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在年代文里跳芭蕾 第59章

作者:草莓甜饼 标签: 打脸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回去的路上还是看书,她慢慢体会到在火车上平心静气读书的趣味了, 偶尔抬头, 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风景, 山石林立, 间或能看到乡野间的小房子,偶尔也有蓊蓊郁郁的一排排大树。

  她不由感慨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 她到这里都快一年了。而现在她看着这些带着七十年代气息的风景事物,几乎能够想象到这些东西是如何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飞速发展变化。

  已经是1973年, 时代的列车正越来越靠近突然井喷式繁荣的年代。

  她摩挲着那张被她当做书签的纸条, 默默想,有些事情, 要在时代和人心浮躁起来之前,抓紧时间做好。

  比如向一些芭蕾界的前辈学习舞蹈技术。

  在部队文工团可以有机会接触到这个领域的顶级人物, 前世她曾经特别遗憾,这个年代国内独创了一些芭蕾舞动作,是西方芭蕾没有的,可惜没能流传下去, 等新世纪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会跳了。他们曾根据前辈们留下的影像资料学习,试图复现,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做到。

  国内芭蕾舞者的艺术寿命一直远低于国际平均, 而这个年代的舞者尤甚。在经历了大动荡之后,各个艺术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才青黄不接、技术失传等情况。

  所以她才会在会议上直接提出,希望早点让知青返城。能早一点是一点。其他领导们的想法无从揣测,不过她觉得汪英毅部长是赞同这一点的。

  到了绵安,沈娇宁一进文工团,先被喊去了主席办公室。

  主席见到她很热情,让她坐下,还给她泡了杯茶:“这次去京市怎么样啊?有没有见到大领导?”

  “没有,是汪英毅部长主持的会议。”

  主席又跟她聊了聊跟会议相关的事情,沈娇宁挑能说的说了,等他问自己有没有发言,都说了什么的时候,她就说:“就是按之前团里开会的内容说了一些,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肯定比不上前面的老艺术家们嘛。”

  “那倒是……那你提了《烈火英雄》和《女儿》没有?部长有没有什么表示啊?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去京市演出、再推广到全国啊?”

  “这个……我忘记提了……”她不是故意的,就是真忘记了还有《烈火英雄》这回事,“但是舞蹈方面,他们还是比较重视芭蕾,京市在排两部新的芭蕾舞剧,未来推广到全国更可能推那两部吧,性质和《红》《白》差不多。我觉得,咱们团接下来也可以试着调整一下方向,多培养一些芭蕾演员。”

  “不是,那咱们团的舞剧呢?就没提?你都去开会了,总该是看好我们的舞剧的吧?”

  “《女儿》的话,部长说等电影出来看看情况,毕竟现在那边谁也没看过,口说无凭,再吹也没用。”

  其实她觉得,目前舞蹈界只有京市和沪市还有些创造力,这两个地方的互相竞争也很大,没怎么把其他地方的文工团放在眼里,其他地方要跟他们竞争很困难。

  这次定下来要排的两部舞剧,就都是京市那边主导的。

  主席叹了口气:“唉,那就只能先等电影上映了,希望反响能好一些。”

  沈娇宁想了想,给他提了个建议:“要不等电影上映,您号召一下,让咱们团里的人都写一写观影感受、赞美信之类的,我们自己投到报社去,要是刊登得多,那反响不就起来了吗?”

  主席被她的想法震惊了一下,随即觉得这个办法确实简单又有用:“有道理,不愧是能去参加文艺工作大会的人,脑子真好使!我这就开始想具体方案。”

  沈娇宁点点头,走出办公室。这主席是个实干派,已经开始埋头写方案了。

  她回到排练室,现在正是大家练功的时候,一进去,发现里面多了一个男生,两个女生,正在做把杆训练。

  沈娇宁心道,颜老师前段时间忙着找芭蕾演员,看到是找到了。

  大家正在认真排练,贺平惠他们看到沈娇宁回来了,心里迫不及待地想问问她这次去京市怎么样,但是排练室里多了三个人,还不熟,颜老师又很严肃地盯着大家训练,完全没有要让他们休息的样子,只好痛苦地把满肚子话咽了下去。

  沈娇宁换了衣服出来,走到把杆前,跟大家一起做基训。

  她只是随意地走过来,穿着和大家一样的练功服,但亭亭玉立,姿态优雅,不经意间就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正在做把杆练习的八个人都忍不住分心盯着她看,尤其是新来的三个,大家都是跳芭蕾的,怎么会有人就这么好看!

  三人之前没见过沈娇宁,看她的时间就久了一些,等反应过来,就一直在担心颜老师要骂他们,这两天他们已经完全见识了这位老师的严厉。

  但想象中的批评迟迟未来,有一个胆子大一点,偷偷瞄了一眼颜老师,原来颜老师也在看师姐呢!看得比他们还入迷!

