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闹三国 第119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爽文 种田 穿越重生

  许是因为曹操在荆州屯兵,襄阳内外一片肃然,连街道上的商贩都规划得井然有序。

  荀下马进城,恰巧便遇到从外头忙活回来的郭嘉。

  没了曹冲悉心投喂,本来长圆了的郭嘉又消瘦下去,主要是他这人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都不怎么样,一忙起来就容易瘦。

  瞧见荀,郭嘉眼睛亮了,迎上前喊道:“文若!”

  荀见了郭嘉,心中也少了几分忧虑,展颜笑道:“奉孝。”

  郭嘉领着荀回去,也不让人通传,径直便去寻曹操,口中还嚷嚷:“主公,你看我把谁给你带来了?”

  曹操正和陈群聊着正事,听郭嘉吆喝这么一嗓子,都停了下来。

  陈群本来已经酝酿好喷郭嘉的措辞,瞧见郭嘉领来的人是荀立刻就哑火了。

  这还真喷不得,到底是自家岳父,要给几分面子!

  曹操见了荀,也是高兴不已,让荀坐下说话。

  至于不请自来的郭嘉,他压根不用曹操招呼,自顾自就坐了下去。

  陈群欲言又止,想喷上几句,又忍住了。

  几人对坐聊起了许都那边的情况。

  一盏茶饮完,见曹操有意让他们退下,郭嘉和陈群就很有眼色地告退了。

  郭嘉两人出了门,一人往东走,一人往西走,都不打算和对方同路。

  屋内却是静了一会。

  曹操笑着开了口:“文若,我听人说仓舒上个月曾派那赵子龙去许都一趟,不知他是让赵子龙去许都办什么事?”

  曹冲莫名对赵云十分爱重,刘备又将赵云家小都送来了,曹操便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赵云这么显眼一人物,去了许都被人注意到很正常。

  曹操没直接问赵云去荀家做什么,就是想看看荀给不给自己讲实话。

  荀听曹操都提到赵云了,哪会不明白曹操对许都那边的事了若指掌。

  荀静了片刻,叹着气说道:“赵将军是奉命来给送信的。”

  曹操“哦”地挑了挑眉,放下手中的茶盏追问:“什么信竟让仓舒舍得把他家子龙派去许都?”

  荀望向曹操,见曹操明显是要探听曹冲在信里写了什么,不由问道:“主公,你可曾向仓舒他表露过称帝之意?”

  曹操面色一顿,也望向荀,眼神里带着几分惊疑。

  不能怪他不够镇定,“称帝”二字从荀口里说出来,着实让他吃了一惊。

  曹操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与曹冲的相处模式,大抵是曹冲弄出什么好东西就屁颠屁颠来找他献宝,并且献完就跑压根不管后续。

  他是吃饱了撑着才和这么个儿子讨论什么称帝之事。

  曹操说道:“仓舒还是个半大小孩,我便是有那个心思,也不会与他说这些。”他的神色凝重起来,“他在信里到底写了什么?”

  荀接连收到曹冲编写的“当遇到这些大问题,子虚朝马上要完球”系列小故事,最近整个人处于不太睡得着觉的状态,偏又没人可以商量,只能一直憋在心里。

  现在见着了曹操,荀也顾不得什么立场不立场的问题了,他急需和人讲讲曹冲干的好事。

  曹操,曹冲他爹!

  儿子作妖,当爹的必须管管!

  荀理了理思路,把曹冲信中所写的内容一五一十复述给曹操听。

  至于子虚朝、乌有国这种一听就死无中生有的国名到底代指什么,那就见仁见智了。

  曹操手扶着凭几,听荀娓娓讲述信中所言,神色越听越沉肃。

  荀不知道曹冲有过“桃花源”那样的奇遇,他们父子几人却是一清二楚。

  荀把曹冲这些话当作从当前局势推断出来的东西,曹操却莫名感觉兴许这一切是真实发生过的,曹冲只是将它借由子虚乌有的壳子讲述出来而已!

  那“桃花源”能拿出那么多从前从未出现过的东西,再泄露些许天机也算不得多稀奇!

  比方说里头所说的“三国鼎立”,瞧着就是代指他、孙权以及刘备!

  那最后那个乌有国又是指哪一国?

  谁家的不肖子孙,把中原祸害成那样?

  曹操面色变幻不定,最后才追问荀:“那信现在在哪?”

  荀说道:“仓舒他让那赵子龙看着我把信烧了再走。”

  曹操神色稍霁。

  还算这小子没傻到底。

  只不过这些事曹冲连对他这个父亲都憋着没说,倒是拿出来劝说荀这个岳父,典型的有了媳妇忘了爹!

  曹操又问:“后面那小子还有没有给你写信?”

