府这边还会免费发放笔墨纸砚, 这些读书人花费就更少了。

  因为名额难得,杨云清采取最公平的方法,那就是考试, 考试每年都有,只要是参加了的,前五十名就可以得到这个名额,考试每年一次,每次名额都是五十个。

  沔阳再穷,但是要读书科举的读书人也绝不止五十人。只是每年能考上的秀才的是寥寥无几,多数的人都是陪跑者。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名额太多也是白费。虽然这样说有些残酷,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当年杨云清那一个祁县,考上了秀才的也不过只有四五个,而考上了举人的只有他一个。现在沔阳这边情况和祁县那边大致也是类似的,这五十人里面,最后能考上秀才的,也肯定是寥寥无几。

  杨云清也不会一直贷款给他们,虽说以后会还,但是到底时间还是太长了。所以杨云清还规定,每个人官府这边只会贷款给他们最多六年,大概可以让他们有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若是六年下来还没有考上秀才,之后就不会再继续贷款了。

  而且杨云清还规定,那些如果是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是可以通过到这边学院里教书还银子的,只要通过培训就行。这边学院里一个老师的月银是三两,这样一年下来就是三十六两,而且学院这边还包老师食宿,他们到这边当老师教书,不出三年就可以把贷款还清了。

  能得到贷款名额的,本身就不差,让他们教书也是绰绰有余了,杨云清对他们的能力还算是放心的。

  杨云清把名单上已经通过的人大致扫了一下,就在上面盖了章,让典吏拿走统一归档了。

  现在杨云清来沔阳这边已经要将近三年了,今年等上面考核的人来了之后估计就能调回京城那边了。这次他也不怕会有人从中做手脚,毕竟他在沔阳这三年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更别说在第一年的时候,他还拿出了水泥。

  因为水泥的出现,江南还有两湖之地那些容易受灾的地方都紧赶慢赶地造出了堤坝,让损失降低了许多,甚至有不少地方还免受了洪涝水灾的侵扰,一点损失也没有。这样一来,朝廷也就免去了从国库里再拨钱粮去赈灾,给国库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这些对于杨云清来说,都是可以间接算作他的政绩的,任谁也不能轻易抹掉。之前皇上虽然没有嘉奖他,但是意思也很明显了,就是要等到他回京之后,一同论功行赏。前些日子老师也给他来过信,大致就是说等这次回京,皇上估计会大力提拔他。

  不过现在他离回到京城还得有一段时间,至少也得等考核完了之后才行。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一个“称职”是跑不掉的,所以对接下来上面来人考核这件事情他丝毫没有担心。

  既然还要在这边留一段日子,杨云清就打算赶紧把剩下的没有干完的事情抓紧干了,不然等他走了之后,谁知道这下一任知州会不会“萧规曹随”,按照他留下的部署走呢?

  所以杨云清他趁着这个时候,又拨了些银子去接着建学院和乡下的私塾,尽量能让以后有更多的孩子可以上学读书识字。

  若是杨云清他在这边再多留一任,再干三年,他就有信心可以把沔阳再往上拉一把,让它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但是他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该回京的时候了,在这边留下也不现实了。虽然若是他这样上书,皇上也可能会准奏,但是这样一来,他永远也不能掌握朝中大权,成为参与制定政策的“权臣”。

  杨云清他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掌握权力。只有掌握到最顶端的权力,他才能着手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他心中的设想,让大周朝强大起来,让百姓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孩子都能上学识字。

  他待在沔阳这边,只能改变这一个地方,而其他的地方对于他来说,皆是鞭长莫及之地。杨云清清楚他该怎么做,所以纵使他三年下来了,对沔阳有了感情不想离开沔阳,他也不会意气用事,留在这里。

  不过为了让他走了之后,下任知州来这边接任不会破坏他这三年来所做的努力,他又召来付通判他们开了会,叮嘱他们等下任知州来了之后要怎么做。

  而下任知州来了之后若是贪污,杨云清就让他们掌握证据之后寄信给他。付通判他们官职低微,自然不敢贸然得罪,甚至就算敢得罪,向上揭发,上面的人看他们没什么背景也不会受理。而杨云清就不同了,他一来也算是有背景的人了,二来等回到了京城之后他肯定会升迁,到时候出手警告打压这个知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当然,杨云清他更希望来的知州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这样就更是百姓之福了。

  越是临近要走的时间,杨云清越是忙绿,有太多的事情得他安排好了才能放心走。

  “大人,收到消息了,上面来人了,估计明日就能到了。”付通判道。

第119章 回京 这来的人自然就是吏部派……

  这来的人自然就是吏部派来考核的人了。杨云清虽然不在意他考核的最后结果, 但是这上面来人了也不好不接待,这个也算是官场的规矩了。

  “明天烦请付通判你带人先去接待一下了,帮人安排一下住宿。”杨云清对付通判说道。

  “行, 大人放心吧, 下官一定给人安排好。”

  付通判对于此事已经驾轻就熟了,他以前这种接待的事情早就做过好几次了, 所以这次也不会觉得为难,他和上面打交道的时候一般都没有出过错。

  “唐大人, 知州大人现在正有要事在身, 不能来接待您了, 所以就派下官来了, 还请大人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