  看来没有人能躲过这位师姐的美貌。这是新成员对沈娇宁的第一印象。

  直到休息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师姐就是大名鼎鼎的沈娇宁,从他们到文工团开始就不断有人跟他们提起的人物,据说以一己之力,带领原来芭蕾组区区个位数的成员,排出了一部能拍成电影的舞剧!

  所有人都只跟他们说,这位师姐有多么厉害,她自己找妇联拉赞助、上坝村勇救女婴的事迹都被拿出来说了,就是没人告诉他们,原来她还这么好看!

  因为在大家看来,在她的实力与人格魅力面前,容貌如何,已经完全不重要了,这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优点而已。

  ……

  沈娇宁这会儿才知道,原来这三名新成员是颜嘉明去沪市招来的。

  他私下告诉沈娇宁:“等你去了部队,团里肯定还要继续演出《女儿》,但是可能再也没有人能一个人跳完全场了。本来是想安排刘思美替你的部分,这几天她试了,太吃力了,以后会改成至少由两名演员表演。”

  沈娇宁点点头:“那个男生是?”

  “要么替我,跳不下来就跟葛光亮换。”

  她听懂了,拨了拨耳边的碎发:“你还是不打算继续跳舞呀?”

  颜嘉明沉默良久,终于有些落寞地开口:“已经过了那个时间了。有些事情,一旦过了那个点,再怎么绕回去也不是原点。但是,我确实很感激你,这半年来,跟大家一起排练、演出,感觉心里没有什么遗憾了,以后可以安安心心地当一个指导老师。”

  “人只要自己没有遗憾就好。当指导老师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芭蕾发展离不开好老师,要不是你把我从双彩县带过来,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颜嘉明笑着摇摇头:“我可能一直对你有点误会,你不知道吗,那个时候就算我觉得你不行,你还是能进我们团。”

  “啊?”沈娇宁不知道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

  “你果然不知道。我们去双彩县看演出之前,沈首长就已经跟蒋秘书打过招呼,让我们一定要选你。我那时候很不高兴,所以对你也有一些偏见,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语气不太好,请你原谅。”

  后来他才发现,她不是一个喜欢走关系的人,而且对自己特别有信心,根本不可能去托关系。

  沈娇宁听他提起沈首长,愣了愣。

  那时候沈鸿煊去双彩县文工团,她确实说了一句要先来市里,没想到他还给自己打招呼了。幸好她考部队的事情沈鸿煊不知道,否则又徒惹误会。

  不过,颜嘉明果然从最开始就知道她的身份。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跟颜嘉明谈话时,就被他噼里啪啦说了一堆,笑道:“原来你不是对所有芭蕾演员都是那种语气啊?你就是故意把我的问题说得很快,还说法语,想给我下马威?”

  颜嘉明有点窘迫地“嗯”了一声。现在想起来,他都不知道自己那个时候怎么会这么幼稚。

  “早知道我就当什么都听不懂,让你开心一下好了。”沈娇宁说,“毕竟我一向都很尊敬老师。”

  ……

  和颜嘉明聊完,她回到宿舍,找了纸笔出来。

  金先生的音乐着实为他们的舞剧增色不少,她其实从过年演出开始,就一直惦记着要给他们写一封感谢信,可惜一直没空。等电影拍摄完,她又记起这件事,但那时候收到了去京市的通知,便想着去他们学校拜访。

  结果这么一拖,到现在感谢信没写,拜访也没去成。

  虽然金先生夫妇的要价是高了些,但艺术水准高,她觉得可以保持一下联系,万一以后还要做舞剧,可以继续合作。

  她写完感谢信,写作的灵感上来了,顺便把《女儿》影评、观后感、排练与拍摄经历都提前写了一份出来,后几样东西自己留着,先把感谢信寄去金先生的学校。

  于此同时,文工团主席在沈娇宁的启发下,执行力很强地举办了一个征文比赛,让大家写电影《女儿》的观后感,分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获奖的人每个人都有奖金,到时候还可以寄去报社发表,署他们自己的名字。

  他跟沈娇宁想到一块儿去了,虽然现在电影还没有上映,但是他们自己团的舞剧,全程参与了拍摄,每个细节都清楚,完全可以提前写出来,等电影一上映就寄过去,省得耽误时间。

第67章 《女儿》28 电影上映

  征文比赛在文工团引起了很大反响, 因为,在文工团经费紧张到连工资都想克扣的情况下,这个比赛居然有奖金!