  荀等的就是曹操这一问。他说道:“写了,都一并带来了,主公可要看看?”

  曹操莫名觉得不太对劲。

  荀这话听着怎么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

  他狐疑地看了荀两眼。

  可左看右看,文若都还是那个文若,瞧着一如既往地君子端方。

  荀这样的人,要用也是用阳谋,与阴谋之类的东西基本绝缘!

  所以,问题应该不大!

  曹操朗笑着说道:“也行,取来我看看。”

  他就不信了,曹冲还能写出比第一封信更叫人吃惊的东西来不成?

  荀听曹操应了下来,亲自去取来曹冲过去一个月给他准备的“每周亡国小故事”,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

  曹操看完第一个亡国小故事就后悔了。

  这个朝廷,看起来很容易玩完的样子!

  代入感太强,曹操看得想抄刀杀人了!

  偏最后曹冲还在信末写上这么一段话:假如您遇到上述问题,您会采取什么措施?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见解深刻,参考给定材料,但不局限于给定材料,字数1000~2000字!

  曹操:?????

第121章 【重归于好】

  曹操面不改色地把一个月份的“每周亡国小故事”看完,把四封信摞在一起搁下了。

  对曹操来说,又不是谁让他写他就写,也就一开始看到时错愕了一下,后面就只觉得这事又好气又好笑。

  他不受影响,不代表荀不受影响。

  荀这人思虑周全,凡事都要思来想去,简称很容易多想。

  曹冲编的这些“材料”虚虚实实,乍一看荒诞可笑,看着看着又让人笑不出来。

  这些材料中讲述的事件固然荒唐,可更荒唐的却是这些事情并非不可能发生。

  若是不可能发生,天下又怎么会陷入这么多年的动乱之中?远的不说,桓帝、灵帝在位时的宦官之祸难道是假的吗?

  君王昏聩,朝臣无能,世家大族野心勃勃,这种情况下什么荒唐事不可能发生?

  曹操说道:“文若,你莫要思虑过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用一下子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

  荀估计就是那种,哪怕不动笔去写,看到这些材料也要反复琢磨、琢磨到自己睡不着觉的人。

  天底下有那么多的弊端,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他可真担心曹冲这么一归纳总结,硬生生把荀给愁出病来!

  荀点头:“知道。”

  曹操与荀感慨起来:“仓舒这小子平日里没个正形,实则什么都看得明白。我听公达说,他一直在用诸子之学出题,当时我也没在意,回头得叫公达送一份来看看。”

  曹操又把曹冲所说的几种题型给荀讲了,说想要把事情办好,这些能力确实都是必备的。

  只是要求所有人都达到这样的水平,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以后还是得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啊!

  荀听得眉头直跳。

  要说光出这样的策论题,那也不稀罕。

  自从察举制的许多弊端初露端倪,朝廷早已出过应对之法,那就是让被推举上来的人进行摸底考试,好好试一试他们的才学。

  至于考法,那自然是让他们写些文章表达一下自己的政治理想、办事理念!

  荀将曹冲所做之事联系在一起,降低纸价、推行雕版印刷、积极重建太学,再到曹操所说的题库与眼前这些策论题,一扇全新的大门仿佛正缓缓向他们开启。

  他有种预感,一旦曹冲把事情彻底办成了,一切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要知道如今天下纷乱,哪怕世家大族注意到纸价骤降与印刷本风行,也无力阻止曹操将这两样东西推行开去。

  原本只有高门大族才有机会好好读书,现在纸价便宜了,书更是人人都能抄能买。到时各县庠序复学、太学重开,会迎来多少新学子?

  这些学子之中,又有多少出身士族、多少出身寒门?

  士族能走的路子多了去,寒门却是挤破头想要为自己争取进身之阶,可想而知,那些寒门士子会想尽办法拼出头!

  读书人多了,朝廷能用的人也就多了。

  到那个时候,可就不是世家大族占据大半个朝廷、世家子弟考虑要不要向朝廷效力了!

  朝廷有足够多的人才可以选用,那必然要改变取士之法,对各方人才进行更严格的筛选。

  至于怎么个严格法,刚才曹操也说了,常识、语言、运算、逻辑、分析这五个方面的能力都要考察一下,再加考个相对直观的策论文章,基本也就能把一个人的能力摸个底了。

  荀出身颍川荀家,对族人多有照料,从小就对家族有着极深的责任感。

  从小到大与他交游的也大多是世家子弟,像陈群、赵俨、崔琰这些哪个不是出身名门的。

  没有人比荀更清楚世家的依仗是什么,也没有人比荀更清楚世家之间通过姻亲与交游搭建起来的关系网有多么牢固。

  如今面对曹冲悄无声息布下的这一局,荀竟有种背脊泛冷的感觉。

  这小子,是在挖世家的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