  金钱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适用,更何况大家确实对这部舞剧有很多感想, 早写晚写都是写, 一时间, 大家除了排练时间, 几乎人手拿着纸笔,一脸沉思,绞尽脑汁地想写出一篇好文章来。

  沈娇宁在训练之余, 也继续写影评。

  她之前是从主演和舞剧编导的角度写的,现在准备从普通观影者角度,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 也不交给团里, 到时候她自己用假名投到报刊。

  文工团的征文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整整一个半月, 夏天他们的演出少,中午休息和晚功结束后都能写, 最后收到了上百篇的影评,团里的老师们一篇篇看过去,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到八月初, 选出了一到三等奖各一名, 优秀奖十名。

  沈娇宁那篇从舞剧和电影参与人角度写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刘思美拿了一个三等奖, 芭蕾组得奖的还有贺平惠,是优秀奖。

  颁奖典礼照常是在小礼堂举行,主席给他们每个人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大家充满期待地上去领奖,结果发到手的是,一等奖一块钱,二等奖五毛,三等奖三毛,优秀奖则只有一毛……

  大家领完奖下来,贺平惠瞪着眼睛,把一毛钱的硬币举到眼前:“就这?就这?”

  刘思美表情也没好到哪里去,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她领到了三毛,主席给她时还数了数。

  沈娇宁拿着一块钱,安慰道:“我这能买不少糖,买回来给大家一起分。”

  贺平惠和刘思美干脆把自己的奖金也交给了她,让她帮忙一起买糖。

  台上主席还在讲话:“没有得奖的人也不要气馁,我们发现优秀的影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只能从中选取了几篇评奖,其他人可以自己去投报刊发表,一旦刊登,团里全部按优秀奖的规模给予奖励。”

  意思是,要是发表了,团里可以给你一毛钱的奖励……

  不过虽然奖励少得还不如没有,依然有很多没有得奖的人准备到时候自己去投报刊,写都写完了,万一能被发表出来,那多光荣啊,等回去又可以跟家里亲戚好好吹嘘一番。

  文工团热情似火搞影评的时候,并不知道八一厂接到了上面的通知,要求他们尽快上映《女儿》,据说京市那边的领导都关注着这部影片。

  八一厂内几乎一切工作都给制作《女儿》让位,加班加点地洗片子、剪辑,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终于提前制作完成,赶在八月初就把样片寄去了京市。

  审核通过后,全国各个省份都向八一厂买了一份拷贝,到八月中,就在各省会正式上映了。

  绵安市文工团得到影片上映的消息,他们虽然还看不到,但是可以先把影评寄出去了。

  主席听了沈娇宁的意见,没有把所有影评都寄去同一个报刊,各个省的报刊都寄了一些,沈娇宁那份寄去了京市。他让其他准备自己投稿的人也别一溜烟都往省会寄,都分散开,最好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

  沈娇宁自己也去邮局,把另外几份影评,每份都用不同的名字寄了出去。

  她想到自己两个月多前给金先生寄的感谢信,一直没有回信,不过本来就是表达感谢,回不回都正常。

  她其实很想第一时间看看《女儿》在荧幕上是什么效果,但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在绵安上映,可能还不如等她进部队了,直接在省会看来得快。

  沈娇宁还没等到绵安上映电影,就先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女儿》影评。

  最先看到的是省会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部电影,配了她的巨幅电影海报。这篇报道不是文工团寄过去的那一些,而是报社的专业记者写的,整整占据了一整个版面。

  过了几天,又陆陆续续看到好些报纸上刊登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有些是他们寄过去的,有些是新闻记者写的,还有电影专家的评论……

  一时间,哪怕这部电影根本还没来得及进入各个小城市,但已经没有人不知道这部电影了,都等着它能到自己的城市上映。沈娇宁的名字和长相,已经随着一张张报纸,进入千万人家。

  她自己写的那一篇心得也发表了,竟然是在全国日报的副刊。全国日报,那可是每天报道国家大事的报纸!

  先是日报主编写的一篇评论,说领导们观看了这部电影,非常满意,鼓励大众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肯定了妇女们对社会的杰出贡献……最后在下面附上了沈娇宁那篇创作心得,还有她的一张小照片,底下配的字是:青年舞蹈艺术家沈娇宁。

  当天的全国日报在绵安遭到疯抢,主要是文工团的人抢,他们每个人买了好几份保存。这是京市领导们的肯定!和一般记者、电影人的夸奖都不一样,连领导都肯定他们了!

  沈娇宁也抢了五份,里面有不少篇幅是夸她的,她当然得保存下来。

  其他各大报刊她也都买了三份,不知道是电影真的好,还是文工团投的那么多影评起到了带头作用,关于《女儿》的报道实在太多了,她买这些都花了不少钱。

  不过她一点都不心疼,分成三份,一份是自己留下做纪念的,另外两份打成了两个又大又重的包裹,寄去京市,一份寄给沈依依,一份寄给姜玉玲,给她们俩各送一份大礼。

  这是她从得知姜玉玲试图从中作梗就开始考虑,在京市回来的火车上做下的决定。

  她一回来就跟主席建议让大家写影评,确实有宣传电影的想法,也带着一些私心。

  沈依依母女这些年对她做了这么多恶心人的事,还想阻拦她的舞剧拍成电影,那她就偏要让她们俩看看自己的成就。

  电影不但拍出来了,还拍得这么好,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表扬,连京市领导们都表示褒奖!

上一篇:七零年代娇宠女配

下一篇:长安调